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的精神品质及其生命意识探究

2023-04-23 00:18秦文平
吕梁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风度名士魏晋

秦文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6)

说到风流不羁、我行我素,视封建礼教为粪土之类的话题,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魏晋名士。正是因为这些风流名士,汇成了魏晋风流,一种只属于魏晋的潇洒自由。其特立独行的名士风度对后人影响深远。在魏晋时期,道家、墨家、儒家等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交锋。这种思想的多元化和自由化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个性解放和独立思考,不再困囿于传统思想观念,而是大胆发出质疑并进行反思,促进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和人文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对自然和生命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魏晋风度以其独特的精神品质及其生命意识受到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追捧。笔者基于史书记载和前人研究,将对魏晋风度的精神品质及其生命意识进行分析。

一、魏晋风度的精神品质

(一)魏晋风度的主要形象特征

魏晋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名士。这些名士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杰出代表。通过对魏晋名士日常生活和行为表现的分析不难发现,他们有着共同特征,在当时引领了时代潮流,更使后人纷纷效仿,因而塑造了形象鲜明的名士风范,令人浮想联翩。具体而言,魏晋风度的主要形象特征包括:

1.男性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貌、言行和精神气质。对男性外貌进行评价更是在当时靡然成风,用《诗经》中“手如柔荑……美目盼兮”这类本用来描述女子肤白貌美的语句来形容魏晋名士[1]。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用“美姿仪” “皎然”形容何晏清秀儒雅、肤若凝脂,更用魏明帝对其容貌的嫉妒证实了何晏美男子的身份。可见,当时的审美标准偏向于女性的阴柔美。同时,这一审美标准也隐喻魏晋名士大多非富即贵。因为只有大富大贵人家的男子出门才能乘坐轿子,平时以脂粉敷面,使皮肤始终保持白皙亮丽的状态。

2.在魏晋时期,贵族阶级偏好服用五石散。他们认为服用五石散后疾病会随着热气排出体外,不药而愈。道教的兴起,将五石散奉为不死药。魏晋名士希望通过服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对药物的依赖性与日俱增。在药物作用下他们的精神亢奋、体力充沛,行为举止更加肆意。这是世人认为魏晋名士洒脱、豪迈的重要原因所在。服用药物后,会在生理和心理上发生明显变化。服药者感到身体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壮,灵台清明、容光焕发,沉浸在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中,烦恼一扫而空。魏晋名士对服药更是趋之若鹜。

3.抱着及时行乐的思想,许多魏晋名士以酒会友,觉得酒可以让人灵肉合一、超然物外,抛却顾虑和烦恼,尽情发泄心中的喜怒哀乐。例如,竹林七贤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经常在竹林饮酒,本身又颇有才能。有些人用醉生梦死逃避灾祸。如阮籍为了拒绝司马氏的求婚,特意连续六十余日天天喝得酩酊大醉,让当时的统治阶级司马氏毫无办法,只能被迫放弃联姻,躲过了一场无形的灾难。固然有其喜好饮酒的原因,更为重要的是阮籍对司马氏不满,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只能借着醉酒装糊涂。

4.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魏晋名士面对这一大环境只能通过放浪形骸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踏入政治漩涡,以明哲保身,寻求内心的安定。魏晋时期推崇个性、创新和自由。个体的人格逐渐觉醒,不再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行事更加张扬,用以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卓越智慧,与腐朽政权和封建礼教抗衡。此外,不可否认的是,服药的副作用是会引起情绪的激烈起伏。魏晋名士的行为怪诞可能与之有关。

(二)魏晋风度的精神内涵

1.纵观魏晋名士的思想和行为可以发现,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往往无视封建礼教、随心所欲,竭力彰显人的自然本性,即便死亡来临也面不改色、淡然应对。嵇康放弃司马家许以的高官厚禄,成为一名铁匠,遭奸人陷害被判斩首。在行刑之前,他没有惊慌失色,而是淡定抚琴。其性格豁达洒脱,为人更是宁死不屈。无数后人为其高尚的品格所倾倒。与此同时,魏晋名士聚集在一起探讨人生社会、宇宙,谓之清谈。他们无不是才学出众、充满大智慧者,更是有着良好的口才和应对能力。有些魏晋名士就是通过清谈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2]。

2.亲情、友情、爱情是个体拥有的宝贵情感。部分魏晋名士看似有与主流思想相悖的言行举止,但对他们的行为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便可以感受到隐藏在放荡不羁行为背后的真挚情感。魏晋名士大多出生在士族家庭,重视家族荣辱、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不慕名利,对权贵不卑不亢,更看重精神追求。魏晋名士时刻以君子品格要求自己。除此之外,魏晋名士的交友也比较广泛,志趣相投的朋友常聚在一起饮酒,甘愿隐居山林,做闲云野鹤。友人之间平等相处、真诚以待,君子之交,情谊绵长。

3.魏晋名士虽出生在士族门阀家庭,可是他们选择的道路是远离名利场、归隐山林,坚决不与他人同流合污。身处动荡的年代,魏晋名士更加清楚连年战争之下贫苦大众生活朝不保夕,为国家和人民的前途感到深深的忧虑。在统治阶级抛出的橄榄枝面前,无论是威胁或是利诱,魏晋名士都不为所动,仍然坚持本心,为了自由宁愿抛弃生命,淡然赴死。生命诚可贵,却不如自由和独立所带来的精神完满。有些魏晋名士与统治阶级斗争,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

二、 魏晋风度的生命意识

(一)生命意识的内涵

生命意识由宇宙观、人生观所组成,体现了魏晋名士对自然运行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在政权频繁更迭的年代,大大小小的战争夺取了千万人的生命。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作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士族之后,魏晋名士的生命意识逐渐觉醒。与肉体相比,他们更加看重灵魂和精神的超脱,主张珍惜生命、及时行乐。魏晋风度正是无数魏晋名士人格精神和处事原则的有机结合体。魏晋名士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无不表明他们珍视生命、享受生命的人生态度,即便面临统治阶级的威胁,也不会因此而屈服。魏晋名士生命意识的觉醒及其拥有的高贵品质,在士人圈子中引领了模仿的风潮,给黑暗的年代注入了一抹光亮。

(二)生命意识觉醒的原因

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驱动了生命意识的觉醒。从东汉末年到三国、西晋、东晋,我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豪强连年征战,无数人死于战争,人口迅速锐减。这让人愈发慨叹人生无常,生命意识随之萌生。魏晋时期,生死问题在无数名士间更引发了讨论热潮,诞生了大量的新观点[3],以致魏晋名士不单单饮酒作乐,关于宇宙、人生、生死等话题的讨论更成为当时的风尚。与三五好友一起探讨宇宙、社会、人生,可谓赏心乐事。道家思想中追求长生的理念得到了无数魏晋名士的认同,由此产生了服药、养生等求仙问道的手段,体现了魏晋名士渴望在精神上超越死亡的愿景。

(三)生命意识觉醒的表现

1.魏晋时期,身体被视为父母赐予的宝贵财富。透过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可以看到其健康程度、精神面貌和社会地位。因此,魏晋名士注重养生,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和清淡,并进行适度的活动,以保持身体健康,提高个人气质。例如,不少魏晋名士会服用五石散,服药之后感到心中燥热,想要通过运动散热,并借由服药祛病消灾、实现长生。他们相信,只有拥有良好精气神的人才能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真正走上长生大道。还有些魏晋名士身穿宽袍大袖,举止放荡不羁,行遍名山大川,在山野田园中寻找本心。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标准让这些魏晋名士朝着肤若凝脂、手如柔荑的方向发展,描眉、敷粉、点唇,以女性的阴柔为美。甚至在饮酒过后,不少魏晋名士除去外衣,在大自然中弹奏乐器、放声高歌,体现了他们不受约束、回归自然本真的态度。

2.魏晋时期,人才选拔从宗族领袖、社会名仕对士人儒学造诣和道德水平进行品评,转变为风格气度、精神面貌、学术造诣、道德品行等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品评标准,更加看重士人所树立的形象。那些品貌俱佳的魏晋名士更容易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统治阶级也希望借由这些人在士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帮助自己巩固统治地位,维护社会稳定[4]。可是,统治阶级所运用的拉拢、威逼利诱等手段并不能打动魏晋名士。不少魏晋名士抱着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直接拒绝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这种既尊重生命,又无惧死亡的精神,恰恰证明了其生命意识的觉醒。

(四)文学艺术领域中的生命意识

1.文学中的生命意识

将魏晋名士创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分类可以发现,有大量对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描写。面对时间流逝、韶华不再,名士们感到束手无策,哀叹生命短暂,尚未建功立业,人生理想难以实现。面对统治阶级的迫害,他们更是毫无反抗之力,仿若行走在冰面上,稍有差池就会万劫不复。因此,魏晋名士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随性而为、直抒胸臆,将自己对生命意识的理解融入到了作品中,既有唯恐有生之年看不到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忧患意识,又有洒脱豪迈、铮铮傲骨的气质,还有对当前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无奈。王粲的《登楼赋》借登楼抒发思乡怀国之情、怀才不遇之忧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抒发了诗人在险恶政治环境中的痛苦与愤懑。“三曹七子”的五言腾跃,气盛力刚、生动健劲,诠释了“慷慨之音”。尤其是身处高位的曹操仍满怀雄心壮志,想要突破生命限制。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展现了诗人老当益壮、永不停止的进取精神和思想追求。

2.书画中的生命意识

气韵生动是魏晋时期书画艺术的主要特点,强调生命力和灵气。书画家通过对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观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将生命意识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对山水、花鸟、人物等元素的描绘,表现了万物皆有灵,人生短暂和无常,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魏晋时期的书法大家王羲之,其字体“风神潇洒,不滞于物”,模仿难度低、实用性极强,符合社会需要,在人们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王羲之信奉天道,终极理想就是长命百岁、修炼成仙,平时注重养气修炼,服食丹药,与好友聚会,饮酒赋诗。《兰亭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在结尾,作者发出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也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著的热情,体现了王羲之尊重生命和对生命意识的理解[5]。

3.音乐中的生命意识

音乐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不但是劳动者在繁忙的劳动中舒缓身心、放松心情的工具,还是信徒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愉悦身心、娱神祈福等作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力十分突出,透过音乐情感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识。魏晋时期的音乐与文学相同,同样具有浓厚的悲情色彩。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所言,“按奏乐以生悲为善,听音以能悲为知音,汉魏六朝风尚如此。”这是因为当时的魏晋名士生活不尽如意,感到自己的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在与友人聚会时弹唱,藉此抒发自己悲伤、抑郁的情绪,也只有好友能够与自己产生共鸣,所以在魏晋音乐中也能感受到生命意识。

三、魏晋风度精神品质和生命意识的时代意义

魏晋风度被后世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所推崇,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的思想意识、文化精神和审美风格,囊括了魏晋时期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哲学思想的广泛流传等因素都促进了魏晋风度的形成。这一时期,人们更加强调个性和自我表达,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如道德修养、人文关怀、审美追求等,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在这种氛围下,魏晋名士高雅的文学艺术品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追捧,对后世学者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也是嵇康入狱后三千学子为其求情的重要原因。魏晋时期的文化精神和审美风格,对于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魏晋风度中的生命意识,也推动了儒家、佛教、道教思想的创新[6]。

魏晋风度的时代意义还在于,它以文人的自觉为前提,为中国文人基本人格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诸子百家一直试图寻找人生真谛。尽管各家追寻的目标、途径、方式不同,所得的效果也不同,但“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等人生理念,终于在魏晋时期经魏晋名士共同的人生实践和精神追求,转化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魏晋风度,实现了儒道互补精神的升华。这是魏晋名士对中国文化作出的重大贡献。魏晋名士不再是历史上虚无缥缈的影子,而是固化为一种文化符号,让后世文人都能从这些文化符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由此而凝铸的人格精神,是魏晋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一种心向往之的人格范式和可以自我期许的精神家园。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追慕魏晋遗风的文士,其中能够得魏晋风度神髓者,正是那些真正把魏晋风度作为一种人格范式激励和约束自我的人。他们能像魏晋名士那样轻蔑名利、尊乎达生,以独特的人生态度和处世方式对待人生和社会,寄身尘世之内,逍遥世俗之外,以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行为激浊扬清、救治世弊。从这个意义上说,魏晋风度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总之,魏晋风度以魏晋名士为文化符号,将魏晋名士身上特有的疏狂不羁、风流潇洒、淡泊名利、尊乎达生等精神品质传承下来,给后人提供了标准的人格范式,使得后世之人以魏晋名士为榜样,促进了其精神重建和人格觉醒。加强对魏晋风度中精神品质和生命意识的研究,明确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创新,进而为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猜你喜欢
风度名士魏晋
《世说新语》里的三种名士
《世说新语》:在奇闻轶事中感怀魏晋名士风骨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风度
名士雅趣——谈王镛砚铭艺术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
战国诸子名士的求功成名之路与学术传播之路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