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2023-04-19 20:14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龚占雨
天津教育 2023年34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党史思政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龚占雨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建设正是教育系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是推进价值引领、落实中小学意识形态主体责任的有力抓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事关中小学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当然,也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2022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通知》,并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

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课程思政内容主要集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从党史教育的角度进行课程思政研究、建设与教学实施的较少,即使在教学中涉及党史教育内容,也存在着形式化、碎片化、缺乏广度和深度等问题,从党史教育的角度系统化、序列化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不多,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经验成果更少。因此,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建设、实施与评价各环节,还需要深入挖掘、深入研究。

一、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一)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目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教育不但能够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党史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能够在学习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形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激发爱党爱国的情感,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

(二)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提高教师立德树人水平

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政治素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努力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能够丰富、充实课程思政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革命史和建设史,拥有丰富的历史史料和生动、鲜活的思政价值。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将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的内涵,为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新方向,真正解决培养什么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深入。

二、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天然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政治立场、家国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做人与交友、困惑与成长,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健康情感和综合素质”等都是语文学科课程思政的聚焦点,而这些思政点与党史教育内容是高度契合的。因此,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在充分尊重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从以下五个方面挖掘党史教育元素。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解放全中国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百年奋斗史。百年光辉历程中涌现出的无数英雄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就是最为精彩的中国故事,这些故事都应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成就

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过程,这一过程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就是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也是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例如:建党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人民军队从无到有与从弱到强的成就、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新中国建设成就、改革开放后的探索与成就、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成就等。

(三)红色经典作品

在中国共产党创造百年伟大成就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红色经典作品,许多经典作品被选入教材。例如: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纪念白求恩》《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反映老一代革命家战斗与生活的作品,如《老山界》《梅岭三章》《回延安》等;新课标推荐的名著,如《可爱的中国》《红岩》《红星照耀中国》《革命烈士诗抄》等。这些红色经典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党百年的奋斗与探索,是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作品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小说以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拿来主义》等杂文,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的《炉中煤》、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杨振宁的《邓稼先》等。这些作品都表现了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救亡图存、追求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富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的先进知识分子的作品,同样是党史教育的重要资源。

(五)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作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相互交融的,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对真善美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作品,如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这些作品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精神,表现了人民对国家富强、生活美好的向往与追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必须不断提升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师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加强党史学习,自觉将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中,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使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

二是让党史学习成为自己的政治自觉,以高度的敏锐性捕捉教学中的党史教育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

三是要加强培训,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学校要将课程思政培训作为语文学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修内容,将党史教育纳入各种培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党史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规范思政教学

教师是教学实施的执行者、研究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这是新课改的明确要求。要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学科课程,教师就必须以系统思维和整体眼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对学科教学中的党史资源进行横向拓展与纵深发掘,并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中,建立系列化、精品化与连续性、融合党史教育主题的学科思政课程,这是大势所趋。

一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础,系统开发教学内容中的党史教育内容。例如:背景中与党史有关的内容、作者及相关优秀党员的故事、教学内容中的党史元素等。系统开发党史元素,能够激发学生党史学习兴趣,实现课程思政育人和党史育人的有效融合。

二是规范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系统开发以党史教育为主题的语文思政课程,要有明确的课程纲要,讲清为什么要将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同时又要确立系统的开发策略和实施办法,制定管理办法和评价策略。

三是研究探索党史教育多样化的呈现方式。比如:教师直接呈现历史资料、发布研讨题开展课堂讨论、录制微视频、观看反映我党奋斗史的红色电影并写观后感等。

四是积极开发党史教育隐性课程。课堂教学外,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所有活动都是隐性课程资源,如校园广播、国旗下讲话、壁报板报、手抄报、辩论会等。在隐性课程资源中加入党史教育主题,并使之制度化、课程化、语文学科化,可以实现党史教育时时、事事、处处,润物无声。

(三)推动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党史教育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达成教育教学目标的首要阵地。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最终还要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育人为本,以史铸魂,教师必须主动地、系统地开发教学中的党史元素,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完善思政目标,在课堂中弘扬建党精神、讲好党史故事,从而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百年党史成为教育和引导学生爱党、爱国、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内容。

(四)开展党史教育为主题的跨学科语文实践活动

“跨学科学习”是义务教育阶段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强调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可以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可以与历史、思政等学科联合,以党史教育为主题、以全面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系列化、系统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带领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革命军事博物馆,或瞻仰革命遗址,参观红色基地,观看革命影像展等。也可以开展党史情景表演系列活动,将党史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英雄人物、经典诗文等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表演与观看的过程中,增强直观体验,充分发挥党史红色资源的影响力,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补足“精神之钙”,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活动中的鲜活案例,视、听、感受为一体的现场教育形式,必将使学生在表演、观摩、聆听党史故事的同时,深化对党史的理解,深切感受革命精神,并激发学生党史学习热情,主动用党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五)创建信息化红色教学资源,拓展党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党史教育资源拓展工作。既可以搜集编辑文字类资源,也可以搜集整理视频类党史资源,还可以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QQ群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通过图片、文章、视频、音频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党史教育资源。

(六)以科研促教研,积极开展党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研究

学校和教师都要积极开展党史教育融入课程思政课题研究,并以课题为引领,结合教学实践开展项目化研究,形成全学科育人研究的良好氛围,推动党史教育实效性。课题研究必然会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党史教育的重要性,拓展党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助力党史教育充分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

总之,党史教育融入中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更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战略要求。深刻把握党史教育与课程思政教学的关系并有效融合,必将充分发挥党史的“导航”功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撑,助力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党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