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探究

2023-05-26 19:09温南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语文

温南冰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成果,是中国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对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文言文的教学中,可以使文言文教学充满活力,也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文言文及其背后精神。文言文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相辅相成,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实践中,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却不尽如人意。因此,文章重点围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文言文教学中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以期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言文 传统文化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48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信仰。汉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工具性与人文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仍处于“零散”阶段,教师往往忽略了在文言文教学时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对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出传统文化和文言文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文言文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语文教学人员提供参考,做好文言文教学工作,有力地传承传统文化,帮助学生端正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态度。

一、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量外国文化涌入我国,造成了外国文化普遍流行的现象,给国内人民的心理带来了巨大冲击,影响了一些年轻人对本国文化和国家归属感的认同,致使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比如,年轻人经常过圣诞节,却把中国传统节日抛之脑后;往往推崇个人主义,忽视集体主义等。此类现象的出现,不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学校教育阶段,是一个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此时,将传统文化教育与文言文教学相互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此,教师应让学生扎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之中,以此提高其思想境界。

2.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了情感、语言知识、思考能力等诸多因素。而在语言文化中,文言文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中国古代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哲学意义。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在学习和应用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欣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3.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由于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对其理解不透彻,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导致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融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和人文知识,从而使文言文学习更加有效。

4.能够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新观念层出不穷,对处在教育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了“哈韩”和“哈日”等社会问题。面对年轻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薄弱的现状,教师应将传统文化和文言文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全面的了解,从而加深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文化传承意识薄弱

结合教学实践表明,目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观能动性低,大部分学生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很多人为应对考试而被迫读书,对文言文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尽管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在寻求改变,但是由于学生总是处于盲动状态,导致学习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教师仍然沿用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使学生误以为文言文与当今时代发展毫无关联,只需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充分发掘文言文的思想内涵、文化知识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增加其趣味性,在不知不觉中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心中。

2.文言文教学观念和方式比较传统

尽管文言文教学方法一直在革新,但传统教学理念依然占据着主要位置,所以改革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方法与教师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如果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传统,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呈现过时的问题。当前,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死记硬背,逐字逐句翻译和重点解读文言虚词、实词等,忽略了对文言文欣赏能力的培养。“碎片化”阅读方法难以深刻地领会文章的含义或产生对文本的总体理解,更谈不上发掘其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就会失去兴趣,导致文言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例如,在《师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忽略了对传统的尊师文化和有关典故的解释,而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翻译字、词和句子上,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众所周知,古代文言是“言”与“文”的结合,不仅要重视“言”的文化表达,还要重视“文”的思想意蕴。

三、文言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坚持用好教材,指导高效学习

文言文教学要想充分发挥其民族文化传播的功能,就必须搞好对教材的挖掘工作。教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积极地发掘教材中的“隐性”教学内容,例如情绪、态度、价值观等。文言文的文风古典,与当代生活有很大差距,不能很好地反映人文教育的内涵,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挖掘课本,发现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以及与文本的结合点,进而更加准确迅速地找到教学中的创新点。同时也要拓展教学内容,发掘教材以外的内容,带领学生走出课本。具体教学时,要通过文言文教学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整体素质。语文教师要做到三个方面:一是要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认同;二是要强化终身学习的意识,使自身语文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三是要顺应时代潮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宽语文教学的广度,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充分把握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2.教师正确引导,促进诵读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需要学生心、眼、口、脑协同运动。叶圣陶认为,只有通过对古文探讨和背诵,才能充分地了解其思想内涵。在文言文朗读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深入探讨,才能获得客观理解,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思想意蕴,并把其转换为自身需要的内容。只有当学生把文言文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受益终生。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比如,在教授《游褒禅山记》时,教师可以用红笔在初读时画出其中不理解的生字生词,在第二次复读时圈出其中不理解的语句,直到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再带着问题去阅读,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的经历,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

又如,在教授《项脊轩志》时,教师就应指导学生针对文本知识反复理解,使其感受其中的精髓,在阅读过程中达到诵读的目的,掌握有效诵读的技巧,使得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合理诵读,于诵读过程中掌握文本的知识,感受到主人公的爱国情操以及雄心壮志,深受感染并为其精神所动容。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与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良好文化氛围,让其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由小见大地体会到中国古代文言文的强大魅力。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不同的故事,并在课上进行“六分钟”的讲解,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用剧本形式修改文言文,引导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项羽、刘邦、范增等人。

4.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学习文言文及发扬传统文化

我国教育部相关条例提出,要根据现实条件,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对学生核心能力进行严格评估。同时,引导学生、教学管理者、教师等多种角色参与到课程评估中来。在语文教材的教学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要求,运用多种评估手段来衡量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激励所有学生都能端正文言文的学习态度,致力于在学习过程中做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

5.分析语文文言文教材,擺正教学观念

从文言文内容来看,编者不仅要加强学生文言文素质,还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的培养。

以《将进酒》为例,学生可以基于作者的生平经历树立乐观豁达的态度。又如韩愈《师说》中的“传道受业”,《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思想都可以让学生端正学习和做人的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并将传统文化观念、文化背景、民俗文化等与之相融合,将学生代入到作者所处的时代,从主体地位来体会这篇作品的内涵。

6.关注文言文用词,把握传统文化及文言文教学的关系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应付大量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与逐渐消失,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不是随心所欲就能改变的。所以,对于“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在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因为数目较多,所以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让学生从文字、文化发展角度来理解,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中积累更多字词。

例如,古代语言用词讲究精确性、简洁性,通常不会重复使用,除少数术语外,使用的词很少,其单位多为单字或句子,与现在的词汇应用方法有很大的区别。比如,“山东”“河南”“妻子”“学者”均属于古今异义词,因此古文中的文字大多是因偶然而拼凑而成,实际上,它们仍然只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单字。在翻译时,每一个字都要分开来理解。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不明白原因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先入为主的错误,从而导致翻译问题。一些古代汉语词语的不同,则与汉语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汉语中出现的新词语越来越多,一些原本承载着大量词义的词语也逐渐得到了释放。比如,“穷”在古代有许多含义,但现在的意思仅是“经济困难”。显然,如果不了解语言的发展进程,不对其进行分析,就无法真正理解文言文,从而难以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学就应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一般而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称呼常常带有时代的印记。古文中缺少词汇,可能是古代语言文字的一个缺陷,掌握了这个规律,以后再翻译文言时就能看穿这种现象,从而避免错误地进行翻译。

事实上,“通假字”也是如此,其存在的原因很多,例如汉字的词汇量不足、新事物的产生、传抄错误,等等。要实现“累积”的目标,就必须把握“积累”的规律,而“积累”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传统语言文化的角度来理解,而不应只关注词本身,而忽略了其诞生的环境。

7.联系现实生活,深化优秀传统文化认知

语文教材文言文的选题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历史和传记散文外,还包括了风景、游记、议论文等,这些普遍不具有故事性,使得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十分枯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又可以让学生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赤壁赋》中体现了苏轼豁达和洒脱的品质——他本应在朝中为官,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的一个闲职,不过黄州的艰难生活并没有让他沮丧,反而让他形成了一种平和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苏轼进行比照,比如生活条件、遇到的困难等,而后再换位思考苏轼的经历。苏轼在人生的挫折面前,始终保持超然物外的状态,而有些学生则是心理承受力较弱,会因生活中的小小挫折而郁郁寡欢,甚至有了“轻生”的想法。与苏轼经历比起来,这些小小的挫折显然不足挂齿。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生的心态可以得到调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既符合新《课标》时代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又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

综上所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形成爱国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为了在语文教学时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激励学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语文教师要善于使用多元化方式,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结合教学目标及要求,进一步端正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立志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评〈文化取向的文言文课程内容重构〉》,《语文建设》2021年第15期。

[2] 王秀梅《文言文教学的策略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视域下》,《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21年第8期。

[3] 陈伟红《传承传统文化  汲取古人智慧——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探究》,《基础教育论坛》2021年第13期。

[4] 林小玲《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试论》,《读写算》2020年第19期。

[5] 贺琳《解读文言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与文化传承》,《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年第21期。

[6] 罗家丽《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散文百家》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文言文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