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优化路径分析

2023-04-19 04:41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杨 方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一、高校辅导员与就业指导服务能力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内涵与现状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是针对高校学生(毕业生)群体就业问题的指导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心理疏导服务、信息推广服务、职业规划服务等。近年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的叠加冲击、国家经济转型和行业改革的深化以及高校每年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毕业群体面临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复杂、就业预期明显下降、就业市场积压效应不断强化、就业焦虑情绪逐步增加。因此,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就业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盲目跟风,缺乏自主择业目标和方向感;缺乏自信,容易出现消极情绪,不敢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现自我;缺乏实际的求职和工作经验,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过分追求薪水高的工作,沉溺于自我的主观臆测,存在眼高手低的尴尬境地等。新时代高校学生面临职业期待与现实情况的矛盾越来越严重。[1]然而,当面对消极情绪产生和复杂的就业问题发生的时候,一些同学无法处理好自己的主观世界,缺乏一定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会产生危险的行为。这些情况说明高校毕业生迫切需要专业性、系统性的就业指导服务。

就业指导服务绝不是简单的就业辅导。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过程,高校必须抓住就业规划的重要性和职业动态信息的实时性这个两个方面,采取循循善诱、精准服务等方式、方法,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工作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计划和职业选择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教育、引导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的优势以及对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规范和提升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2.高校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服务的优势

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就业指导服务的关键群体。新时代对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要求更高,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辅导员,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工作方法、策略、流程、规则,同时要掌握教育引导、心理辅导、学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班级事务管理服务等多方面的能力。此外,高校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们的生活中,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致入微的责任心、沟通交流的技巧等等。这些特点与能力,使得辅导员在各方面的工作优势愈发明显。尤其在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相关工作上,与其他教育教学人员相比,辅导员具备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得其能够在指导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体系中,切实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在就业指导和服务中的作用,对于增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就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面临的问题

1.针对新就业形态的指导服务缺乏专业性

新就业形态进一步拓展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和空间,使得毕业生群体面临着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可能性,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就目前情势看,数字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实是一把“双刃剑”。部分同学不容易在新的就业市场中把握自身的定位,容易受到传统就业观的影响;部分专业的就业偏向程序化的劳动,面临“机器代替人”的担忧,与人工智能存在“竞争”关系;此外,伴随着新就业形态,社会可能会出现各种新的问题,如相关的法律法规等亟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数字平台的不规范用工问题、岗位淘汰加速等。如果辅导员对于新就业形态的特征把握不足,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无法把握新就业形态与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与传统就业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不能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准确的就业信息和建议,也直接影响着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部分辅导员在思想上存在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性、不与时俱进等问题,在就业指导上几乎没有或很少向学生普及新就业形态、新模式、数字平台等相关常识,未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思路;还有的辅导员拘泥于传统的、过时的就业指导,存在滞后性、短浅性、片面性,无法满足同学的多元化就业需求。

2.就业指导服务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进入21世纪,高校大学生接触到互联网等媒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了,几乎每个学生都通过网络进行各种交往。新媒体技术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不断影响人们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形成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互动的新的社会生活环境。[2]这种交往具有隐蔽性和不稳定性,国外各种思潮“鱼龙混杂”,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容易造成高校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复杂化、多元化。新时代高校毕业生,一方面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存在独特的思想特征,另一方面自身就业观具有时代特点,这两种情况导致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服务面临难题。

然而,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的复杂性和就业观的转变没有做好估计和心理准备,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部分辅导员没有看到新冠疫情、经济转型等情况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没有做好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存在根据学生的共性去把握问题而忽视特殊性的情况。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越来越往简单化,而非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部分辅导员对待不同专业或同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一般化的就业指导,却忽视了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的特殊性存在,忽视了对毕业生真实需求的动态追踪,没有真正落实“一生一策”的要求,对“精准帮扶”的理解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另一方面,一些辅导员仍然从传统的就业需求、就业看法等角度出发,去衡量和考虑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特征和个人想法,就业指导服务的开展不能契合学生的新需求,使得就业指导服务容易遭遇困难。为此,必须不断增强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灵活性、创新性,把握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动态。

3.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系统性

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缺乏系统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单一化,容易流于形式;二是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制度不成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也就是说,就业指导服务的内容,还有相关制度,都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完善、解决。

第一,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内容看,针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存在形式化倾向。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注重对学生进行关于就业的一般性知识、技能的讲解,通过讲座、视频授课、网课等形式进行,往往要求辅导员布置各种硬性任务。但是这种就业指导存在形式化的趋势。比如学生通过“挂机刷时长”“淘宝代刷”“请人代做题”等方式来完成就业课程,就业课程的考试也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答案、开卷完成,往往比较敷衍,一些就业讲座也存在强行拉同学(甚至是低年级的同学)听讲的情况。学生无法获得真正的就业知识、提升就业本领。

第二,从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制度看,针对辅导员的各项制度存在“缺位”或者不完善的情况。高校以及各学院缺乏就业指导服务制度体系作为支撑,在就业指导服务上往往呈现不够专业的特点。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培训制度、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的考核制度、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制度等的不完善,造成了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存在弱化的情况:比如辅导员就业指导意识不强,没有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作为自身工作重要一环来抓;部分高校尚未建立严格的就业指导教师选拔机制,缺乏对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的考核;一些辅导员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只要负责好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等;有的辅导员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纯鼓励同学考研、考公、考编,避重就轻,不敢承担一定的责任。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优化途径

1.丰富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就业指导服务不是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高校,一般没有较多专门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教育人员,即使配备有一定的数量,也无法满足广大毕业生的需求。因此,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辅导员群体承担了就业指导服务相关的任务。换言之,辅导员在这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储备,直接影响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质量。辅导员自身需要主动地加强对就业政策、就业指导方法、就业服务技巧等方面的学习,丰富实践经验,进一步加强语言表达、沟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善于使用“有温度、有情感、有力量的时代话语”,[3]将枯燥的就业知识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为有效指导高校毕业生特别是“特殊群体”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同时,各高校要鼓励和组织辅导员积极参与就业指导方法等方面的培训,不断完善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方面的培训制度,让辅导员及时了解就业动态、各个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更加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及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身指导与服务能力。

2.建立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

建构精准化生涯教育体系的建设,纵向充分考虑学生在生涯规划期、生涯积累期、决策行动期、生涯反馈期这四个发展时期的需求。[4]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服务,绝不是仅仅在毕业就业阶段发挥作用的,而要立足全过程、全局,每个过程对于辅导员而言都有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在生涯规划期(新生入学适应阶段),主要是抓就业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合理的就业目标。在生涯积累期(专业学习和发展阶段),辅导员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夯实专业基础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围绕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兴趣有针对性地参加竞赛或其他活动。在决策行动期(找工作阶段),辅导员要鼓励同学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侧重就业形势、心理调适、信息服务、面试技巧、求职方法等进行教育,为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保障。第四个阶段是生涯反馈期。生涯反馈期常常被辅导员忽视。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要积极通过发放问卷调查、采取一对一访谈等形式收集已毕业学生、离校学生的各种反馈,特别是把握就业的新动态,为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提供参考。

3.针对新就业形态改进指导服务方法

建立专业化辅导员队伍,是新就业形态下提高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水平的重要一环。针对新就业形态,辅导员需要改进指导服务学生的方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辅导员应该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加入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提前形成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内容、特征、环境的认知,讲清楚新就业形态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纠正学生在这个领域的认知误区和偏差。在新形势下,辅导员尤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方法,引导毕业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求职思想的桎梏,摒弃那种只看重工作福利、薪资的惯性思维,善于看到新就业形态下的各种机遇、挑战。此外,辅导员要依据数字经济、数字平台等新形势掌握更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当学生面临新就业形态影响下的困扰的时候,能够及时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

4.优化就业考核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优化就业考核制度能够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使辅导员在扮演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角色中更加主动、科学,提高整体工作的效果。高校可以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将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荣誉评比与就业指导服务开展的工作质量进行挂钩,设定一定的奖惩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在荣誉鼓励上,除了设置一般常见的荣誉,如“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还可以增设“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就业指导服务先进个人”等称号,并重视评定结果,充分调动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5.落实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一生一策”制度

“精准就业指导要求就业指导主体具备精准理念。”[5]辅导员应该加强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落实“一生一策”“一帮一”对接的制度,贯彻落实精准理念。高校“特殊群体”是与高校正常学生群体比较而言的相对概念,是指经济贫困、学业困难、心理困惑、就业困难等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大学生群体。辅导员要针对“特殊群体”落实“一生一策”。第一,辅导员应该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找出“特殊群体”中学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辅导员要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帮助他们查漏补缺,做好就业准备;第三,辅导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帮助联系推荐适合的用人单位。

6.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化就业指导服务

互联网资源是当今就业指导服务必须利用的资源。首先,辅导员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提升学生的就业经验、技巧。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加之新冠疫情的影响,有些企业、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进行就业面试、招聘。因此,针对“互联网+就业”开展就业指导服务也是辅导员必须擅长的领域。高校及各学院要激发辅导员积极利用网络资源的意识,改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为广大毕业生打造网络面试室等,帮助同学适应网络就业的新情况、增加同学应对网络面试难题的有效经验。其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强精准教育,要以学生个性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网络新媒体,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做好分层分类精准指导。最后,辅导员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问卷调查的频率和质量,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方向等,及时把握学生的就业认知、就业情绪和行为倾向,“建立学生思想意识、政治行为方面的预警机制”,[6]推动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辅导员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