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歌舞剧融入课堂的小方法

2023-05-05 08:04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罗湖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歌舞剧动作音乐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罗湖小学 金 鹏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打开了我们的音乐视野,让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可以尝试多元融合,让艺术跨界、艺术无界。新课标注重艺术体验,提倡课程综合,在学段目标的设定中,希望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演唱、演奏、律动、音乐游戏、舞蹈、戏剧表演等艺术活动”。在音乐教学中,适当融入歌、舞、剧的元素,对音乐作品进行小型化、戏剧化和歌舞化的艺术处理,可以帮助学生扩大音乐学习的领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的综合素养、合作力和创造力也会不断提升。这样既可以让音乐学科成为歌舞剧进课堂的基础型学科,让音乐课变得好玩、有趣,也可以为未来儿童歌舞剧进校园的课程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教师可以对教材的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艺术处理和加工,让歌、舞、剧进行有机融合,通过综合性、趣味性、创造性的音乐实践活动,普及基础性课程。以下简介几种行之有效的小方法:

一、编创发声练习

教师可以将教学的内容或音乐要素编创成有趣的发声曲,模仿丰富有趣的声响,如自然界的声响、小动物的声音、人物的声音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累从“声音”到“乐音”的听觉感受。

如练习“音的长短”的发声练习曲:

如练习“音的强弱”的发声练习曲:

二、编创动作造型

当人们听到声响时,就会本能地产生肢体反应。让学生在音乐中有节奏地模仿、律动、舞蹈、自由活动,让听觉、触觉、视觉等感官共同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动的身心特点,能够更好地辅助他们进行听觉反应的训练。

学生可以独立完成动作造型,还可以和小伙伴组合完成,也可以借助道具完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静态画面开始编创动作造型。

(一)静态画面

静态画面,就像是电影、电视被按下了暂停键时停住的画面,也叫定格。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模仿声音的基础上,用肢体的静态画面去定格模仿小动物或其他事物的形态。

教师也可以在休止符“0”出现的时候,让学生用静态画面去感受音乐的长短以及音乐的停止。如教学歌曲《在农场里》时,请学生随着音乐走,当休止符出现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停止步伐,并根据歌词做出小动物的定格造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边聆听音乐边拿起画笔,把对音乐的想象画出来,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实践活动,呈现出来的一幅幅画面也是静态画面,为后期歌舞剧的服饰、妆容、道具等舞美设计做好了准备。如笔者在教学《去同学家》时,学生的画笔下有家庭场景,还有或敲门、或扫地、或游戏、或阅读的人物形象;赏析《高山流水》时,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高山、流水、垂钓者、小舟、飞鸟。

(二)动态画面

在编创静态画面的基础上,可以让画面动起来、活起来,转向有节拍感、韵律感和互动感的动态画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听到鼓声时迈步,在听到木棒的敲击声时停止,在听到三角铁发出的声音时原地转圈;演奏单音,通过次数、快慢、高低等变化,让学生用肢体动作快速做出反应,如跑步、跳跃等;播放音乐,让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声势进行律动;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尽情地想象,并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想象中的画面,如聆听《小雨沙沙》的时候,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模仿土里的种子生长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物,模仿父母、同学的音色,走路姿势,习惯动作等;让学生模仿生活中的活动、场景或物件,如“遥控器”“超级慢慢慢”“民族乐器大团圆”“爷爷过生日”等活动。

教师可以将音乐与动作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听辨速度、力度、旋律(走向)、节拍等音乐要素的变化,让学生听觉力得到不断提升,并为其肢体创造走向舞蹈表演做铺垫。

三、编创音乐故事

教材中有一些专门为小学生创作的叙事歌曲和乐曲,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反复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将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发展、形成一段或一个音乐故事。音乐故事的编创,需要教师从人物设定、人物关系、场景变化、肢体动作、歌词(对白)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故事也可能会比较简单、粗糙,但是这个发展、编创故事的过程却是十分珍贵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让音乐与戏剧进行深度交融。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材料作为小道具,如戴上头饰、围上纱巾,演一幕小型音乐剧,或者把家里的玩偶举起来,进行一次手偶剧表演,增强故事的观赏效果,加深音乐印象,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如《龟兔赛跑》《四小天鹅》《在钟表店里》《玩具兵进行曲》等作品都很经典,音乐丰富、有趣,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段落里进行不同的肢体表现,或律动,或歌唱,或拿着三角铁、响板等小型乐器演奏,可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和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拓展综合练习

如在人音版音乐四年级下册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的学习中,笔者设计了 “看图排练一个音乐小品,边唱边演”的综合音乐实践活动。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在“谁要……”处自编歌词,以表现阿凡提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笔者请学生根据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和对动画片中“阿凡提”这个人物的了解,为阿凡提设计服装、出场音乐和标志性动作,并启发学生编创出一个故事情节,在熟悉歌曲演唱的基础上,分角色表演,活动得到了学生们的踊跃参与。如人音版音乐二年级上册第2课安排了《彝家娃娃真幸福》《快乐的啰嗦》两项内容,课后请学生“随音乐的进行做一做弹奏的动作” “学做几个彝族舞蹈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笔者将教材和课后综合活动进行了重组和设计后,学生们戴上了自制的彝族包头和用锡纸做成的月牙形或鱼形的“银项圈”,穿上了用五彩的波纹纸和瓦楞纸做成的彝族长裙,拉起手围成圆圈跳起《快乐的啰嗦》,唱起《彝家娃娃真幸福》,一同体会西南民族村寨里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热闹场景。这一课的实践经验,也适用于五年级下册《迷人的火塘》《北京喜讯到边寨》等内容的歌舞剧创编表演。

五、设计歌舞道具

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和学生们一起为儿童歌舞剧制作道具,既节能环保,又可以提升动手能力,满足艺术实践活动的需要,让学生们的学习充满创意和乐趣!比如,拿出不用的彩色纱巾,围戴在头上可以扮演鸡妈妈;把卡纸、绘画笔和不用的生日帽改造成鹿、青蛙、小鸟等小动物的头饰;收集植物种子、旧钥匙、塑料桶等,自制小乐器参与音乐表演。

六、善用激励评价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艺术审美,要把握好实施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的时机,善于运用充满激励性的评价语,让学生把艺术活动当成十分有趣的、可以自然发生的事情。“你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的眼睛哦!”“你的动作很有创意!”“你可以和别人不一样吗?”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从表情、节奏、动作等角度,去观察生活,勇敢地想象、编创、设计、表达;用创意启发创作,如让学生展示已创作完成的作品,启发其他学生的创作灵感;用方法支撑创作,如教给学生一些创作的小方法,引导他们进行节奏接龙、歌词改编、诗歌创作、旋律编创等,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板上,增强其自信心。

七、联动校园活动

罗湖小学利用升旗仪式、艺术节、期末音乐会、读书节等活动,策划充满戏剧性的表演节目,如故事性节目串联、诗音画表演、诗文诵读等,抓住每一次艺术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搭建艺术舞台。

学校还鼓励教师走进校园、班级采风,深入儿童的家庭生活,让音乐与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进行融合,创编揭示儿童心理、反映社会现实的“向真、向上、向善、向美”的原创作品,推出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优秀儿童歌舞剧,打造精品校园剧,让“儿童歌舞剧进课堂”的课程文化在校园逐渐形成,并逐渐辐射到其他兄弟学校。

八、利用家校合作

学校还积极创造亲子合作的机会和平台,让家庭、学校、社会三位合一,实现合作共育。学校鼓励亲子共游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参加社会性的艺术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小型的歌舞表演,如《小红帽》中的大灰狼、外婆,《彼得与狼》中的猎人,《顽皮的杜鹃》中的杜鹃鸟、草地、树丛、河水,《动物狂欢节》中的狮子、水族馆里的鱼、天鹅,《西风的话》中的风、莲蓬等;鼓励家庭开展小型的艺术活动,丰富家庭生活;鼓励学生和家长将学习成果录制成小视频,在班级群中予以展示和汇报,激发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表现的兴趣,让每一个家庭体验到歌舞剧表演的快乐。

学校尝试了很多有趣的方法进行儿童歌舞剧融入音乐课堂的实践,引发了很多思考、启示。将儿童歌舞剧融入音乐课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歌舞剧动作音乐
陕西,我的家乡
动作描写要具体
永远的歌谣(赣南采茶歌舞剧)
音乐
我为内心的需要而写作——谈民族歌舞剧《伴嫁歌》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大型歌舞剧《壮锦》的审美随想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