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现状、启示与策略

2023-05-13 21:19谢炜聪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谢炜聪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广州,510091)

“湾区”是一种特定的处于海岸带地区的地域单元,主要包括一个(若干个)海岸线向内陆凹陷的海湾、与海湾接壤的陆域地区以及相邻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1]。“湾区”因其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利的海运交通,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企业、技术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形成了一种滨海经济形态——“湾区经济”。随着湾区经济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各大国际知名湾区如美国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以其强大的国际交往网络、资源配置效率、引领创新和集聚辐射功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并逐步建成全球知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从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经验来看,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密不可分。因此,着眼国际知名湾区建设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发展与科技创新实力提升的关系,对于充分认识高等教育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及高等教育的使命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高等教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的核心构件,必须服务国家战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迫切需求。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组成的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明确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3]。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为推动粤港澳三地科技创新合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创新要素吸引力强等优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这是新时期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提出的新愿景和发展新路向。

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现状

(一)时代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区域竞争力最强、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区域之一,已经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的良好基础条件。《规划纲要》对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进行了明确的定位:要求大湾区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4]。

要实现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目标,粤港澳大湾区必须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努力成为全球教育高地和国际教育示范区,更好地发挥服务、赋能和支撑作用。《规划纲要》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推进大湾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为此,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更高质量地联合发挥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和服务贡献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2020年12月,教育部和广东省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突出创新引领,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协同创新,服务支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5]。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区位、人口、经济基础、产业机构和制度等多方面的优势,其经济发展趋势向好,产业结构高度相似,互补性强。粤港澳三地的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呈现出教育资源集中、教育投入巨大和教育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高等教育具备了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良好基础。

(二)现有基础

1.教育机构总数可观。截至2022年,广东省现有普通招生高校共计162所(本科高校69所,专科高校93所),其中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九市共有131所高校(本科高校59所,占全省85.50%;专科高校72所,占全省77.42%),其中“双一流”大学8所[6]。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香港共有高等学校22所[7],澳门共有高等学校10所[8]。根据2023QS世界大学排名,大湾区拥有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5所,分别为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9]。

2.高等教育结构完整。广州、深圳等九市的高校数量众多、科类齐全、结构完整,涵盖了哲学、经济学等13个学科门类,加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提升空间和发展潜能巨大。香港的高校则实力雄厚、科研能力卓著,拥有香港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但受限于各种政策和环境因素,科研成果转换的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澳门的高校数量不多但类型丰富,办学主体多元,办学特色凸显。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整体格局“差别有序”,结构呈现“多样异质、协同互补”的基本特征[10],这赋予了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粤港澳 京津冀 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2)》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为1149亿元、1349亿元和1532亿元,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与旧金山湾区的差距逐步缩小。同时,广东省高校的生均经费支出和生均公用经费支出逐年增长,并大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在2018—2020年三年内的高等教育投入增长率高达17.91%,是三个地区中最高的[11]。

(三)制约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在合作办学、学历互认、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政府间、校际及民间的高等教育合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广东九市与港澳的全面合作,有效地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地推动了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重要部署的实现,较好地服务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各要素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包含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深圳和珠海2个经济特区,行政格局和行政关系复杂。加上粤港澳三地存在行政立法、政策制定等壁垒以及区域竞争关系,区域协同治理挑战巨大。从现有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在区域间高等教育合作的顶层设计方面仍显不足,缺乏直接有效的合作框架协议及对接机制,阻碍教育合作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税收制度、资本审查、金融监管和关境障碍等亟需破解,高等教育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世界三大湾区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启示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节点,具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巨大优势,引领全球创新要素流动的方向,是国家和区域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12]。《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2》显示,旧金山-圣何塞、纽约、粤港澳大湾区、东京四大湾区位列全球创新能力第一、第二、第六和第七[13]。借鉴另外三大湾区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更加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国旧金山湾区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启示

旧金山湾区地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由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三个区域中心组成,是典型的“高科技湾区”。旧金山湾区是全球科技创新圣地和最著名的高科技研发中心,硅谷位于湾区南部圣何塞市,云集苹果、谷歌、惠普、思科、英特尔等高新科技企业;同时,旧金山湾区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教育文化中心,拥有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级大学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一批杰出的国家级研究实验室。《加利福尼亚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确立了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教育体系由加州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和加州社区学院三个层级组成[14]7,在明确定位职责的同时,形成各层级有序竞争、集群发展的格局,并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产业的繁荣。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湾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美国纽约湾区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启示

纽约湾区位于美国东北部,由纽约、康涅狄格州、新泽西等31个州县组成,是典型的“金融湾区”。纽约湾区是全球著名的金融核心枢纽和商业中心,汇聚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以及花旗、高盛等近3000家银行,被誉为全球的“金融心脏”。纽约湾区拥有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常春藤盟校以及纽约大学等一批精英大学,再加上其14所文理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等公立大学[14]7,高等教育集群发展优势明显,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国际化。纽约湾区主要采取“政府投资规划,联合金融资本”的模式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纽约建设了全美首个政府投资规划的康奈尔大学科技园,投入20亿美元建设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在免费向大学提供土地的同时还投巨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联合金融资本设立创业投资资金,强化对科技创新企业和项目的支持[15]30。

(三)日本东京湾区高等教育服务科技创新的启示

东京湾区依托日本东京湾建设,由东京、琦玉、千叶、神奈川等城市经人工规划组成,是典型的“产业湾区”。东京湾区是世界知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也是大学、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高度集聚的地区。东京湾区的科研主体是企业,汇聚了丰田、日产、佳能、索尼等知名企业和研发机构;同时,东京湾区集聚了全国近30%的大学、40%左右的学术研究机构和60%的研究人员[15]28。东京湾区以东京大学和筑波大学国际化大学为首,构建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集群,培养国际化科技创新人才;同时打造了横滨国立大学等立足于为地域发展贡献的大学集群,培养区域产业急需人才。这些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专业的产学研协作体系和平台,开展了广泛的技术研发合作创新,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相适应,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的科技创新。

世界三大湾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各具特色,各放异彩。三大湾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区域产业布局实现高度互动合作、协调发展,大学集群和产业集群通过高度的产教、科教融合形成极具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综合性集群。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四、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策略

从现有成果来看,高等教育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球教育高地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其重点在于粤港澳大协同,核心在于体制机制创新。粤港澳大湾区需在更高层面的领导小组带领下,系统完善顶层设计,进一步打破壁垒,解决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促使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实现人才等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仪器设备等资源共享。

(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粤港澳大湾区应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高等教育分层分类发展,加快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努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质量及服务科技创新的能力。一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大湾区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开设系列科技创新相关课程,培养扎实的科技创新人才。同时配合产业政策、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等方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培养科研导师队伍。大湾区高校应加强科研导师的遴选和培养,综合提升其学术素质和科研能力,并营造有利于科研工作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科研导师与企业合作,有效提升科研水平,增强企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增设科技创新项目。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科技管理部门、高校和企业可以联合征集并资助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提供更多将科技创新的创意和意愿实现的平台和机会。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大湾区高校应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完善成果产业化机制,将成果转化为现实应用,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搭建良好的桥梁,提升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实际效果。五是提高国际合作水平。大湾区高校应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拓宽国际交流和学术合作范围,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强国际合作可以在人才、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粤港澳大湾区应按照原始创新策源地定位,努力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技创新的原始能力,有效地提升创新硬实力和创新驱动力。一是加强基础研究。科技创新的原始能力源于基础研究的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发挥世界一流大学和“双一流”大学数量众多以及教育经费投入充足等优势,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鼓励大湾区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深度的理论研究。二是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很多的科技创新都是由多个领域的知识交叉而产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结构完整、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让不同学科背景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进行合作,加速科技创新的进展。三是建设完善的科技支撑平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向现代化科技发展靠拢,抢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基因技术以及深海空天等领域制高点,建立完善的科技支撑平台,包括数字化实验室、超算中心、高性能计算机等,以提升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效率。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不仅要吸引到高水平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还要建设优秀的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交流、培养体系,保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源源不断。五是加强产学研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和政府建立合作关系,深入了解市场和产业趋势、企业需求等,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应用场景和落地方案,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科技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六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针对各种科技成果进行高标准保护,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保护科技创新成果的安全和利益,促进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创造运用和科研创新回报。

(三)增强社会服务功能

粤港澳大湾区应立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高高等教育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深化粤港澳三地教育交流合作,全力服务大湾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一是建立跨境统一的合作机制。在更高层面的领导小组带领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建立统一的合作机制,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跨境合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各类高校的资源,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也可以扩大社会服务的覆盖面。二是推进社会服务平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进一步发挥“粤港澳高校联盟”作用,建设跨境的社会服务平台,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研发和成果转换等一站式服务,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三是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加强与当地企业和科技园区的合作,通过共同研究、开发和转化高科技产品,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这样既可提高高校的社会声誉,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四是建立社区合作网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自己的智力优势和专业知识,为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各类服务。同时,通过与社区居民的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高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五是加强人才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通过吸引优秀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培养更多的社会服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可加强社会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应努力推动高等教育系统与世界潮流全面融合,更充分地发挥大湾区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优势,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师资管理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师资队伍。一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加大引进和培养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的工作力度,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科技理念和技术手段,提高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水平。二是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加强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国家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团队。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建立以优秀教师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团队,引导和带领年轻教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培养后备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四是提供科技创新支持。大湾区高校应加大科研经费、设备、仪器等支持力度,保障教师科研创新的进行。同时,丰富教师的培训和实践机会,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益。五是建立科技创新文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加强科技创新文化的建设,提高教师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投入度,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六是加强产学研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与当地企业和政府加强合作,深入了解市场和产业需求,提出符合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和解决方案,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五)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的理念,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化重点科学项目协作,利用大湾区科学论坛的平台优势,交流科学理念、展示科技成果并分享前沿概念。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以首个在粤港澳大湾区部署的国家级国际科技交流与技术转移平台——“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等为载体,推动国际的科技交流,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走出去”“引进来”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服务。二是建立高校国际科研合作专职部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可以建立国际科研合作处、产学研基地或研究院等专职部门,为师生提供国际科研交流的支持和服务,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合作。三是加强国际化人才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不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增加国际化人才在高校中的占比,同时在国际范围内宣传和推广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四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研讨会,与国际上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享科技创新资源和信息,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发展。五是完善留学服务政策。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应吸引更多海外学生来到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习和交流,为海外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并帮助留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五、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教育示范区的战略构想,其建设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在科学研判新形势新机遇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三大知名湾区经验,积极探索研究高等教育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