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深深度,助力识字

2023-05-26 19:09张玮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蔺相如成语识字

张玮玮

摘 要: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大众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更是成为当下小学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而汉字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学习汉字不仅是对一种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学习。本文从学习成语故事的角度来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识字教学 小学语文 成语故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34

成语故事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对于成语故事的学习和研究,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很多深厚而朴素的做人道理,更能从中实现趣味性的识字教学;同时,成语故事以其短小精悍的故事形式,能够帮助小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间来记忆汉字,并学会将所学习的文字、成语更加熟练地运用到生活中。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成语故事的应用价值

1.渗透中华文化,深化汉字教学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百家争鸣、包罗万象、源远流长……这些耳熟能详又寓意深远的成语,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企及的。可以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后人所能继承与发扬的优秀文化如同浩瀚烟海,深邃而广博。小学生需要有一个简易的“门槛”来进入这样一个宏大的世界,而成语正是这样一个简单易学的存在。大多数成语都是四个字的组合,学生在学习成语的过程中,会根据字的样式来想象故事,根据故事的情节来丰富文字的印记,两者相辅相成,达到深化记忆的目的。

以“愚公移山”为例,“公”这个字看上去就像一个白胡子“老公公”,而“山”字一看便知是“一座山”,如此学生就能敏感地捕捉到,这是一个“老公公”和“山”的故事;而在听过故事之后,学生就会将“愚”与“愚笨”等词语相联系,将“移”与“移动”等词语相联系,通过“听故事”的形式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复杂的汉字。另外,在“狐假虎威”中,尖嘴长鼻的“狐”字和阔肩肥爪的“虎”;或是“源远流长”这四个字一看便有徜徉邈远的感觉。汉字“形”与“意”的充分融合与成语故事相得益彰,能够充分提升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实现以点带面、充满趣味的识字教学。

2.引导以小见大,丰富品德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国家强调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根本理念,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待立德树人教育,必须要在教学内容上以小见大,融合良好人生观、价值观。

从成语教学的角度来讲,成语故事中总是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从小人物、小动物、小细节中见真章,是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比如“铁杵成针”,多少中国人是从李白身上学会了锲而不舍的优秀品质,不仅是为“铁棒”到“针”这种转变而震撼,更有对“李白从小贪玩不爱学习”的共鸣,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像李白那样的天才名人,也是需要从一点一滴来努力的,只要认识到错误、努力补救就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人。

同时,以小见大的品德教育思路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双减”背景下,家长对于学生品德的教育同样要重视。以往受教育辅导行业“内卷”的影响,家长对于学生的教育充满了功利性,显现出了急功近利的弊端,忽略了学生良好品性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维护,致使社会上出现了“空心病”这样的现象。而伴随着学生课余时间增多,家长将视角从“成绩”真正转变为“成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陪伴和引导,使得家长有机会与自己的孩子更加平和地看待成长过程中的问题,进而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升原生家庭的幸福指数,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融合引用引学,开展趣味教学

鲁迅先生曾说:“人们学话,从高等华人以至下等华人,只要不是聋子或哑子,学不会的是几乎没有的,一到学问,就不同了。”因为旧时学古文就是“只要你死读,自己去记住”,而当下的教育正是要从这桎梏中彻底走出来,让教师不再“死教”,学生不再“死学”,学的过程也是用的过程,用的过程同样是学的过程。

比如,现在有很多商家喜欢“活用”成语,像“咳”不容缓、有口皆“杯”“衣衣”不舍等,一些不明所以的学生如果是第一次看到这些成语,就会产生如同小鸭子“认妈妈”的印随行为,永远记住这种错误的成语,学后依然不自觉地说错、写错,因此成语学习不仅要注重广泛涉猎,更要“精细”学,学生需要知道字里行间的真正含义,才能做到会用、用对、用准。

比如,有的小学生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时喜欢用“瓜田李下”这个成语,认为颇有诗意,其实“瓜田李下”是用来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这样的误用显然是对成语本身的意思不熟悉,如果知道这个成语源自古乐府《君子行》中的“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就会明白所谓“瓜田李下”是指君子不可在瓜田里蹲下身提鞋子,不可在李树下抬手整理官帽,以免使人误会自己偷瓜盗李。由此可知,成语学习与识字学习要形成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关系,让学生能够从故事的情节出发,以兴趣促学习,从而加深对成语、文字的深刻记忆,以此提高识字的学习效率。

又如上面提到的“铁杵成针”,成语中所包含的“铁”和“针”字都有同样的“金字旁”,而“杵”却是“木字旁”,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讲一下“金字旁”和“木字旁”的应用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偏旁的意思,进而认识如“钢”“铜”“铅”等金属性质的字,以及“材”“柴”“森”等跟“木”有关的字。如此,学生就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格外注意有这些偏旁部首的字,将其与材质联系到一起。

二、基于成语故事的识字教学策略

1.扎根教材内容,提升思维、开阔视野

从教材出发的识字教学是小学生思维拓展、活学活用的重要途径,因此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不应脱离教材,一方面是会分散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碎片化知识进行及时复习与应用。同时,成语作为汉语言文学中独特的存在,不仅具有充分的识字教育价值,让汉字的学习有更多的记忆点可以依附与延展,更能帮助学生建立“文字”与“文章”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为例,这篇课文虽是选读篇,但辞藻精妙、意境悠远,且包含很多学生平时不太会接触的成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寻找隐藏的成语宝宝”的游戏,让学生边读文章边搜集成语,看谁能够找到最多,文中诸如“恍然大悟”“烟波浩渺”“茂林修竹”“顶天立地”“风光旖旎”“碧波万顷”“山高月小”等都属于成语,但同时也有“巍峨雄奇”“晶莹澄澈”“三潭印月”等不属于成语的“四字词语”。学生在选择成语的过程中不仅考验自身的文学积累,同时也能培养其语感和语言逻辑。进而,学生在挑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凡四字皆成语”或“不熟悉的便不是成语”的误区,教师便可以与学生就其中一些颇有争议的词语与学生一同分析、探究,以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

比如对于“山高月小”这一成语的辨识,很多学生就会感到困惑,其他的成语一般都具有“形容词”的词性,可这个“山高月小”听上去是对一个事物的陈述性描述,一点也不像成语。教师可以现场上网查询这个成语的意思,原来“山高月小”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诗中有云:“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该成语是用来形容从山下望去,山高高耸立,天上的月亮小而明亮的景象,具体来说就是用来形容夜景的气势,并引用造句来引申含义:“我与爸爸夜登山顶,在凛冽的寒风中一览那山高月小之美景。”如此,学生不仅能认识到新的成语,更懂得了如何运用,同时也能从“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中领略古人笔下妙不可言的悠然意境,这对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传统文学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2.运用情境教学,深化内涵认知

成语的学习与汉字的学习一样,都需要画面感。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最大不同就在于形与意的充分结合,一个汉字摆在一个人面前,他或许还可以猜出个大意,但一个英文单词却是不太可能单凭看就能猜出意思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说中文越学越容易,但英语越学越难的原因。因此,通过成语来学习汉字必须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通过画面来理解成语,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深入学习汉字文化。

以《将相和》这篇文章为例,整篇文章包含“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成语故事,可谓精彩纷呈;但从字面来看,历史事件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和千钧一发的危机感并没有被展现出来,比如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和氏璧,却转身一步打算与和氏璧“共存亡”时,文章描写道“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这种平铺直叙的方式很难让小学生“入戏”,反观该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中的描写:“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髪上冲冠,谓秦王曰……”虽言简意赅,却能够从“却立”“怒髪上冲冠”中看出当时的剑拔弩张。为了让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当时的情境中来,以领会蔺相如彼时的紧张、狠绝与果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影视资料,如此学生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故事演绎获得感官上的刺激,进而得到共情体验,理解“完璧归赵”这个成语背后所包含的蔺相如运筹帷幄、坚毅孤勇的过人胆识与才能,继而在以后运用“完璧归赵”时,脑海中不再只是秦王给、蔺相如接这样平常的画面,而是带有宏大的历史氛围感,仿佛看到蔺相如决绝而坚毅的眼神,以及那个被高举着、随时会被击碎的和氏璧。

3.活用故事情节,演绎趣味识字

成语故事中包含很多有趣的情节,比如“狐假虎威”中被狐狸玩弄于股掌之间的老虎,“水中捞月”中憨态可掬的小猴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自己讲故事、演故事,从而学习成语和汉字。如此,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满足学生贪玩、好动的天性,让他们能够在玩乐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比如在拓展学习“南辕北辙”时,让一名学生负责“旁白”,再让另外两名学生表演赶路人和过路人,其中一个人拿着一个三角尺来当作“马车”的“缰绳”,另外一个人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装扮成过路人,比如在头上扎一个“头巾”,或者身披披肩扮成弯腰驼背的“老妪”。通过“小演员们”诙谐的表演和这种充满仪式感的舞台表演形式,让学生能够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同时,教师将“南轅北辙”写于黑板上,让学生能够一边看故事,一边认识汉字。另外,教师还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让学生学习成语,比如“水中捞月”这个成语,教师布置学生将故事情节与四个汉字融合起来,绘制一个不一样的“水中捞月”,学生有的将水的下半部分画成了“化了”的效果,四个字都“泡”在了井水中,有的将一个小猴子画在“捞”字的“竖弯钩”上面,长长的猴子尾巴勾住下面的一个“月”字,还有的学生直接将四个字竖着画在了一个长长的井里面,上面挂了一串小猴子,在费劲地往上拽着,最上面的天空上还画着一个月亮……通过这种将绘画与成语结合起来的识字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够让学生喜欢上用课余的时间来学习成语的这个活动。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一天牢记一个成语,也比背十个忘八个要好得多。活用成语故事的情节和深刻内涵,让学生不仅学到汉字,更从中领会成语中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比单纯地学会一个字、一个词要有意义得多。继而,从“双减”政策的角度来讲,识字教学与成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也给予家长作业辅导的新思路。以往,家长在辅导孩子认字、写字时,总是以“纠正发音”“反复练习”为基本形式,现在通过成语学习来认识汉字,不仅给家长更多的思路,也能够在课业辅导的内容和形式上提供更多趣味性的选择,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习质量。

比如在学习《将相和》中的成语和生字时,家长可以将故事与生字进行融合,比如在学习“蔺”这个字时,家长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完璧归赵”后面的故事,即秦国之所以提出“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和氏璧,而是借此试探赵国实力,而赵国居然真的愿意铤而走险去交换城池,这就说明赵国急需扩充领土以增强实力,后来秦朝一举灭赵,据传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外交活动得罪了秦国,其后人不得已将“蔺”这一姓氏去“头”、去“心”,改姓氏为“门”,才得以保存实力免除灾祸。如此,学生就可以将“蔺”字拆开来学习,从而很快记住其中的偏旁部首。

综上所述,任何学习都应讲求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过程。通过成语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不仅能将“用”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汉字文化知识,同时也能够真正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增添自身的生活智慧,让学生不再是“小书呆子”,而是越学越聪明的新时代“实用型”小学生。

参考文献:

[1] 田歌《基于成语故事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求学》2021年第40期。

[2] 王亚楠《国学经典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分析》,《科幻画报》2021年第8期。

[3] 张国珍《汉字文化观照下小学低段识字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论文。

[4] 刘丹凤《谈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9期。

[5] 王爱玲《如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读写算》2018年第18期。

猜你喜欢
蔺相如成语识字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
识字
负荆请罪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拼成语
负荆请罪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