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致用,数智创新:高水平建设新型大学的路径选择

2023-04-25 05:18丁荣余
终身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智办学学习者

丁荣余

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过程中,大学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类型与层次日益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要求相适应,不同类型的大学需要进一步明晰定位,提升内涵、水平、质量、特色,实现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一流。开放大学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大学实体,建设高水平开放大学要深度激活其数字化的文化基因,走向“开放致用、数智创新”的新高度。

一、准确把握新型大学的内涵实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同时,亦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形态,新的大学发展模式不断涌现。新型大学的内涵实质和国家战略、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新”与“型”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其群体范围一般包含“时间”上“新出现”的大学和“类型”上有别于传统大学的高校。

在2010年以前,“新型大学”特指1999年高校扩招后新建的以本科教育为主、服务地方、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型院校。[1]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2]在此之后,我国新型大学的实践探索走上了快车道,涌现出不同类型的“新型大学”,主要有:新型应用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与区域密切相关的新型大学、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大学等。这些新型大学组织的兴起与我国经济发展、城市转型、高等教育功能演变密切相关[3],它们的出现不断拓宽“新型大学”的内涵和边界。

1.新建本科院校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高等学校扩招的重大决策,全面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在全国建立了百所新型院校,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这批新型高等院校主要由先前的独立学院和一些地方性的专科学校,在教育部的部署安排下,通过合并、转制、升格等方式组建成为普通本科院校。[4]由于这些学校组建时间短,本科办学的历史不长,而被冠以“新建本科院校”之名。2016年,教育部对这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评估时,在其发布的《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新型大学新成就——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中,以官方的形式明确提出“新型大学”这一概念。

2.新型应用型大学

新型应用型大学主要是指高校扩招以来的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在2000—2015年短短的16年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增加到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占据了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5]。这些本科院校基础相对薄弱,在升本初期存在简单模仿传统大学办学模式的发展倾向。为了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健康发展,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6]。总的来说,这批由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的新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7],以产教融合为核心机制[8],侧重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3.新型研究型大学

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和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单一学科的力量很难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整合多学科多领域多部门的力量协同发力。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类型发生了“变形”,或在原有的基础上转型为创业型大学,或自我更新为创新型大学,或从已有基因上生长出“新型”的研究型大学模式[9]。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支持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新型创新主体”[10]。相对于传统大学而言,这批新型大学以培养未来的创新者为目标,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基础性前沿研究,采用跨学科合作的知识生产模式,具有高起点、高质量、创新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高等鲜明特点,例如南方科技大学、西湖大学等。

4.与区域密切联系的新型大学

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一批新型大学,主要指向知名大学异地办分校、中外合作大学等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城市对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与知名大学合作,以新机制新模式创办、引进、培育不同于传统大学的高等教育机构。[11]在过去20年间,“双一流”建设高校“集体东扩”,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异地共设立了166个机构[12],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等。再者,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化,国家鼓励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深圳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大力实施“招院引校”政策,吸引国外大学到当地采取异地化、中外合作等形式创建新型大学。这批新型大学一般由国际或境外知名大学与经济发达城市政府合作共建,呈现多元主体参与、管理运行机制新颖、办学水平高等特点,如上海纽约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5.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大学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和模式变革,许多国家出现了一批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大学,其中国外以美国的“密涅瓦大学”“奇点大学”等在线大学为代表,国内以各级各类开放大学为代表。2012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省市广播电视大学相继更名为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有别于“普通高等学校”,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成人高等学校”。2016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明确指出,“开放大学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办学形式、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办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13];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的通知表明,要“紧紧抓住线上教育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优化高技能人才结构,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发展,努力建成世界开放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大学”[14],从官方上明确了开放大学的“新型大学”定位。这批新型大学利用“在线学习平台”颠覆了传统“象牙塔式大学”的学习生活场景,重构了传统大学中“人”和“空间”的关系,实现了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

综上所述,新型大学的“新”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指向“新出现”的大学。在这个层面,新型大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当经济社会发生变革或变化时,都有可能产生新型的大学。其次,指向“新”的内涵,重在高等学校发展模式的创新。“新型大学”通常采用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体制及知识生产方式,在办学理念、招生制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经费筹措等方面突破传统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刷新了人们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认识,进而在某些方面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事物”,引领未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型”指向一种全新的类型,即区别于传统大学,是一种新的形态或模式。新型大学的“型”是开放的、多样的、不断丰满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15]新型大学的崛起,主要源于对现代大学新使命、新功能的敏锐把握和深刻理解,在于面对新需求、新机遇、新趋势和新挑战,做出了及时的、恰当的回应。新型大学的建立多数是基于需求逻辑和应用导向,在学校办学上与地方发展战略紧密融合,科研和专业设置更加契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比传统大学,更注重把知识的传承、创新与应用相结合,强调基于多样化、开放性的社会需求建设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

二、深刻认识高水平建设新型大学的逻辑

在人类历史的演进中,大学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新型大学的建立和涌现是现实需求、政策驱动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内涵建设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必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符合自身发展规律。

1.符合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所需

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是新时代国家对大学的期待和诉求。近些年,在国家出台的高等教育政策文件中“服务国家战略”频现,成为当下大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依据。[16]具体来说,服务国家战略要求大学不仅要适应、满足国家与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及时拓展基本职能并赋予其新的内涵,引领、促进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大学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时代、政策背景,其基本功能的发挥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的需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将自身的内涵发展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中。

我国在不同时期出现的新型大学,其内涵建设均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例如,开放大学作为一种新型大学,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而诞生,在其办学历史中,从服务国家改革开放战略,运用广播、电视等媒体技术手段提供学历补偿教育,到更名转型发展,借助数字平台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优质开放教育,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再比如,新型应用型大学积极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科专业与管理机制,培养大量的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研究型大学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开展基础性、应用性和前瞻性研究,采用跨学科有组织的知识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

总之,在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话语权的战略资源。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不同。新型大学要建立以国家战略需要为导向、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17],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要牢牢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不断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全方位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时代赋予新型大学的责任和使命。

2.符合大学发展趋势,服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新型大学首先是“大学”,其内涵建设需要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服务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要求,顺应普及化背景下大学的发展方向。具体说来。

第一,大学走向更加开放的教育。首先,大学与社会的开放融合。20世纪前大学固守学术研究和教学自由,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被人们称之为“象牙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大学“必须对其所处时代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和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现实环境保持广泛的接触”[18]。新型大学的建设深受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积极回应和服务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其必然选择和未来趋势。其次,人才培养的开放。新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使得限制较少、学习自主、包容个性、鼓励创新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趋势。新型大学要秉持开放的理念开展教与学的改革,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开放的教育空间、开放的学习方式、开放的培养体系。最后,大学的国际开放度。大学知识属性决定了其国际性的特征,大学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日益增强。在新型大学的建设中,要加强与国外学者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

第二,大学走向更加优质的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大跨越,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大学逐渐从关注“量”的发展转向对“质”的追求,走向更加优质的教育。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可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其质量评价内涵和标准也不相同。当下,接受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时代的“特权”,过渡到大众化时代的“权利”,再到普及化时代的“义务”,学习者对于大学的期待和需求日益丰富,这就决定了“优质”的教育也是多样的。因此,新型大学发展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兼顾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更多的学习者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具体来说,新型大学要树立正确的办学定位,坚持“错位发展”,通过办学理念错位、教育功能错位、办学手段错位、发展路径错位等方式,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优质”。

第三,大学走向更加数智的教育。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颠覆了印刷技术对于知识生产、传播的垄断,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技术和制度环境,在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变革。[19]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型教学模式,如翻转、同步、混合在线、虚拟学习等[20],大学呈现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混合与在线学习、基于人工智能的学习逐渐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新常态。随着技术进步,元宇宙教育方式将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将极大提升教育的沉浸感和操作性,产生更多的智能化新模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进步,也将为教育的智能化发展和人机协作创造更加充分的条件。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教育转型过程中,新型大学的建设要摆脱“应急式”混合/远程学习模式的传统思维,努力构建可持续、有效的混合/远程学习模式。

3.符合高校办学规律,服务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7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建立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各安其位、内涵发展、办出特色”[21]。一些新型大学在发展中存在定位不清、盲目增设学科专业、同质化倾向明显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新型大学的内涵建设。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背景下,相对于传统大学而言,新型大学建设要定位清晰、特色鲜明。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普及化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不同类型的新型大学要从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具体需求出发,以质量和特色为目标,合理设置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争创不同类型的一流。

具体来说,新型大学要扎根中国大地,聚焦区域发展,立足自身情况,实现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一方面,立足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确立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有别,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发展阶段,把精力和资源用于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与内涵发展上,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区域被视为实现国家总体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力量。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区域文化影响着新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因此,新型大学建设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通过调结构、搭平台、创载体、建机制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22],逐渐成为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

三、数智创新型大学:高水平建设新型大学的构想

随着全球迈进数字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载体。作为我国具有数字化基因的新型高校,开放大学正处于从“互联网+大学”迈向数字化大学建设的新阶段。面对特定的时代方位、特定的地域优势和特定的办学使命,开放大学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趋势,坚持开放致用、开拓创新,积极实施“数智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构想,致力于打造开放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品牌”。

1.“数智创新型大学”的内涵表征

“数智创新型大学”是开放大学作为一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高校进行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尝试,是数字化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构思。“数”指向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高校教与学的技术变革;“智”指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为支撑,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和因需施教,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数智”强调数智技术、数智场景和数智工具的结合,“创新”则强调以思维创新引领数字技术的创新,以学习者的终身职业发展为指引,开展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具体来说,“数智创新型大学”构建的新生态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深刻的开放。通常意义上,人们强调的“大学的开放”或“开放的大学”,主要落脚在组织形态、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开放,但一所好的大学,不只是物理形态的开放,更是无形理念的开放,即发展机制、管理制度、大学使命、培养定位等各个方面的开放。“数智创新型大学”强调的“深刻的开放”,是基于学校包容开放、融合融汇、兼收并蓄的发展理念。首先,开放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需要管理者开启心智、开拓胸怀、开放思想、开展事业。其次,开放大学的开放,在于每位教师都拥有开放的理念,处理事情不被传统思维所束缚、责任担当不被小我所禁锢、开拓资源不被小天地所局限,以开放视野与外部联系、碰撞、交流,开创更多新思想、新方法、新路径。最后,开放大学的开放,赋予每位学习者开放的精神、开放的气度、开放的思维,助力学习者终身职业发展和学习成长。

第二,数智的融合。在技术层面,数智化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更高的诉求,不仅关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而且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结合场景化来解决问题。在内涵层面,数智化的进程不仅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革命,更强调思维和认知革新的价值形态。开放大学的学习者具有规模庞大、学习基础和需求多元等特点,导致教与学的过程数据庞杂。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基于技术支撑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数智创新型大学”强调“数智化的情境融合”,即在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构建智能化的教学空间,推动教育理念、教育环境、教学方法与模式、教育文化发生整体性变革,建立“全面感知、深度融合、多维服务、虚实结合”的学习情境,形成更加公平、高效、有质量、可持续的智慧教育新生态。

第三,系统的集成。“数智创新型大学”强调“系统的集成”,通过资源的整合融汇、协同创新,构建大平台广聚资源,满足全民终身学习对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的迫切需求。具体来说,在教育类型上,开放大学作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的枢纽,通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开放的姿态吸纳、整合更多办学资源;在办学系统上,一体化建设是开放大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统筹省市县三级开放大学办学资源,实现开放大学体系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综合来看,“数智创新型大学”通过横向的“三教融合”和纵向的“三级办学”构建了一个“大系统平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集成,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助力学习者的成长成才。

2.“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动力,还将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坚守大学的价值追求。开放大学的本质属性是高等学校,“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要始终坚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大学因为学生充满活力才有生机,而学生的活力来自对知识、精神和理想的追求。首先,大学是神圣的知识殿堂,学习是学习者的立命之本。在“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的过程中,强化学习者对知识的敬重是第一位的,这是大学精神的基础。通过鼓励学习者勤奋求道、教学相长、生生相学,促使其获得更多知识储备、掌握更多能力。其次,大学不仅需要教授学习者知识,更要训练学习者的思维和能力,这是大学精神的内核。“数智创新型大学”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规避“培训式”的技能教学,有意识地训练学习者的批判思维,培养学习者的独立人格和创新能力,促使学习者理性思考,学会在茫茫的信息海洋中提高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最后,大学不仅要教学习者书本知识,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大学的知识学习和思想锤炼,终究要放到社会现实中来检验。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知行合一,是大学精神的要义。要引导学习者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统一,既要在书本中增长知识、涵养操守,更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

第二,紧跟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大学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要做到“厚植地方”,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助力区域教育强省建设。一方面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数智创新型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的需要,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强化与企业的链接,对产业发展的服务,促进产教研融合。要深化“引企入教”改革,主动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另一方面,提升对科技创新的贡献度。科技创新正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方式。要深刻理解数智化对科技创新和人才需求的影响,坚持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打造基础扎实、优势明显的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增强学校科技创新活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嵌入数智化的教育手段。“数智创新型大学”的发展要依托数智化的教育手段,以管理、教学和服务的数智化引领和赋能开放大学的发展。首先,在教与学方面,推进数字化教学融合创新,丰富在线学习资源,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探索基于应用场景的沉浸式虚拟化教学新模式。其次,在管理方面,建设智慧管理中心,以服务协同治理为目标,整合共享信息资源,搭建校园全域分析、功能融合的数据和系统基础,提升数字治理效能。最后,聚焦技术赋能,提升大学数智融合服务效能。智能化的发展,对教育范式是根本性的改变。数智化的推进,同时对创新的方式、路径和速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在促进创新模式的变革。“数智创新型大学”可以在实践中将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性更好地融合起来,产生新的“化学反应”,形成更为强大的综合集成功能,更好地满足开放教育的多层面、个性化、重实践的现实需要。

第四,创生开放的组织形态。“数智创新型大学”强调“深刻的开放”,其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开放的组织形态。具体来说,开放的组织形态主要包含多样化的学习形态、人本化的服务形态和延展式的结构形态。首先,多样化的学习形态。坚持虚实相结合,创新学习服务模式,结合学习者学习需求,建设教育教学平台、教师应用平台、管理服务支撑等平台,打造快速便捷的学习通道。在核心教学场景上,打造“一对一”专属咨询辅导、“一对多”虚拟面授课堂、“多对多”协作互动交流的多规格学习场景,营造学习的沉浸感、空间感。其次,人本化的服务形态。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服务形式,建立“一站式”服务和一体化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支持模式,实现信息化赋能“教、学、做、评、测、管”全过程,为学习者和教育者提供人本化的支持服务体系。最后,延展式的结构形态。系统办学是开放大学的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数智创新型大学”建设要依托从省到市到县延展式的办学组织形态,健全系统协同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办学系统体制机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建设等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

总之,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作为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打造属于自身数字化转型的“品牌”,建设“数智创新型大学”,既是办学十余年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激活开放大学数字化基因的顺势而为,又是拥抱数字时代、促进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数智办学学习者
“数智”视域中苏南蒲岸村微湿地公园公共设施情感化设计研究
路安炎:按下中国造纸业“数智转型”启动键
网安天下担使命数智引领向未来"双引擎"驱动现代警务创新人才培养(计信系摄影报道)
乡乡镇镇通5G”建设助力山西“数智”转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