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探究性学习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策略研究

2023-05-26 19:09郑迎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探究性法治道德

郑迎奎

摘 要: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深入渗透素质教育逐渐成为教师探索的主要方向。根据现阶段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际,教师应探索如何开展创新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例,探索其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明确其对于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探究性学习法入手,分析了如何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实现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学。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改革 探究性学习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5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主要是践行了课程改革教育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方针,在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与认知基础出发,在学生收集学习资料、探讨学习问题、分析实际案例、表达个性化看法时,给予帮助与鼓励。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语言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

一、积极为学生创造情境,引导学生产生探究兴趣

只有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求知欲,才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也能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进而让道德与法治课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创设的教学情境非常多,包括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以此设计教学问题,或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设计自由交流的互动情境,或者借助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质疑,让学生产生思考。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式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有效发挥出探究性教学的作用,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例如,“青春飞扬”这部分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学生对青春的憧憬和向往之情展开,为了让学生对青春有正确的认识,并具备自信自强精神,教师通过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入了辩证性话题,让学生通过互动教学情境,与同学、教师一同探讨如何看待青春、如何规划青春路径等。

首先,教师在课前搜集了相关资料,在讲解时通过《朗读者》中关于青春的开场白,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借助教材中对于青春的描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用一些词语来描述青春与理想。而后,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为了达成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应该如何走过这段青春之路。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伟人毛泽东的故事,让学生看到他是如何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步丰富学识,开阔视野,并且最终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通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伟人毛泽东在年少时就有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进而强化学生的不断学习决心。而后,讲解伟人毛泽东的坚定信心与理念,让学生发现毛泽东在开创伟大而光荣的事业时,是如何展现自己的优势与才华的,是如何创造实践机会的。通过教师逐步引导,学生产生了为达成人生理想永不放弃的信念。这时,教师再借助女排夺冠故事的讲解,向学生渗透自强不息与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随后,从女排夺冠的事件开始拓展,教师列举了两个同学在面对挫折时的不同做法,让学生根据不同同学的做法给出建议。第一名同学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不到位,迟迟找不到解题方法,于是干脆放弃,甚至在考场上睡大觉。第二名同学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自己对于题目的理解也不到位,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于是,在此次考试结束后,他针对教师对不同题目的讲解进行了划分,了解了不同的知识点所对应的题目,并且在私下练习了相关题目并进行拓展。最后,学生在小组内与同学沟通,分析这两名同学的做法有哪些可取之处,有哪些不可取之处,并针对他们的做法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这样不断互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如何前进,如何自信自强,如何克服惰性战胜自我,如何实现美好的未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丰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体验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会强调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或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分析该例子中体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点。教师在设计探究性课堂时,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时刻关注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还是合作探究的环节,都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探究过程,了解学生在思考分析问题时存在的困难,并且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时及时给予帮助,让学生具备完整的解题逻辑,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以此让学生理解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性知识。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对于教师所展示的生活实例不能完全共情,也并不能从生活实例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分析问题并与学生一同探讨该具体实例中究竟讲解了怎样的故事,渗透了哪些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等等。只有抓住学生在课上有疑难的瞬间,将其作为教育学生的良好契机,才能够让学生在课上的学习体验更加丰富。

例如,在学习“集体生活邀请我”时,教师讲解了集体的含义,并通过分组的形式讨论事例,让学生理解“团结集体,发挥合力,产生巨大力量”的原因。事例一:下雨天,张同学在回家时没有伞,陈同学把伞借给他,并且冒雨回了家。可是不巧的是,陈同学回家后因淋雨感冒发烧,第二天只好请病假没有来上学。张同学知道后,不仅主动帮陈同学记录了当天的笔记,还从教师那里拿到了今天的重要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陈同学学习落下的知识。事例二:李同学在得知刘同学家庭困难之后,主动联系爱心社团的同学们,并且以匿名募捐的方式为刘同学募捐了2000元,教师得知后又补贴了1000元。在教師把3000元现金交到刘同学手上时,刘同学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两个事例通过同学对同学的关心、教师对同学的关切,将集体生活中的温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讨论时,有的学生就发表了自己个性化的看法,坦言自己也曾被其他同学这样帮助过。如此,学生很容易就与事例中的同学产生了共情,能够快速从这两个事例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点,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时也不断感叹集体生活给自己的帮助。与此同时,有学生能够在事例中共情,也有学生无法掌握事例中的重点。教师通过观察发现有个别学生在聆听事例时不认真,也没有发表看法。这时就可以询问学生参与过的集体事件,如班集体活动、社团活动、小组活动等,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进行灵活变通,促进学生产生学习体验感。

三、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实现学生主动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由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或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都强调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从目前的教学改革方向来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对所学内容敢于提出质疑,从这一点出发,教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也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并不是绝对权威的,让学生有选择是否提问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质疑能力,让学生的自主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指标。学生如果能够在课上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给予奖励,鼓励学生自觉思考,并且敢于对所谓权威性的观点说“不”。

例如,在学习“维护秩序”时,教师通过生活中有秩序与无秩序的视频资料进行了导入,让学生观看视频资料并回答问题,如:资料中体现了哪些社会秩序?学生在课上分享自己观看视频所得出的结论,教师指导学生将有秩序和无秩序的社会生活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让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秩序对开展正常社会生活的影响。然而,课堂并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或者是对视频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有学生针对视频中出现的机场安检环节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机场安检流程烦琐且时间长,导致每次在机场登机时都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不能把机场安检流程做得精简吗?根据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探究分析:为什么机场在安检时要有这么多限制?从公共秩序问题拓展到维护公共秩序带来的好处,让学生看到机场安检繁复冗杂的工作背后,是出于我们的人身安全考虑。学生提出的问题让班级内的学生都开始主动思考,无论是学生搜集资料还是在课上的互动讨论等,都探究了要维护公共秩序的原因,让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后对知识了解得更加清楚明白。

四、举办多样化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思维

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特点出发,强调教学理论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并强调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比如,在讲解知识点时组织学生开展演讲活動,学生根据自己在网络上或相关书籍材料中找到的文章,准备演讲材料,这种参与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具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一同欣赏漫画或观看录像,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参与感更强;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并讨论问题,让学生的不同思维进行碰撞,促进学生主动体验教学活动。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做到及时引导学生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形成准确的思想认识。

比如,在学习“服务社会”时,教师在课上播放了支教女孩赵小婷的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赵小婷身上散发的精神,学生看到了赵小婷对服务社会的思考,对社会的奉献。随后,教师打开中国文明网的链接,让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话题,并点进去为学生朗读整个故事,让学生围绕这个感人的故事开始讨论,分析该故事主题触动心灵的原因。通过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学生明确了人们在做不同的事情来服务社会,了解学生对如何奉献自己、服务社会的认识。比如,鼓励学生列举自己所了解到的生活中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真实人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所阅读过的书籍,看过的文章,说说其中人物所做的最让人感动的服务社会的事迹等,让整个课堂充满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对如何服务社会产生正确认知。另外,在授课结束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在课下积极搜集有关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资料并整理为演讲稿,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如何通过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努力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让学生经历自主搜集材料、整理信息以及捋顺逻辑的过程。

五、课堂走出学校,步入家庭与社会

道德与法治本身就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开展的品德教育课程。为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形成,使学生具备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必然要关注学生的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课本中的知识点形成准确的认识。然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全面展示道德与法治中的知识点,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也为了让学生将良好的品质渗透在一言一行中,教师要积极与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相联系,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合力教育,让学生明白应该如何看待具体问题。这为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点提供了立体的、生活化的平台,既能帮助学生深刻分析知识点,又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于行动。同时,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期待,明确家庭教育是否与学校教育达成了平衡,不强硬地要求学生完成某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对家长也不再抗拒。

此外,教师应适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要求学生具备环保意识,不是直接说明环保的重要性,而是要通过带领学生观察现在的社会生活,让学生看到不注重环保所带来的危害,促使学生自发地产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意识。学生在教师的带动下,能够走出课堂,发现生活中的美,也能够发现生活中亟待改善的部分,促使学生将保护环境的意识内化为具体行动。

另外,通过学生的课下作业,让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会课本中抽象的知识点,强调家长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让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和睦。这样一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家庭生活进行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状并解决实际问题,践行了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也符合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助于学生成为生活与学习中的发现者与探究者。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固有教学理念,将探究性学习与课程教学进行结合,从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出发,了解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需求,并通过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多样化教学活动等不同的方式,带领学生完成问题的探究,促进学生在体验生活、认真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并形成良好的道德标准。教师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自我的平台,使得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重视,学习信心得到提高,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更具主动性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斯朗卓玛《关于探究性学习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散文选刊》2020年第2期。

[2] 黎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中学教学参考》2015年第22期。

[3] 殷拥军《“探究性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制课上的应用》,《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18年第6期。

[4] 王存贵《道德与法治“探究学习点”的选择》,《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7年第6期。

[5] 戴宏萍《浅析初中政治课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第11期。

猜你喜欢
探究性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