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红色革命之魂,探学科育人之法
——中高年级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究与实践

2023-05-05 00:47广东省深圳市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陈坤霞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2期
关键词:刘伯承革命文本

广东省深圳市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 陈坤霞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篇目编排的意义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通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学对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植入红色基因,对传承革命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需求,责任与育人合一

由此可见,革命文化题材是课程内容时代性和典范性的需求。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有很多。低年级涉及较少,以单篇、图文并茂的形式分布在各个单元,内容通俗易懂、有趣味;中、高年级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篇目增多,集中安排在一个或几个单元中,以人文主题的形式来体现,具体安排如下(见表1):

表1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涉及革命文化题材篇目

从上表看,四至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学习可以领悟革命先辈舍己为人的伟大胸怀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这就是时代需求,也是责任与育人的合一。

(二)学科需求,人文与素养合一

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文以载道,是不可脱离的人文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体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如小说、散文、诗词、演讲稿、回忆录等,既描写了战争年代浴血奋战的场面,也描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语文教学将思想教育融入语言文字训练中,注重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让学生在学科素养提升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的同时,铭记历史,牢记使命,这就是人文与素养的有机合一。

二、当前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革命文化题材是时代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是落实语文要素和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路径。教师在教学这类题材的课文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距离时空久远,学生难产生共鸣

从1840年到1949年,长达100多年的革命风云,对于生长在和平年代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而言,时间久远。故在教学时,学生很难与文本内容产生共鸣。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学生就认为,作为一名父亲,把儿子的遗骨运回祖国,是应尽的责任。这与教师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缺乏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他们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这种形式虽能传授更多的语文知识,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未能开展多样的学习活动,没有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革命思想与情怀,这不利于落实人文教育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学习范围狭小,情感无法延伸

基于大部分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学习都源自课堂,在短暂的几十分钟时间内,学生学习的内容非常有限,学习的范围狭小,对革命历史、文化底蕴、家国情怀的了解也仅停留在一知半解。这样的学习空间,导致学生的情感无法得到延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浓厚的爱国情怀。

三、中高年级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结合学科的特点,以教学内容为基础,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丰富学习内容,拉近情感距离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了解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历史背景,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学习内容,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可让学生查阅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史资料,对相关事件有一个初步了解。课前,教师可结合影视资源,播放红军长征时“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

在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了解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和感人故事,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播放一些基调较深郁的音乐进行渲染,进而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品析人物,体会毛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和伟大胸襟。

(二)品味文本细节,感悟深厚情感

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细节,深入体会人物内心,感悟人物深厚的情感。如教学《军神》时,教师可分别从“抓住词句,品悟形象”“想象补白,情感朗读”“激发情感,适时写话”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

1.抓住词句,品悟形象

文中以刘伯承和沃克医生两个人物为主线,教师可让学生分别抓住沃克医生问诊过程中两个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关键词句,体悟人物的形象。(见图1)

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刘伯承动手术拒绝使用麻醉剂时,我们从描写沃克医生的动作、神态词“生气”“愣住”等,可体会到沃克医生的震惊。从文中刘伯承的“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为革命做贡献的伟大革命精神;从他在做手术时“一声不吭”“紧紧抓住” “青筋暴起”等词语,可以深刻体会到刘伯承同志钢铁般的意志。

2.想象补白,情感朗读

品悟人物形象后,教师在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如刘伯承在手术中数刀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当手术分别进行到二十刀、四十刀、七十刀时,刘伯承会想什么?”让学生站在刘伯承的立场上来展开想象,走进刘伯承的内心世界。同时,教师适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读中悟,学生能再一次体会到刘伯承同志的超强毅力和钢铁般的意志。

3.激发情感,适时写话

当学生情感达到一定的共鸣时,教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展写话活动,激发思维,同时提高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如:“假如此时此刻你就是刘伯承的朋友或者旁边的护士,你想对刘伯承说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话去鼓励他?请把你的话写下来。”有些学生也许会说:“伯承叔叔,你真勇敢,你的毅力真让我惊讶!你是位了不起的军人!……”学生以友人或护士的身份感受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使情感得到升华。

(三)巧用阅读链接,实现素养提升

“阅读链接”是语文教材的基本构成要素,它直接反映了编者的意图,是课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把它穿插在学习时的课前、课中、课后,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1.课前借助链接,有效提高理解

“阅读链接”用于课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针对英法联军侵略时的丑恶嘴脸,以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朗读链接中的《七子之歌》《香港》《和平宣言》这几首诗歌,体会我国领土被占领时人民的悲愤之情,再转入课文学习,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

2.课中融合链接,搭建学习桥梁

“阅读链接”用于课中,可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桥梁。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总是领悟不透李大钊先生对革命的忠诚和信心。此时,教师可以把阅读链接《囚歌》穿插进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革命战士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进而再读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先生的革命自信。同时,教师还可以把刘胡兰、陈毅等英雄人物的事迹融合进来,搭建更好的学习桥梁。

3.课后拓展延伸,提升语文素养

课后“阅读链接”的运用,是对课内知识有机的拓展延伸,可以从一篇到多篇,再到整本书的阅读,乃至无数本书的阅读。如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毛泽东的其他诗篇,如《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再学习《毛泽东诗集》《毛泽东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一代伟人毛主席,更好地继承革命文化,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依托文本情感,开展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有了浓厚的文本情感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度理解革命文化,还能为学生传承革命文化创设契机。

1.以学习内容为蓝本,开展课内活动

教师以学习内容为蓝本,开展多样的课内学习活动,如课前 3 分钟革命诗歌、革命故事等分享活动,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讲演,意在做到人人参与革命文化的学习。教师可融合学科活动,开展“听党话,讲党史”的演讲比赛,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红色经典文章,了解革命历史,体悟深厚的文化;还可以结合国家节日开展活动,如举行有关建军节、国庆节等节日的知识竞赛,深化人文内涵。

2.以体会情感为依托,开展课外活动

课内活动深化人文内涵,教师可以情感为依托,开展课外学习活动,让革命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走出校园,走入生活,浸润学生心灵。如在学完《金色的鱼钩》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寻访身边的革命老兵,向他们了解战争的残酷,感受革命先烈不怕艰难困苦、英勇作战的革命精神。清明节期间,学生还可以走向周边的烈士陵园,向烈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家里,还可以和家人一起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召开家庭革命文化交流会等,让革命生活走入日常生活,真正做到传承革命先烈的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革命年代距今久远,但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在教学中,教师应融合学科育人功能,引导学生传承革命文化,从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铸革命精神之魂,传承革命优良传统。

猜你喜欢
刘伯承革命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