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艺规律

2023-04-25 02:46段宝林
关键词:民间文化文艺感情

段宝林 ,玉 璐

1.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089;2.南宁师范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1

玉璐:段教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久以来根植于民间沃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深远影响,需要更多的有志青年和莘莘学子好好地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众多方面,彰显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很多人对其与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之间的关联还不甚了解,可否请您谈谈您的见解?

段宝林:谢谢!如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我以为,要认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段宝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蕴藏丰厚,组成元素庞多。我认为,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上,我们首先应重视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是人类创造的、实用的民俗文化,也是文学最初产生的形式。因此,民间文化非常重要,它的主要内容有三大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习俗,包括衣食住行等消费文化以及农工商牧渔等生产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包括家庭、宗族、社会组织制度、婚丧嫁娶与交往礼仪、民间节日等在内的风俗文化。精神文化是由人们在日常的精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理论,如民间宗教、民间信仰等。我们所讲的民间文学,包括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而民间艺术,则包括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曲艺、民间戏曲等,还有民间体育、民间游戏,这些都算是精神文化。所以,民间文化就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的一种民俗文化。

举个例子,平日里经常吃的红烧肉是谁发明的?是无名氏——集体、无名。红烧肉的演变史非常悠久,制作工艺不断发展变化。可以说,自有人类起就有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古老的文化,它的历史比文人文化要久远得多,要比文人文化古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民间文化是人民自己的文化,与人民生活关系最密切,它生生不息、永不休止。民间文化是文人文化最古老的祖先,是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所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内容就是民间文化。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涵》,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第一届苏州非遗论坛的文集中,被排在第一篇,说明大家都是很同意这个观点的。

玉璐:您一直主张,民间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您与民间文化相伴半个世纪有余,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颇有心得。那么请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段宝林:我一直钻研民间文化。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长的沃土,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石。为什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因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化受到忽视,民间文化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不仅是当前全世界的危机,也是我们国家面临的危机。我们看到一些专家、学者,因为对民间文化缺少了解,往往谈到文化时都只谈文人经典,这就使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极其宝贵的民间文化有失传的风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无形的文化,是我们熟悉并进行研究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为了保护和传承这种传统的、优秀的无形文化,需要紧急呼吁大家重视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也要重视保护民间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特别要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玉璐: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许多地方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这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学习和了解它们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变化和需求,运用其中的哲理和智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您是否可以讲讲您作为学生、作为老师,在不同的场合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悟?

段宝林:我认为,兴趣能否长久,是学习的关键。大家都知道,《论语》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悦”的古写。什么叫“悦”?就是高兴、喜欢。你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问题,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有人可能会说,我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你是否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展成专长?那就要使兴趣爱好转化为学习的强大的动力,不断地通过兴趣触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又触发学习行为,使学习行为养成学习习惯。这样积极自觉地学习,还怕做不出成绩吗?中外很多有名的学者,像王羲之、李四光、爱因斯坦、牛顿等,都是将兴趣爱好转变为学习的动力,让自己有所创造并成才成名,其研究成果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只要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去记忆,这样就会在学习中产生灵感,可以轻轻松松驾驭学习。

在这里,我可以谈一点我的经验。我在初三时,几何、物理两门课程常常考100分,不用费力。大概是因为喜欢,我在课堂上理解之后,自然就记住了,只要考试时细心一点,考100分没问题。这窍门是什么?首先是有兴趣,有一种好奇心,特别想了解世间万物的规律。然后在上课时,总是竖起耳朵听、瞪大眼睛看老师讲解。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一定要把道理弄懂,不懂就问。有比较难懂的地方,还要预习,课前看看,这样在听课时就更有重点了。我向华罗庚先生学习了一个窍门——把书看薄。这就需要学会找出要点——每一门课、每一本书都有要点,像其中的定义、公式、原理、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这些要点都是差不多的,可以把它们写在一张纸上,反复记忆。到考试时,涉及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我就可以做到滚瓜烂熟、胸有成竹了。例如,中国的历史朝代,我就背得滚瓜烂熟。二十几个字,并不难背。我是这么记的:“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记住这个历史顺序对我来说很有用。像类似的基本知识、定义、原理,都可以化简,你记住主要的就行了。这就是“摘要”的功夫,学会“摘要”就可以把书看薄了。一本书就成了几句话或几个公式,这就很容易记,采用这样的学习技巧,考试一定能考好。当尝到了甜头,对学习当然就更加有兴趣了。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只要能抓住重点——主要矛盾,就能牵住“牛鼻子”,取得成功,从而得到很大的愉快感。除了“牵牛鼻子”,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关于学习的哲理,像“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自满,要诚心诚意将自己所学教给别人。这就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如今对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特别有用。所以在这里我要特别说一下,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广大的学生们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授和学习时,要注意到这个窍门,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总之,教育学的精髓,无非是使学生能够感兴趣、弄懂,然后能抓住重点,记住它,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这是很令人高兴的事。这就是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你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在今天还是很有用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克服缺点,不断进步,这也是创新之道。真理总是相对的,要发现它的缺点,进行改进,这就是创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看到民间文化,不只是书本文化还有生活文化;对文化学习还需要活学活用,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要灵活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当前,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度挖掘与梳理时,也要不断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表达形式。

二、文艺的内部规律

玉璐:感谢您给我们分享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传授了学习的锦囊妙计。要想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前提是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全面准确的认知。文艺创作的天地广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境界,为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推动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您曾经对文艺规律做了一些论述,可以请您为我们再深入讲解一下吗?

段宝林:好的。我之前曾经根据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的内容,浅谈了一些我对文艺规律的看法。尊重文艺规律,一切按文艺规律办事,是至关重要的。

玉璐:我们常常讲文艺规律,却讲不清它的具体内容。大概是因为文艺规律太复杂,内容不明确,这样难以有真正的艺术自觉。

段宝林:只有弄清文艺规律的具体内容,才能有文艺自觉,才能真正按文艺规律办事。

文艺规律就是文艺本质。文艺有两个本质:一个是文艺的社会本质,反映的是文艺的外部规律——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规律;另一个是文艺的特殊本质,反映的是文艺的内部规律。以前我们对文艺的社会本质,也就是艺术的外部规律有一些共同的看法,但是对文艺的特殊本质就有不同的看法了。那我就在此粗浅地谈一谈文艺的特殊本质。这是我从学生时代就开始研究的课题。我以为,文艺的特殊本质就是反映了文艺的内部规律。

人们常常谈文艺规律,究竟文艺有什么规律?通常只是讲文艺的外部规律,至于文艺的内部规律,往往只虚晃一枪一带而过,讲艺术性也只是讲一下形式特点,这就是流行的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他们认为文艺与哲学只是形式上有区别,一个用形象反映现实,另一个用抽象思想,但反映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所以在分析文学作品时,他们只讲思想性、艺术性,而讲艺术性也只是讲形式上的语言、结构特点而已。他们不知道艺术有和哲学不同的内容——艺术内容,所以认为思想就是艺术内容。当然也就不可能知道艺术的内部规律。一般的文艺理论著作都不讲艺术的特殊内容和艺术的内部规律,这就需要我们在这里多谈一些文艺的内部规律和艺术内容这两个大问题。我认为,艺术内容就是作者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而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感情,这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美感。

我以为,文艺的内部规律主要有八条,分别是传情规律、审美规律、艺术反映生活的根本规律、形象性规律、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规律、典型化规律、民间文艺先行规律、雅俗结合规律。现在我就逐条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些文艺规律。

文艺内部规律之一——传情规律。人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呢?什么是艺术的特殊内容呢?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用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情是人类生命的本能,它的发生,远在抽象的思想产生之前。当原始社会的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会手舞足蹈,以跳舞、唱歌的方式表达情感,这是艺术最原始的表达之一。从艺术产生开始,直到各个时代的艺术,哪怕是最复杂的长篇小说,都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写了一本《艺术论》,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他说:“艺术这种交际手段和语言有所不同,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自己的感情。”(1)参见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8页。根据这一段话,我们可以给艺术下一个定义,即艺术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

我以为,这个艺术的定义是很深刻的,这是伟大作家根据自己和其他作家成功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它反映了艺术创作的客观规律。事实上,艺术创作工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交流感情,这反映了艺术的本质特征。但普列汉诺夫对此定义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据托尔斯泰的意见,艺术是表现人们的感情,言语表现人们的思想。这并不对。……不,艺术既表现他们的感情,也表现他们的思想。”(2)参见普列汉诺夫:《艺术论》,载《鲁迅全集》第1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25页。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普列汉诺夫对托尔斯泰的批评意见并不确当。因为他不了解什么是感情,更不了解感情中必然包含着思想。这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感情。人们往往把感情与情绪混为一谈,这是不对的。情绪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像人们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确实都是不包含思想的,但是感情与情绪完全不同。感情则是有具体对象的,是对人对事的一种态度。同一种情绪如喜,因其喜爱的对象不同,可以表现为无数种感情。情绪确实不表现思想,而感情则必然包含着思想。感情怎么能不表现思想呢?因为普列汉诺夫在学术上拥有一定的声望,所以他的话影响很大,他的这种忽视艺术内容(感情)的形象思维论认为文艺创作就是用形象来表现思想,于是思想就在文艺创作中起了主要的作用。从而忽视了感情,文学艺术家只是为了表现某种思想而进行创作,于是往往就主题先行,根据某种思想去创造形象来图解生活,从而丢掉了感情,这就使艺术失去了灵魂,这当然不符合艺术规律。

正确的文艺理论是要符合文艺规律的,这样才能指导文艺创作和文艺取得进步。几千年来的文学史、艺术史反复证明,凡是好的作品都是具有强烈的激情,都是深深地打动人心的,而那些只是用形象表现思想反映生活,而没有强烈感情的艺术作品,艺术质量肯定不高,当然没有艺术的感染力,是不会受欢迎的。所以,我们应该自觉掌握好艺术的传情规律,才能创作出有较高艺术质量、真正感动人、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作品的感情反映了艺术家的感情,艺术家的感情决定着艺术品的质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艺术家的感情是由其世界观主导的,但是其内容比理论思想观点要广泛丰富得多。歌德曾经把思想比喻为一条“细线”,说艺术品《浮士德》里所包含的生活内容比一条思想细线不知要复杂和丰富多少倍了。歌德这个名言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在1956年所写的论文《论艺术性》,主要就是论证歌德、托尔斯泰关于艺术内容的这个观点,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流行的形象思维论,即用形象来思维“艺术性就是形象性,艺术内容就是思想”而无视艺术内容的偏向。感情和艺术家的人生经历有决定性的关系。感情是在艺术家的整个生活经历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感情和文化教育水平、艺术修养也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是说:只有革命人才能写出革命的文艺作品;只有艺术修养很高的人,才能创作出艺术质量很高的艺术作品。

艺术性绝不只是形式,更重要的是艺术内容,艺术内容中的感情,是决定艺术性的因素。这就是文艺的内部规律之——传情规律。

文艺内部规律之二——审美规律。艺术是要感动人的,不感动人就没有艺术性,就不是艺术。艺术的第一特征就是交流感情。但是,这种感情并不是一般的感情,而是美感,美的感情。艺术一定要美,不美人们就不会喜爱。可以说,艺术就是美的一种物质体现。当然,生活中也有美的事情和人物。但是艺术中的美更集中、更强烈、更纯粹。艺术品从里到外,从形式到内容,都需要美。所以艺术家在创作中,始终都追求美,审美规律就是艺术创作极其重要的规律。这里需要明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美是什么?虽然西方的哲学家、美学家们对此下过许多定义,但我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分析之后发现,他们都说不清楚什么是美。如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康德的“美是无功利的东西”,等等,我认为都没有说清楚。我曾经在《庙会的民俗本质》一文中对几十种美的定义进行过分析,发现他们所具体描绘的内容都不是美,或者说它们都不是美的全部,最多只是美的一种片面的表现而已。我认为对美的解释,只有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美能引起快感”和康德说的“美是普遍令人愉快的对象”比较近于事实。引起快感的东西,就是人们喜爱的东西。中国的一个民间谚语“情人眼里出西施”可以反映什么是美。情人就是爱人,在西施的爱人看来,西施就是最美的人,她可以代表美。人是客观的存在,爱是主观的感情,这就是主客观的结合。我们从这个谚语中可以很自然地引申出一个美的定义,即美的就是可爱的,可爱的就是美的。按照这个定义,我们就有了如何发现美、如何搜集美、如何表现美以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这就是要收集并表现自己喜爱的事物——美的事物,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美的作品。

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艺术家的审美感情是主观的,却又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有美丑之分、进步落后之分。美是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是现实中符合理想的东西。理想非常重要,理想决定情趣,你的理想高尚,你的艺术情趣才能高尚,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决定审美感情。真正的艺术家是人民的儿子,他们的心是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所以他们在思想上与人民相结合,在生活中和思想感情上与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代言,表现人民的、进步的思想感情,才能创作出人民喜爱的艺术作品。否则,必然被人民所抛弃,被历史所淘汰,这也是反复得到证明的一个历史规律。

文艺内部规律之三——艺术反映生活的根本规律。这指的是艺术的根源是社会生活,所以它必须反映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艺术要表现感情,要美。感情和美都离不开生活,都是由生活所决定的。为什么说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由于感情和美都来自生活,都是生活的反映。艺术像开花的植物,是必须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的,离开生活土壤就一定枯萎,失去生命。艺术家的艺术生命也是如此。艺术家必须深入人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观察、体验,从而得到感情上的共鸣,才能进入创作过程。脱离生活的胡思乱想、凭空想象是不可能得到真实的感情的,当然也就不可能创作出艺术性很高的优秀作品来。

文艺内部规律之四——形象性规律。艺术要反映生活,而生活是具体的。感情与美都来自生活却是摸不着、看不见的,必须用具体的艺术形象才能表现出来。艺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感情,这也是一个艺术规律,也是艺术的特征之一。

形象性是艺术品必备的基本特性,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艺术家是依靠艺术形象来打动人心的。艺术家塑造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感情,作家的感情愈丰富,创作才愈方便、愈有效。在这里,感情是内容,形象是形式,一个都不能少。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必须通过回忆,把过去生活中打动过自己的经历、人物、事件的各种各样的形象记忆调动出来,才能通过想象描写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以表现他的情感。艺术家在创作中都努力去塑造优美、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极其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若没有在生活中长期的感情积累、没有高度的艺术技巧,是绝对不可能完成好这个任务的。艺术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高质量的艺术形象,才能充分表现艺术家的感情。只有深深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才是人们长久喜爱的经典作品。

文艺内部规律之五——艺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规律。艺术内容离不开形式,艺术形式也绝对离不开艺术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这是不可违背的艺术规律。艺术内容是感情,是美感,包含情感内容、思想内容和生活内容三个方面。艺术形式是艺术的物质外壳,艺术内容必须通过艺术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艺术作品,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比如语言的艺术内容是文学,文学可通过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来表现。口头形式指的是民间文学中通过口口相传来呈现文学作品,其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中又包含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寓言、笑话、童话等;还有民间歌谣,唱的是民歌,那些只说不唱的顺口溜则是民谣;还有民间长诗,包含民间史诗,即神话史诗、英雄史诗和故事诗;还有民间曲艺、戏曲等。书面形式指的是通过书籍和报纸、刊物来传播文学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四个方面。艺术家根据自己表现情感的需要和作品传播的需要来选择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就必须遵循艺术规律,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完全统一起来、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这个艺术规律就是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统一的规律。

文艺的内部规律之六——典型化规律。艺术家必须通过艺术形象才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形象和生活形象不同。艺术家并不是把生活完全照搬到艺术作品中去。艺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加工过的生活形象。这种加工的过程,就是典型化的过程。艺术形象与生活形象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典型形象。当然,典型化的目的,就是创造典型形象,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美感,所以典型形象也就是美的形象。

典型化过程的最初阶段,是艺术家在生活中积累感情、体验感情并反复选择、提炼感情的过程。生活内容非常丰富而复杂,艺术家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感情,当然也非常丰富而复杂。艺术家必须经过选择,提炼出某一种感情,才能进入创作过程。这种选择和提炼感情的过程可以是自觉的,也可能是自发的,是自己无意识的,甚至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在生活中,突然碰到了一件事或一个人,特别能引起自己感情共鸣,于是不能不拿起笔进行创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况在中外艺术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如《离骚》是屈原在郢都沦陷、楚国面临亡国时感情激动不已而写成的,《一件小事》也是鲁迅碰到了一个偶然事件而写作的,这些都是生活中自发的提炼感情。一般艺术家都自觉地从生活中选择和提炼有意义的、深深打动自己的东西进行创作、加工。这种生活感情的选择和提炼就是艺术典型化的第一步。这种打动艺术家的东西,就是可以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东西,也可以说,就是典型的东西。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典型的东西,需要艺术家的慧眼去发现,需要艺术家的感情去体验。所以,这“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就是感情的内容,而这种感情也是艺术典型的必要内容。所以在生活中的感情激动也是发现典型的重要方法之一,生活中感动人的、有意义的东西,才是艺术典型的原料。

艺术作品中所有的艺术形象,都是经过艺术家典型化加工的形象,所以都应该是典型形象。艺术形象典型性的强弱决定作品的艺术质量、思想质量的高低,从中也可以看到艺术家思想水平和艺术技巧的高低,这就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规律。

文艺内部规律之七——民间文艺先行规律。在人类初始阶段文字还没有产生时,人们将所发生的动人事件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记录,这就是民间文学的最初形式——民间口头文学。所以,民间文学是走在作家书面文学的前面很多的。

在几千年前作家文学诞生的时候,一开始都是从学习、记录民间文学来进行创作的。作家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向民间文学的传统学习的。我们从中外各国的文学史上可以看出,所有的文学体裁,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形式,最初都是由民间文艺中创造出来的,这是艺术发生论的艺术规律。后来,又不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从四言诗、楚辞体、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到词、曲、杂言诗等重要的诗体,也都是先在民间文艺中产生,相关专家们对此早已做了全面的考证。我的老师褚斌杰教授的名著《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就是此方面集大成之作。该著作不仅对诗歌的起源作了探讨,认为各种诗体大都出于民间,而且也深入民间对骈体文和律诗的对仗、对偶的起源进行探究。因为文学是语言艺术,而人民的语言是最丰富的,能够最快地反映生活的变化,所以语言艺术的许多形式、体裁和艺术技巧往往都来自民间。这就是民间先行的根本原因,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文艺内部规律之八——雅俗结合规律。雅俗结合规律既是文艺创作的艺术规律,又是艺术欣赏的艺术规律。文艺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高雅的,另一种是通俗的。高雅的文艺作品在过去是属于上层人士、知识阶级享有的,这是文人文学。通俗的文艺作品在过去是属于大众欣赏的艺术,这主要是民间文学和文人学习民间文学而创作的俗文学。

通俗,不是低俗,也不是粗俗。文艺创作需要精益求精,在内容和形式上都需要高雅,但是又不能晦涩难懂,应该清新明白、通俗易懂才能被广大人民所欣赏,这就是雅俗结合的作品。事实上,古今中外最好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向民间文艺学习的成果,也可以说都是雅俗结合,这是一个普遍的艺术规律。所以我主张高雅和通俗结合起来,结合得越紧密越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但是完全可以做到。打开中外文学史、艺术史,看看那些最伟大、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他们的经典作品,都是既高雅又通俗的,所以才能够一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其秘密就在于艺术家向民间文艺学习,与民间文艺相结合。这种结合,既大大提高了自己作品的艺术质量,同时也使得民间文艺得到了文字记录的机会,在思想和艺术质量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我们应该好好向他们学习。

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史、艺术史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雅俗结合,高雅与通俗的紧密结合,艺术家与民间文艺的结合,这是一切成功的艺术家创作的共同特点。艺术家只有自觉地掌握雅俗结合规律去努力创作,才能保证作品能够受到大众的欢迎。雅俗结合规律同时也是一个艺术欣赏的规律。只有掌握这个艺术规律,自觉地用雅俗结合的高标准去衡量艺术作品,才能不断提高文艺欣赏水平,使人们善于鉴别文学艺术作品的美丑、好坏、高低,使人民远离那些低俗、粗俗和晦涩难懂的作品,提高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

以上我分析了八条文艺的内部规律,我认为这些只是最重要的几个而已。其他还有许多文艺规律,有待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文艺评论家和广大读者、观众去发现,这是文艺理论研究的最主要的任务。

玉璐:感谢您给我们分享了文艺的八条内部规律,让我们对文艺创作必须遵循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段宝林:谢谢!我的分析和论证是很粗疏的,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补充。我相信,如果当社会主义文艺的各项工作都遵循文艺规律,真正落实按文艺规律办事,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必然会受到全中国、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好评。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文艺感情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1942,文艺之春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带着感情
□文艺范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