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跨文化教学: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2023-04-19 11:55赵俊霞刘雨佳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语跨文化思政

许 楷,赵俊霞,刘雨佳

(1.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2.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邢台 354035 3.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00)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世界各国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扩大。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因此,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认识、了解,也要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外语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跨文化能力

(一)外语课程思政的独特性

从课堂教学出发,文秋芳(2021)将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解读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1]。

此外,外语课程思政具有其独特之处。例如,在与其他国家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外语课程能让学生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加尊重其他文明,对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更鲜活、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2]。为了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崛起中的中国,外语课程还肩负着新使命,即培养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二)对跨文化能力的新解读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孙有中解读了跨文化能力的内涵,指出要“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得体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沟通”[3]。目前,对跨文化能力的认识大多局限在比较、理解中外文化差异上。

随着外语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跨文化能力的内涵在不断丰富,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中外文化差异存在于多个层面,需要具体分析和应对[4]。其二,外语课程应从国际化的维度去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中外文化交流和比较,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树立文化自信[5]。其三,跨文化能力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培养目标,而是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对此,学生应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清晰认识和评判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不断提高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6]。

因此,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语言语用层面上的跨文化差异。如果过于强调某些零碎的跨文化交际策略技巧,忽略了跨文化交际中的思政教育,学生就无法成为合格的中外交流人才,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国理念、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更不能胜任大国博弈中的跨文化交际重任[7]。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选择

讲好中国故事是学生跨文化能力的综合展现。中国故事的素材选择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目前,学界关于“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选择大多为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历史文化故事,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学生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

然而,“讲好中国故事”的选材较少涉及当代中国故事。一项针对在华留学生的调查显示,外国留学生最喜欢的中国元素不是京剧、饺子或孔子,而是“新四大发明”—高铁、网购、支付宝和共享单车。这说明,相对于历史,很多国外受众对今天和当代的中国更感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当代的中国,了解今天的中国及中国人在干什么。因此,“中国故事”不能局限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故事。

同时,何宁、王守仁强调,“在国际传播中,普通老百姓的真实故事在媒体中更有说服力[8]。”因此,学生还应通过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来讲述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从而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此外,“中国故事”的选材可以适当涉及中国时政。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注国家的发展,积累时事的英语词汇表达,清晰认识和评判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差异,为讲好中国当代故事做好知识积累。

三、高职英语跨文化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基于对“跨文化能力”的深入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 年版)》(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2021 年版)》)强调“多元文化交流”,突出中国文化主体性,学习外国文化的目标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此外,《课程标准(2021年版)》还强调,“能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能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用英语传播中华文化”[9]。

《课程标准(2021 年版)》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但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待逐步摸索。因此,本文将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以英语课程为载体,挖掘世界优秀文化、中华文明等思政元素,发挥课程的人文属性和育人功能,并设计相应的故事亮点,将之融入英语教学全过程,在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通过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和价值观的学习与传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培养起坚定的文化自信。只有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才能用恰当的方式讲述给别人听。同时,讲好中国故事是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识别、理解、尊重中外文化,可以向他人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现文化自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对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心。教师向学生介绍外国文化时,要同时与相应的中国文化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其应对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例如,在介绍各国见面礼仪时,师生积极互动。在了解握手、拥抱、鞠躬、吻面等国外的见面礼之外,教师还介绍了中国传统见面礼——拱手礼,并亲自示范其动作要领;随后邀请学生到讲台展示,让所有学生亲身体验拱手礼。经此,学生识别、理解了中西方问候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喜欢亲密的身体动作,而中国人讲究以人和人之间的距离来表现出“敬”。这种距离不仅散发着典雅气息,也比较符合现代卫生要求。因此,学生们一致认为拱手礼体现了我国中华礼仪之邦的灿烂文明。由此,学生为优秀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坚定了文化自信,提高了主动了解传统文化的意愿,内心更加认同中国文化,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了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在外语教学中开展跨文化教育首先应该更新观念,增强认识[10]。为讲好中国故事,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即培养学生识别、理解中外文化差异的能力,理解跨文化能力的意识形态性。

1.识别、理解中外文化差异

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在认同中华文化、拥有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理解、掌握外语国家地区文化及其交际特点,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在了解中西方语言文化和表达习惯差异的基础上,学习中国文化词语的英文表达方式,注意词汇的感情色彩,准确地传达中国文化内涵。

例如,在“中国十二生肖”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十二生肖的文化内涵。经讨论,学生认识到十二生肖中,每一种动物代表着中国人的某一品质,两种动物为一组,其所代表的品质互补。例如,第一组老鼠和牛代表智慧和勤奋。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简单的英语讲述十二生肖的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十二生肖翻译成英语并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应准确地传递其文化内涵。

以“牛年”为例,牛代表勤劳,是勤恳踏实、淳朴、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象征。在英语中“牛”有着许多表达,例如cattle,cow,bull,ox 等等。对此,“牛年”中的“牛”的英译应进一步区分其词汇色彩和文化内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词汇色彩和文化内涵进行探究,发现“ox”在西方文化中代表“努力工作”,与十二生肖中牛“任劳任怨”的文化寓意相符。因此,“牛年”的英译应为“the year of ox”。若将“牛年”译为“the year of cow”,会让外国人误以为中国的生肖“牛”寓意“懦弱胆小,畏缩不前”。由此,学生深刻认识到讲中国故事,尤其是在讲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时,要关注中西文化差异,辨析用词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涵,不能局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要关注接受者的反应,准确传达文化内涵。

2.理解跨文化能力的意识形态

“跨文化能力”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培养目标,而是有着较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虽然《课程标准(2021 年版)》并未提及要在教学内容中增加时政内容的外文表达方式,但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在政治层面的中外文化差异,例如对民主、人权和环保责任等议题的看法,以便学生在其外国朋友听信了西方媒体对中国污蔑的谣言时,能恰当地摆事实、讲道理,澄清“谣言”。

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添加时事内容,例如中国最新一周发生的大事如何用英语表达。“译世界”“有译思”等英语学习公众号每周分享一周热词,用英语介绍中国一周的热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公众号,积累时事词汇,以便能用英语更好地讲述发展中的中国。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其语言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刻理解故事内容,准确地表达故事情节和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在语言知识方面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包括词汇、语法、句型以及听说读写技能等。此外,教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信、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例如,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演讲比赛、写作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Sightseeing(旅游)这一单元时,学习任务为介绍国内的旅游城市或景点,具体为小组活动,制作PPT 课件并展示。以课文Travelling in Prague(布拉格旅游)为范例,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总结旅游城市描述的相关表达,并仿照范例完成英文作文《我最爱的***》。教师向学生推荐学习资源:学习强国的传播中国板块、中国日报网、中国旅游网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制作了《我最爱的家乡》、《我最爱的景点--冉庄》和《我最爱的城市—保定》等PPT 课件,展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美丽乡村建设,宣传爱国教育景点、古老与现代文明共存的魅力城市等。通过搜索相关的图文资料并在课件中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对家乡乃至祖国的热爱之情。由此,实现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教学目标,用英语讲述身边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

四、结语

外语课程不仅在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也让学生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国际视野,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外语课程思政的视域下,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不断丰富,中外文化差异存在于不同层面,需要分层对待;跨文化能力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在教学时应适当引入时政内容的外文表达,以便学生在面对西方媒体的污蔑时能恰当地陈述事实,澄清“谣言”。

提升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是外语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讲述中国故事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学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还能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社会,增强文化自信,识别、理解、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元性。同时,讲好中国故事也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为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些教学策略方法,助力学生用英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外语跨文化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