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闻生产方式的视频化转变及隐忧

2023-04-22 03:19谷依笑
新闻传播 2023年22期
关键词:视频新闻媒介受众

谷依笑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116024)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爆炸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中,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从网络摄取信息。2022 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而网络新闻用户的规模则达到了7.88亿,占网民整体的75%。[1]大众早已不再依赖报纸、电视等单一媒介获取新闻,而是更多依赖于移动终端通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获取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受众阅读新闻的习惯,更改变了新闻生产的方式,在媒介逐渐融合时代背景下移动新闻生产出现了视频化的趋势。

一、“观看”——不可阻挡的趋势

(一)新闻阅读方式的转变

直接直觉带来的经验是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在人类全部的知觉、感官当中,视觉又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观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人类先天习惯通过“观看”的方式获取信息。法国学者居伊·德波早在1969 年就预见过视觉传达主导人类认识的时代的到来,他在《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景观是一种通过媒介制造出来的景象、图景,一种由感性的可观看性建构起来的幻象,现代社会已经过渡为一个社会景观的王国。”[2]而波茨曼在《娱乐至死》中提出“媒介即隐喻”,他认为重要的并不是媒介或是其他生产技术的本身,而是他们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媒介塑造的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构成了景观社会的表象,也成为了人们摄取意义的来源。当下互联网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发展使得“观看”的行为越来越方便,也使得受众愈发依赖视频媒介,德波设想的以“消费主义”为引导的景观社会逐渐转变为以媒介为引导的“媒介景观社会”。图像语言成为了文字语言同等重要的表意方式,人对现实的认识和连接,开始主要依靠媒介传播的图像和视频,“观看”已经成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与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相比,手机移动端具有便携、信息资源丰富、传播实效高等优点,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浏览的目光逐渐从电视的大屏转移到手机的小屏上,这一转变使得媒体开始向移动端转型,移动新闻应运而生。近年来移动新闻的形式经历了从纯文字新闻到文字图片结合、H5 动态新闻和视频新闻的扩充,其发展趋势可以反映出大众在摄取新闻资讯时,对视觉因素的向往和依赖在不断加重,移动新闻的生产方式也随之发生转变。

(二)移动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变

移动新闻自2008 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就露出萌芽,新浪推出的“掌中新浪”客户端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新闻移动端。2011 年网易推出的“网易新闻”客户端使得移动新闻以专业、正式的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到了2014 年除了各大门户网站,澎湃新闻、南方周末、新京报等老牌传统媒体加入到移动新闻的阵营当中,移动新闻的客户端市场基本成熟。同时,这一年也是微信公众平台爆发的元年,微信公众账号数量呈井喷式增长,自媒体和传统报业集团纷纷入驻微信平台。

伴随着电视、报纸的衰落,移动新闻在强势席卷受众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激烈和模式单一的问题。移动新闻的生产一开始遵循着传统报业模式,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与报纸内容相差无几。但手机便携、信息密集的特质也使得受众养成了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移动新闻的图片越来越多且偶尔穿插视频,但总体是为了文字服务。直到2015 年微信H5 兴起,视频类APP 如“快手”“抖音”等下载量激增,媒体逐渐意识到尽管电视媒体衰微,受众对视频新闻依旧抱有强烈的热情。从新华社创办新闻类短视频“15 秒”开始,视频在新闻资讯生产方面的运用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如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微博的“秒拍”以及“梨视频”等。

二、“视频化”——移动新闻生产方式的转型

(一)视频化转型的形态

移动视频新闻的制作模式脱胎于电视新闻,并在转型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两种比较成熟的形态:短视频和直播。短视频指的是时长在5 分钟以内,能够结合图文、视频快速总览事件全貌的新闻生产方式,它沿袭了电视新闻中的新闻播报的形式,但将播音员替换为解说,更加适应受众即时、碎片的阅读需求。而直播更像是电视新闻直播在移动端的复制,以主播作为记者的身份带领受众了解事件,并通过移动端APP增加了发弹幕、回放等互动功能。

新闻视频的形态转变的同时,新闻的生产模式也打破了传统的PGC生产模式转向了PGC与UGC结合的PUGC甚至是纯粹的UGC 生产模式。PGC 指的是专业生产内容,由权威媒体主导新闻内容的生产有专业保证;UGC则是用户生产内容,用户参与多内容更加广泛;而PUGC 则是二者的集合,但专业人员和用户始终有一方是新闻内容生产的主导者。目前主流的视频新闻生产模式是以新京报的“我们视频”为代表的用户投稿、专业记者进行内容生产;和以“梨视频”为代表的用户生产新闻内容,由编辑在后台进行审核,或多或少PGC和UGC总有一种占主导地位。

(二)视频化转型的特点

与传统的图文新闻相比,视频化的移动新闻拥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信息丰富、表现力强。移动视频新闻可以将长篇大论的文字内容凝练成短短的几分钟,充分调动文字、图片、音乐以及影像等元素对新闻进行全景式的深入展示,能够减弱受众对长文字的抵触心理,让受众在最短的时间内获知尽可能多的信息,也更能直观感受到新闻事件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其次,实效性高、临场感强。在面对新闻事件特别是突发性事件时,短视频新闻以及平民拍客的出现弥补了传统的视频新闻制作周期长的缺陷,拍客在事件现场拍摄到的视频和解说可以第一时间发布出去,而其涵盖的信息体量是文字叙述难以企及的。同时受众可以通过移动直播持续跟进事件的进展,主播的镜头以第一人称视角为基础,能够消除第三人称视角的“摆拍感”,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也能使受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与传统的电视新闻相比,移动视频新闻最突出的特点则是灵活性和互动性。移动视频新闻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灵活和内容资源丰富。传统的电视新闻经常会受到机器设备、节目时长和安排的限制,而移动新闻则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发布视频、进行直播,“全时化”新闻发布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常态,同时移动新闻的生产者不拘于正式记者,UGC制作模式的加入将信息资源的范围拓展到世界各地,有拍客的地方就有新闻报道的视野,极大节省了传统的视频新闻生产模式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其次,移动视频新闻的传播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施拉姆提出的循环模式强调传播是信息和信息反馈的双向循环,移动视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在观看的同时,通过弹幕、评论等与网友和主播实时互动,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现场感,打破了传统电视传播的被动和封闭状态。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通过单向传播的方式发布新闻,在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受众始终处于接收的一方,他们的意见也很难有效地反馈给传播者。移动视频则有效弥补了电视新闻这一缺陷,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等方式,提出对新闻内容的看法,促进新闻的传播,实现了由单向到互动再到共动的传播形式转变。

三、“膨胀”——狂欢背后的隐忧

(一)媒介赋权的膨胀和异化

媒介的发展赋予了人们更多权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因膨胀而反噬正常社会生活的隐忧。“赋权”在这里作为一个动词,指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资源分配处于劣势地位的人通过自己的能动性,积极争取权益。网络媒介的发展使得媒体更加贴近大众的日常生活,也给予了普通人发声的权力,使得“沉默的大多数”迅速成为“新意见阶层”,传播权成为了“草根的武器”。[3]但由于网民往往并不具备相应的媒介素养,在积极行使媒介所赋予的传播权时,常常暴露出很多权力膨胀甚至是异化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新闻失实和侵犯人权。

新闻失实的情况常常出现在以UGC 模式为主导的移动视频新闻中,由于拍客没有受到专业的训练,制作的新闻很容易从主观感受出发,传达出来的是情绪而非事实,导致事件的全貌被部分放大的信息掩盖。而在“沉默的螺旋”的裹挟之下,专业的媒体也会出现暂时“失明”的状况,第一时间选择相信并跟随拍客的新闻报道视角,舆论的逼迫导致事件一步步走向不可控的状态。

新闻失实尚且可以用“关心则乱”来形容,但移动视频新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侵犯人权的行为,彻底暴露出了媒介赋权的异化。移动视频新闻既不像图文新闻那样信息有限、方便控制,也不像电视新闻有着严格的审核系统,不论是短视频还是直播,都没有“把关人”能够随时滤掉不良信息,导致传播权力泛滥,个别新闻制作者无限发挥传播权而侵犯他人的权利。

(二)视觉景观下的消解与狂欢

视频化的移动新闻加速了景观社会的到来,发达的传播技术使得受众的时间被视觉传播过程所侵占,受众被卷入到一个个新闻事件当中,反而会“不识景观真面目”,正如叶芝所说的:“看得见的不再是真实,看不见的不再是梦想。”虚拟景观和真实世界混杂在一起,导致普通受众很难辨认客观和真实,对新闻真实性的判断能力降低极易被视觉因素煽动情绪。而大量反转新闻的出现让受众在真实与虚拟之间更加徘徊不定,反而降低了移动视频新闻的公信力。

此外媒体平台通过视频搭建出来交流广场,人们聚集于此却不仅只为了解真相,而是对欲望的满足。巴赫金在描述“狂欢理论”时指出:“狂欢节具有宇宙的性质,这是整个世界的一种特殊状态,这是人人参加的世界的再生和更新”。[4]每当有新闻事件发生,受众通过移动视频新闻汇集于一处,虚拟的身份、弹幕和评论消解了现实生活中的权威和等级,通过凝视他者在镜头中的表现来满足内心的需求和宣泄情感。小到观看奇闻轶事和娱乐八卦寻找乐趣,大到跟进事件获得权力替代性满足的感觉。但是受众狂热沸腾的情绪也很有可能模糊掉事件的焦点,使得新闻事件变成了情绪宣泄的契点。

由于网络本身具有虚拟化的标签,移动视频新闻很容易被受众从心理上视作排遣时间、休闲娱乐的手段而丧失了一部分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视觉越刺激、越夸张的视频新闻越容易传播,对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也是很大的挑战。

四、“品质”——平稳转型的立足点

(一)专业新闻生产流程

尽管UCG 模式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视野,但是由不专业的拍客和不完善的管理平台所引发的争议和问题要远远多于专业的新闻媒体。专业媒体客观真实地解读、系统全面地报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是不可取代的,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当下进行转型的重要机遇。目前有影响力的头部自媒体几乎都是由媒体行业出身的专业人士创办的,这也说明专业素养无论在什么样的媒介时代都不会过时。移动新闻的生产模式要始终坚持以专业人员、专业团队为主导,提高拍客的准入门槛并对拍客进行适量的培训,采取接收拍客投稿专业人员审核的发布模式,从内容和技术上全面把控视频新闻的品质。同时也要完善新闻平台的管理机制,尤其是举报系统和信息过滤系统,即时核查用户举报的内容,暂时屏蔽举报次数达到一定界限的视频等到核查完毕再进行处理。

(二)挖掘新闻内容品质

移动视频新闻在定位上,真实性永远是底线,新闻报道的内容要有品质和深度,以及正确的导向性。国家目前的监管行动也印证了这一点,国家启动的打击网络侵权盗版的专项行动,提出将把抖音短视频、快手、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热点短视频应用程序纳入重点监管,也是对当年媒体泛娱乐化现象的整治。深度化、多元化的报道视角能够有效吸引关注,轰动一时的“江歌案”引起了众多媒体的关注,但只有新京报旗下的《局面》栏目突出重围。一方面是因为《局面》采访到了迟迟不愿露面的争议人物刘鑫,让受众听到了多元的声音;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局面》将一个长时间的深度报道拆解为多个相对较短的视频,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分批播放,有效提高了受众对栏目的认可性。

(三)推动明星品牌塑造

明星品牌可以提高受众的黏性,也能通过与受众的社交互动推动新闻视频的推广传播。首先,形式上要有让受众印象鲜明的记忆点,比如梨视频特有的明黄色logo 和明黄色大号解说字体,让受众一眼就能识别出这个品牌。其次,内容上要保证品质,塑造良好的口碑和公信力,比如央视曾经的王牌节目《深度报道》一直是公平正义的代表。最后,要塑造明星IP,培养专业素养的主持人、记者能够有效帮助媒体聚合人气。比如央视以康辉、撒贝宁等主播打造的“央视boys”组合,以过硬的素养和风趣的性格招徕了一大批粉丝,为央视的转型和新闻内容的传播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闻行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当前的移动新闻事业也处在一个并不成熟的阶段,在视频技术通信技术日趋完备的当下,移动新闻生产方式的视频化转向是无法阻挡的潮流。尽管移动视频新闻拥有鲜明的优势,媒体在投身这一领域时也要保持清醒,不能为了流量和利益丢失了新闻底线。特别是传统的电视报纸媒体,如果把握好这一趋势,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人才,塑造出有品质、有口碑的明星品牌,也不失为顺应媒介发展潮流、实现自身转型的好办法。

猜你喜欢
视频新闻媒介受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对移动新媒体时代网络短视频新闻的发展探索
短视频新闻如何把握视角、视觉、视野、视界——重大主题报道研修班培训心得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共情——从一则视频新闻的传播看融媒体的变与不变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从媒介融合角度浅谈网络视频新闻的发展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