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晋“网红”科普形式的科普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2023-04-20 08:43
大众科技 2023年11期
关键词:场馆网红科普

潘 丽

基于新晋“网红”科普形式的科普传播创新路径研究

潘 丽

(广西科技馆,广西 南宁 530022)

科普场馆是大众了解科学知识的最佳场所之一,随着人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不断丰富、品味不断升级,科普场馆内传统的科普形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渴求“沉浸式”和“互动式”的参观体验,因此运用新思路对科普形式进行“改造升级”很有必要。文章旨在探寻目前新晋“网红”科普形式,汲取其优点,摒弃不足,为各类科普单位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供有益参考。

科普形式;科普传播;创新途径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普短视频、直播、短剧等形式逐渐成为新晋科普形式的主力军。科普的重点是普及,对于如何结合互联网新技术,运用传播新媒介以更好的科普形式将知识普及于大众的研究十分必要,对科普形式进行升级的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轻松快乐地接受科普知识。基于此,本文将针对科普形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新晋“网红”科普形式探析对科普形式进行针对性、与时俱进“改造升级”的方式,以期打开开展科普的新思路。

1 现有科普形式概述及优缺点分析

1.1 科普形式概述

传统常见的科普形式有科普展览讲解、科普书籍、科普电影、科普讲座、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当下新晋的科普新形式有科普短视频、线上科学知识问答、科学课直播、云游展馆、科幻电影、科普漫画等。当下,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很多科普场馆开始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有效地将传统科普的优势进行整合,将AR科普集实物立体影像展示、实时实地讲解知识等形式融于一体,给予人们一种更加立体直观的呈现。

1.2 科普形式优缺点分析

研究常见的传统科普方式时发现,虽然有些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求,但自身依然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在现场科普参观中,科普展品形象生动且多数具有互动性,并加以配合讲解员知识扩充式的讲解,此种方式仍然是大部分人会选择的一种接收科普知识的学习方式。又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书籍获取知识仍然是主流途径之一,所以通过科普书籍汲取科学知识方式的受众面也很广。再如各类科学大咖的讲座也备受欢迎,特别是一些院士、网红科普人士的专题讲座,更是一座难求,能面对面聆听讲座,以及与专家直接零距离交流的机会是线上科普难以获得的体验感。当然这些传统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传统的照本宣科式科普讲解已经难以满足观众追求高质量科普的要求,传统宣讲缺乏趣味性,语言不接地气,尤其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科普讲座、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现场开展的活动,受众面始终具有局限性。

对比以上常见科普形式的缺点,当下流行的科普短视频、线上科学知识问答、科学课直播等科普形式,其优势较为明显,即时间相对较短、内容信息量大、内容与展现形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这些都使得线上科普的形式更易于快速广泛传播,通过这些形式开展科普更为高效。电影和漫画一直以来都是广受欢迎的一种休闲方式,把科普融入到科幻电影和漫画中,让大家在轻松的体验里获取知识,使科普也具备了休闲娱乐性。

2 突破传统科普形式的一些思考

通过对传统科普形式优缺点的剖析并总结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可以在当下网络飞速发展、虚拟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的科普形式进行升级改造。

2.1 “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升级

一是改变照本宣科的讲解模式,融入更多接地气的词汇以及与时下热点有连接的知识点,加入一些更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多设悬念增多提问环节,让观众有种竞猜的心理,更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二是升级不能互动的展品,尽量让展品能够与观众互动,要让公众和展品都“动起来”,提高观众的参与感。三是设计配套科学表演,针对该项展品以及相关知识点,借助一些道具设计科学表演或科学魔术,让观众既能观赏表演,又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知识点。

2.2 形成“大联合、大协作”,扩大覆盖面

以传统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经常是一家单位“单打独斗”,但是通过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无处不科普,处处皆可科普”,各行各业能开展科普工作的点非常多。如今大多是由科协、科技馆等部门牵头开展相关工作。秉承着处处皆可科普的原则,牵头单位可积极联合教育、文化、卫生、农业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科普工作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合作机制。

3 “互联网+”形势下的新型科普形式

为了更好地面对大众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普工作,仅是对传统科普形式进行升级改造是不够的,作为科普一线的工作者还要积极探索符合当下大众审美及需求的科普形式,力争让科普成为一件时尚的事情,让大家在轻松简单的环境下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

3.1 通过数字化转型开展形式新颖的科普活动

3.1.1 利用数字化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传统的人工讲解、导览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观众人数众多时无法安排对等数量的讲解员来满足观众的讲解需求,国内许多旅游景区都配备了在线语音及视频讲解服务,只要扫描二维码即可在自己的手机上收听讲解或者观看视频。国内科普场馆在这一方面的发展也紧跟潮流,如广西科技馆在每个展品的介绍处均有二维码,观众只需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该项展品的科学原理,操作方便简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各地兴起数字场馆建设。中国科技馆作为行业标杆更是从2005年12月开始就启动了数字科技馆建设,其他场馆也陆续加入平台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该项技术也日趋成熟,很多场馆已经能将实体场馆全部生动立体地复刻到线上,只要在通网络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云上游”。

不少动漫、游戏、培训教育的企业也在升级转型从事科普宣传工作。例如一些学习APP广受青少年欢迎,这些APP大多创建了虚拟的3D场景,用户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奔跑、跳跃,去听、去说、去看、去感受,例如在一些森林穿越的版块中,将游戏与学习融为一体,用户可以在场景中学习到不少生物的百科知识,还可以在线上与其他用户对话,交流学习心得。科技场馆从中能够学习到不少的新型科普形式,借鉴并运用于科普方式升级工作之中。

3.1.2 利用高科技“助力”科普工作开展

商场、酒店、餐厅等地方常使用智能接待机器人以提高服务品质,这种方式同样值得借鉴于开展科普工作。科普场馆无论大小,仅靠讲解员去顾及方方面面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一些大的场馆,人手紧缺是常态,这种时候接待机器人的引入能帮助场馆实现现场智慧导览、问题咨询等功能,游客在参观过程,可通过语音、视觉、动作等多模态与机器人实时进行人机交互,全面提升游客游馆的体验感。

AR、VR等技术已经被运用于不少实体场馆中。就目前调研的情况看,这些技术在场馆和科普基地的使用率还是偏低的。不少场馆想要普及的部分科学知识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观众学习这些知识较为费劲,不能深入地去感知。例如一些关于海洋类的知识、远古生物(如今已灭绝)的一些知识,就离日常生活比较遥远,难以展示。这个时候通过全息投影去全面展示海洋的诞生、洋流的轨迹、潮汐的演变等知识,就能让观众比较直观地接收这些信息,理解这些知识。又如在了解远古生物知识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虚拟场景,让观众带上AR眼镜“穿越时空”,仿佛置身于远古的生存环境之中,去恐龙、猛犸象等远古生物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它们,探索其进化的过程。这种新奇的体验感集娱乐和学习于一身,更受大众的欢迎。

3.1.3 开展智慧“云课堂”

云课堂是有别于云游展馆的,虽然都是采取线上模式,但是云游展馆可以看到场馆内的每一件展品,以及参观展馆的整体布局,而云课堂则是针对某一主题,利用馆内展品开展教育。“云课堂”也是近年兴起的新型模式之一,所以探索“云科普”教学模式也是目前科普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如何有效地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将活动课程内容实时传播到互联网,扩大科普教育的影响力是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

3.2 新媒体平台的有效应用

3.2.1 基于新媒体平台特点的活动设计策略

一是要基于不同受众的需求调研,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发展,提高科普服务供给效能。新媒体平台的活跃用户多数是年轻人,科普的趣味性应该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在较短时间内科普内容还没能抓住观众眼球,观看者就会立刻划走这些信息,去捕捉其他信息。

二是要以用户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思维来策划活动,深入开展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调研,基于活动评估,找准公众科普体验的痛点,优化科普活动设计,不断细化科普内容、细分科普对象,采取有效的科学策略,在开放性、公共性、均衡性、便捷性等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科普活动,满足全社会高质量的科普需求。

很多用户会在哔哩哔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观看直播或是短视频,短视频所具有的时长短、内容紧凑、干货突出等特点,更符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归纳了受众观看科普视频的四大需求:科普认知、情感共鸣、社交互动、价值导向。根据这四大需求提出了科普视频设计策略建议:内容详实、画面鲜活,讲解语言生动有趣,选取贴近生活的案例,传播正确科学观念等[1]。

3.2.2 新媒体运用的远大前景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哔哩哔哩、抖音、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查找各种资源。新媒体具有突出的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等特性[2],可以很好地为科技科普类内容服务并提升科普传播效果,是目前科普传播的有效桥梁,其在坚持内容专业主义的同时,突出科学信息服务功能,促进科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普遍认可。

科普类视频受欢迎程度可以从一些例子中观察得出。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普视频非常火爆,他们运营的各类新媒体账号粉丝量超过800万,在哔哩哔哩网站进行视频直播时最多有144万人同时观看;2022跨年科学演讲连办3个晚上,约700万人次在线观看,热点话题整体曝光量超4亿[3]。以上数据在科普届算是非常高的流量了,是大部分科普视频或节目所难以达到的。由此例子引发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以严谨著称的传统研究所,为什么做科普节目却能频频走红、出圈呢?笔者认为能否受到大众关注的核心还是上文中提到的科普视频设计的一些重要策略:内容要详实紧凑,画面要鲜活,讲解语言要生动接地气,选取案例要贴近生活和热点,以上是获得观众关注度和认可的本质。

相对于网络上“闲散”的一些科普大V,官方公众号做科普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伴随着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信息内容更为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科技科普类的用户和受众也可以参与传播,但是他们的公信力始终没有官方公众号那么强,这一点是科普单位(场馆)的先天优势。特别是在一些热点事件爆发的时候,官方公众号根据热点去做的一些相关科学普及知识就会更容易获得大众的信任,也是最好“吸粉”时刻,官方公众号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日后的科普内容传播才会有更大的覆盖面和阅读量。总之,新媒体传播是当下最有效、传播力度最大的手段,如何运用好它是一门颇有难度的课题。

4 建设性意见,助推科普能力提升

除上文提到的一些具体针对性建议外,笔者还在长期开展科普传播工作中总结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下将对科普行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归纳为五个“注重”,希望通过对现有工作的升级改造,进一步促进科普工作的品质提高。

4.1 注重宣传和推广的升级

科普活动的宣传和推广对提升活动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宣传方式一般有活动前的预热宣传,以及活动结束后的活动新闻宣传。一些被忽略的周期性宣传是必要的,即加强活动前期、中期、后期的宣传和推广,让科普活动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受关注的热度,这样的宣传效果才更佳。传统的宣传形式也较为单一,大多仅利用官网、公众号或者当地的一些传统媒体进行宣传。建议借助一些专业团队进行宣传运营管理,进一步突出信息化平台和手段在科普宣传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选择大众喜爱或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和推广。最好还可以适当做一些有评价体系的宣传,这样可以结合公众对科普活动的评价来创新现有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活动的全过程宣传和推广的与时俱进。

4.2 注重科普资源平台搭建的升级

大型科普活动需要整合优势社会化科普资源。按照以往的活动,资源整合会在活动策划前期联合科普资源征集单位,对这些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二次开发进行全面统筹,制定活动中和活动后期有利于科普资源作用发挥的具体要求和应对措施。要想科普资源得到深入的利用,应该将平台搭建机制化,形成某种合作发展的机制才能升级资源共建共享与交流的平台,从而促进科普资源长期有效利用,并对公众产生持久的影响。

4.3 注重应急科普工作的升级

应急科普是指针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及时向公众普及和传授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精准性、指导性、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普及活动,以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思想、提升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近年来,我国应急科普研究与实践受到较多关注,大家应该从应急管理角度开展应急科普体系、体制机制等研究,从传播效果角度开展应急科普内容、渠道等研究。国家对应急管理和科普的高度重视,决定了应急科普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4]。应急科普分为事前科普和事后科普,事前科普即针对易发的、常发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开展的常规性预防科普;事后科普则是面向已经发生的突发性公共事件进行应急性科普,特别是在应急状态下,需要媒介作为载体向公众进行普及和传播。权威、主流的媒体是传播应急科普的重要渠道。

4.4 注重科普内容范围的升级

在组织设计科普活动内容的时候一定要跳出“科普是传递科学知识”的局限思维,一定要树立事事皆可科普的观念。科普传播的内容不应仅限于自然科学,还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科普也同样重要。除此之外,经济学、法学等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也是大家缺乏的,这些看似小众的科普如果做好了也能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现象级网红罗翔老师就是典型法律科普的代表。

4.5 注重科普工作者的培养升级

掌握专业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一名科普工作者的基本素养,除此之外还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语言文字、人际沟通、伦理认知等方面的能力,在开展科普实践中完成一些科普研究类的工作,最好能够在科普工作中进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专职科普人才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怎么样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科普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项工作。

目前在我国科普人才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高等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科普人才;二是通过继续教育以短期培训、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科普人才。目前,国内设置有专门科普专业的高校并不多,这就意味着整体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十分稀缺。所以第二种方式是目前通过升级完善最快达到目的的途径。因此,建议加快推进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可以考虑构建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管、业务主管部门监管、用人单位和施教机构为实施主体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议从各个层面大力推进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创立科普人才的校外培训与高等院校教育培养的互补衔接。

5 结束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普工作面临着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科普的形式、渠道、受众一直不断变化,只有紧紧地把握住时代变化的脉搏,抓住时代带来的机遇和创新并将其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拓宽科普工作的新思路,不断创新的传播模式。一方面降低了公众接触知识的门槛,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知识的表达形式,打破了知识传播的时空壁垒障碍,让知识的创作和传播都更为便捷和迅速。如今随着5G、AI、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互联网已然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其越来越显著的影响力也正在为科普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科普工作者的创新之路还任重而道远,如何走出新时代科普高品质之路值得不断地思考、实践、改进、升级。

[1] 付文婷. 推进科普智库建设助力新时代科普高质量发展[J]. 科普研究,2022,17(5): 22-25.

[2] 梁凤美.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培养研究: 基于广西四所高校调查分析[D].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2018.

[3] 杨洋. 短视频引爆“冷科学”传播: 中科院物理所的抖音科普“网红”之路[J]. 传媒,2020(10): 57-59.

[4] 刘晓岚,彭麦福. 我国应急科普研究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地震,2022,38(2): 315-321.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Path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For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New "Internet Celebriti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enues are one of the best places for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s people's demand for scientific knowledge continues to enrich and their taste continues to upgrade, the traditional forms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venues are no longer 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Audiences crave "immersive" and "interactive" visiting experiences, so it is necessary to use new ideas to "transform and upgrade" the for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urrent emerging form of "Internet celebritie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raw on its advantages, discard its shortcomings,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various science popularization units to carry out Online or offline activities.

form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path

G315; G20

A

1008-1151(2023)11-0161-04

2023-08-02

2022年度全区科协系统青年托举课题“探寻当下‘网红’科普新形势,打开科技教育新思路”(桂科协〔2022〕T-02)。

潘丽,女,广西科技馆高级讲师、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科学传播、科技教师培训等。

猜你喜欢
场馆网红科普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科普达人养成记
不要上“网红”的当
网红滚滚
场馆风采
«ВаНхУН»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