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

2023-05-26 19:09宋蕊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段习作语文

摘 要: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而语文学科有助于提升学生识文断字、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新《课标》的理念之下,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探究小学语文第二学段“感·知·用”习作训练的对象和策略,旨在提升第二学段学生的习作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第二阶段 习作训练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13

新《课标》按照写作能力发展的阶段性,为小学生的写作学习划分出了三个阶段性标准:第一学段的“写话”、第二学段的“习作”以及第三阶段要求更高的“习作”。其中第二学段的学生正在经历由“对写话有兴趣”到“乐于书面表达”的写作目标的转变,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因此,有必要对第二学段习作训练模式进行探索和创新。基于此,本文从习作的训练题出发,将小学第二学段习作练习题按照感、知、用三种类型进行划分,加深对习作训练对象的认识,并以此为依据辅助习作教学,接着从主题活动、范文阅读、口语训练三个角度提出习作训练教学策略,旨在优化小学第二学段的语文习作教学。

一、“感·知·用”的习作训练模式

(一)“感”的习作训练

“感”在这里指的是感知,分为感觉和知觉两部分,两者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所以人们总是将他们放在一起简称为“感知”。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感”的定义:首先,“感”的事物必须是现实世界真实存在的东西,是能够从中得到真实感受的,不是想象、捏造出来的虚拟事物;其次,人在“感”的过程中心中会出现一定的波动,这种波动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感知者会在这个过程中对感知对象有一个初步判断;最后,感知体验可以是主动完成,也可以是被动实现的,因此,“感”是具有双向互动性。“感”的训练是习作训练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准备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感官去感觉、用心去感受习作主题表达出来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整合之后可变为学生习作用到的素材。学生需要感知的事物可以是人、事、物,也可以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有时需要去感知静止的东西,有时则需要去观察动态的事物,有时需要用眼睛看,有时需要用身体去感觉,有时则需要用心去感受。

(二)“知”的习作训练

习作过程中的“知”指的是“认知”。从广义来讲,“知”是学生通过体验、观察、感受外部环境得到见解并形成内在的知识的过程,加上专业人员的指导,会使这种认知在心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简单来说,“知”是学生习作时的内化活动。学生面对不同的习作主题,会用到不同的习作技巧和不同的训练重点。在训练“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知物、知情、知理。

(三)“用”的习作训练

这里的“用”指的是运用,是对已有知识体系、素材积累的灵活运用。“心中所想”并不代表着“习有所成”。“用”的训练是习作的整体产出,也是习作训练的结束环节。“用”的训练一般是以口语表达或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将事情表达出来,是学生思维的外化。“用”的习作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习作水平。例如,词汇的运用能够将思维脑海中本来杂乱无章的思想,用一个准确的概念或者意象概括,进而使思想变得更加明朗、清晰。对于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这是关键步骤。

二、“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主动有效作为

1.开展主题活动,唤醒学生对事例的感知

主题式习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发动自己的“五感”捕捉场景,将主题活动与生活实际中积累到的素材结合起来,唤醒学生对生活事例的感知,帮助学生在习作中回归真实世界,提高习作内容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挚程度。

笔者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时,开展了一次“种豆芽”的主题活动。由于植物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我将这次习作的时间延长为1个月,给学生布置回家“种豆芽”的任务,让学生慢慢感受豆芽成长的过程。学生们认真地按照豆子的生长时间顺序,将种豆芽的过程有条理地书写了出来,各自交上了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和实践意义的习作。该活动的设置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引发他们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我给学生提出以下要求:用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语言将自己种豆芽的过程和心得记录出来。有的同学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的话语进行描述,有的同学用“第一天……过了五个小时……第二天……”的话语进行描述。从交上来的习作来看,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态度是十分认真的,笔下的豆芽生长记录也是事无巨细且十分有逻辑性的。学生们以后在遇到这种习作题目,就有了写作的方法。

2.依托范文引路,提升学生的模仿技巧

模仿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而模仿本身是学生的一种本能,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的这种模仿转变为一种能够掌控的能力。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训练。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优秀范文的示例作用。学生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范文,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式。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有《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等,本单元习作的要求是“续编故事”。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插图、关键词和末尾段入手,指导学生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有的学生很快出现了灵感,争先恐后地动起了笔。在认真鉴赏学生的习作之后,我将优秀的作文当作范文张贴在班级中,供其他学生借鉴和学习,对全体学生都起到了激励作用。范文需要“巧用”也需要“慎用”。

3.重视口语表达,注重学生语言的运用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大胆充分地进行口语表达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接着引导学生将口语转化为书面语,并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我有一个想法”的习作时,我让每位学生从家中带一个橘子。首先,我让他们观察自己桌子上的橘子,并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词语和修辞手法对橘子的颜色、形状、气味等进行描述。其次,我让他们将橘子拿在手中,并剥开,说一下自己观察到了什么。最后让学生们尝一尝橘子,并說一下口感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设置了“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循序渐进,学生们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见解,也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了很多有用的口语表达技巧。在课堂上,我总会提出一些问题,并针对问题的难易程度去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此外,在学生口语表达时,我还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主语,讲清楚话语。

(二)学生自觉有效迁移

1.感知生活,积累事例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平时在生活上又不知道怎么将生活素材与习作结合。所以,学生写作的时候常常会不知道写什么,写不出合适的内容。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便很难下笔,也写不出充实的内容。究其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带着观察的眼光去发现身边发生的事情,或者是观察的力度不够,只用眼睛看见,并没有用心去“看”,导致学生看过一遍就忘了,这是因为没有用心思考的缘故。要想提升写作水平,学生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实例,并去思考事例中的哲理。只有将生活中的事例积累起来,才能在写作中用上。

第二学段的习作主题主要分为写人、写事和写景三类,对应不同的习作主题,需要去积累不同类型的生活素材。

第一,写景类。这类的习作主题主要集中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学习,一共有三篇,例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这个题目要求学生将自己所看到的世界,以及所见所感书写出来,因此,要求学生动用五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有趣之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修饰词、拟声词,也可以采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作文的生动性和文采。

第二,写事类。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写事类习作共有9篇,是占比最大的写作主题。事情的写作,需要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怎样将一件事交代清楚,十分考验学生的写作功底。要想提高写事类作文的生动性,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知。例如在一场生日宴会上,可以聆听每个人的对话,观察某个高兴的表情,记住生日宴会的流程,等等,这都有利于未来将这一场景搬到写作中去。

第三,写人类。写人类主题的习作在小学语文第二学段中共有3篇,分别是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猜猜他是誰”、三年级下册的“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以及四年级上册的“小小‘动物园’”。这三篇习作不管是从“张度”还是“用度”上都是呈递进式上升的。所以,学生在生活中感知人的时候,需要由浅入深地进行感知。

2.日记练笔,知晓方法

要想掌握习作的基本方法,提升习作技巧,就要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习作练习。但是,第二学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到习作,如果经常进行习作练习,不仅难度较大,而且可能导致学生畏惧写作。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一天中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在日记中进行模仿写作。

例如,在写人的时候,分别从人物的外貌、性格、品质和爱好等入手进行描写;写事的时候,用序列词,如“先……然后……接着……最后……”。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的日记建立起大框架。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仿写一些“ABB”式或“AABB”式的修饰词语,以及“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句子。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反复练习,熟能生巧,最后轻松将这些技巧迁移使用在习作中,使得习作更加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文。

3.课外延伸,展示个性

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比较多样,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可以在自身的日常交往中,充分展示、表达和运用习作技能。例如,母亲节给妈妈一张贺卡,给1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给小区物业一个小建议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展示机会,学生们可以将习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一方面用习作为生活增添一抹亮色,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习作水平。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语文学科有助于提升学生识文断字、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在新《课标》理念之下,小学语文的习作训练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小学语文第二学段的习作教学是学生习作道路的指明灯,教师采取“感·知·用”的习作训练符合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对习作的恐惧和厌恶心理,还能打开学生习作新世界的大门。学生要做到感知生活、积累事例,日记练笔、知晓方法,课外延伸、展示个性,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促进“感·知·用”习作训练模式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庄惠丽《放缓坡度·因势利导·激发潜能——小学语文第二学段自主习作的教学尝试》,《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2] 鲍丹凤《简析小学语文第二学段学生习作教学的理论研究》,《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年第9期。

[3] 李睿《小学语文习作训练方法探讨》,《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年第8期。

(宋蕊,1969年生,女,安徽淮北人,汉族,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段习作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作展示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