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传心授”的中小学民族器乐社团教学研究

2023-04-18 22:40吴韵涵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3年12期
关键词:器乐乐曲教学法

□ 吴韵涵

一、“口传心授”的内涵——活态传承,以人为本

“口传心授”被视为中国最为古老的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方式,也可称为“自然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传者以口述传其形,受者用内心来领悟和感受其神韵,即“心领神会”,从而深入音乐形成自我理解与认知。“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传授”“传播”“表达”;“授”的解读为“交付”“给予”。“口传”是指通过传者多次示范来传授技艺,“心授”则强调传者在示范、传授过程中,受者对知识的理解与领悟。顾名思义,“口传心授”是通过传者口耳相传的方式,来将其所拥有的知识授予受者,使受者耳濡目染、耳听心受,并体会音乐的熏陶和浸染,从而完成音乐的传承活动。“口传心授”是师生二人双向互动、交流的一个过程,其内涵即为“活态传承”“以人为本”。

何谓“活态传承”?“口传心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动态的口传途径,而非仅从固化的乐谱、静态的文本出发进行传授。乐谱作为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本身并不是音乐,而是记录音乐的符号。在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乐谱只是起到辅助的备忘录的作用。因此,乐谱所承载的音乐信息永远无法穷尽“口传心授”所表达之意。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曾说过:“知识是死的,教育是活的。”引申开来,传统音乐文化是死的,但人是活的;乐谱记写是死的,但“口传心授”是活的。正因“口传心授”这种音乐传承方式具有“乐—乐”“人—人”“唱”“奏”的直接性特征,所以促进了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弥补了乐谱无法依谱传声的缺陷,传递了书面不可描述、记录的要素。这种传承方式唤醒了那些沉睡已久的传统音乐,通过代代口耳相传,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示在当代人面前。

何谓“以人为本”?黄翔鹏先生说:“古代音乐的传承规律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口传心授’。”“手把手”“心对心”极为切合“口传心授”的教学本质。“以人为本”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口传心授”恰恰以人为中心,重点突出了人的因素,多角色合一。这里的人,是有感情的人、有个性的人、有独立思想的人、有创造本领的人、有领悟能力的人。教师手把手地传授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不仅学生获得音乐二度创作的活性空间,且师生二人都可获得自我发挥的余地,从而达到妙不可言的境界:授者,真心相传;受者,真心肯学。

二、“口传心授”教学法在中小学民族器乐社团教学的妙用——以言传达意会

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体裁的一种,即使用民族乐器来演奏我国民间传统音乐。近年来提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要求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现我国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民族乐器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在当今中小学中掀起了一波学习热潮,如“古筝学习热”“琵琶学习热”“二胡学习热”“笛子学习热”等,各式各样的民族器乐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22 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理念要坚持以美育人,要求学生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由此可见,民族器乐教学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口传心授”作为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习法,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民族乐器演奏传承的重要手段。“口传心授”并不是机械、生搬硬套、死板地再现音乐。它以细致的口述和身体语言强化了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让音乐不只是停留于听觉这一形式层面,而是用心灵去理解。因此,在民族器乐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教师采用“口传心授”教学法,以言传达意会,展现该教学法之妙用。

以下总结了在民族器乐社团音乐教学过程中,“口传心授”教学法之三妙用:“传神绘形之妙”“共情达意之妙”“即兴创作之妙”。按照“模仿—通晓—融化”的教学逻辑顺序依次展开,其教学过程呈现出三部性原则“呈示—展开—再现”的特征,并以古筝曲《渔舟唱晚》、二胡曲《赛马》为例来进一步说明。

1.传神绘形之妙——“模仿呈示”

模仿是“口传心授”教学法的呈示阶段。模仿的学习方法具有直接性、自然性的特征。模仿现象在音乐教学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对初学者的教学中行之有效。当教师在教授新乐曲时,先授之以技,后授之以乐的神韵,也就是要突出自己对于乐的领悟和感悟、对技的把握、对乐之造型的刻画。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但它有描绘可感的“形”,也有丰富内涵的“神”。外之形可以口传,而内之神则可以通过形传在内心中领悟,也可以靠心来授其口传之乐。“口传心授”留下了演奏技艺的历史,也留下了传统乐曲原汁原味的神韵精髓。

首先,教师进行直观性的讲解,使得学生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即耳闻目睹,对乐曲有初步的把握。其次,在理解与领悟的基础上对音乐的框架进行把握、对音乐的“神”与“形”进行领悟、对音乐的演奏进行模仿。最后,经过多次、反复练习,从而形成学生自身对乐曲音乐的基本素养。该阶段学生所学好比是“眼中之竹”,教师所教好比是“手中之竹”。

《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浓郁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该乐曲是在古曲《归去来兮》的基础上编创而成的。乐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的动人画面:闪闪发光的金砂、五彩斑斓的晚霞、碧波荡漾的河水、满怀欣喜满载而归的渔人。师者在教授该乐曲时,先口述乐曲的背景故事,描绘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人悠然自得的音乐意境,传授音乐的表演心得与神韵,以达传神绘形之用,使学生对乐曲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学生能及时地得到教师所传之乐,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学生对所传之乐的反馈。通过师生二人双向互动、交流,学生效仿教师,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演奏出的音乐更加娓娓动听、扣人心弦。

《赛马》是我国著名音乐家黄海怀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乐曲表现了蒙古族传统赛马盛会上激烈而紧张的气氛。一开始,师者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向学生介绍蒙古族草原音乐的风格特点,以多媒体所展示的画面结合口述的方式进行讲解,如奔腾激越的骏马、气势磅礴的赛手、热闹非凡的赛马场面等,帮助学生达到身临其境之感。

2.共情达意之妙——“通晓展开”

通晓是“口传心授”教学法的展开阶段。可视、直观原则是音乐教学中一项颠扑不破的“黄金准则”。通过师生之间听觉与视觉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感官体验,更加透彻地了解了乐曲的内涵,并进一步展开了音乐想象。“心”的感受是真实音响的表现,用“口”来传授“心”可以体会的音乐。利用音乐的现场演唱、演奏,并通过师生二人双向性的心灵沟通和语言、非言语的肢体交流等手段,音乐不只停留在听觉的形态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心领神会、心知其意。师生二人对音乐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口传心授”的音乐传承方式,不仅重视直觉的梳理和掌握,更重视传、承二者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承者加强对音乐的理解,该方式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放性的一种传承方式。

首先,在呈示阶段接触直观、具象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将其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经验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发散性思维。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展开一系列想象,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及时进行指导,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最后,学生对音乐加深领会并进行琢磨,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做到情一致、感一致,情投意合。因此,该阶段学生所学与教师所教均为“胸中之竹”。

通过对师者表演的模仿,以及自身对古筝曲《渔舟唱晚》的理解,再加上左手“吟、揉、按、颤”的微妙变化,右手“托、劈、抹、勾、打”等多种弹奏技法对音色、力度的处理,学生能与教师产生音乐情感上的共鸣,感受到乐曲中所表达的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情调,以及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口传心授”教学法能够帮助师生建立良好的情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是学习的前提,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教学的关键,这种方式恰好顺应了音乐用心灵去感悟的艺术特征。

二胡曲《赛马》,在经过由远及近清脆而富有弹性的跳弓、动作敏捷而迅速的快弓、铿锵分明的拨弦、余音袅袅的揉弦等技法处理后,师生对乐曲的情感特征、美学理念有了进一步认识。学生不仅能闻其作品、技法,更能感情于曲、寄情于琴,体会作品的表现意韵。在文化视野下,将作品的文本语境与演奏技法相互贯穿,发现音乐的声韵美。

3.即兴创作之妙——“融化再现”

融化是“口传心授”教学法的再现阶段。当音乐融化至心底,“心”与“乐”合二为一,便有了“即兴创作”之能力。“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为表演艺术的二度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与宽广的天地,给表演艺术增添了活性与灵性。在每次教学中,师者多多少少会根据个人的倾向,发挥出不同的创造性,进行口述的加工变化,即所谓的“移步不换形”,就是“形变而神不变,万变不离其宗”。相应的,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技术水平后,根据他们先前的音乐体验,在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即兴、瞬间的创造演奏。这种即兴创作不仅是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还是对情感的二度演绎。这种即兴创作的行为回归到民族器乐的教学中是值得赞赏的,避免了学生一味机械式地模仿教师的演奏行为。一切教学都应该以启发代灌输,这是不言而喻的常理。音乐教学的奥秘不在于教师把一切都讲完,而在于教师能带领学生去进一步地想象、引申、发挥和创造。

首先,经过对乐曲循序渐进的处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为深刻,即所谓“情到深处”。其次,进一步地将情感融化于心,有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及创作才能。最后,“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来演奏必定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感受,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演奏也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感受。学生根据每个阶段不同的情感进行感性演奏。此时,教师的“胸中之竹”便成了学生的“手中之竹”。

“口传心授”并不是只关注过程而不注重结果的传承方式。每一次演奏都是教师循循善诱、言传身教、款语温存和学生心领神悟、情动于中的结果。即使古筝曲《渔舟唱晚》练习了多年,即使从宏观上来看乐曲后半部分的速度应为“慢—快—慢”,即使采用了递升、递降的旋律和渐次发展的力度来变化,也应该鼓励学生去追求每一次的“创新”。雷默说过:“即兴表演是一种以音乐进行思维的基本方式,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这很容易使我们的表演者受记谱束缚,导致他们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因此,“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不仅能起到传承民族音乐之功效,还能把教师的自我创意融于音乐教学之中,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避免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纯技术练习之中。

“口传心授”的三妙用由传形绘神、共情达意、即兴创作构成;教学过程由呈示、展开、再现三个阶段组成;发展逻辑由模仿、通晓、融化三个方面合成。模仿是学生客观学习的展现,通晓是学生主观学习的展现,融化是学生能动性学习的展现,呈现出“理性—感性—能动性”的规律。此外,在认知结构中,学生所学呈现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学习规律;教师所教呈现出“手中之竹—胸中之竹—眼中之竹”的教授规律。这种双向性的反馈,体现了“口传心授”传承方式的精髓。

三、“口传心授”教学法在中小学民族器乐社团教学的愿景——心器相应

管建华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口传心授”,是汉语“偏重心理,略于形式”的思维方式,也是其音乐创作、传承、记谱、表演、欣赏或审美的整体模式。这恰好体现了“口传心授”传承方式不是客观的单纯模仿,而是注重主观的情感体验。音乐由“心”来提供,同时也由“心”来接受。用“心”演奏乐器产生了音乐,用“心”去接受和感悟音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日复一日地打磨乐曲,从而达到“心器相应”的境界,这是对“口传心授”教学法的愿景。

“心器相应”是我国民族器乐教学的独特传统,这并不是要忽略与弱化技法对音乐表现的重要性,而是将技法当作实现“心器相应”的利器。“口传心授”是实现“心器相应”的首要途径,也是教学方法上“情先得于心,而外应于器”的体现。我国古代的器乐教学,一直流传着以感受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古人听音乐、音乐往往重视“弦外之音”的审美观念,这也可以升华为教与学之间的审美情趣和兴趣取向。

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尤其是传统乐曲演奏,极其讲究韵味美和意境美,注重在单一旋律中表现其韵律和风格特征。韵律是中国音乐的灵魂所在,其实际演奏效果远远超越谱面要素。在民族器乐的演奏传承中,除了口头传承,教师还需要进行现场指导与点拨,讲授乐曲的特殊演奏技法、乐曲的情感处理手法等,学生需要悉心“听、看、记、练”,并仔细领悟,以掌握乐曲的演奏框架。这也就决定了“口传心授”传承方式在中国传统器乐教学传承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现代科技手段对民族器乐教学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无法完全取代“口传心授”这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精髓方法。因此,在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重视采用中国优秀音乐传承的教学法——“口传心授”。在帮助学生提高演奏技艺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与音乐情感融合、与乐器融为一体,达到“心器相应”,避免师生在技术上的“牛角尖”处死缠硬磨,导致心器相斥,失去了民族音乐所特有的属性和韵味。

猜你喜欢
器乐乐曲教学法
始乱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悲伤的乐曲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