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培训:目标、任务与策略

2023-05-23 11:52顾小清宛平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师能力教师培训教师角色

顾小清 宛平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的教师职能面临削弱的趋势,教师角色被重新审视和定义。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教师能力从素养、育人到创造力培养,都必须得到提高。相应地,亟需通过教学资源、教育实践和创新性课程来提升教师的能力。为此,本文提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人工智能推动下的教师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师角色;教师能力;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23)05-011-03

ChatGPT问世之后,引发了大量关于“ChatGPT会取代人类教师吗”的讨论,“取代”不可取,“互为塑造”才是正道。ChatGPT犹如无所不知、知无不尽、全年无休且人人可得的巨无霸教师,可继承人类已有知识,进行“授业解惑”,部分替代甚至超越人类教师。人工智能引发失业焦虑的同时,对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也产生了直接冲击。因此,在人工智能重塑教师角色的背景下,需要提升教师的能力,发挥其本来擅长的传道、育人功能。除了知识传递之外,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强势推动下,教师需要重新定义“师者”角色,在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中开展教学。为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能力,经历与目标能力相匹配的教师研修,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角色,应对技术发展对教育系统的新挑战。那么,ChatGPT所代表的人工智能最新发展对教师能力的新挑战是什么?如何培养和提升教师的新能力?该如何实现?对此,本文提出推动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人工智能推动下的教师能力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路径。

人工智能挑战下的教师新能力

伴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渗透,人机协同教育实践成为常态,这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人机协同是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的互补,二者各自发挥其优势“智慧”,共同服务教学,达到高效协同育人的目的。为此,教师需要准备好人机协同背景下的新素养,并发展人类教师在育人及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优势能力。

1.提升“人机共生”的新素养

人工智能对教育系统的全方位塑造,使得教育者由教师转变为“AI+教师”。对于教师而言,他们需要了解AI技术特性,学会与AI协同,具备人机共生的新素养。从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不断发展进步,人类若想不被时代抛弃,终身学习将成为常态。对于教育者而言,更需要保持持续的学习能力,具备适应数字时代的学习素养。从人机协同角度来看,人工智能和人类教师的协同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人机协同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人工智能的优劣势,并将其加以利用,合理分工、协同完成教学任务。对于教师而言,人类智慧体现在创造性、情感、审美等人文“育人”领域,而育人是通过教学实践体现的[1],在人机协同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将创造思维、情感、价值引导等教育软素养融入其中。

2.重视“立德树人”下的育人角色

在人工智能教育时代,“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角色由教师和人工智能协同承担,教师的育人属性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导向,明确了教师的新定位、新能力,也反映为对教师的新要求。育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需要传授学生“何以为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启迪其“为何而生”的意义[2]。因此,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教师教学要体现授之以渔的理念,即学习者在与知识的互动中建构经验。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适应人机共生、人机协同学习,引导他们学会与智能机器打交道、学会学习。同时,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反思性、批判性等高阶思维能力,激励其探索与体验教育。此外,教师要重视人生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指向创造力培养的能力

虽然ChatGPT在知识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加工方面完胜人类,但是,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应该是知识的创造。人工智能技术彻底改变了知识生产周期以及知识生产方式,对知识生产及知识获取都带来深刻影响。从技术变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未来的竞争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培养能够胜任不可知未来的人才,需要培养知识创造的能力。比如创造性问题解决、大单元教学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思维和STEM教育都是以创新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其中,创造性问题解决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已有结合学科课程开展的实践探索[3];大单元教学设计可实现深度学习,帮助学生发挥创造力[4];跨学科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也是科学创造力培养途径[5];设计思维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STEM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天然优势[7]。因此,教师需要拓展教学知识,掌握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能力提升

为适应未来教育变革,在教学工作中承担多样、专业的角色,教师需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而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积极面对人机协同的教学挑战,主动参与提升教学能力的研修活动,比如参与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主动探索人机协同的教育实践、设计和实施创新取向的创新性课程。

1.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

“人机共生”的新素养提升是一个日積月累,在实践中慢慢提高的过程。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是在学会使用数字化工具、应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关于数字化工具,教师要学会如何与智能机器“导师”互动交流,获得知识信息;如何与智能机器成为“最佳搭档”,成就“双师型”传道授业解惑;如何善用人工智能助手,解决重复繁琐的教育业务问题。支撑课堂教学是数字化教学资源最基本的应用形式。教师进行开放、引导性教学内容传授,利用智能机器人传递知识、辅导答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采用人机协同的方式,将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以数字化形式生成。教师在建设与应用数字资源的过程中,积累人机协同的素养能力。

2.探索人机协同教育实践

教师的育人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的,而教研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人机协同教育实践,包括人机协同教学和人机协同教研。在人机协同教学方面,人工智能和教师发挥各自长处,协同育人。人工智能代替教师从事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承担在线教學、作业批改等教学任务。教师投入更多时间精力,研究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在教学活动中融入道德情感、学习思维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人机协同教研,是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融合发展的结果,可实现个性化和规模化教研有机结合。人工智能采集教师备课、上课过程性数据,提供课堂观察实录,为教师和专家提供教学诊断依据。教师以持续改进的理念,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经验获得,注重教学问题的分析与反思。总的来看,教师是人机协同的引领者,也是人文育人的践行者。

3.设计实施创新性课程

创新性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每个人都拥有创造力,却并非所有人都能表现出创造性行为。创造性行为可借助外在环境刺激培养,例如,整合创造性教学策略、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由此,在教学设计方面,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围绕特定教学主题,通过大单元、大情境和大任务的形式,探索深度学习,解决现实教学中浅、碎、杂的问题。在教学实施上,整合跨学科教学、创客教育和设计思维等创新教学模式,以问题解决为导向,融合跨学科教学理念,采用“做中学”的方式,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环境,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培训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对教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需要参加相应的能力提升活动,来应对新的挑战。而教师能力提升的研修,以实践为抓手,需要教师的主动参与。为此,教师能力提升需关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将外部培训与内部激励相结合,发挥教师的引领带动作用并创建真实情境。

1.“外培”“内激”齐发力,助力素养发展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同教师的直接经验相关联,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因此,最直接的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将外部培训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一方面,开展数字化资源培训,帮助教师领会“方法重于技术”的精髓[8],了解资源建设的逻辑和基本架构,为后续资源建设打基础。另一方面,激励教师主动拥抱新技术,学会利用技术促进教育教学。人工智能助力教育与其他领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教育人工智能作用的对象是人,是会思考的高级动物,而不是被随意摆布的棋子。由此,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来实现人机协同。对教师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要主动认识、熟悉和掌握智能技术;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要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主动寻求专业能力的提升。

2.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让AI协同育人

人机协同教育实践,需要教师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成为学生和人工智能的引导者。首先,在人机协同教育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判断力,而不能被人工智能牵着鼻子走。另外,教育活动是面向学生的复杂工作,教师需要充当“连接者”,为学生搭建和智能机器沟通的桥梁,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健康成长做出判断。此外,智能工具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教师的助手,取代了传统的教育工作。而“育人”才是教育本位,教师的重心应放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核心素养培养上。同时,人机协同教学和教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数据支撑,教师需具备教育数据解读能力。智能教学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反馈,大多是从现象表面解读,并没有建立数据背后的理解。教师需要通过教学数据,反思数据背后的教育意义,提升数据驱动开展教学的能力。

3.创建真实情境,让创造性行为自然发生

创新性课程的设计和实施,需要同真实情境建立联系。置身于创新创造的真实情境,是刺激和培养创造性行为的有效策略。在情境创设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融合,让教师教育从传统实体物理空间走向真实情境世界成为可能。通过虚拟现实建模、人机交互的方式,教师可连接真实世界的真身与虚拟世界的分身,置身于创新创造的真实情境中,产生切身体验。创新发端于跳出自身,向内的内省,向外的连接。因此,基于真实的场域,同现实社会建立联系,进行实践性转化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与现实世界“经验”的壁垒,在真实社会情境中开展教学。

结  语

教师能力的提升是教育变革和教师队伍发展的关键。技术变革会提高人才培养需求,而教育会增加高技能劳动者的供给。教师是教育先行者,面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传统教师角色受到挑战,教师能力提升的研修势在必行。当然,新的素养和能力要求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的长期参与。对于教育而言,实现教师能力提升的教育大转型,将是未来人机协同教育走向共同繁荣的关键。

注:本文系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ZDA364)成果

参考文献

周跃良,吴茵荷,蔡连玉. 面向人机协同教育的教师教育变革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0): 5-11.

刘鹂,陈晓端,李佳宁. 教师育人能力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澄明[J]. 教育研究,2020,41(6): 153-159.

邵锋星,王红燕. 指向创造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J]. 中小学管理,2021(9): 35-37.

李春艳. 中学地理“大概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9): 96-101.

刘芝延,徐瑾劼. 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路径及挑战——基于OECD社会情感能力调查的发现与启示[J]. 人民教育,2021(23): 75-78.

陈燕燕,蔡文艺. 基于设计思维的创造力培养[J]. 上海教育科研,2020(11): 15-20.

何丽丹,李克东,郑云翔,李皜真,晏彩云,韩阳阳,张咏娇. 面向创造力培养的STEM教学模式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2019,25(4): 66-74.

黎加厚,邢星. 如何用好数字化教育资源[J]. 人民教育,2022(10): 35-3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

编   辑:王晓波

猜你喜欢
教师能力教师培训教师角色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策略研究
浅析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探析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