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碳汇渔业现状及发展问题研究

2023-05-11 20:51刘铭昊
甘肃畜牧兽医 2023年6期
关键词:渔业山东省海洋

刘铭昊

(烟台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对此,世界各国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并利用森林、草原、海洋等生物方式及生物技术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这种方式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时,能够优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与森林相比,海洋在固碳方面具有固碳量大、方式简单、存储时间长的优势。2011年我国提出的“碳汇渔业”的概念和发展目标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碳汇渔业就是根据水生生物的固碳特点,通过清除或移出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达到具有直接或间接降低温室效应的渔业生产活动,主要包括藻类和贝类等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滤食性浮游植物从海水中吸收的碳及以浮游生物和贝类、藻类为食的海洋生物被捕捞后移出的碳[1]。中国作为海洋大国,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汇渔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能够妥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并推进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改变传统海洋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向绿色低碳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1 山东省碳汇渔业发展现状及做法

1.1 持续增强海洋渔业固碳能力

山东省是我国海洋大省,海域面积约15.95万km2,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山东省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海洋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等。据统计,2020年山东省海水养殖面积为58.035万hm2,同比增长3.36%;海水养殖产量为514.14 t,占总产量的83.6%。从海水养殖产品种类来看,目前山东省贝类产品的产量最高。2020年贝类海水养殖产量为407.73万t,藻类海水养殖产量为66.92万t,根据《202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和徐晓莹等[2]学者的测算,2020年山东省从海水养殖贝类中移出的碳汇总量为33.85万t,同比增长3.71%,碳汇价值量达28 148万元,其中蛤、扇贝、牡蛎固碳量位居前三,分别为10.99万t、9.28万t、7.70万t;从海水养殖藻类中移出的碳汇总量为18.92万t,同比增长2.33%,碳汇价值量达15 663万元,其中海带固碳量最高,为15.89万t。由此可知,海带、蛤、扇贝、牡蛎作为海水养殖的主体,具有强大的固碳能力和潜力。

1.2 积极探索碳汇渔业发展新模式

目前,山东省海洋渔业主要养殖模式有海笼养殖、深海网箱养殖、筏式养殖、海洋牧场等多种方式。深海网箱养殖主要分布在烟台、威海、日照等地,主要养殖品种为石斑鱼等经济鱼类;筏式养殖与海洋牧场主要养殖品种有海带、贝类、海参等,目前山东省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全国的40%,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建设类型主要以资源养护型为主,通过人工增殖增加渔业产量,为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稳定保障,在提高养殖效益的同时,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形成了良好的碳汇经济。同时,山东省积极开展海洋碳汇试点工作,依托黄河口、莱州湾、烟台八角湾等,立足海洋牧场优势、深远海养殖装备优势,有序布局试点项目,如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开创烟台“陆海岛”一体化深海养殖模式,发挥高端智能养殖网箱核心优势,立足深远海资源开发目标打造亚洲最大深海网箱;研发更先进、更智能的新型养殖系统,打造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积极打造碳汇渔业试验区,探索碳汇渔业发展新模式。

1.3 积极推广碳汇渔业技术

山东省坚持以技术为引领,围绕“碳汇增”和“碳减排”两方面目标推动碳汇渔业产业发展。在碳汇增方面,大力推广贝藻类立体养殖技术,即藻类、浮游类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贝类又以藻类为食,将碳分子以生物沉积的形式排解到海底,而这些沉积物又成为海底生物的营养来源,形成自给自足的生态循环。截至2019年底,山东省已构建1.07万hm2集中连片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产生了良好的海洋渔业碳汇效应;在碳减排方面,主要将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在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领域,推动渔船改造升级,减少捕捞渔船的油耗,从而降低碳排放,促进海洋碳汇渔业绿色低碳发展。此外,山东省还积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努力争创海洋碳汇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蓝碳研究综合能力;大力发展和推广渔业信息技术,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为海洋产业发展赋能,完善海洋大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整体效能,为海洋碳汇渔业提供保障。

1.4 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山东省不断扩大海带、裙带菜、牡蛎等经济固碳品种的养殖规模,在放大渔业碳汇功能的同时,考虑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坚持发展海洋碳汇渔业开发与保护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积极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统筹岸滩、海湾、湿地、海岛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烟台市开展的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净滩行动,使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达99.4%。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养护,持续实施增殖放流,大力支持海草床、牡蛎礁修复工作,实施大型海藻生态修复工程;抓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工作,建立健全互花米草生态防治长效机制,保护好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此外,大力实施排污入海整治措施,针对海水养殖污染治理,规范制定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地方标准,从而达到规模以上养殖主体尾水达标开放。加强对烟台、威海、青岛、日照和滨州5大岛群的保护利用,建设高水平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创建长岛国家海洋公园。

2 山东省碳汇渔业问题分析

2.1 技术和资金限制,缺乏持续发展动力

碳汇渔业作为我国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在其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缺乏核心和关键技术可能会为碳汇渔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空心化的危险,造成水产品品质低、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此外,碳汇渔业还面临着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新的产业模式对整条产业链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不足必然会滞缓其发展进程。除技术问题、人才问题外,发展碳汇渔业还需要大量资金来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而产生的生态效益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作为一种成本高、成效慢的产业,能否保障资金足够、持续的投入是碳汇渔业长效发展的关键。据相关研究统计,建造4 000 m3人工鱼礁平均需要投入350万元[3],高额的人工鱼礁建设和海域使用费加剧了海洋牧场的经营压力。

2.2 碳汇渔业宣传不到位,渔民认知受限

近年来,有关碳汇渔业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宣传与培训内容多为水生动植物疫病预防、诊断、防控等[4],大部分渔民对这一新兴概念并不熟悉,碳汇渔业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部分渔民仍然采用粗放的养殖方式,通过扩大养殖规模寻求更高的经济利益。此外,渔民的科技意识不强,渔业设施装备落后,养殖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渔业生产的需要,渔船更新换代慢,渔业捕捞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水产品养殖缺少经济效益明显的品种,没有自己的独立品牌,产品与市场不相适应,造成渔业养殖成本上升。这种养殖方式与经营模式不仅导致产业发展经济效益低,而且在养殖过程中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与发展碳汇渔业的初衷相违背,对其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3 碳汇渔业监管不足,发展不稳定

有效的渔业监管是碳汇渔业成功发展的关键。许多地区存在渔业监管能力不足、执法不力等问题,部分渔民在养殖过程中存在滥用化肥和药物、非法捕捞等行为。随着各地区沿海开发项目的增加,沿海滩涂养殖面积减少,导致渔业资源过度捕捞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从而阻碍了碳汇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人为因素外,自然灾害也给水产养殖带来了巨大损失。台风是山东沿海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据统计,2020年受台风、洪水影响的渔业养殖面积约1.03万hm2,水产品损失约1.46万t。同时,山东沿海地区还受到浒苔灾害的影响,2021年青岛遭遇了历史上最大规模浒苔的侵袭,覆盖面积1 746 km2,对贝藻类的养殖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海洋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海洋预报的自主研发和关键技术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目前还存在深远海观测能力不足,海洋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等工作尚未全面展开等问题,在资源有限或技术能力不足的地区,碳汇渔业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2.4 行业标准不统一,相关制度不完备

碳汇渔业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关理论和实践已较为成熟,但仍有部分新兴类型的碳汇渔业还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文件作为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碳汇渔业的可信度和认可度。针对碳汇渔业的发展需要多个部门机构负责,建设思路和职责不统一等问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准确评估碳汇能力变得困难,针对渔业碳汇的计算和检测主要采用能量生态学和箱式生态模型等方法[5],核算体系尚不完善、方法仍不统一,严重影响着后续工作的开展。此外,我国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还相对不成熟,碳价格波动大,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认证机制,使环境效益不能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渔民从渔业养殖中获得经济回报的能力,使得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不足。

3 山东省碳汇渔业发展建议

3.1 发展碳汇渔业技术,建设海洋创新高地

山东省拥有较强的海洋与水产科研力量,拥有良好的技术优势和科研条件,应当积极推动涉海科研机构建设,加大对山东沿海汇碳能力的研究;加大对碳汇渔业关键技术的科研投入,聚焦海洋负排放技术、渔业增汇技术等,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支持科研单位联合开展研究;推动海洋大数据技术在水产养殖、渔业捕捞、海洋生态监控、海洋生物灾害防控等领域的应用;构建海洋碳汇人才体系,一方面包括加大权威学者和专业领域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联合包括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烟台大学等高校,增设相关学科,积极储备专业人才与后备力量。此外,加快推进海洋研究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高效整合,强化重大海洋科技研发项目、资金和人才等一体化配置,打造一批资源共享、能力集成的高端创新平台,提升海洋科技创新整体效能。

3.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宣传引导

碳汇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应加大对渔、贝藻类养殖及海洋牧场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调整对碳汇渔业的补贴政策,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绩效考核、资金奖补、水产品推优等激励机制,为海洋碳汇渔业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机制。此外,大力开展培训和宣传工作,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宣传碳汇渔业的概念、内涵、发展目标及政策做法等,提升行政管理部门和群众对碳汇渔业的认知,树立碳汇发展观念,避免认识误区;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全媒体手段,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对发展碳汇渔业的宣传引导作用,提高公众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扩大碳汇渔业发展的影响力。

3.3 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发掘生态养殖新模式

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制度,修复近海渔业资源,继续组织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促进碳汇渔业良性发展;深入实施海洋休渔制度,淘汰高能耗、高污染捕捞渔船,开展海洋污染执法行动,提高渔业资源保护效果。除海洋污染治理外,还应当加强建设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和应对协调机制。探索多样化生态养殖模式,拓展碳汇渔业发展空间,推进离岸深远海养殖,合理布局深海大型智能网箱和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为碳汇渔业提供支撑;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海洋牧场综合体,积极将碳汇渔业发展与休闲渔业、品牌建设结合起来,促进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此外,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推动山东碳汇渔业发展。

3.4 统一渔业碳汇核算体系,健全碳汇市场交易机制

全面开展碳汇渔业摸底调查和监测评估,提升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价能力,搭建海洋多层级碳库架构,建立基于三级碳库体系的海洋碳汇制图技术方法,为不同层级渔业碳汇核算提供数据支撑;围绕滨海盐沼湿地、海草床、渔业养殖等制定专门的评估方法、计量标准,建立渔业碳汇核算体系,为蓝碳交易提供技术规范。制定渔业增汇项目申报、监测、核查与认证管理办法,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实施机制,推动山东自然碳汇交易中心测试运行,加快威海蓝碳交易创新中心创建进度。健全完善财税、金融、社会资本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助力碳汇渔业产业,建立抵押、质押登记及公示等制度,开发专项金融产品,让更多的海洋生态产品有价有市;还应当积极采取相关政策加大对碳汇渔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落实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完善涉海保险机制和政策,提高涉海企业和渔民的积极性,增强碳汇渔业发展的动力。

4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社会对海洋碳汇渔业的普及宣传,海洋碳汇渔业必将引起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碳汇渔业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能够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同时对食物安全、增加就业和渔民增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渔业山东省海洋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欢迎订阅2020年度《河北渔业》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中菲渔业合作重启 菲渔业代表团来华培训交流
山东省即墨市
湖南省渔业协会成立
渔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