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研究

2023-04-22 07:33谌雷元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政课大思共同体

谌雷元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共同使命,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纽带,以构建思政课教与学双主体和谐关系为关键,以塑造高职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实践人格为落脚点。 在高职院校推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既能为高职院校解决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又能形成多元协同的“大思政课”格局。

一、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高职院校落实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要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善用“大”资源、汇聚“大”合力、构建“大”体系指明了方向。 2022 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明确了高职院校下一步办思政课的关键和重点,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指引和遵循。 2023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23 年版)》指出,要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将辅导员等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切入点。 善用“大思政课”,既是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的政策指导,又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内在需求。 通过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以期回答高职院校“为何善用‘大思政课’”与“如何善用‘大思政课’”的时代命题,切实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

(二)是高职院校破解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痛点难点的应有之策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教师探索不深、学生重视不够、活动覆盖面有限等现象,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单质性、形式化、脱节化倾向。 部分高职院校试图通过贯彻“大思政课”理念来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但普遍践行“大”用,未能做到“善”用,仅依靠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扩大主体覆盖面来提升教学效果,存在“硬融入”“表面化”“多张皮”问题,教学效果未能真正落到实处,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一是通过协同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师同校内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各行政部门人员以及校外技术能手、道德模范、红色场馆工作人员等的高效配合,形成体制机制,从制度上加以规定,能有效避免因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导致的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及“大思政课”未善用现象,防止在见成效上走过场;二是通过深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项目研究、培养教学师资等途径,深化馆校、校企、校社等合作,从思政课实践教学领域为高职院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找寻突破口,凸显高职教育类型性特征。

(三)是高职院校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有效途径

相较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较本科学生知识能力基础,高职学生相对偏好实践、动手操作。 人才培养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应把学生培养成符合一线岗位需求的社会人,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天然条件,而实践教学必然成为高职院校培养符合国情、学情的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高职院校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其中,发挥联动效应,聚力引导高职学生在火热实践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共促思政课实践教学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二、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建立教与学“双主体”和谐关系

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的关键在于“教”与“学”之间能否建立“双主体”和谐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自身定位、教学目标等方面实现有机统一。 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思政课不可或缺的环节,需要大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教学理念[3],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性与活动性决定“核心在于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4]。 教师在整体把控教学进程时,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土壤和条件,为高职学生参与实践学习创造良好生态。 另一方面,实现教师“教”的目的与学生“学”的动机之间的和谐统一。 教师需坚持学生为本,与学生产生情感、思维共存关系,深挖高职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学习的内生动力,从高职学生理论知识存储不足的学习基础、思想道德素养有待提升的成长需求、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亟待培养的就业需求等方面着手,确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二)打造思政课“四式”实践教学课堂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大思政课”建设工作要求,为有效提升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可积极探索高职思政课“四式”实践教学,从内容、形式、手段等角度拓宽、加深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宽度与厚度,实现大格局、思政意蕴、课程形态的有机统一。 一是开展实践课堂互动式实践教学。 对标中央文件要求,坚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指导,共同为学生答疑释惑、指导评分,在课堂上开展符合高职学生兴趣需求的主题演讲比赛、党史宣讲比赛、模拟辩论赛等,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二是开展校园生活协同式实践教学。 设置导师制,思想导师、职业导师、素质导师三类导师协同开展实践教学,全员育人,擦亮实践教学的名片。 其中思想导师以思政课教师、道德模范和“三育人”标兵为主体,深入二级学院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职业导师以专业课教师、技能大师和技术能手为主体,深入学生班级引领学生职业发展;素质导师以美育教师、体育教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主体,深入学生社团引领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开展社会参与体验式实践教学。 充分挖掘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等的功能,在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教学师资建设以及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延续实践教学的特色。四是开展虚拟仿真技术拓展式实践教学。 依托思政课程群,组织学生学习体验自建或引进的虚拟课程,借助虚拟仿真技术,使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在沉浸式虚拟场景中获得真实的实践活动感受,解决因安全风险、经费不足等导致的覆盖面不广的困境,实现思政实践教学人人参与、思政实践教学资源人人共享,有效调动高职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实践教学的时代性。

(三)建立健全校内外联动协作机制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需校内外各方力量科学统筹、联动协作、组合发力。一是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委员会”,下设政校、馆校、校企、校社、校际合作委员会,制定管理办法,将校内党团行政部门、校外红色场馆、行业企业、乡村社区、兄弟院校等联合起来,共同决策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合作单位签订共建共育协议,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优势互补,在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宣传等方面深度合作,以共同体的最大合力求得最大效力,其中学校侧重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活动设计、经验凝练等,合作单位则较多提供实践教学场地与师资资源、组织体验活动等。 三是建立评价激励机制。 一方面,将组织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教学情况作为学校教师及合作方年底绩效考核以及评职定级依据,将参与思政课实践的学习情况作为高职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最美实践育人教师”“最美志愿者”“优秀实践教学基地”等评选活动,激发更多力量加入共同体中来,积极拓展校外育人空间,扩大影响力。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模式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高职院校思政课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高职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责任。 它不仅包含理论课,也包含实践课,二者不可偏废其一[5]。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推动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机衔接,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 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需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既要突出思政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又要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 一方面,树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 相较本科院校,高职思政课呈现轻理论、重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高职学生从实践体验中深化对思政课所学理论的认同。 可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中增设理论讲授环节等方式,破除轻理论重实践的窠臼,帮助高职学生在实践学习中顺利地将思政理论知识入脑入心,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坚持“小”与“大”的有机统一、深度融合。 从社会大课堂中引入时政热点等鲜活的教育素材、技术能手等优质的育人师资,提升思政小课堂的活力和趣味性;充分发挥思政小课堂的理论优势,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增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为社会大课堂的“善用”指引方向。

(二)要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将思政课堂从校内延伸至社会,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复杂的育人工程,需妥善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避免育人资源浪费、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思政课校外实践是校内实践的补充和延伸,强调开放性和综合性,在顶层设计时,需根据教学目标、校情学情等,制定科学、全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案。一方面,依托天然优势,区分教学形式。 校内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氛围浓厚,校外场地、设备、技术等资源充足,结合校内外开展实践教学的天然优势,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在教学形式上加以区分。校内实践教学宜开展宣讲类(包含党史宣讲、革命精神宣讲、文化讲座、读书分享等)、竞赛类(包含诵读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红歌比赛、微电影比赛等)、表演类(包含情景模拟、校园快闪等)活动;校外实践则多开展参观类(包含打卡红色场馆、参观实训基地、走访乡村振兴教育基地等)、体验类(包含VR 模拟体验、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调研类(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活动。 另一方面,依据课程特点,明确教学侧重点。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课。需依据各门课程内容特征,明确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校外实践教学侧重于红色场馆的参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倾向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宣传宣讲,校外实践教学倾向于中国梦的践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校内实践教学强调爱校荣校,校外实践教学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三)要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六个方面概括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第三点是“坚持守正创新”[6],从具体路径视角为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提供了原则遵循。 在构建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的过程中,需有效处理“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体现‘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7]。 一方面,要固本培元,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变质。 “守正”是本源和根基,为“创新”立本和立根。 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始终,让党的创新理论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 要避免脱离思政课“讲道理”[8]的本质而过度追求新意的“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不能仅让学生体验实践教学在多样形式、现代手段等浅层面的乐趣,而应在体验前、中、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享的方式,让高职学生自行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政道理,实现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要改革创新,激活思政实践课程新生态。 “创新”是趋势和动力,为“守正”注入时代活力。 在教学内容方面,立足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深度挖掘共同体各方资源,编制资源图谱,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不断丰富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方面,践行“双师”指导制,“双师”指的是指导教师和指导助教,其中指导教师是思政课教师,指导助教则包括校内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以及校外企业技术能手、红色场馆工作人员等,“双师”发挥所长,各显其能,助力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落地;在教学方法方面,依托共同体“各方力量齐发力”的原则,结合学校特色、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精准差异化教学,更好满足高职学生发展需求;在教学手段方面,科学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感。 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推动思政课价值理性与新内容、新方法、新手段、新组织形式的工具理性之间的深度融合,防止为“保质”而“冷冻固化”不前,助推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同体建设。

猜你喜欢
政课大思共同体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