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问得有“问题”

2023-05-11 22:22张洪雷周学良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5期
关键词:假分数倒数长方形

张洪雷 周学良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恰当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至关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数学的“心脏”,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思维的源泉和起点。近来,笔者听了几节课,留意到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乍看上去没什么,但仔细推敲、琢磨,里面还真有“问题”。

一、问得“浅”

问题1:带分数能不能化为假分数?

分析:这是教师在教学“倒数”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在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出倒数的定义之后,下一步要探索倒数的求法。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于纯分数的倒数的求法应该已经掌握,下面的问题是带分数、整数、小数这些纯分数以外的数的倒数的求法。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纯分数的倒数的求法,根据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学习规律,也就是把带分数、整数、小数都化为纯分数之后再求其倒数。在求带分数的倒数时,教师提出了“带分数能不能化为假分数”这样的问题。按说也是正常的,问题在于这样的提问有些“浅”。学生不但知道带分数能化为假分数,而且对转化的方法也不陌生。教师提这样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思考没有多大价值。

改进:除了纯分数,其他的数如何求倒数?

对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做两步思考:第一步,除了纯分数,还有什么数?第二步,这些数如何转化为纯分数,进而求其倒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对于纯分数以外的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多个学生的智慧,把它们一一找出来。这其中还隐含着分类思想,要求学生运用列举法解决问题,然后再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这些数化为纯分数。

二、问得“窄”

问题2:平行四边形能不能转化成长方形?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

分析:这样的问题,一开始就给转化定了方向,窄化了结论“平行四边形能转化成长方形”“能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来计算”,下面的任務就是探索如何转化。很多情况下,教师的提问中都暗藏着答案,对于习惯了教师教学套路的学生来说,不需要动脑筋就能知道答案。这种问题的价值不就大打折扣了吗?

改进:可以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成学过的哪种图形的面积来计算?如何转化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首先要考虑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哪种图形和平行四边形比较接近、有转化的可能。这样的提问给学生留有探索、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开动脑筋去思考,去寻找转化的目标,同时为转化做打算。当他们找到目标以后,转化的方法也在设想中了。学生在求三角形内角和时已经有了“撕、拼”的经验和折叠的经历,他们动起手来,去探索转化的方法,主动性就被激发出来了。

三、问得“早”

问题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分析:这个问题的“问题”所在,就是问得太早了,也问得太大、太深了。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是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的,要依靠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完成。提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当所提问题超出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的思考也就到了一个“盲区”,不知从何下手,难免会遭遇“冷场”。

改进:请求出下列各数的倒数,然后说一说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师可以给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小数等。求出它们各自的倒数后,学生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就可以分类说明“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可能有些学生不会分类说明,要归纳形成概括性的语言,有不小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四、问得“明”

问题4:把一个圆柱体的侧面沿母线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分析:这个问题表面看来没有问题,但教师心中已经有标准答案了,就是沿圆柱的一条母线剪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顺利地得到了标准答案。当然教学环节也进行得非常顺利。问题在于,这个开放性问题被教师限制在一个标准答案中了。而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操作替代了学生的动手实践。

改进:用自己的方式把圆柱体侧面的包装纸剪开,会得到一个什么图形?

事实上,如果放手让学生去剪开圆柱体侧面的包装纸,学生用自己“笨拙”的双手操作不太听使唤的剪刀,得到的恐怕不只是长方形,还有可能得到平行四边形,或者是一个“曲边”长方形和一个“曲边”平行四边形。出现了多样的答案后,学生就会感到惊奇,怎么回事啊?即使学生不惊奇,教师也要“惊奇”一番。对问题的“惊奇”有了,思维活动自然就开始了。

五、问得“高”

问题5:什么是倒数?

分析:这样的问题,在小学乃至初中数学课堂上都是司空见惯的,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教师的本意是想了解学生对倒数定义的掌握情况。“如果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学生会背这样一句话。但关键在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数学语言又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会背不代表可以理解,也不代表会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提问就有问题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抽象的定义需要具体的例子做支撑。这样看来,仅考查学生是否会背定义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改进:请举例说明什么是倒数。

这样提问就不一样了。学生不仅要会背倒数的定义,还要能举出例子,借助例子直观地呈现抽象的定义,两者结合就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能举出丰富的例子,是理解概念的重要标志。由此可见定义结合举例子的意义所在。不仅是在小学,到了初中,我们也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此提问题。

六、问得“暗”

问题6:1的倒数是什么?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分析:“1的倒数是什么”没有问题,关键是和“0有没有倒数”连在一起,就带了暗示性。“1的倒数是什么”说明1是有倒数的,任务就是把1的倒数求出来。接下来问“0有没有倒数”,就有一种暗示的意味:0没有倒数。学生等于猜到了答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了。一旦教师所提的问题带有暗示的成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就意义不大了。

改进:先求1的倒数,再求0的倒数,你有什么发现?

1和0都是整数,学生求出1的倒数应该不是难事。遵照此法,接着求0的倒数,发现:1的倒数还是1,而在求0的倒数时,0却出现在分母上。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1的倒数竟然还是1!”这是一次惊讶。“求0的倒数时,0居然出现在分母上!”这又是一次惊讶。学生经过思考,有了重大发现。这样的发现难道不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吗?更何况教师接下来又发出感慨:“1好孤单,0好可怜!”这足以让学生兴奋、激动,同时也会对有关1和0的倒数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能力、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经验积累等因素,来决定提什么样的问题、何时提出问题、以何种方式提问题、提出问题后期待学生给出什么样的答案,这些都是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考虑的。

这里,我们关注的只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事实上,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贵有疑。我们的目标是增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们不能“百般挑剔”,而要关注“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恰当地提出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回忆、判断、想象、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索之中,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思维的殿堂。

(张洪雷单位系永城市龙岗镇中心小学,周学良单位系永城市第三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假分数倒数长方形
我爱长方形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惊喜倒数日历
真分数和假分数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假分数变身
巧用倒数 求异创新
真分数和假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