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设计策略研究

2023-04-19 19:52刘腾飞王元宏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常设艺术史陈列

孙 丹,刘腾飞,王元宏

(1.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市博物馆,安徽 蚌埠 233030)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等文件,也使美术馆的发展有了目标和依据。作为美术馆信息输出的核心方式,艺术史常设展是维系美术馆长久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代表美术馆的整体馆藏水平和学术水平。国外的一些艺术博物馆(如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都是通过常设展来吸引观众,保持和提升自身的口碑,而我国真正意义的艺术史常设展几乎空缺,展览频繁撤换,展览组织和策划工作相对简单,无法深入到艺术层面和学术层面,对媒体和观众都缺乏吸引力。西方艺术博物馆的常设展可以追溯到卢浮宫以国家流派分类勾勒艺术史全貌。我国对美术馆的文化认知以及美术馆的学术建制与体系处于亟待建构和完善的发展时期[1]。地方美术馆需要轰动效应的大展和特展,更需要常设展,其稳定性、学术性与教育服务紧密结合,需要充分展现其公益性这一特点。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有关美术馆常设展的研究多集中于地方常设展综述、宣传介绍、展陈逻辑解读,很少研究常设展的设立及其价值,更没有研究我国常设展的建设问题。国内外许多文献研究了美术馆展览的陈述与叙事方式,但我国的地方美术馆艺术常设展设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即使意识到,也是在文献中泛泛而谈。目前,除了需要解决是否需要侧重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设计策划以外,还需要弄清地方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的处境及其缺位的原因,解决地方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的合理建设路径问题。

一、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建设的背景

(一)艺术史常设展发展概述

艺术品常设展是美术馆最基本的展览,是美术馆将自身收藏的艺术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公众进行较为固定的展示,代表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美术最高水平,在展览中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使公众得到美的感染与教育[2]。国际美术馆以卢浮宫艺术博物馆树立的“西方艺术史正典”“对意识形态的维护”“与陈列统一的空间”三位一体的藏品陈列模式为典范,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西方公众经常以各种方式参与艺术活动。2017年,美国53.8%的成年人参与艺术活动。一些欧洲国家,像芬兰、挪威、波兰、瑞典和英国,其艺术参与水平都很高[3]。我国的美术馆是国家文化的载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艺术史收藏陈列展对公众来说是一部教材,能够开阔人们的美术史视野,对人们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各种临时展览。我国的藏品陈列研究最早出现于蔡元培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中。《美育实施的方法》指出,美术馆应该“搜罗各种美术品分类陈列”。1928年,李毅士在全国教育会议中提出藏品陈列的具体计划,谈及藏品陈列时强调“与短期陈列相比,长期陈列是首选”的问题[4]。

(二)美术馆的职能体现

我国的美术馆具有政治导向、传递知识和审美休闲的职能。首先,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和展示的重要窗口,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英国泰特美术馆创建的初衷即是在对艺术家的选择范畴上,克服数百年来英格兰地区的优越感,走向真正涵盖自己国家全部艺术作品——不列颠艺术作品的跨越。[5]

(三)区域特色定位的迫切性

在全国重点美术馆之外,更多的地市美术馆是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与本地区人民的文化生活紧密相关。地方美术馆常设展策划如果突破旧有的思维与体系,充分展现视觉新潮、文化趋势、历史截面与社会话题,凸显设计理念,将艺术作品放在历史、艺术史及主题的框架中进行评估,具备独特性和超越性,即会成为时代文化与精神的引导者和反思者。苏州美术馆近10年依托其典藏资源,在策展方面注重多维度地阐释“江南”这一主题,对重要的美术事件、艺术家个体与相关主题作品进行梳理和评价,实现了对中国现当代美术史研究的有益补充,体现出区域文化多样性的特点[6]。

二、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的处境与缺位原因

当前,中国的美术馆常设展基本没有固定的长期陈列,即使有长期陈列,陈列方式也很老套,没能利用馆藏优势体现地区的艺术史发展情况。馆藏陈列与临展同级,陈列时间较短,没有固定的场地。之所以出现这些状况,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藏品资源匮乏

美术馆建设早期主要通过接受艺术家及其家属捐赠收集美术馆藏品。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美术馆收藏工作取得较大成就。例如,中国美术馆建馆60多年来收藏了近现代美术作品13万余件,构建了丰富的收藏体系。然而,藏品资源不足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美术馆的发展。笔者依据我国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20家美术馆及相关美术参普单位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占比为80%的国有美术馆和占比为96%的省、市、县、区级美术馆中,藏品数量不足1000件的参普单位竟达257家,占比79%,有105家不足100件藏品,甚至有22家(大多为国有美术馆)的藏品数量为0[7]。美术馆收藏定位不明、投入不足、家底不清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长期陈列观念意识不足

从文化机构管理体制和实践层面来看,专题艺术博物馆和综合性艺术博物馆大多隶属于文物局系统,馆员多为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学术背景,使得历史式的长期陈列成为主要方式,珍贵的艺术品不能“物尽其用”,难以激起观众反复观看、了解艺术发展历程的欲望。美术馆的长期陈列渗透着艺术史观念、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分期方式,并非按照历史发展与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组合,也不是单纯地罗列展品。同时,地方美术馆需要承担一定的政治职能,定期举办规模庞大的主题展览,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长期陈列的空间。中国的美术馆工作人员普遍认为长期陈列会减少观众的数量。

(三)展览业务类型失衡

地方美术馆的展览方式一般包括常设展、纪念展、巡回展、捐赠展和民间美术陈列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直接资金和收藏经费,与临时展带来的经济效益相比,长设展不够灵活,难以维持美术馆的有效运转。美术馆为了增加收入,谋求生存,使申请展占据了美术馆的最主要的业务空间,经常为其他机构和个人举办短期展览,忽视了基本展览陈列,更不用说补充馆藏资源,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中国的美术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展览馆的性质,缺乏对于美术馆文化的现实思考,距离学科化和系统化较为遥远。

三、地方美术馆艺术史常设展设计策略

(一)多学科主题式转向

美术馆展览项目的最重要基础来自藏品的建立和藏品的艺术史角度构建。观众观看展览看到的不完全是画面,还有美术史。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意义的美术馆长期陈列方式有艺术通史式、特定艺术史式和主题式等。艺术通史式陈列用艺术作品形成“可见的艺术”,对美术馆的收藏要求很高,多为国家级大型美术馆所采纳。特定艺术史式陈列结合馆藏作品的特点,更加具体,运用艺术史本体的研究方法和艺术史分期方法展示艺术史的某一阶段、艺术门类、艺术派别或某位艺术大师,通过时间发展、地区或杰作等线索陈列。主题式长期陈列比较特殊,它把不同时期、不同门类、不同作者的馆藏品进行组合,打破历史的脉络,让观众与之相遇。主题式长期陈列方式现今日趋被推崇,一方面受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及多学科的研究方式影响,另一方面与20世纪以来出现的双年展、文献展等大型主题性展览相关。艺术史既非线性发展,也不都是从低到高的进化论模式。图像含义仅依靠分类、样式的探索远远不够,因此艺术史学科的历史主义和形式分析研究仍需完善。将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及人类学引入艺术史研究,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组合与阐释,新的研究方法将引导出新的长期陈列方式。两年一届的威尼斯双年展的观念及引入策展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地魔术师”,欧美艺术生态向第三世界开放,艺术史叙述的底层逻辑转变为全球史观。20世纪80年代,作为全球现代史上的分水岭,展览发生了社会策略性转变,艺术不再和艺术家的作品画等号,展览成为艺术。在今天的艺术史常设展策划中,对艺术的认识既要考虑社会介入中艺术的语言转换能力,也要对艺术家的观念进行切分,需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野。

(二)进行个性化的长期陈列

艺术史常设展对地方美术馆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地方美术馆规划常设展,要厘清地方美术馆的学术研究和定位,加强典藏机制的有效运转,引导公众受教等。地方美术馆首先要根据自身的馆藏特点、定位和受众群体等采用适合的陈列方式,省、市级的美术馆可以借鉴特定艺术史陈列方式,以某一时期、流派或艺术大师的作品为主题,确立描述其艺术发展历程的目的,定期配合临展,以丰富长期陈列。江苏省美术馆策划举办的“江山如此多娇”,客观地呈现新金陵画派,再现写生之路,借史料挖掘学术深意。中华艺术宫“西学·西行——早期吴作人”展,也是可以借鉴的优秀策展案例[8]。2012年开始实施的致力于推动我国美术馆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引导美术馆逐步实现藏品长期陈列,最终实现从“美术展览馆”到“美术博物馆”的转型。经过展出季的持续实施,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将藏品的研究展示作为本馆常态化、长期性的工作。资深的老馆、“大馆”藏品丰富既是优势,也是压力,要做出有“厚度”的展览也非常考验功力。而资源有限的美术馆如果对藏品深入研究,重点规划,找准定位,却可以做出精致独特的展览,主题和展品内容还能毫不重复,常展常新。地方美术馆有必要确立藏品收集计划,在“藏品—陈列—新的收藏”这个美术馆基本典藏运转机制上丰富常设展展品,进一步扩充常设展的内容,加强主题建设。此外,地方美术馆可针对藏品的类型差异化制订灵活多变的规划与实施方案。纸本艺术作品容易损坏,可以根据其陈列最少损失时间,运用主题式陈列方式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陈列,循环展出艺术作品,确定固定陈设场地,使其成为主题不变的常设展。而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适宜长期展示,可以挑选状况较好的藏品展出,同时加强馆藏修复和维护,陆续替换展品。

(三)重视语境信息的影响

重视语境信息对艺术作品审美参与的影响。艺术植根于历史、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很少被孤立地评价,语境信息对艺术品的审美鉴赏会产生影响。艺术品的类型、背景信息的类型、提高审美体验的潜力与美术馆策展人至关重要。人们对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偏好和判断受其所感知的文化背景、与之相关的标题以及其来源的信息影响。不同类型的文本信息影响观众如何看待、判断和评价一件艺术品,并且个人的艺术经验和对经验的开放程度会调节这种影响,即使仅仅提供语言背景的一个词或标题,也会改变观众对艺术品的看法。比如,与没有标题或标题中没有动词的标题相比,带有动词标题的作品会被认为更有活力;一个对表现性作品的描述做了背景性解释的精心设计的标题,相比描述性标题,增加了对艺术作品的兴趣和喜爱。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绵延:变动中的中国艺术”,是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史常设展。策展人较为注重对具体语境的考察,用“时间/空间·生命”“身体”“日常生活”“物质”“表演”“情感”六个板块取消“新旧二元论”“本土、全球二元论”等二元概念,力图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叙述当代艺术史,希望观众关注一件件作品而非固定的价值体系或静止的时间线。为便于观众清晰地认知中国当代艺术,地方美术馆可以提供内容丰富的各板块的释读印刷纸质资料。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虽然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基础硬件美术馆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方美术馆一定要坚持艺术史常设展,只有这样,中国的美术馆发展才更有希望。

猜你喜欢
常设艺术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本刊常设栏目“职业教育研究”征稿启事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纸的艺术史
毛扎扎艺术史
民国时期北平古物陈列所的陈列展览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下
狮子与西方艺术史 上
欧盟TTIP建议中的常设投资法院制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