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平的“漆”彩人生

2023-05-26 01:10苏艳
现代艺术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漆西平痱子

苏艳

宋西平的漆艺工作室,有着各种形状的精美漆器,它们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色泽,而这些漆器,大多数诞生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宋西平手中。

成都漆艺,四川省成都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发轫于商周,成熟于汉,兴盛于唐,绵延于宋、明、清而不断发展,历史悠久。而在这项技艺能够传承数千年而不衰,正因历史流转中,有无数位如宋西平一般的匠心人,口授心传将“大漆之美”交到年轻人手中。在与成都漆艺相识相伴的50余年岁月中,她也一路见证了自己的“匠心”。

1972年,彼时的宋西平才20出头,因成都漆器工艺厂面向社会招工,便因此与成都漆器结下了一生之缘。进入厂里后,最先从雕工学起,学到一定阶段之后便开始接触漆工。制作漆器所使用的漆是天然生漆,生漆生长在海拔800至3000米、背风向阳且湿润的山坡林内,每年的三伏天便要采摘。生漆因含有漆酚,一旦触碰到皮肤,就会造成烧灼、奇痒难耐的过敏反应,也被称为“漆痱子”。“漆痱子”是每个学习漆工的人都会长的,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适应才会消除。而对于宋西平来说,“漆痱子”的影响尤为严重。刚接触生漆的时候,宋西平的手上、胳膊、脖子、脸上都会过敏,长满了“漆痱子”。手和脸全部肿起来时,眼睛只剩下一条缝。痒得难受时,皮肤一旦挠破,还会不停地淌黄水。因为对生漆严重的过敏反应,厂里便让宋西平主要负责雕工,这为她精湛的雕工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她对漆艺的学习从未停止,为了让自己能学习到漆器的全部工艺,宋西平渐渐克服了生漆带来的影响,宋西平说,“直到现在,也不能完全摆脱生漆带来的过敏反应。一到春天,皮肤接触到生漆的时候,还是会发痒。”但即便如此,从炼制、晒制生漆、调制色漆、上漆,每一个环节,宋西平都坚持自己上手。

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打磨中,她已陪伴着成都漆器走过了50余年的岁月。昔日漆器工艺厂中的一名新手,如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对于自己投身于漆器制作的这些岁月里,宋西平最感谢的便是她的先生。宋西平表示,能安心、全心全意投入到漆器事业中,离不开她的先生对她的支持与帮助,让她无后顾之忧,而专注漆艺的创作中。现在已经72岁的宋西平依然每天都在制作漆器,她的先生也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她,这令她非常感动。

近年来,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成都漆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产品市场狭小,制作者后继乏人,许多传统技艺已开始变形和失传。宋西平害怕非遗技艺失传,也开始招收学徒。她的女儿张丹毅然决然辞去北京的高薪工作,投身到漆艺学习,开始做一个“半路出家”的手艺人。宋西平说,“女儿放弃北京高薪的工作回来传承成都漆艺,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有过困惑与动摇,但是我都会鼓励她、帮助她,传授我所有的技艺。我女儿做漆的时候很洒脱、不娇气,并且她能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与她的勤勉和年轻人自带的敏锐是分不开的。”宋西平谈起自己的女儿,脸上的笑容止也止不住。为了让女儿能学到更多东西,宋西平建议女儿走出去拓宽视野,鼓励她将眼界看出国门,并让女儿到日本向著名的漆艺大师大西长利拜师学习。于是张丹在传承母亲的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将中日两国的漆艺融会贯通。面对年轻市场,宋西平坦言要做出改变,因为这也是为漆艺好。

如今,她的团队人员众多。从开工作室起,宋西平便先后帶了不少的徒弟。“不能浮躁、不要半途而废,该休息的时候就休息,但该练功的时候要肯下苦功。”对于这些想拜师学艺的人,宋西平也有一套自己的标准,她笑着说,“‘漆痱子是必得的,这个得说清楚,这是需要克服和坚持的。”

时光荏苒,五十年的时光飞逝,宋西平也从桃李年华迈入了古稀之年。而她仍然在奋进,她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而深感责任和担当的沉重。“我们从上一辈的师父手中学来这些技艺是系统的、完整的,我们必须要好好地传下去,必须要让漆艺越来越好。”她眼神坚定地说道,“传承成都漆艺,秉承并坚持传统古法制作,是我们一直在做且必将坚持做下去的事!”

猜你喜欢
生漆西平痱子
长痱子了,怎么办
痱子的防治
神秘的“东方树液”——生漆
篁岭晒秋
一斤生漆的“分量”——“漆农”刘照元的平常生活
张西平
扎西平措
生漆中桐油的检测方法
今夏,迎战痱子
中日彩色生漆加工工艺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