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早稻旱床育秧栽培技术

2023-05-11 04:38叶世青
耕作与栽培 2023年5期
关键词:秧龄早稻大田

叶世青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农业农村局, 江西 安远 342100)

确保水稻生产稳定发展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赣南早稻生产育秧普遍采用水田湿润育秧,但在春旱年份,稻田缺水会影响早稻水田湿润播种育秧。防春旱造成稻田撂荒,知天而作,选择旱床培育水稻秧苗。旱床育秧是指将处理好的水稻种子播种在旱田的畦床上进行无水层育秧,具有防旱节水、防烂秧、保生产、节本特点。基于此,本文对早稻旱床育秧栽培生产实践进行调查,结合赣南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早稻种植状况,总结出早稻旱床育秧栽培技术,以期为早稻生产者及农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1 整地开沟作畦床

秧床选择避风向阳,肥力中上,排灌方便,能避畜禽鼠害的旱田块,每667 m2早稻大田移栽苗床面积约20 m2,于播种前3~15 d进行干耕干耙整理苗床;开沟作畦床,一般做成畦床长15~20 m、畦床宽1.3 m、沟宽0.4 m、沟深0.2 m。

2 施基肥备覆土

2.1 施基肥拌床土

畦床施N-P-K各15%的复合肥约20 g/m2,用铁耙工具多次翻锉3~6 cm畦床表土,打碎土块,使肥、土搅拌混合均匀,做到上松下实,上细下粗,面平无杂草、无大土块、无大孔隙。

2.2 制备覆土

畦沟土集中打碎过孔眼5 mm的筛,用作覆土,盖上农膜,防止雨淋,以备播种后盖土。

3 选好品种适时播种

3.1 选购品种种子

根据当地种植制度,冬季生产茬口,选购高产稳产、米质优、抗逆性强、尤其抗稻瘟病,并且是中迟熟感光性弱的品种,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高早稻产量。购种量要比湿润育秧增加约30%,购种量0.8~1.5 kg/667 m2。

3.2 适时播种

赣南3月中下旬日平均气温稳定≥12 ℃可作为早稻播种期;迟熟(全生育期120~130 d)品种选在3月中旬播种,中熟(全生育期110~120 d)品种选在3月22日(春分)前后播种,早稻早熟(全生育期≤110 d)品种选在3月下旬播种;据天气预报,抓住冷头浸种,冷中催芽,冷尾炼芽,暖头播种。

4 精作播种

4.1 种子处理

用强氯精、咪鲜胺浸种消毒,杂交早籼稻浸种时间18~24 h[1],消毒后必须冲洗后再保温催芽36~48 h,破胸露白即可播种。

4.2 播种前畦床处理

播种前畦床用木板或铁锹轻轻压平畦床泥面,浇水达到畦床土壤水分饱和,立即细雾喷洒恶霉灵或敌克松药液进行土壤消毒,以防秧苗发生立枯病,然后播种。

4.3 均匀播种

播种量依移栽叶龄而定,一般3.5~4.5叶移栽,畦床播种量约65 g/m2;4.5~5.5叶移栽,畦床播种量约45 g/m2。播种以畦床面积分匀(称量)芽谷种进行撒播,让芽谷种自然落在畦床上,先少后加,先播80%后播20%补缺补稀,来回抛撒,力求均匀。大面积可用机器精量播种。

4.4 播种后畦床处理

播种后用木板或铁锹轻轻压种,使种子陷入床土中不架空,再盖一层约0.5 cm覆土后,喷洒(淋)1次水,使床表土充分湿透,用约2 m长的竹片插土拱成弓高间距约50 cm再盖农膜进行保温育秧。

5 秧苗管理

5.1 保温保湿保出苗

播种后保持约10 d膜内温度控制在30 ℃以内为宜,并要求全覆盖保温保湿防鸟害,确保种子萌发出苗,既要防冷害,又要防高温伤害,白天膜内温度超过35 ℃应打开两头膜或部分边膜,通风降温,傍晚膜内温度下降15 ℃以内应盖封打开的膜;同时注意检查,如发现畦床表土发白秧苗叶片内卷,或早晚秧苗叶尖无水珠,说明床土水分不能满足秧苗需要,应打开一边膜喷水或浇水,再盖封保持土壤湿润利于出苗。2~3叶以后,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5 ℃以上,全天可揭膜培育健壮秧苗。

5.2 施 肥

揭膜后1~2 d(约2.5叶)施断奶肥1次,移栽前5~7 d施送嫁肥1次,每次施46%尿素10 g/m2和N-P-K含量各15%速溶性复合肥10 g/m2,或N-P-K含量为20-9-11速溶性高氮复合肥20 g/m2兑水2 kg浇施;注意不要干施撒尿素,易造成肥害。

5.3 灌 水

宁干勿湿,尽量少浇水,利用夜间落下露水保持畦床表土不发白,即使畦床泥面出现细裂不发白,秧苗叶片不内卷也不要浇水,但是要防干枯缺水造成死苗,若畦床表土发白,或天气干燥的晴天中午秧苗叶片萎蔫内卷或早晨叶尖无露水珠,应当1次浇水湿透5 cm表土,切忌天天浇水,也可引水沟灌自然落干。

5.4 防病虫草害

重点防治秧苗立枯病,可选用恶霉灵或敌克松等药剂喷雾防治;其他病虫害如稻瘟病、稻飞虱、二化螟等没有发现危害不必喷施预防药。育秧面积小杂草少,可用人工拔除;面积大杂草种群数量大可选用对旱田水稻秧苗安全除草剂,如氟氰草酯灭除杂草,但严格按说明书用药,以防产生药害造成死苗。

6 移 栽

6.1 耕整大田

冬闲田有条件可在前茬收获后到冬至前翻耕晒垡;红花草田应在盛花期翻耕,泡田沤制15 d以上;杂草丛生田移栽前10 d以上翻耕泡田沤除杂草;所有早稻大田秧苗移栽前应有水泡田3~5 d,然后在薄皮水或湿润状态耕耙耥平。

6.2 适宜秧龄

掌握各熟期品种移栽秧龄,宜短不宜长,小中苗比大苗移栽大田后的禾苗返青生长快、分蘖早、分蘖多、能争取更多有效穗夺取高产。早熟品种控制秧龄约在16 d,中熟品种控制秧龄在22 d内,迟熟品种控制秧龄在25 d内,保证所有早稻品种移栽大田后有足够营养生长期获得更多有效穗夺取高产;由于旱床育秧密度大,控制水分,致使秧苗分蘖少,各熟期品种秧龄尽可能提早移栽,有利争取更多低位分蘖,特别是早稻早熟品种严格控制秧龄,避免秧龄过长易引起早穗造成水稻严重减产[2]。厢面灌水取秧或浇透水再拔取秧苗,以防拔断苗。

6.3 合理密植

移栽密度及方式是协调大田水稻群体与个体的主要手段,由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水平等因素决定。分蘖力强、大穗迟熟品种宜稀植,分蘖力差、小穗早熟品种宜密植;采用人工莳田,株行距一般16 cm×24 cm;杂交籼稻,一般极多数单粒谷苗分蘖株数 ≤2株,每丛莳2~3粒谷苗,极少单粒谷苗分蘖株数 ≥3株,每丛莳1~2粒谷苗。

7 大田管理

7.1 施 肥

施肥量依早稻品种目标产量、稻田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决定。生育期长产量高的品种应适当增加施肥量,一般每667 m2早稻大田施46%尿素约20 kg,18%钙镁磷肥约15 kg,N-P-K各15%氯化钾型复合肥约15 kg。采用“一基一追”前促方法,基肥,最后1次整地时将尿素占总量70%和全部钙镁磷肥一起作1次撒施;追肥,移栽后10~15 d将尿素占总量30%和复合肥全部一起作1次撒施。

7.2 灌 水

秧苗移栽大田后浅水返青促分蘖,分蘖盛期已封行,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拔节后复水,保持孕穗特别是剑叶露出叶尖至抽穗有水层;灌浆后采用间歇灌溉浅水自然落干保持稻田湿润壮籽,防止穗期稻田长时间保持深水或缺水发白引起倒伏,同时注意早稻成熟期遇上高温炎热天气要灌水,避免高温伤害水稻引起灌浆慢、千粒重及结实降低造成减产。

7.3 防治病虫害

定期到田间观测早稻病虫害发生动态,掌握病虫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决定是否用农药防治;没有达到防治指标就免用农药防治,达到防治指标就选用对路农药防治。赣南早稻生产重点控制是稻瘟病和稻飞虱为害;稻瘟病防治重点应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就可免打农药[3],而稻瘟病老病区或稻瘟病抗性差的品种,一旦发生稻瘟病可用三环唑、稻瘟灵、春雷霉素、稻瘟酰胺等农药进行防治;稻飞虱防治除要选择抗性好品种,调控田间水分预防外,一旦发生稻飞虱达到防治指标(平均每丛≥20只)可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噻嗪哃等农药进行防治。其他病虫害如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纹枯病、稻曲病,没有发生或发生轻免用农药进行防治,达到防治指标要用药防治。总之,早稻病虫害尤其虫害,不要发生少量就恐慌,用化学农药防治;要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天敌控虫害作用,和水稻补偿功能作用,降低虫害所造成经济损失,恢复重建稻田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

8 收 获

90%稻谷呈黄色,选择无雨天气,采用收割机进行机收,对易脱粒品种,应提前在85%稻谷呈黄色机收,以减少损失。收割后要及时烘干或晒干,早稻谷不及时干燥,气温高存放1 d就会导致湿稻谷发芽,降低米质。

猜你喜欢
秧龄早稻大田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稀落谷长秧龄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栽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旱育秧秧龄与产量关系试验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小田并大田”要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