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历史必然、理论创新和新时代蕴意

2023-04-18 17:44殷小娟冯玉桃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个务必斗争初心

殷小娟,冯玉桃

(1.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南昌 330038;2.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

1949年,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毛泽东高瞻远瞩、积极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在西北坡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向全党发出了“三个务必”的号召: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历史必然

(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对历史使命的执着坚守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将其写入中共一大、二大的重要文件。为了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烈士达370多万人,无名烈士更是不计其数。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胜利、中国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党内许多同志出现了思想松懈、贪图享乐的情绪,甚至还出现了以功臣自居的心态。对此,毛泽东以史为鉴,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就,胜利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小康。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自信且豪迈地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在新的长征路上,想要完成这个伟大的目标,全体党员还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而,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对历史经验的传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对于历史的创造并非随心所欲的,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两个务必”和“三个务必”作为一种来源于实践的正确认识,都是在既有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经验总结。“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重大胜利、中国革命即将成功,党的工作重心即将由农村转向城市时,党内部分同志在思想上存在骄傲自满、贪图享乐、以功臣自居情绪时提出来的。毛泽东站在中国革命发展史的高度指出,当我们站在未来几十年的历史纵深来回望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发现眼前的胜利不过是一出长剧中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必须是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因而,要求全党同志要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读深读透,弄清明朝灭亡和李自成失败的根本原因,以史为鉴,绝不做李自成,并进一步指出,进驻北平实际上是“进京赶考”,想要考出好成绩,党员干部就必须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进一步领悟“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并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发展。在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不仅要搞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成功,还要搞清楚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在过去,我们党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了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赶考精神”,所以才能在建国后交上让人民满意的答卷。如今,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想要未来继续成功,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另一方面还要结合党和国家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的经验总结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并用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十九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2]因为只有始终坚持自我革命,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革命性、纯洁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新增“务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对历史形势的准确把握

“两个务必”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前夕,针对党内干部存在的思想松懈、享乐主义泛起、以功臣自居情绪普遍的情况下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教育党员干部务必要保持好原有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革命作风,切不可让自己这样一个“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不愧为英雄的称号”的共产党人,因为“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而打败仗。“两个务必”提出及时且十分必要,在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关键时期为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建国后党内领导干部的先进性和廉洁性提供了思想保证,有效保障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也给当时国内外存在的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问题书写出了有力答卷。

“三个务必”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替之际提出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之下,我们国家成绩斐然、成就显著。同时,也要保持清醒认知,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而此时我们党内依旧存在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斗争本领不强,实干精神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3]。在此情况下,习近平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所有共产党员必须要遵守的根本准则。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影响下,所有共产党员不但要保持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还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理论创新

(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更新在时代

“两个务必”所产生的时代,从世界运动史的角度看,是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向独立自主的民主国家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革命史的角度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关键时期;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来看,是革命的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党的工作中心来看,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在国际和国内都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中国共产党能不能执掌好政权,能不能建设好新社会”的质疑;在党内则出现了骄傲自满、不求进步、贪图享乐和功臣心态等诸多问题。此时,“中国共产党究竟能不能成为一个长期执政的政党,能不能成为一个服务好人民的政党”的问题直接摆在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面前。毛泽东深刻总结我们党28年历来的管党治党的经验教训,深思熟虑适时提出“两个务必”,一方面给国内外关于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久执政,能不能为人民执好政”的质疑作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另一方面有效刹住了党内可能出现的不思进取、贪污腐化等不正之风,为“进京赶考”考出好成绩,锻造了清正廉洁党员领导干部队伍。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始终坚持“两个务必”的党建思想,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勇拼搏,取得了彪炳青史的历史伟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经过建国以来70多年的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但站在世界的高度,当前我国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加速,大国博弈竞争加剧,部分国家的霸权和霸凌问题仍然突出。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想要实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奋斗目标,共产党人就必须做好付出更大努力、作出更大牺牲的准备。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开篇就指出,全体共产党员“务必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务必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马克思主义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4]。“三个务必”作为一种思想,将“两个务必”的深刻内涵熔铸进“两个一百年”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丰富了“两个务必”的时代内涵,赋予了“两个务必”时代新意。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深化在内涵

1.“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了新赶考之路上的理想信念[5]。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建党一百年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一切牺牲、一切奋斗,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过去,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所以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继续奋勇拼搏,成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现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究其原因,大多在于初心易得、始终难守,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指出要“不忘来时的路”。

2.“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坚持了我们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群众路线和人民群众一起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发展,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站在人民的角度和人民一起同甘共苦进行社会革命,所以才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故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对人民群众进行了深情的肯定,并要求党员干部始终要站稳“人民自古是英雄”的人民立场,仰赖“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人民伟力,谋求“但愿苍生俱欢颜”的人民幸福。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要始终发扬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3.“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发扬了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斗争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具有最彻底的革命性,在一大党纲中就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斗争精神的政党,要通过不断的斗争,不断的实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一百多年以来,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斗争,才在土地革命时期保存了实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创造了无数的中国奇迹。中国成功地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并大踏步走在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在此期间,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务必要发扬继续迎难而上、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不但要敢于斗争,还要善于斗争。

(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强化在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反作用于实践。不论是“两个务必”还是“三个务必”,本质上都是来源于我们管党治党的历史实践的经验总结。

“两个务必”产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是针对当时党内已经存在或者即将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和思想而提出来的,旨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站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是很小的一步,只是一部剧的序幕,所以全体共产党员还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而使得我们党能够继续成功。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个务必”都是指导党员干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指挥棒。

“三个务必”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新增“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顺应当前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而对“两个务必”作出的丰富和发展,除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还具有显著的实践特征。其中“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旨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不论我们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要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始终保持自己思想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则是为了教育党员干部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同恶势力作斗争;另一方面则是要求共产党人要勇于自我革命,勇于刀刃向内,在与自己的斗争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而这直接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方法论。

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新时代蕴意

(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回顾党的历史可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发展史。自中共一大我们党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开始,也即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开始,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息息相关的;而党的每一次挫折,都是和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的具体实际密切相关的。如中共二大在中共一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制定出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党章,迈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从此党的建设有了基本遵循。又如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指导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准确分析了我们党第五次反“围剿”以来失败的原因,并制定出正确的革命路线,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同志充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人民性和斗争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满招损、谦受益”“卧薪尝胆”等历史典故相结合而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当时最新的革命理论,对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关键时期的中国共产党解决“如何建设一个长期执政的党,如何建设一个为人民服好务的政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大背景下,我们党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大踏步迈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提出来的。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此时,党对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了极大的自信,同时在思想上了也有了享乐、松懈等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突出理想信念,把“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在首位,告诫全体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两个不能忘记”,即: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重申全党“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就是要激励全党同志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确保党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永不变味。同时,将“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三个务必”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来,其目的在于激励全党全社会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根据革命或建设的形势要求,在“全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教育活动,以更好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6],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加强自身建设的优良传统。

1.“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高度凝结。革命理想高于天。一个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政党,终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失去自我、迷失方向。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最开始就从“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在中共一大所通过的党纲中就明确规定,党的奋斗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制定出以“反帝反封”为核心的最低纲领和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最高纲领。在此后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论是处于革命和建设的低谷期还是高潮期,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党的二十大在“两个务必”的基础上,加入“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容,将“初心、使命”在党的建设中显性化,其目的在于保证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保持信仰不变、方向不偏、意志不改。

2.“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传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的不懈追求。“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并打赢胜仗的有力法宝。为了保证党员领导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革命性,为了保证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顺利转型和长久执政,也为了党的革命事业及建国后的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毛泽东明确指出,“进京赶考”绝不能做李自成,一定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1956年,毛泽东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7],且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反复证明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2年,习近平要求全体党员深入学习“两个务必”,思考如何使“两个务必”更好地指导当前党的建设?[8]经过十年的治国理政的实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全党干部要做到“三个务必”,再一次明确“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不仅是党保持与人民血肉联系的关键所在,也是防止党员干部思想腐化的清醒剂。

3.“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点内容,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精神力量,同时还是历史和时代伟业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本领要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本质上就是百年斗争史。在革命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同艰苦的客观环境作斗争,不论严寒酷暑还是缺医少粮,都始终保持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还先后同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做最坚决的斗争,不惜血洒疆场;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充分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用向内的刀刃来保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面对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外部的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三)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新时代党迎接挑战的行动指南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的基础上对“两个务必”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两个大局”相互叠加的时代背景下,“三个务必”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风险挑战、创造历史伟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新时代党迎接挑战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出,共产党的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一个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人平等自由崭新的社会。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目前,囿于尚不发达的经济基础,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尚未进入完全意义上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党的阶段性目标是属于更加切合中国国情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因而,将“两个务必”发展成“三个务必”,将“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新时代加强党建的显性化要求,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看,有效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奋勇拼搏的康庄大道上;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方向。

2.“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新时代党迎接挑战明确了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在奋斗的征程中,始终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创造了无数奇迹和佳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证明:团结群众,党的事业就能成功;脱离群众,党的事业必将遭受挫折。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党和国家的事业才能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共产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工作态度和优良作风不仅直接关系到党能否做到保持和加深与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也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而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艰苦奋斗史。在近两百年的中国近现代史里,中国共产党用“艰苦奋斗”四个字回答了自己为什么“能”的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用“艰苦奋斗”克服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又用“艰苦奋斗”打赢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还用“艰苦奋斗”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中国共产党再次用“艰苦奋斗”打赢了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政权。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不仅用“艰苦奋斗”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落后挨打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而且还在较短的时间里,用“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历史奇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将再接再厉,继续用“艰苦奋斗”克服一切苦难,创造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伟业。

3.“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新时代党迎接挑战提出了现实要求和实践进路。“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一个具有彻底革命性的政党,具有显著的斗争性。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斗争”一词刻入自己的基因,明确唯有不断进行斗争,才能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革命年代里,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用“斗争”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民族解放史,另一方面用“斗争”来净化主观世界,保证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在70多年的时间里,成功地让一个落后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正大踏步走在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中。新时代不再是直面血与火的革命年代,也不是物资极度匮乏的落后年代,而是一个各方矛盾剧烈演进的时代,面临新的战略威胁,需要进行新的伟大斗争。

猜你喜欢
两个务必斗争初心
永远的初心
论“不忘初心”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十八而志 不忘初心
十八而志,不忘初心
从“两个务必”到“两个最危险”
浅谈“两个务必”
“赶考”提出之我见
牢记“两个务必”,加强作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