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在“智慧急救”中的应用探讨

2023-05-11 03:14曹悦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慧医院

曹悦

连云港市急救中心调度科,江苏连云港,222000

0 引言

当今是一个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在各行业和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所起到的作用更加明显[1]。在这些先进技术的支撑下,需要持续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工作的实施,构建“智慧急救”系统,有效提高院前急救与管理水平、提升救治效率。在该系统的支撑下,在急救车上就可以将相关信息传递给院内专家,以便专家对这些信息进行进一步分析,协助院内为急救做准备,对于危急情况进行远程指导,并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构建院前120调度系统、车内急救和院内救治、远程会诊一体化业务协同的流程体系,努力打造远程医疗、快速急救的模式[2]。

1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急救”中应用的优势

人工智能涉及的领域较多,如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也在诸多行业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智慧急救”建设中的应用有明显优势。例如,专家系统可以更好地协助疾病诊断和分析工作的实施,如诊断血液中细菌的感染等;模式识别可以协助医疗诊断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如癌细胞检测、X射线照片分析、血液化验等。我国在持续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同时,逐渐促进该技术与其他一些先进技术的结合应用,包括云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以更好地协助智能计算、智能感知、智能网络和系统构建等工作的实施[3]。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推动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为构建“管理、医疗、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医疗系统提供科学支撑,也为“智慧急救”模式的创立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构建大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能更好满足院前急救工作和院内各部门业务实施的需要。积极促进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和5G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形成车内会诊、救治预警、网上挂号、缴费自助、在线复诊等手续一站式服务,加强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图像档案管理和通信系统(PAC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之间的有效连接,协助医疗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开展,提高医疗健康卫生服务水平[4]。

从各地院前急救工作的现状来看,仍存在急救资源不足、急救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高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效率造成影响。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智慧急救”中的科学应用,有助于促进急救体系的完善和急救能力的提升。例如,在其支撑下,构建更完善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监测和传输系统、精准定位系统,这些系统的构建,又能够为调度中心工作的协调开展和高效实施提供支撑,使其更准确把握急救车行车情况、患者基本情况和病情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实现医疗资源的协调,保证病人在到达医院后就可以接受急救治疗,争取急救的黄金时期;在与急救车辆人员连线过程中在线指导进行简单急救,以及对患者情况进行合理评估;加强急救中心和医院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良好沟通和联系,在联动和协同配合下,实施更高效化的急救,争取实现病人“上车即入院”[5]。

2 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急救”系统平台建设

2.1 系统平台建设的总目标

国家医疗卫生改革工作要求,要做到“以危急重症为重点,创新急诊急救服务”,各医疗机构也基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持续推进内部的统筹协调和创新优化,通过促进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加强“智慧急救”系统平台建设,为广大患者群体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救治绿色通道、一体化的综合救治服务,以提高急救救治的效率和质量。这一过程也需要加强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与其他系统数据信息的良好对接,方便救护车与医院进行远程沟通和交流,从而实现专家远程指导基础急救工作的开展,也方便采集救护车中患者的资料信息,并与医院其他科室和部门进行对接,争取构建更快速、高效、覆盖面更广的医疗救治体系。“智慧急救”系统平台的建设要实现“上车即入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撑下,实现对患者的智能诊断,辅助决策工作的开展;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急救相关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共享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急救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利用急救的最佳黄金时期、缩短抢救响应时间[6]。

2.2 平台设计

为更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要求持续完善平台网络构架和功能构架。其中,依托5G网络技术,实现医院急救各相关部门的互联互通,保证急救过程中的通信安全、沟通交流顺畅。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5G网络通信技术等的结合应用,所构建的急救管理平台要具备信息实时共享、院前急救、院内诊治、信息集成平台数据交换等多方面的功能。在其支撑下,将院前患者的基本信息情况实时传输给院内分诊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包括当前状态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和病程记录、心电监测、超声诊断结果等数据信息,保证院内急救医生对患者的情况有更准确的把握和了解;院内医生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科学应用,实现院内急诊床位状况、患者就诊等待状况等的实时化分析,并将数据信息反馈到院前系统中,辅助院前科学决策工作的实施[7]。

所构建的“智慧急救”系统平台要具备以下业务模块,以更好协助急救管理工作的实施。(1)院前急救业务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院前急救患者各种数据信息的收集,并将有关数据信息及时反馈、安全传输给院内。(2)院内急救业务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分诊叫号、挂号收费、电子病历、医疗技术等系统共同组成一个更加系统完善的临床业务子系统,以切实满足院内急救工作开展的各项需要。(3)院前院内衔接模块。该模块主要支撑院前120调度中心与院内的实时沟通和信息传递,确保院前对医院的实时床位、急救患者排队情况等资料信息有及时掌握和了解,协助急救指挥分级调度、重大事件预警和处置等一系列工作的实施。(4)基础设施模块。该模块主要由各种传感器、RFID技术、5G高效传输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共同组成,以支撑一系列工作的开展[8]。

2.3 总体业务流程

(1)在病人发病后及时拨打120,120指挥调动中心系统智能化地分配话务员,快速接通病人的呼叫,并通过手机定位等获取病人的准确位置信息,之后合理调配急救车。

(2)急救医生先对患者的基本病情和身体情况进行分析,在实施简单急救和护理之后,将其快速运上急救车。

(3)在急救车上,由急救医生对病人的病情和病症情况进一步评估和分析,并通过车载多导联监护仪、心电图机等对病人进行基础诊断,采集病人生命体征数据,之后利用5G网络等将这些数据信息快速传递给医院,医院再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急救中心,由急救中心将电子病历上传到后端平台;借助智能专家系统或者是医院的专家,根据这些基本的信息,对病人基础情况进一步分析,并做好救治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各种医疗器械、安排好医护人员和制定可行的抢救方案,建立一体化绿色通道等;对于危急情况,也可以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指导救护车上的急救医生对患者实施基础治疗,实现实时交互会诊、专家指导[9]。

(4)在救护车抵达医院后,立即根据之前制定好的救治方案,并调取和参考急救电子病历等,对急诊病人进行专业救治,这一过程极大缩减了医疗救助的时间,使更多患者能够在救助黄金期内接受有效治疗,从而提高急救的效率和质量。

3 实施方案

3.1 急救调度平台建设

促进大数据技术的科学应用,包括数据分析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应用,在其支撑下综合考虑和分析患者的疾病情况、疾病分级、患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医院急救的救治能力等一系列影响因素,从而智能化地分析和规划出最佳救治医院和救护车调度方案,以保证急诊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医院接受专业的治疗。如果患者对推荐的医院不满意,可以在线发起会诊,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基础上,实现有关急救资源的科学配置和利用,从而有效提高急救分诊的效率。

3.2 院前急救平台建设

在5G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配合人工智能技术、4K超高清和VR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协助院前急救工作的高效化开展和实施,增强急救、急救救援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各医院之间的合作与协作,真正意义上实现急救医疗资源“下沉”,保证在异地的时候也能够高效化地开展急救救助工作。在急救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对患者的各种基础信息有准确把握和了解,这就要求保证院前的有效衔接和数据信息的良好共享,构建更完善的大数据系统和信息化平台,在该平台的支撑下,分诊医生、护士都可以更便捷地查看院前患者的各种资料信息,且能够与院前随车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在患者到达医院之后,也能够更为便捷地进行交接[10]。

3.3 院内急救平台建设

为更好协助院内专业急救救助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打通急救调度平台,保证院前院内系统的良好连接和互联互通、有关数据信息的良好传递和共享利用。在综合分析实际工作开展需要的基础上,持续加强医院预诊分诊、排队叫号、急诊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护理执行、查询统计等方面应用系统的建设,以更好协助医院诊疗工作、急救工作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实施。在各种系统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先诊疗后付费及患者轨迹追踪等,提高急救水平。

4 结语

院前急救是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系列改革工作的实施要不断创新急救医疗服务,有效提高急诊的效率和急救质量。智能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现代“智慧急救”系统平台建设提供了科学支撑,也要促进这些技术与5G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先进技术的结合应用,持续加强急救调度平台建设、院前急救平台和院内急救平台建设,以更好支撑和协助急救工作的开展,畅通急救的绿色通道。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慧医院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