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实施青年动员的策略及启示

2023-04-19 21:42苗佳坤
青年发展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广大青年苏区

苗佳坤

青年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未来和希望,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键在于青年。青年动员源于社会动员,社会动员指有目的地引导社会成员积极参与重大社会活动的过程,并且具有广泛参与性、一定程度的兴奋性、目的性、秩序性等特征。[1]青年是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动员也必然从属于社会动员。

青年动员指某一政党、团体作为动员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多重策略,影响和改变青年群体的思维观念与行为方式,致力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并参与到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变革之中。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凭借自身先进的组织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青年动员工作,极大促进了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如何更好把青年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必须回答的重大课题。”[2]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对青年动员的实践探索对于新时代青年动员工作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青年动员的缘起分析

赣西南、闽西地区的广大青年长期遭受着封建军阀的残酷剥削,迫切渴望一个先进政党引领他们改变黑暗残酷的境遇。中国共产党作为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重视青年群体在社会变革中所蕴含的蓬勃力量,将青年动员作为苏维埃政权发展的重要工作。中央苏区在成立之后面临着严峻的战争危机,国共双方矛盾日趋激化,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及其地方军阀势力不断进攻“围剿”新生的红色政权。正是在动员主体与客体相统一以及现实形势的催化下,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青年动员已是历史必然。

第一,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理论导向。青年动员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重要命题,历代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将青年动员作为始终需要面临的历史课题。马克思、恩格斯身处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工业革命时期,现代意义上的青年群体的雏形初步形成,并且已经逐步展现出自身所蕴含着的潜在力量。恩格斯高度重视青年群体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在《伊默曼的<回忆录>》中曾引用到,“青年人掌握了发言权,我们的未来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取决于正在成长的一代”[3]。列宁作为无产阶级青年的又一伟大导师,在领导俄国革命实践的过程中,敏锐意识到团结和动员青年群体对于无产阶级取得革命事业最终胜利的极端重要性。他强调,“整个斗争的结局都将取决于青年”[4],能否争取到青年群体的支持关乎着革命斗争的走向和最终成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旗帜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中央苏区开展青年动员,实际上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必然结果。

第二,赣西南、闽西青年内心渴求政治进步的强烈意愿。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青年动员,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与青年群体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统一,二者是双向选择的结果。赣西南、闽西地区由于封建军阀势力统治,社会民生凋敝,土地兼并现象极为严重,地主富农把持了绝大多数土地。据《寻乌调查》统计,“占人口总数88%以上的贫农中农只占有全县30%的土地,而占人口总数7.4%的地主富农却占有全县70%的土地”[5]。大量青年农民迫于生计沦为雇农,承受着更为残酷的地租剥削。除地租外,苛捐杂税如契税、印花税、人口税等层出不穷,闽西龙岩县“捐税有四十多种,每人的负担要二十八元”[6],农村地区常常出现“禾头根下毛(没)饭吃”的悲惨景象。五四运动之后,赣西南、闽西地区的青年运动蓬勃开展,大批进步刊物书籍,如《新青年》《列宁学说》《马克思主义》等在当地广为流传。1920 年,袁玉冰、黄道等青年学生在南昌成立进步青年社团“改造社”并创办《新江西》。《新江西》也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阵地。赣西南、闽西青年在严峻的生存环境以及科学理论传播所带来的思想启蒙的双重作用下,阶级觉悟及斗争精神逐渐走向了自我觉醒,青年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政治力量带领他们找到改造社会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严峻的革命形势下的现实趋向。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以后,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宣布共产党为“非法组织”,并且对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极端残酷的恐怖政策。1928年通过的《暂行反革命治罪法》中规定“意图颠覆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或破坏三民主义而起暴动者”[7]以反革命罪论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之下,据史料统计,1927年3 月至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万多人。[8]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形成之后,地处反动势力的包围之中。国民党反动派视中央苏区为眼中钉、肉中刺,长期以来对苏区采取严厉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争取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苏区的中心任务,其他一切工作都必须紧密围绕中心任务展开。青年群体在争取反“围剿”胜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苏区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关于青年团工作决议案》中鲜明指出,“青年显然已经成为苏维埃运动主要的一种组织力量”。[9]在革命形势的现实驱动下,动员广大青年投身于反“围剿”战争以及苏维埃建设之中,已经成为苏区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动员青年的实践策略

动员策略直接影响着动员的最终成效,是青年动员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寻出契合现实的动员策略,才能调动起广大青年的积极性,进而实现动员的预期目的。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组织优势,通过构建青年组织网络,开展多样化宣传,保障青年权益以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符合客观条件且行之有效的动员工作。

第一,中国共产党着力构建青年组织网络以积聚青年动员力量。调动广大青年群体凝聚在革命任务与集体利益的周围,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其必定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组织网络为青年动员提供机制运转的保障。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就强调,“参政没有组织就退化成群众运动;组织没有参政就退化成私人小集团。强有力的政党必须有高度的政治制度化和高度的群众支持。动员和组织这两个紧密关联的共产党政治行动口号,恰好指明了一条政党获得力量的途径”。[10]组织力量的强大与否,是动员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网络,以保障青年动员工作的有效实施。

共青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是中央苏区青年组织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共青团与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是党与青年之间沟通的纽带。在中央苏区共青团组织始终明确自身的总任务,即“动员组织和领导最广大的劳动青年,用他们组织的斗争的力量……为巩固苏维埃根据地争取苏维埃在全国胜利而斗争”[11]。在少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之后,苏区共青团积极完善和健全基层团支部,且开展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组织建设工作,逐渐扭转了大革命失败后组织薄弱的艰难处境。据资料统计,仅1932 年2 月至4 月间,江西苏区新发展团员10675 人,团员总人数较3 个月前增加1 倍,团员总人数达21064 人,共青团支部发展到772 个。[12]由共青团直接领导的少年先锋队、儿童团也积极将组织触手延伸至普通群众之中,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中提到,“凡有一个赤卫大队的地方,有一个少队,不分男女,年龄16 岁至23 岁。有一个赤队及少队的地方,就有一个劳动童子团”[13]。除共青团组织之外,中国共产党也积极在工会、反帝同盟等群众组织中专门建立青年工作部门,并且专门强调各群众组织应该在团的领导下“成为党和团的一切政策在青年群众中实行的桥梁”[14]。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开展青年动员的过程中,逐渐构建出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共青团组织为中坚力量、各群众组织青年工作部门为辅助的青年组织网络。这一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青年组织体系打破了传统宗族组织对青年的束缚,广泛辐射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青年群体之间,为苏区青年提供了一个政治参与及社会治理的平台,同时也为共产党开展青年动员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展多样化宣传工作以扩大青年动员效果。宣传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舆论引导和政治动员的重要法宝。党的六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中明确指出,“党的正确的宣传工作,便是最实际的工作,而且有推动党的一切其他实际工作的伟大作用”[15]。在中央苏区青年动员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明确只有说服青年,才能领导青年、赢得青年。为此,党团组织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宣传工作,向广大青年传递党的政治信仰,将民族危机直观展现在青年眼前,促使广大青年自觉地凝聚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

一是充分依托报纸作为宣传动员的主阵地。报纸是宣传工作中最行之有效的宣传工具,列宁曾强调,“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1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后,共青团等青年组织在中央苏区大力推进青少年报刊事业的发展,诸如《青年实话》《少年先锋》《时刻准备着》《赤色儿童》等专门面向青少年群体的报纸杂志纷纷涌现,成为青少年群体了解时局形势及党的政策的重要渠道,其中《青年实话》作为少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在报道内容上兼具指导性与鼓舞性,通过刊登展示青年革命形象及精神面貌的文章及漫画,鼓励和引导青年加入革命队伍。《青年实话》以其独特的青年化特性,在苏区青年中产生了广泛的现实影响,已经成为“红军中青年和工农劳苦青年必不可少的读物”[17]。

二是标语、口号是宣传动员的重要载体。中央苏区党团组织在青年动员中充分发挥标语和口号的宣传动员作用,将其作为营造社会舆论,渲染革命氛围的重要武器之一,“一个标语抵得一支红军”[18]。革命标语、口号在苏区分布极为广泛,农村墙壁、石碑、树木等均有留存,可以说将革命理念在潜移默化间融入青年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在标语口号内容的选取上,中国共产党敏锐觉察到广大青年反抗阶级压迫、追求社会变革,将反帝反封建、扩大红军等革命中心任务与青年群体的内心渴求紧密相连,采取最简洁有力、旗帜鲜明的语言,如“打倒侵略华北的日本帝国主义”“勇敢的青年加入红军”等,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群体的积极性,使之投身于苏维埃革命与建设之中。

三是运用文艺作品使宣传工作更加通俗化、青年化。中国共产党针对工农青年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的现实困境,结合青年自身强调个性新颖的精神需求,将党的政治主张与革命思想融入歌曲、话剧等文艺作品中,使其可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苏区党团组织在各地广泛建立俱乐部和列宁室,组建蓝衫剧团、火线剧社等文艺社团,在根据地开展红色文艺汇演,创造了众多具有鲜明革命色彩和地域特色的红色作品,诸如歌曲《歌唱苏维埃》《红色少儿》,话剧《最后的晚餐》《谁给我们痛苦》等。

第三,中国共产党将切实保障青年自身权益作为开展青年动员的重要基础。青年动员从根本上始终要以保障青年自身权益作为动员的前提和条件,一切脱离了青年自身利益而开展的动员都是不切实际的,保障青年权益在青年动员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在苏区开展青年动员的过程中,准确认识到青年当下的生存需求、政治需求以及家庭需求,开展了一系列的青年权益保障工作。

一是开展土地革命,改善青年生活状况。中国共产党深知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在根据地建立之后,先后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等,立法规定,“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的农民耕种使用”[19],并且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又逐渐总结出“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掀起了分田运动的热潮,广大青年农民由此获得了土地这一解决生存问题的核心要素。同时,苏维埃政府废除了众多苛捐杂税,建立了相对健全的税收体制,极大减轻了青年农民的经济负担,青年生活状况逐渐得到改善,为动员青年参与政权建设及革命斗争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

二是持续完善保障青年权益的法律体系。在广大苏维埃区域中谋取青年“最低限度的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之解放”[20]是中国共产党及苏维埃政府持之以恒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明确指出要“保障青年劳动群众的一切权利,积极的引导他们参加政治的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21]。在政治上,法律规定16 岁以上青年拥有参加苏维埃政府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实现了政治上的民主与自由。在经济上,随着《土地法》《劳动法》的颁布,广大青年也从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中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同时苏维埃政府积极普及免费教育,广大青年享有受教育权。青年的切身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被确立了下来,其自身也从真正意义上与广大苏区劳苦人民一起成为了苏维埃政权的主人。

三是优待红军家属,解决青年参军的后顾之忧。随着革命斗争及扩红运动的发展,大批青年加入红军,前往革命斗争的最前线,但在长期的前线斗争中,家庭问题始终困扰着广大青年战士。青年战士是家庭的支柱及主要劳动力,由于长期远离亲人,许多青年战士难免产生耕地荒废、家中事务无人处理的担忧。面对青年战士的顾虑,苏维埃政府及时颁布《优待红军家属条例》,组织耕田队、割禾队等,保障红军家属的农业生产。共青团等群众组织也积极开展“礼拜六”活动,动员根据地团员青年帮助红军家属劳作耕种,并且对困难家属进行慰劳救济。据《红色中华》报道,建宁安仁区独立师几位红军战士“开小差”回家并拒绝归队,区委迅速组织同志开展优属工作及宣传教育,当其看到优属工作得到切实执行后,几位离队红军战士“再也不好意思见人面”[22],并迅速归队了。

第四,中国共产党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突出青年动员实质。马克思曾谈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3]通过满足利益驱使青年参与的方式虽然直接有效,但如果缺失了足够的精神支撑,当利益无法被满足或发生冲突时,其动员结果必然会以失败告终。在苏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制约,所能为青年提供的实际权益是相当有限的,所以对广大青年施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增强其价值认同是极为必要的。

一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实质上讲是一种信仰教育,根本目的在于使广大青年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使苏区青年能够科学认识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发行翻印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宣传手册、学习读物等,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大众化。同时,中央苏区也会组织“列李卢纪念周”“马克思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等大型纪念活动,充分利用节日教育所营造的革命氛围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群体间深入传播。除此之外,中央苏区还专门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以及各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理论研究及教育培养。

二是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教育。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青年动员的关键之要。在根据地建设及革命斗争中,青年群众显然已经成为革命运动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对广大青年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教育势在必行。《红色中华》每期都会刊登国内外时事新闻及党的政策方针,并在报道中曾鲜明指出,“两种制度”和“两种政权”的尖锐对立,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的时局的核心”[24],让青年群体了解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且意识到自身利益与革命斗争紧密相连,从而激发他们反抗压迫追求解放的愿望,以启发青年的阶级觉悟。

三是推行科普文化教育,破除封建迷信。开展务实有效的政治教育,就必须要提高青年群体的文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考虑到工农青年群体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的现实情况,积极发起扫盲运动,在村县之间建立识字所、阅报社、劳动夜学等,并且编写符合工农青年特点的看图识字课本,以期使扫盲运动在青年群体中普遍而深入地开展,同时针对农村地区盛行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国共产党也努力进行科普教育,耐心向群众解释传播科学知识。在《青年实话》中专门创建“不信神教运动”专栏,提出“不信神教运动,节省求神拜佛的浪费,帮助红军战费”[25]的口号,顾作霖、凯丰等党团领导人也积极发表科普文章,如《提倡植树运动》《开展反迷信运动》等,对工农群众进行耐心的解释教育,弱化封建思想对青年群众的压迫束缚。

三、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实施青年动员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青年动员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广大青年参与到革命战争以及苏维埃建设之中。立足于新时代的今天,尽管青年动员的条件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央苏区青年动员所蕴含的宝贵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青年动员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青年动员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青年动员的本质属性。百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共产党在青年动员的过程中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角色,党的领导是青年动员得以有效实施并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少共苏区中央局编写的《团员教育纲要》中首先强调,“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是唯一领导革命的司令部”[26]。在中央苏区青年动员的过程中,苏区广大青年正是在党的多重动员策略地驱动下,始终明确共产党是青年动员的领导核心,积极走上了拥护红色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动员成效。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相较于中央苏区,当前青年动员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便是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27]只有牢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为理论指导,始终遵循党对青年动员工作的战略部署,新时代青年动员工作方能进而有为、行稳致远。

第二,青年动员应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青年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先锋力量,青年动员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将青年群体团结于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之中。在中央苏区,党的中心任务即扩大红军力量并争取反“围剿”战争的胜利,这一时期青年动员的动员策略、具体实践都是基于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没有青年、就没有战争,没有胜利”[28]。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9]青年群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相伴而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青年群体都是“中国梦”道路中践行使命、敢于担当的主力军。新时代青年动员的重要目标是要让广大青年认识到“青春梦”与“中国梦”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梦”也必将在一代代中国青年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第三,树立青年榜样突出正向引导。榜样教育是青年动员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某一政党或国家通过将自身所要表达的意识形态以鲜活具体的人物、集体形象传递于民众之中,规范其思维意识、行为方式等,从而达到动员的效果。中央苏区青年动员中,尤为注重通过树立青年典型开展榜样教育。《红色中华》作为苏维埃政府的机关报,经常报道表现突出的青年典型,如《六县赤少模范营队上前方去了》《我们要学习光荣的例子》《光荣例子一个又一个!》等。在当下社会文化环境中,青年自主意识日益增强,在多元化价值观念导向下青年“偶像崇拜”等现象大肆蔓延,强化青年榜样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树先进青年典型,为青年树立正确的尺度标杆,使榜样形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通过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青年楷模评选活动,加强青年典型与青年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青年楷模与青年群众之间的双向互动,实现新时代青年群体之间的精神共鸣。

第四,强化新时代青年干部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青年干部队伍是青年动员的客观要求。青年干部是青年动员工作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其能力与素质直接影响着青年动员的效果。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通过创办列宁团校、干部培训班等,培养了一批信念坚定、本领过硬的青年干部,如胡耀邦、萧华、肖锋、赖大超等人,在领导动员苏区青年参加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示范作用。许多苏区青年干部在之后的革命事业中逐渐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这也充分展现了苏区青年干部队伍建设的巨大成效。毛泽东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0]。新时代青年动员工作依然离不开青年干部的奋斗实践。培育青年干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始终明确理想信念是青年干部的首要标准,要保证思想意识不迷失、不滑坡,同时要积极依托各级政治学校及主体培训班,深入推进“青马工程”,从而培养德才兼备、深入群众的新时代优秀青年干部。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广大青年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新发展阶段要践行“两个维护”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中央苏区反腐廉政建设的经验及其当代价值
学雷锋要有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