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趋势,融聚未来
——2023年创新仿真题多维分析选登(二)

2023-04-29 05:36杨志宏安凤霞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说历史

杨志宏 安凤霞

王愿坚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历史感是历史文学独具的诗意品格,它表现为现实与历史的水乳交融。历史穿越时空,现身于现实人间,用浓厚的人生底蕴,去映照现实的悲欢离合,由此实现历史叙事的主体化。

要实现历史叙事的主体化,现代历史小说运用了多样的艺术手段。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直接以现在时态切入历史情境的写法。《故事新编》中的历史主人公们,最突出的心理状态就是“无聊”。女娲在无聊中开始造人、补天;羿无猛兽可射感到无聊;禹爷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终于满足了看客们的无聊。所有的故事之外,是鲁迅在无聊中嘴角挂着的一丝嘲讽的笑。鲁迅就这样将现实遭遇和切身感受写进了历史小说。

鲁迅之“新编”并未颠覆历史,历史人物的结局都未超出原有史籍的记载,小说反映的历史事实与小说采取的现在时态叙事叠加在一起,构成了特殊的时态——追忆着的现在时。它正处于一个文体的草创期,脱离了讲史演义的旧套子,随着整个现代文学的转型而转型,逐步发展、成熟为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现代历史小说文体。它扎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沃土,以千年古国特有的史传传统为依托,实现了由史向诗的升华。

姚雪垠《李自成》的出现,确立了通过历史叙事来表现历史客观规律的史诗模式,历史小说终于从现在时态的诗意短篇,铺衍成客观表现历史进程的多卷本史诗长篇。随着历史反思的深入,凌力的《少年天子》、唐浩明的《曾国藩》、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熊召政的《张居正》、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一批历史小说,完成了从农民起义到帝王叙事的转向,在使当代历史小说保持史诗质地的同时,用“以写人为中心”的文学性,补充、深化并丰富了历史规律与历史理性。历史叙事的主体化,推动总体性史诗模式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

进入网络文学空间的历史叙事,吸纳了从传统演义、现代诗性历史短篇、主流长篇史诗等所有历史叙事的因子,融汇成为自己独特的历史叙事,既有架空历史的天马行空,又有“戏说” “大话” “水煮”等故事化手法,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网络穿越历史小说。

尽管穿越作为一种叙事方法,在诸多网络类型小说中现身,但它以“今穿古” “古穿今” “快穿” “反穿”等多种穿越方式构造古今杂糅的历史叙事时空,确乎构成了网络历史叙事的一种重要类型,呈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穿越小说将故事依附于某一时空虚境中,展现穿越者的自由发展,它们描绘的传奇,集中于差异巨大的等级制下“人”的“成功”,在穿越小说中,现代观念与传统价值之间往往对峙并存,以此维持叙事的张力。迄今为止,穿越历史叙事的主体化最强。穿越主体在虚拟的历史时空里参与价值、意义的创造,以一个实践者的身份亲身参与到对历史的改造中。用现实建构历史,在历史中想象未来,在这里,历史、现实与未来三者已近乎一体,营造了一种“完全共时”的历史空间。

(摘编自王姝《历史叙事主体化与总体性史诗的生成演进——从〈故事新编〉到历史穿越小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事新编》以现在时态切入历史情境,在叙事中融入鲁迅自己的现实遭遇和切身感受。

B.《李自成》以农民起义为题材,是一部通过历史叙事表现历史客观规律的多卷本史诗长篇。

C.网络文学中的历史叙事不忠于历史事实,都是架空历史的虚构或对历史进行故事化改编。

D.以多种穿越方式构造古今杂糅的历史叙事时空,已经成为网络穿越历史小说的一种重要类型。

【参考答案】C

【关键点拨】试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命题者往往在时间、对象、范围、逻辑关系等方面设置错误点,常有时态不当、张冠李戴、以偏概全、强加因果等错误,学生要将选项与原文内容仔细比较辨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结构先总后分,先总说历史小说的共同特征,再论述不同时期历史小说的叙事特点。

B.第三段列举女娲等人物及情节,论证了《故事新编》以现在时态切入历史情境的写作方法。

C.文章将《少年天子》等作品与《李自成》作对比,证明了历史小说史诗模式焕发新的生机。

D.文章末段通过对穿越历史小说共同特征的分析,证明了穿越小说已经形成独特的历史叙事。

【参考答案】C

【思路引导】论述类文本的论证包含论证结构、论点与论据的关系、论证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论证结构一般有横式结构和纵式结构:横式结构指各部分内容是并列关系,纵式结构指内容层层深入、层层推进。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主要分析论据是否能证明论点。论证方法包含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解答此类试题要先分析选项从哪个角度设置,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这样才有可能做出正确判断。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休 息

王愿坚

“人家不是要你写印象深的事吗?”任局长沉思了一会儿,“依我说,写我们那次休息倒挺有意思。”

“休息?”这个提议使将军感到很意外。

“就是你踢了我两脚的那一次嘛。”

“踢你?”将军更觉得茫然了。

“嘿,看你,打了人还不认账。1935年,在锁蛟岭,记得不?”

1935年,锁蛟岭……这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地名,把将军引进了一个深深的回忆里。

这天,上级命令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会合,共同进行一次大的战斗。命令像钢钉砸在铁板上似的:必须在五天内到达!但是,敌人前堵后追,紧紧地咬住不放。为了保存力量,如期到达指定地点,和敌人纠缠是不行的,他们只得钻进山林,兼程前进。

除了战斗就是赶路,日夜不停地赶路。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一连三四个日夜没有合眼,眼皮上也像坠了一块铅。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稍微一停步,队伍里就响起了鼾声。

一个战士抓住了他的衣襟,那红肿的、布满血丝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支队长,休息一下吧!”

他接过了那人的步枪,轻轻地抚摸着那个同志,又厉声地说:“不行!”

一个战士噗地摔倒了,却没有爬起来,口里含混不清地说着:“……支队长,别管我了,让我……”话没说完就睡着了。他搀起了那沉重的身体,挽住他的肩膀,让那同志的脑袋靠着他的肩窝,一面推拥着他走。

第四天上,他弄来了一些树皮搓成了一条长绳,人们抓着绳子走着闭一会儿眼睛。这也好不了许多:这一个,好像故意似的,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然后蓦地惊醒过来,揉着肿起的脑袋追上了队伍;那一个脸被树枝划破了;又一个脚被山石碰伤了……管它呢,总可以多少睡一会儿了。

可就因为这,发生了一件令人痛心的事:在走上一道崖边时,一个战士因为睡得太沉,手一松,一失脚,掉下山沟去了。为了能取得时间去抢救这个同志,他不得不组织了一次阻击战,又伤了两个同志,才堵住敌人,派人下到山沟里,把这个战士找到,但他已经牺牲了……

副支队长任丕祥吃力地扶住一棵小杉树,焦躁地喊道:“老范,给我半个班吧!我去给大家争取点时间睡一睡!”

“不!”他和任丕祥一样焦躁。为了睡觉而打仗,这不成;而且前面还有七八十里路。

“要不,就让大家稍微打个盹,只睡……睡二指就行……”任丕祥的话越说越低,眼睛合上了,扶着树干的手松开了,腿像被抽掉了骨头,身子沿着树干慢慢地滑下来,蓦地,咕咚一声栽倒在地上,口里还在喃喃地说着:“稍微……二指……”在他摔倒的时候,脸被石尖扎破了,殷红的血一滴滴地落到草梢上。

他的心一阵紧缩:任丕祥是整个支队中数得着的硬汉子,他都撑不住了,那……他大声地喊道:“休息!”

看看大家都睡好了以后,他从一个战士的枪上抽出了一根枪探条,来到了一个高高的山包上,把探条笔直地插进土里。一条细细的影子斜斜地映在地面上。他伸出两个指头按住地面,在阴影转移的方向二指远处画上了一条细线。凭经验,这是半个多钟头。

“等影子走到这里,我一定得叫醒他们!”他暗暗下了决心。然后又警惕地向远处眺望了一下,山路上空荡荡的,看来敌人还远。直到这时,他才觉得眼皮是那么沉重。

“就是困死也不能睡着了呀!”他找来了一节竹筒,接了一筒泉水,含上口水,朝天一喷,冷水像小雨似的洒下来,人清醒些了。可是喷了几次以后,这办法失去了效验。于是他又找来了两棵草棍儿,把眼皮撑起来,这样眼皮是不会垂下来了,可是过了不久,眼前又变得云遮雾罩了。

就在这时,眼前一簇黑点在晃动起来,他蓦地一惊,揉了揉眼睛,这才看清在他目力所及的远处出现了一群人的影子。回头望了望那根枪探条,影子距离他画的线还有一指多。

“狗东西,来得这样快!”他咒骂着,一面端起竹筒,撩起水湿着眼睛,一面向睡觉的同志们跑去。似乎在他一生中没有比叫醒这些同志们更困难的事了。他刚把这个拖起,要拖那个的时候,这个又仆倒了。费了好大的劲才叫醒了三个人。“怎么办?”他举起了驳壳枪。他知道最好的办法是开枪,枪一响他们就会爬起来的。但是敌人正在向这里走着呢。他焦急地来到任丕祥身边,使劲晃着他的肩膀。他哼了声,翻了个身,咂咂嘴巴又睡着了。他抬起脚向着任丕祥的腿上踹了两下,接着又把手里的一筒水猛地泼到他的脸上。

冷不丁打一个寒战,任丕祥醒来了。

“老任,赶快想办法把同志们弄醒,向苏家墟转移!”他气冲冲地说完,带着那三个战士,迎着敌人跑去。

当他向敌人打出了第一枪以后,好大一会儿,他才看见队伍躜上背后那一道山岭……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两个人的对话引出将军对往事的回忆,为故事的展开设置了悬念,也表现了将军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

B.“一个个像喝醉了酒,东摇西摆地走”“身子一趔趄,一头撞到树干上”,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战士们疲惫的情态。

C.任丕祥与支队长说着话就睡着了,脸被石头扎破也没知觉,既表现行军之艰苦,也使支队长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D.小说语言富有特色,如“谁负伤了,背起;谁脚上打泡了,扶起”,句式整齐短促,营造出行军时紧张的气氛。

【参考答案】A

【关键点拨】作答该类试题时,一般从内容的理解,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等方面设置选项,做题时先判断选项的赏析角度,再对原文进一步综合分析,判断选项表达的是否恰当。

8.从不让战士休息到命令部队休息,支队长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押题目标分析】第8题要求分析支队长的心理变化,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鉴赏是小说文本必考内容,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是一道以“个人体验情境”为背景的试题,符合近年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此题与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8题“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一致。

9.小说以“休息”为题,却写了一个无法休息的故事,这样构思有什么好处?

【押题目标分析】第9题是一道综合性非常强的鉴赏探究题,课标要求高考命题“应体现语文素养的综合性、整体性”,此题以小说的构思为切入角度,涉及小说情节设计、人物塑造、主题呈现、叙述效果等多方面内容,能科学考查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探究作品在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创新点分析】近年来,“革命文学”成为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的重要类型。“革命文学”能在考查阅读鉴赏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体现“立德树人”的指导思想。王愿坚的《休息》是一篇反映红军战士顽强的革命意志的作品,短小精悍,主题集中,有利于考查学生鉴赏小说作品的能力,也引导学生了解红军战士艰苦的战斗生活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杨志宏 安徽省安庆市田家炳中学】

三、文言文阅读

中平元年,车骑将军皇甫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阎忠时罢信都令,说嵩曰:“夫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故有高人之功者,不受庸主之赏。今将军受钺于初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旬月之间,神兵电扫,攻坚易于折枯,摧敌甚于汤雪,七州席卷,夷黄巾之师,除邪害之患,或封户刻石,南面以报德,威震本朝,风驰海外。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于将军者。身建高人之功,北面以事庸主,将何以图安?”嵩曰:“心不忘忠,何为不安?”忠曰:“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飧之遇,而弃三分之利,拒蒯通之忠,忽鼎跱之势,利剑已揣其喉,乃叹息而悔,所以见烹于儿女也。今主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徵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朋檄先驰于前,大军震响于后,举天网以为纲罗京都,诛阉宦之罪,除群怨之积忿,解久危之倒悬。如此则攻守无坚城,不招必影从,虽儿童可使奋空拳以致力,女子可使其褰裳以用命,况厉智能之士。功业已就,天下已顺,乃燎于上帝,告以天命,混齐六合,南面以制,移神器于己家,推亡汉以定祚,实神机之至决,风发之良时也。夫木朽不雕世衰难制,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雕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方今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主上不自由,诏命出左右。如有至聪不察,机事不先,必婴后悔,亦无及矣。”嵩不从,忠乃亡去。

(节选自司马彪《九州春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B.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C.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D.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解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享大名乎/

【参考答案】B

【创新点分析】本题断句紧扣动词设误,“而发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考查了学生对动词和宾语搭配是否合理的判断能力。在动词上设误,往往难度要更大,能够更深入考查学生对于语言规则的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旋踵,是掉转脚跟的意思,“旋”与《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字含义相同。

B.席卷,是像卷席子一样把东西全部卷进去,“席”与《过秦论》“席卷天下”中的“席”字含义相同。

C.良时,意思是好的时机,“良”与《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中“良”字含义不同。

D.自由,指由着自己,能够自主,与后来用作指不受限制和阻碍的“自由”含义有所不同。

【参考答案】A

【创新点分析】试题设置关联教材,《促织》《过秦论》《琵琶行》都是教材中的重点篇目,本题以客观题的形式与教材知识进行关联、对比分析,符合高考真题命题趋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群雄回首,百姓企踵,虽汤武之举,未有高于将军者。

(2)如有至聪不察,机事不先,必婴后悔,亦无及矣。

【易错警示】“回首”“企踵”翻译时极容易犯错。这两个词是描述性词语,在翻译的时候使用直译,便会出现句意不完整、不顺畅的现象;若只采用意译,便抛弃了文本字句,所以这道题的翻译需要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来作答。

四、古代诗歌阅读

县中恼饮席

[唐]李商隐

晚醉题诗赠物华,罢吟还醉忘归家。

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送高秘丞

[宋]曾 巩

簿书壅处精神健,风俗浇时质性淳。

公退种花常满县,政成驯雉不惊人。

指麾细柳通河外,歌咏《甘棠》[注]付汉滨。

惆怅不能留自助,谩将樽酒驻车轮。

[注]《甘棠》出自《诗经》,是颂扬召公德政之作。

15.西晋潘岳做河阳县令时,满县栽花。后遂用“河阳一县花”“花县”等喻地方之美或地方官善于治理。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使用这一典故的不同之处。

【创新点分析】本题参照了新高考Ⅱ卷模式,但立足于相同典故的不同使用角度进行了选材和设题。以往诗歌的对比阅读,集中在主题、手法、语言风格、意境等方面,本题从同一典故的不同运用角度方面进行创新设题。这样设题切入点更加具体,答题范围小,学生更容易把握,同时引导学生更加关注语文知识的工具性功能和多义性特点,促使学生认识到思维可以赋予语言使用上的灵活性。活学活用,才能真正掌握和发挥语文的工具性功用,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知能力。

【知识拓展】五色笔:若无江氏五色笔,争奈河阳一县花。

“江氏五色笔”说的是南北朝时有名的才子——江淹的故事。相传,江淹有一天漫步到郊外,留宿在一座山上。睡梦中,有一位神人送给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从此江淹便文思泉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时人称为“江淹梦笔”。南朝的钟嵘在《诗品》中记载,江淹被免去宣城太守的职务以后,在回家的途中,留宿冶亭。晚上梦到了一个美男子,自称是晋代郭璞,他对江淹说:“我有一支五色笔,放在你这里很多年了,现在是时候还给我了。”江淹就从怀里拿出那支五色神笔还给了他。从此之后,才子江淹竟然文思全无,再也写不出好文章了,世人都说这就是“江郎才尽”。江淹因为“江淹梦笔”和“江郎才尽”的传说而被人们牢记,同时,他也使“五色笔”的典故深入人心。

“河阳一县花”,说的是西晋的潘岳,也就是美男子潘安。潘安曾经担任过河阳县令,在任上时很有作为,并且在县里遍种桃李,在当时被传为美谈。后就用“河阳一县花”来比喻地方之美,或者赞美地方官善于治理。

【全能解析负责教师:安凤霞 吉林省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校】

猜你喜欢
小说历史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
历史上的4月
明代围棋与小说
我是怎样开始写小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