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人民政协制度优势 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2023-05-12 20:32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主监督人民政协共识

余 伟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广大人民的伟大政治创造。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要求,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政协作为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效能,完善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更好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如何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是新时代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人民政协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优势作用

(一)人民政协民主协商优势,有利于协调国家治理各主体的利益关系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责主业,无论是事关国计民生,还是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通过人民政协民主协商,能够达成广泛共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民的利益诉求更加多样,思想更加复杂,社会治理也必将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比如,住房、教育、医疗、生态环境、房屋拆迁问题等,有些方面靠刚性的行政执法,效果未必能让群众感到满意。人民政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组织体系最为完善的协商机构,它具有政治性、人民性、广泛性,其履职的目的就是要凝聚广泛社会共识,找到社会最大公约数。人民政协可以广泛吸纳社会治理的各方力量参与民主协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协商中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各方利益相关代表在民主协商的氛围中提倡有理有节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广开言路,在协商中兼顾各方利益,形成全社会最广泛的共识,从而有效减少国家治理中的各种风险和阻力。

(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优势,有利于增强国家治理的科学性、民主性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创造和重要制度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主要职能,它是“软性”监督,地位超脱,与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人大监督等有很大的区别,这种监督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政治监督。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进行民主监督,可以及时纠正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和问题,使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对于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健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有利于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做好执政党的好帮手、好同事、好参谋。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在为国家治理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环境的同时,对国家实施的重大项目、重大事项进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界别委员的专业优势,撰写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提出各种真知灼见,为完善国家治理的各项政策提供重要依据,从而有助于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例如,广东省政协连续三年聚焦“推进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这一中心工作,开展大规模、多层次、全覆盖的协商式民主监督。从沿海到山区,从田间地头到特色园区……三级政协联动开展民主监督,切实拓展了民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为广东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科学决策注入了磅礴的政协力量。

(三)人民政协人才资源优势,有助于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才智支撑

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目前在全国范围涵盖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9 个政党、8 个人民团体、56 个民族、5 大宗教、34 个界别、3000 多个政协组织、60 多万各级政协委员。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推进国家治理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国家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众多领域和层面,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必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与智力资源强有力的支撑。人民政协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聚集着大批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委员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人民政协在参与国家治理的进程中,其庞大的人才与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这是其他的组织无法与之比拟的,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智力支持,把人民政协人才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例如,政协组织全力支持和组织动员科技界、医卫界等界别委员参与到疫情防控和科研攻坚中,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疫情防控和国家治理等议题献计献策,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优势,有利于巩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一项重要职能,这是由人民政协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定位决定的。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担负起把中共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1]。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疫情全球蔓延的趋势依然严峻,国内社会结构深刻改变,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群众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只有广泛凝聚共识,人民群众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巨大合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人民政协既是商量国是的主要平台,又是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通过人民政协民主协商,可以更好向各界别群众广泛宣传与贯彻落实,形成共识。同时,人民群众利益诉求问题、社会各方的意见建议也可以通过人民政协这一渠道直达党政高层,最终形成有利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各项政策措施,凝聚社会广泛的共识,画出最大同心圆,凝聚国家治理合力,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二、人民政协制度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把握不准

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是人民政协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前提,也是更好发挥自身功能作用的基石。人民政协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就发挥着协商建国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人民政协工作,必须坚持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点。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责主业,通过协商制度的有效运行,把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的意见建议转化为政策选项,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从而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当前还存在有不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政协委员对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认识不足,对政协履职的意义、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政协不是权力机关,务虚成分较多,政协工作只是走走形式和程序。有些人把政协委员仅仅当成是一种政治荣誉或光环,缺乏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动力和能力,甚至在履职工作中不敢于、不愿于聚焦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界别群众关切的重要问题。部分政协委员存在“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的情况,有的认为“民主监督没有强制力,不如不监督”。对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把握不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发挥程度。

(二)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更加凸显,凝聚共识的难度增大

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是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在发挥凝聚共识功能作用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一方面,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意识形态对中国不断进行渗透,贸易战科技战越演越烈,在中国台湾、香港、新疆、西藏领域不断挑起事端,同时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更增加了国际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社会阶层不断分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着深刻改变,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的价值观变得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社会思潮更加复杂多变,人民政协在凝聚思想共识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加上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中西文化交融交错,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特别是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决心有过之无不及,而作为年轻的一代更容易受到西方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这使得人民政协凝聚思想共识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影响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思想共识基础。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带来新的挑战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得全球网民数量急剧上升,中国已成为了第一网民大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 亿,较2021 年12 月增长3549 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5.6%[2]。互联网也成为了网络民意的集散地,由网络舆情发展导致现实社会群体事件时有发生。由于网络监管不力,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安全等问题频频发生,对网络社会治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不仅打破了主流媒体对信息的垄断,也挑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话语权。人民政协为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创新了数字政协、掌上履职APP、网络远程协商、网络议政等工作形式。但对于如何有效收集网络社情民意、科学研判网络舆情,丰富网络参政议政手段,发挥政协在舆论引导和民主监督的积极优势,发挥好新的社会阶层网络人士在凝聚网络社会共识、弘扬网络正能量作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相关工作机制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人民政协参与网络社会治理的能力与水平。

三、切实把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进路思考

(一)提高凝聚共识工作水平,筑牢国家治理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更好凝聚共识”。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提高凝聚共识工作水平,才能更好服务国家治理。要始终把凝聚共识贯穿于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工作中,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是更重要的履职成果。在调查研究、协商议政、民主监督履职工作中,要有效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意见,善于分析总结和提炼,凝聚民情民智,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在会议协商、专题协商、双周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网络远程协商履职工作中,鼓励认真讨论而不各说各话、各抒己见而不偏激偏执,在交流中完善建议,在共商中集思广益,推动实现反映意见建议和解疑释惑良性互动、民主氛围和协商效果有机统一[3]。要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习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是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一致,多样性是利益多元、思想多样的反映,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要正确处理好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比如民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利益诉求差异、思想价值观念差异等等,无论是何种差异,都必须建立在把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边个一致性的基础上,团结积极力量、争取中间力量、转化消极力量,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在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化解矛盾,增进最大共识,为国家治理筑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参与国家治理能力

政协委员是人民政协的主体力量,是做好政协工作的根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十三届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也指出政协委员要“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习,提高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水平,增强履职工作的实效性。一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中央和地方的重要文件精神,通过开展理论学习培训,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人民政协制度的独特优势。增强履职工作的理论水平,做到“议政议到关键处、参政参到点子上”。二是要提高政协委员的协商议政能力。国家治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问题更是错综复杂,对政协组织、政协委员的协商议政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开展协商议政,要注重协商议题的前瞻性、论据的科学性、建议的可操作性,为党委政府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科学的依据。要立足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履职工作要紧扣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治理的重要问题以及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推动社会的改革发展和民生问题的解决,提升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效能。三是要定期开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学习。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质就是提升我国的制度体系和制度执行力,也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学习,进一步提高人民政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理论水平,不断参与国家治理的社会实践,提升委员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将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基层治理水平影响国家治理水平,基层治理能力关系国家治理能力。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具有成熟完善的制度设计和组织架构体系,政协委员来自于基层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对基层社会的难点、痛点问题较为了解。人民政协协商民主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融合发展,是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向基层有效延伸工作手臂的重要方式,依托政协组织、委员工作站等平台,通过创新基层协商形式,不断丰富基层的恳谈会协商、政协工作站协商、庭院协商、街道协商、楼宇协商、“有事好商量”协商平台,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基层群众的重要关切,发挥好政协协商平台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政协委员联系广泛、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势,把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和落实下去,把基层群众好的意见建议收集起来,营造平等协商、理性协商的民主氛围,在协商中做到化解矛盾、促进广泛团结、实践人民民主,助推地方党委政府切实解决好基层社会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科学化水平。要充分利用好政协工作站、街道、社区、媒体、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种资源和优势,主动争取基层党政部门的支持,因地制宜的搭建“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和推动、各方参与”的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工作格局。如,2022 年广州市政协“有事好商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围绕5 个议题“‘双减’齐聚力,家校社共育”“促进本地文化旅游发展”“广州市乡村风貌修复维育的建议”“关于促进广州市非公有制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议”“提升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水平”开展协商,具体协商情况和协商成果,通过《有事好商量》节目向社会展示,并通过新闻媒体刊发专题报道,进一步彰显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助推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优势。

(四)创建凝聚共识新载体,构筑线上线下同心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了新时代,也进入了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中国网民数量达10 亿以上,是世界上网民人口最多的国家,广大网民群众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活动,发表见解,反映利益诉求,早已是互联网时代的常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过不了互联网,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这部分人我们不去团结,人家就会去拉拢。”[4]人民政协要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政协工作中,创建凝聚共识新载体,为广大网民更加便捷的实现政治参与、建言献策提供制度化的渠道,推动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和网络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一是要筑牢政协工作网络主阵地。建立健全各级政协组织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平台,积极做好政策宣传、解疑释惑、化解矛盾、收集民意的工作,增强网络平台的互动功能,拓宽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增进广大群众对人民政协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赢取社会广泛认同形成社会共同认识。二是要建立一支人民政协信息化人才队伍,增强网络协商议政的能力,定期收集网络民意,分析网络舆情,深入研究网络社会和网络民主的发展,更好的为网络治理、国家治理议政建言、献计献策。三是要吸纳一定比例的网络代表人士、网络大V 到政协委员队伍中,与网络人士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渠道,增强网络人士的思想认同,通过他们主动去影响和带动更多的界别网民。支持网络代表人士在技术创新和建议献策方面发挥优势作用,特别是发挥他们在正面引导舆论方面的优势,鼓励他们在网上传播健康向上的文化作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推动网络社会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猜你喜欢
民主监督人民政协共识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我心中的人民政协——纪念人民政协成立70周年
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政协诞生
商量出共识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七个重要关系辨析
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作用
大数据运用于参政党民主监督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