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双重并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023-04-20 04:14戴东新
电大理工 2023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戴东新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沈阳 110034)

0 引言

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 版)(以下简称《指南》)阐述了大学英语课程开设的两方面意义:对学生而言,开阔学生的国际意识、促进跨文化知识积淀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国家而言,推动政治、经济和对外人文交流方面的优质人才资源的培养[1]。另外,新文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有效突破了部门之间、学院之间、专业之间的壁垒,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精多会’和‘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2]。”这些都说明教育部在有关指导性文件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设定。正是对大学英语重要性的认识,很多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相继进行了改革与创新。这些改革的意识和举措势必会面对一定的障碍,因为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将重点放在语言学习方面,即使有了文化学习的意识,但通常情况下也是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对文化内容的深入思考和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很多教学资源通常情况下是对教学内容的浅层补充:“受制于教学理念、课程安排和教师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引入的多媒体资源也仅仅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形象化补充[3]。”

针对大学英语培养目标的革新与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现阶段大学英语教学革新理念和实践,阐释语言与文化双重教学任务并行的教学改革实施节点,从而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一步实施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

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理念和实践

1.1 英语四、六级成绩影响的变化

四、六级考试考核修完大学英语相应阶段课程的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大纲(2016 年修订版,后面简称《大纲》)的前言部分指出:“考试委员会将对调整后的四、六级考试的效度和信度在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验证,不断完善考试,……使考试适应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测试的现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发展[4]。”《大纲》当时参照的是《指南》(2015 年版),在时间上落后于2020 版《指南》,虽然在修订时考虑到了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发展服务,但是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国家需求方面还亟须修改与考量。

2016 版《大纲》让用人单位了解了四、六级试卷的结构、形式和内容,也出现了以下现象:社会机构招收职员时经常将四、六级英语通过与否作为考核标准之一;在很多学校四、六级考试成绩成为毕业指标;有些高校的某些专业研究生的报考条件中添加了大学英语四级分数的限定标准,还有一些学校的某些专业,例如医学专业在考研调剂时规定“同等条件下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的考生优先”。

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高校不再将其作为毕业指标,同等学力考研和四级证书在很多双非学校和一些双一流院校已经解绑。这说明鉴于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高校从一贯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向语言和文化应用能力方向转变。

1.2 以学术英语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

《指南》中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理念指导着教学实践。很多高校在学生完成了基础英语学习后,着手建设学术英语课程,结合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学术英语为发展目标进行教学改革。此种改革需要从学生、教师、教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入手,进而培养高素质英语应用型人才。

对于学术英语教学转向的研究日益加深。高翼评论蔡基刚的《由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转移研究》一书时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将学术英语作为主导课程的必要性,以及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教学的相关性[5]。孔德亮分析了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教学范式的转向,与二语学习的动机紧密相关,这些动机包括:专业提升的动机,一些课程需要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学习情境动机,诸如需要听懂专业英语学术报告;与个人发展相关,获得深造机会;与发展中国,发展国际科技视野的国家情怀相关[6]。这些都表明学术英语为学生进行专业领域学习和实际场景工作提供服务。

学术英语教学转向与新文科背景下的英语通识教育和文化内容融合,这两者的教学目标一致。学术英语教学应该为大学生未来从事的专业领域服务,为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服务,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1.3 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为培养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升其交际能力。《指南》指出:“大学英语课程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学生可通过英语学习了解国外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7]。”基于此,很多高校开设了作为通识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着眼于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开放和包容态度与思辨能力的人才,突破对大学英语作为“唯工具性”载体的认知。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理解文化现象时,应该树立文化批判意识。一定不能全盘接受和遵循对方的文化标准,彻底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文秋芳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不能过分强调国际化和多元化,而忽略了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文明互鉴的交流平台,要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8]。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两种文化在交流时不能完全脱离各自的母语文化背景,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是文化交流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2 语言文化并举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1 教材选择与教学规划

学校应该对选择的教材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理论实践课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教材应该发挥育人作用,教学目标应准确定位,课程设置既要有整体的教学计划,也要有细致的教学部署。本着从基础向提高再向发展的教学规划,在大学英语基础篇完成后,下一学年可以设置高阶英语、国才、跨文化交际与学术英语等课程,提升其学术语言应用能力。

跨文化交际教材的编写需要中华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融入,应突破一贯关注中英文化相比照的局限,为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提供丰富的资源。通常传统教材的课后练习强调对词汇或语法要点进行巩固。对此,一些教材编写者考虑到了语言和文化学习的双重任务,除了设计相关的语言练习外,也设计了针对主题内容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以及与听说结合的关于主题内容的文化知识延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从《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基础篇、提高篇、发展篇)到后续文化类课程《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英语畅谈中国文化》《中华文化英语教程》以及《跨文化国际传播英语教程》,这些教材的设计反映了语言离不开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也离不开文化教学。教材的这种设计理念既考虑到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也考虑到了其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值得提倡。

2.2 教师全面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其能力和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应给予完善。郭欣阐释了高校为提升教师文化素养对其进行培训时,要重视教师对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和内涵解读能力[9]。这对大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英语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的跨文化能力应该表现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三方面,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在情感上要对异文化具有包容性、跨文化敏感性和移情能力,激发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在认知上,与教学相结合,加深对跨文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行为上为学生创造跨文化学习的机会[10]。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师素养提升机制,通过培训、再教育和研修活动,为教师提供提升教学水平的机会。首先,学校提供资金鼓励教师国内外进修,参加外教社和外研社等举办的教师研修活动。其次,加强校内外院系和部门间的合作,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研究生院可以将专业学位案例发给各学院的主管领导、导师和研究生,为专业学位教学赋能。另外,还应该组建教研与科研梯队,让青年教师快速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师可以在线报名参加外语教学研修活动,本着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原则,文化赋能外语教学的视角,结合当代理解中外文化内涵的背景,进而优化课程设计,提升教研能力,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

2.3 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推进深度学习

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英语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开阔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学术英语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涉及多个人文学科和科技领域。学生保持英语学习兴趣有助于自身进行有深度的主题内容学习,而学科知识会激发其兴趣和热情的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创设真实语境,让学生感受到英语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11]。”语言文化学习可以促进学科教学与育人,这需要将比较复杂的语言信息融入到基于认知结构的深度学习中。另外,还应该让学生在潜意识认知、直觉思维和变革性语言学习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认识到语言不是一个受预定义规则控制的静态系统,而是通过交流产生的自适应系统,对语言的死记硬背并不能确保其有自发说话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该促进其学习方法的创新与语言文化综合能力的提升。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会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潜力,提升其语言文化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为了促进学生对相关主题内容感知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课题研讨、辩论赛等活动,提升其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2.4 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CBI教学应用

语言和文化双重教学任务并举,需要妥善的教学模式。内容依托式教学(CBI,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是指通过语言学习来交流相关的内容或主题。在进行内容学习时,使用的是母语以外的语言作为知识获取和扩展的工具,进而发展其目标语能力。这更符合最初学习第一语言和提升语言能力的自然方式。张德禄分析了这种教学视角“持续繁荣的原因在于其具有反映语言学习本质的特性: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即表达和内容不能分离[12]。”

内容依托式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实现真正的学习目的,扩展知识,进而改善和满足其一般的教育需求。学术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有价值的学习技能,如记笔记、做总结和从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等。在重新评估和重组这些信息时,学生能够提升其思维能力,进而将之转移到学科学习中。内容依托式教学强调语言教学与特定学科的联系,教学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某一学科知识,它将语言学习和真实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在商务英语教学中,使用英语讲解学科知识,将语言学习和商科教学结合起来,进一步促使学生用英语进行商务交流,从而提升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内容依托模式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学内容的安排不仅仅基于语言学习,还应该重视文化主题的学习,将内容教学与语言学习相结合。教师应在语言、主题内容及两者交叉的领域进行教学,其承担的教学任务会有所增加,需要教师同时从两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主题内容很可能来自学生和教师不太了解的科学、商业、电信、文学与科技等领域。语言和内容兼顾的双重教学任务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应该突破惯常的教学思维模式,突破只重视词汇与语法教学的壁垒,更重视教学主题内容和一定程度上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延展。在进行语言阐释时,教师应该注意学术语言的保留和使用。学术语言更能流畅、富有逻辑地对学科内容进行解释,表明前后句子的逻辑顺序。语言的形式一旦改变,恐怕会引起意义的变化,这就为教师学术语言的使用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3 结束语

语言和文化学习任务并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旨在让学生实现“知识创新”,“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知识创新”体现了学得知识后的深层理解和应用创新;“潜能发挥”表明获得语言和文化技能后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全面发展”意味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融语言和文化为一体的内容依托式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提升和素质培养方面有所发展,以此为目标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会让教师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术英语应用能力有效提升,值得坚持和深入。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