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凝聚与传播

2023-04-22 04:00邵彦涛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识中华文化中华

邵彦涛,王 磊

(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2.中共武汉市委统战部,湖北 武汉 430071)

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这为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指明了方向。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前提,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现实之需,也是巩固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应然之举。

准确凝练文化共识、系统凝聚文化共识、创新传播文化共识,让国内外民众、海内外中华儿女在读懂中华文化中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最深层次的文化认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强大法宝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中华文化的复兴。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①《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29 日,第1 版。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表征,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不仅是文化传承发展的伦理策略,也是中华文化价值和创造力复兴的必然途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然要求凝练好、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共识,传承好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文化基因,用文化共识滋养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然要求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支撑,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我们不仅要为世界供给高质量的物质产品,更要为全球提供具有较强感召力的精神产品和文明形态。感召力提升的源泉,不可能来自西方,而主要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通过凝聚文化共识,不断提高对中华文化进行传承和再创造的能力,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提高道义感召力,实现传统文化的高附加值转化,推进从文化大国向文化强国的飞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色和根基。同时,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通过“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念和共识得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焕发出强大的现代活力。只有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才能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才能更好地以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升维提级。

(二)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要前提

文化共识是文化主体性的基础,是文化自信的必要前提。有共识的中华文化才有竞争力,才能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只有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才能以同缩异、以同化异,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才能增进团结、扩大共识,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打开创新的空间。

文化共识是文化守正创新的必要前提。当前的传统文化传播中充满了知识冗余,面面俱到,缺乏重点,使得中华文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如果连“中华文化是什么”都说不清、道不明,又如何传承发展,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无共识谈不上守正,更无以创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将海量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影响力,必须通过凝聚文化共识来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实现从文化资源向发展势能的转变。

文化共识是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必要前提。要让中华文化走向现代化,经由结合成为新的文化,首先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一优秀因子,就是文化共识。文化共识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共识,对人们认识、理解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更好地实现“第二个结合”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

(三)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现实之需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让海内外中华儿女都参与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来,既要坚持不懈凝聚政治共识,更要发挥好文化共识的拓展作用,不断增强包容性,凝聚向心力,以最长的半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增强包容性。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坚实基础。政治认同是“一”,追求一致性;文化认同是“多”,追求多样性。“一”与“多”的关系解决的就是人心向背、力量对比的问题。文化共识的核心功能就是通过塑造文化认同来增进政治认同,通过发展多样性来巩固一致性。在坚持一致性的同时,通过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来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才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才能建立起包容性最大的联盟,画出最大同心圆。

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凝聚向心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基因与纽带,是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心心相印的媒介和桥梁。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才能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才能守住根和魂,为心心相印牵更多的线、搭更多的桥。以文化共识为抓手,可以变守为攻,奋发有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统战工作,使更多海外儿女认同祖(籍)国、认同家乡,涵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民间力量。

(四)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是巩固壮大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应然之举

统一战线“为什么能”,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个法宝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历来追求团结,主张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这与统一战线追求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中华文化历来崇尚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这与统一战线追求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异曲同工;中华文化历来追求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这与统一战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旨趣如出一辙。

新时代统一战线“怎样才能”,应然举措之一是继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聚和传播好文化共识。新时代以来,统一战线面临的时和势、肩负的使命和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增强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是时之所趋、势之必然。为此,既需要从力量上进一步扩大统战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更需要从文化上凝聚共识、固本强基。以文化共识为“内核”构建新时代统战文化,是促进统一战线以更加温和、含蓄的姿态贴近人心的重要方式。加强文化共识教育,是深化各党派、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之间的团结,共同致力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统一战线“如何更能”,必然举措之一也是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构建更大范围的联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①《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伟力》,《人民日报》2022 年7 月31 日,第1 版。中国越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就越需要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理解并共享中华文化。面对“西强东弱”“东升西降”的世界格局,新时代统一战线除了在现有的两个联盟范围内继续化解西方势力“分化”“西化”的图谋外,还要切换战场,变被动为主动,以中华文化为软实力武器营造“得道多助”的国际舆论环境,构建一个更大范围的联盟。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事实上是开辟了一个新的统一战线的领域和范围。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说不清楚“中华文化的共识是什么”,又怎么指望国际社会能够理解?因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彰显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国崛起的道义感召力,已经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要方式,将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好发挥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统战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凝练

有文化共识才有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括处于表层的器物或符号等具体元素,也包括深藏其中的理念和共识。但是,丰富多元的表层元素一定程度上也遮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理念和共识。我们应当弘扬传承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不只是浮于表层的具体元素。只有避繁就简、举要删芜,将各种处于分散状态的共识之点和积极因素集中起来,准确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才能更好地说清楚“中华文化是什么”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为此,在统战视域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高度提炼为“大一统”“家国情”“天下观”三个文化共识,具体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观和政治观层面的共识凝练为大一统,在伦理观和社会观层面的共识凝练为家国情,在宇宙观和全球观层面的共识凝练为天下观,分别对应一组共识理念。讲清楚这三个文化共识,就能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让人们读懂中华文化、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中国共产党。

(一)民族观和政治观层面的文化共识:大一统

大一统既是五千多年来中华文明发展的已然和实然状态,又以文化共识的前提性结构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应然范导。“大”即推崇,“一统”即“合多为一”,“大一统”即以“一统”为大。在文明上“大一统”,才有所谓“中华文明”;在民族上合而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民族”;当然最重要的是,在政权上“大一统”,才有所谓“中国”。大一统共识是塑造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关键因素,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认同基础和最为深沉的文化心理。大一统共识包含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四海一家、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求同存异等具体的共识理念。

大一统共识早已融汇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诸多理念当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①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 年第17 期。。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是古人推崇的一种政令统一的大一统状态,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两个确立”重大政治论断的历史渊源。多元一体、四海一家描摹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同一家的社会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脉相承。天下为公展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政治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一脉相承。民为邦本、为政以德是古人崇尚的治理原则,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以德治国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包容理念,与坚持一致性与多样性统一的辩证思想一脉相承。大一统共识,与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异曲同工。

(二)伦理观和社会观层面的文化共识:家国情

如果说大一统重在描摹和构建中华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那么家国情则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家国同构”社会关系的精神化反映,是从情感上对个体、家庭、国家之间关系的综合表达。家国情建立在自然情感的基础上,又从爱亲敬长扩展到忠国忠民,由血缘亲情上升为爱、敬天下一切人、物的伦理要求。通过拟伦理、泛伦理的操作,古代中国人将以“孝”为核心的“家”扩展到以“忠”为核心的“国”,实现了“忠孝一体”,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并形成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国家认同。

家国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忠孝一体的价值凝练,包含了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意识,群己合一、经邦济世的实践方式,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修身要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以和为贵、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准则,以及民吾同胞、同根同源的祖根意识。“家国情”共识的背后是共情意识。家与国的共情,就有了“家国同构”关系,形成了“忠孝一体”“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使得古人追求修齐治平、经邦济世的人生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民本导向和道义原则,以及以和为贵、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准则。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和修身原则,为新时代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供了重要历史滋养。在家国情的主导之下,中华文化又形成了“民吾同胞”“同根同源”的祖根意识。许多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由于种种原因背离祖辈世居的大陆,但仍然渴望认祖归宗、落叶归根,正是家国情共识影响下形成的归属感要求。家国情共识,与统一战线追求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一脉相承。

(三)宇宙观和全球观层面的文化共识:天下观

天下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和全球观。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是全人类共有的家园。天下观的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追求世界永久和平与全人类的幸福安康,是中华文化始终一贯、最大最高远的政治理想。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统一战线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上的作用更加重要。天下观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阐释世界、建构世界的中国话语体系,对于破除西方中心主义思维模式和“文明冲突论”的观念魔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播天下观共识,一定意义上就是在提升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就是在传播“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天下观是中国古人世界秩序观的体现,包含了天下大同的最高理想,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物我观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式,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和平理念,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实践准则,以及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

天下观共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诸多新思想新论断的历史渊源。中国古哲憧憬“天下大同”的理想世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天下一家、民胞物与的物我观念,是和谐发展理念的历史源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入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高度契合性。共生并进、保合太和的和平理念,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理念遥相呼应。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的实践准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相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与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全球治理观有许多共鸣之处。增进天下观共识,对于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种天下一家、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与统一战线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理念如出一辙。

三、统战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的凝聚路径

凝练共识是为了更好地凝聚和传播共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不能停留在抽象、笼统的概念层面,还必须落实到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实践环节中。为此,要在理念上做减法,举要删芜,用“标识化”凸显共识;在体验上做加法,密针细缕,用“形象化”增进共识;在传播上做乘法,用户裂变,用“社交化”聚合共识;在对象上做除法,类聚群分,用“分众化”扩大共识。

(一)在理念上做减法,用“标识化”凸显共识

文化共识的“标识化”,就是在文化聚焦中凸显共识。通过“标识化”,将冗余的信息过滤为精简的信息,用最少的文字传递最大量的信息,进而起到“减法”的作用。与文化共识强捆绑的“标识化”是非常有力的穿透武器,可以克服知识冗余问题,让文化共识从海量的文化内容中“出列”、在社会层面“出圈”。

许多文化载体,人们日用而不自知,对其实用价值很熟悉,对其理念价值则生疏。为此,要为特定文化载体赋予文化指向更鲜明的标识,赋予其特定的共识内涵。譬如,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是多重礼仪美德的象征载体。“化干戈为玉帛”的成语体现了化战争为和平的理念。给丝绸文化做减法,贴上“以和为贵”的标识,让受众在既熟悉又陌生的境地中感受文化的震动,用聚焦的传播点增进共识的理解。譬如,给敦煌文化贴上“协和万邦”的标识,给书画艺术贴上“天人合一”的标识,等等。通过“标识化”,将共识聚焦到特定载体上,用传播点实现共识的深度传播。

(二)在体验上做加法,用“形象化”增进共识

万丈高楼平地起。凝聚文化共识不能只依靠抽象的、悬空的理论说教,而是要奉行知行合一的准则,在身临其境的文化体验中进行具体增进。体验是将文化认知转化为文化共识的中介,也是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的关键环节。为此,要在体验上做加法,把文化共识“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丰满、真实的文化体验项目,以可视可听、可闻可感的形式赋予文化共识鲜明的外显形式和特色展示,让它们在新时代“复活”或“再现”。

“形象化”实现了文化共识与日常生活的对接,可以极大提升文化共识的接触程度和接受程度。接触越频繁,共通的意义空间就越大,达成共识的机会就越多。例如,打造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公园,打造以“亲仁善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以“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为主题的中华传统茶艺体验项目,打造以“兼收并蓄”为主题的以外来造型、外来纹饰为主要内容的陶艺体验项目等。在接触过程中,受众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固有认识,通过自我发现和补充,在推己及物、推己及人中达成对文化共识的理解和共鸣。文化体验将抽象的文化共识转变为现实性的具象活动和受众的直接经验,对增进文化共识起到培育文化土壤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舞蹈、音乐、书画、服饰、烹饪等传统艺术形式,以及网文、动漫、网游、剧本杀等现代形式,在增加接触程度中提高文化共识的认知度,在提升接受程度中增进文化共识的认同度。

(三)在传播上做乘法,用“社交化”聚合共识

社交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化”已经成为传播的重要方式。“社交化”传播以“分享”为核心,催生了裂变式传播,形成了乘数效应。其中,人际关系网络是“社交化”传播的重要基础设施,这方面恰是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优势所在。

将统一战线“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传播优势,可以推动高质量传播,实现跨层级聚合共识。统一战线具有联系广泛的优势,统一战线成员广泛分布在各个领域,大多是各个领域的关键少数。将统战成员的关键少数转化为分发传播中的关键节点,通过他们传递出不同的内容,从而强化其联系群体间的文化认同,可以大大推动文化共识的凝聚和增进。一些关键少数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力对文化共识进行二次解码和创作,有利于创造出适合于特定群体或特定情境的文化共通空间,进而通过共同情感记忆的唤醒来凝聚文化共识。把统战对象激活为传播渠道,变工作中的关键少数为传播中的关键节点,是引导共识传播、控制流量走向的重要途径。如网文圈、网红圈、汉服圈的代表性人物等,其工作都存在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新形态的趋向,可以成为自发传播文化共识的关键节点重要力量。

(四)在对象上做除法,用“分众化”扩大共识

“分众化”就是化“大众”为“小众”,针对不同对象传递不同的内容。我们将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的十二个方面按照同质化原则划分为三个联盟,根据不同对象分别设置不同的传播重点,实现有的放矢、求同存异。

面向大陆范围内的联盟,重点传播大一统文化共识。通过传播大一统,引导民众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大一统的悠久传统,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明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并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核心力量,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面向大陆范围外的联盟,重点传播家国情文化共识。文化认同是争取人心的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59 页。。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凝聚和增进家国情文化共识,是在心灵契合中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的根本途径。

面向国际社会新的更大范围的联盟,重点传播天下观文化共识。“天下观”是中国古人的卓越文化创造,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具有普遍性和广泛的共通性。通过传播天下观,可以展示中国形象,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赢得更多的理解和机遇。

四、统战视域下凝聚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识的对策建议

凝聚和传播文化共识,从价值和文化层面实现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大联合”,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新时代统一战线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既要坚持不懈凝聚政治共识,又要用文化共识不断增强包容性、凝聚向心力,以最长的半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

(一)完善文化统战大格局,创新文化共识的传播生态

“核心圈”聚力,抓机制建设。加强党对文化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完善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以统战部门和参与统战工作的各部门为主体,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负其责,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文化统战工作大格局。重点发挥统战部门和参与统战工作的各部门的主体作用,加强对文化统战工作的指导和督导。将文化统战纳入统战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程,制定和完善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等各类支持政策,确保文化统战工作有序有力推进。

“联盟圈”续力,抓示范带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盟圈”在文化共识传播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将统一战线成员的关键少数转化为传播中的关键节点。选树宣扬文化共识传播工作中表现出色、业绩突出的统战成员典型,以生动、具体、鲜活、可信的“身边人”教育影响“身边人”,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积极推动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参与文化共识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提高文化统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统一战线各领域各部门共打文化共识牌的整体氛围。坚持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相结合,在文化产品创新和传播渠道创新中实现对文化共识的吸收和运用。

“朋友圈”发力,抓社会参与。谋划实施文化共识倍增计划,支持市场主体文化创新产品的迭代应用,助力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共识传播,有序参与境外的文化输出项目,创建企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的“文化共识品牌”培育机制,形成一批统战部门领导或引导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文化共识应用场景。加强与各人民团体、港澳台团体、社会组织的联系和合作,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吸纳以文化名人为代表的各行各业代表人士的参与,着力将“联系广泛”的优势转化为共识传播的优势,形成统战部门引导、代表人士共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传播生态。

(二)构建新时代统战文化,做实文化共识的基础研究

聚焦文化共识,做好统战文化的理论构筑。加大统一战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统战因子,以文化共识为内核构建新时代统战文化话语体系,展示统战形象,让统战工作无时无刻不呈现一种“在文化”“有文化”“用文化”“是文化”的“雅”的状态。①罗一民:《统战文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年,第265 页。加强各领域的统战文化建设,建设“和合”的多党合作文化、“同心”的民族团结文化、“和顺”的宗教和睦文化、“义利”的阶层和谐文化、“同根”的海内外同胞文化。

着眼学术话语,做好文化共识的理论阐释。深入挖掘文化共识的内涵和价值,探索形成机制和传播规律。加强大一统共识研究,深入阐释大一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加强家国情共识研究,寻找更多促进心灵契合的纽带和桥梁;加强天下观共识研究,阐释好中华文明的和平理念和大同理想。在各级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课题中,增设文化共识方向。以中华文化学院为主体,吸纳社科院系统、高校系统、各级智库和机构等,形成稳健的文化共识研究平台。引导统战成员特别是教育、科研、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中的人才,积极投身文化共识的理论研究和传播。

(三)发挥文化统战软实力,增强文化共识的传播效度

筑牢基础,实施文化共识引领工程。以文化共识引领新时代统战文化建设,进一步夯实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基础,让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作用更加凸显。坚持各级党委统战部门和中华文化学院的重点推动,增强文化共识引领的硬核力。以文化共识引领共识教育,面向统战成员重点开展好文化共识教育培训工作,积极支持统战成员开展传统文化考察、文化共识专题调研,围绕文化共识积极建言献策。以文化共识引领中华文化传承发展,面向社会各界,运用大统战思维,以文化统战赋予文化传播以统战意义,在推动文化传播中凝聚共识、增进认同。以文化共识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面向国际社会、海外中华儿女,持续推出反映文化共识的多领域多维度实践方案,提升中华文化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

整合资源,完善文化共识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提供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强化各级中华文化学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中的职能和作用,为社会各界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借风使船,实施文化共识传播工程。结合节日庆典、传统文化演出或展览(如舞蹈、服饰、书画、音乐等),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共识品牌活动。深入梳理和整合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统战历史,挖掘和宣传其中优秀的统战故事。打造以统战部门主导、统战成员参与、大众媒体引导、新媒体跟进的文化共识传播矩阵,重点发挥各行各业统战名人(尤其是文化名家、文化学者、文化传媒人等)的关键节点作用,变统战对象为传播渠道。面向各界代表人士,广泛开展文化共识教育,引导他们将不自觉的传播转变为自觉传播,将自发的传播转变为自为的传播。

(四)创设系统化体验场景,营造文化共识的浸润氛围

打造文化教育场景。依托名胜古迹建立一批文化共识教育基地,在各个统战平台加入文化共识教育内容。实施中华文化传播体验建设工程,打造一批能够“复活”或“再现”共识理念的文化体验项目,营造出可以“以身体之”“以身验之”的浸润氛围。依托中华文化学院广泛设立中华文化体验馆,鼓励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等参与创建各类文化体验项目。

打造社会服务场景。建立一批以文化共识为主题的公园、街区、文化馆,通过打造实体场景、提供文化体验来营造共识的共通空间。鼓励支持各地创建富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统战文化品牌,用文化传播填充基层统战工作内容,赋予基层统战更多的文化内涵。

打造文化消费场景。实施创作激励计划,培育一批体现文化共识的“逛、赏、玩、游、购”新业态,支持一批反映文化共识的国风IP、网文、短视频、影视剧、虚拟仿真等的创作,扩展文化共识的应用场景,厚植文化共识的社会土壤。

打造国际交流场景。以“人”为媒,发挥好留学生、华侨华人的“使者”作用,加强对其共识教育;以“遗”为媒,发挥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桥梁”作用,讲好其背后的文化理念;以“会”为媒,发挥好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展示”作用,新建一批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在满足各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猜你喜欢
共识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商量出共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别让“PX共识”在爆炸中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