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痤疮相关的化妆品研究进展

2023-05-26 02:22蔡洁文刘馨镁席丽艳
皮肤病与性病 2023年2期
关键词:皮脂皮脂腺护肤品

蔡洁文,鲁 莎,刘馨镁,席丽艳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广东 广州 510000)

痤疮一直是全球重点关注的话题,在几乎所有国家,痤疮的负担率都在持续增加。据统计,在过去30 年间痤疮发病例数增加了47.9%,全球痤疮发病例数从1990 年的7970 万例增加到2019 年的1.174亿例[1]。痤疮主要发生在毛囊皮脂腺单位,其发病因素极其复杂,经近年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家族病史、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皮肤类型、饮食、激素水平、化妆品等因素对痤疮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随着市面上出现化妆品的种类及功效性成分越发复杂,人们把焦点聚集到化妆品上,但对于化妆品是否与痤疮的发生相关及其对痤疮发生严重程度的影响尚未明确。本文基于痤疮与化妆品的相关性,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对此问题的研究,分别从化妆品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化妆品辅助治疗以及致痤疮机制、化妆品成分与痤疮相关性的检测方法3 个方面展开阐述。

1 化妆品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化妆品指有清洁、保护、美化、修饰等作用的日用化学工业产品,使用的方法包括涂抹、喷洒等,产品类型有洗发水、牙膏、除臭剂、化妆品、香水、护肤品等[3]。根据化妆品对痤疮的双向作用,我们在此文章中将化妆品划分为致痤疮倾向的化妆品和辅助治疗痤疮的化妆品展开论述。

1.1 致痤疮倾向的化妆品 Kligman 等人[4]将由化妆品为病因引起的痤疮命名为化妆品性痤疮(Acne cosmetica),该研究发现化妆品中常见的成分会引起闭合性粉刺,包括羊毛脂、凡士林以及硬脂酸丁酯、月桂醇、油酸等化学成分。Shawn 等人[5]同样在兔耳模型上测定出棕榈酸异丙酯、肉豆蔻酸异丙酯、硬脂酸丁酯等化学成分具有致痤疮倾向,提议美国化妆品、盥洗品和芳香品协会(cosmetic toiletry and fragrance association,CTFA)、化妆品成分审查和医生应向消费者提供此类产品的成分信息。

1.2 辅助治疗痤疮的化妆品 用以辅助治疗痤疮的化妆品统称为医学护肤品(Dermocosmetics),由Kligman 于1984 年提出,是界于化妆品和皮肤科外用药物之间的一类新产品[4]。医学护肤品被认为是有效的痤疮辅助治疗剂,可以通过针对痤疮的致病因素进行辅助治疗或合用于其他治疗方法提供协同效应,已被证明可以改善痤疮的临床症状[5]。此外,痤疮药物与医学护肤品配合使用可能会最大程度地减少痤疮药物(例如皮肤刺激)的副作用[6]。

2 化妆品辅助治疗及致痤疮机制

2.1 医学护肤品辅助治疗痤疮的机制 痤疮的发病主要与遗传、雄激素诱导的皮脂大量分泌、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繁殖、免疫炎症反应相关[9,10]。医学护肤品辅助治疗的的机制有三:其一,医学护肤品中的化学成分可以靶向作用于痤疮的四大发病机制(毛囊及皮脂腺导管上皮的过度角化、皮脂腺大量分泌、微生物的定植、炎症和免疫反应),从而有效治疗痤疮[7]。其二,医学护肤品可最大程度减少痤疮药物使用后皮肤红肿、脱皮等副作用的出现,故常被作为与痤疮药物联合治疗的选择之一[7]。其三,医学护肤品可用于维持皮肤状态并减少痤疮皮疹的发生,从而起到防止复发的作用[7]。根据不同作用机制将医学护肤品中的化学成分归类成推荐使用清单,见表1。下文我们将会根据医学护肤品的作用机制进行分类介绍。

表1 推荐使用清单

2.1.1 抑制皮脂分泌 皮脂腺的增生及脂质的分泌是痤疮发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如何有效调节皮脂的分泌是治疗痤疮的关键点。使用含抑制皮脂分泌成分的医学护肤品,可有效减少皮肤表面油脂的生成,达到减少痤疮的疗效[8]。研究证明一些抗氧化剂具有抑制皮脂分泌的功能,例如烟酰胺、富勒烯、抗坏血酸磷酸酯钠(Sodium L-ascorbyl-2-phosphate)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7]。烟酰胺属于B 族维生素衍生品,不仅可以有效地抑制皮脂的产生,还有抗炎和改善皮肤表皮屏障通透性的作用[8,9]。

2.1.2 抑制异常角化 痤疮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异常角化,痤疮患者毛囊皮脂腺导管角质形成细胞的增生和角质形成细胞的分离不足或粘性增加,使形成的角化细胞在毛囊皮脂腺导管中堵塞,无法排出而形成粉刺[8]。因此可以使用具有抑制异常角化作用的成分治疗痤疮,如α-羟基酸、水杨酸、脂羟基酸、视黄醇类产品和亚油酸。α-羟基酸除了可以使角质层变薄外,还可以起到增加表皮厚度、分散基底层的黑色素分布和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8]。乙醇酸是最常见的α-羟基酸。Christoph Abel 等进行的一项单中心、双盲、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使用10%乙醇酸单药治疗轻度痤疮90d,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安慰剂[10]。水杨酸是一种有治疗痤疮作用的脂溶性的有机酸。Bikash Ranjan Kar 等学者对60 例中重度痤疮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治疗16 周后,口服异维A酸联合20%水杨酸(病变数量减少93%)比单独使用口服异维A 酸(病变数量减少73%)有效[11]。

2.1.3 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定植 以痤疮丙酸杆菌为主的细菌可以将甘油三酯通过水解转化为游离脂肪酸,其感染可以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皮脂腺细胞等释放炎症因子,进一步诱导炎症的发生[12]。抗菌剂根据各种细菌的生理特性进行抑制、杀伤,从而起到治疗痤疮的作用。此类化学成分包括过氧化苯甲酰、槐糖脂、癸二醇、茶树油、视黄醛等。过氧化苯甲酰可通过缓慢释放出新生态氧和苯甲酸,进而杀灭痤疮丙酸杆菌,使用至今尚未出现对该成分的耐药性痤疮丙酸杆菌,另外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抗炎及轻度溶解粉刺作用,是炎性痤疮的首选外用抗菌药物[9]。槐糖脂(sophorolipid)具有抗粘附和杀菌特性,可用作抗菌剂防止或消除不同病原体的污染。研究发现,槐糖脂可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有抑制作用[13]。一项为期9 周的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使用1,2-癸二醇(1,2-decanediol)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病变数量、痤疮丙酸杆菌定植数量均得到明显改善[14]。茶树油具有抗菌和抗炎活性,其副作用少且轻,可以选择性用于轻度至中度的痤疮治疗[15]。

2.1.4 抑制炎症反应 痤疮的本质是一种炎性反应,开始于毛囊口角化、微粉刺形成之前,痤疮损伤发生始于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贯穿于痤疮发展的始终,也突显了抗炎在医学护肤品中的重要性。常见的抗炎成分如烟酰胺、亚麻酸和锌等。烟酰胺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皮脂的产生和改善皮肤表皮屏障通透性,还可以通过显著下调IL-6、IL-10、MCP-1 和TNF-α mRNA表达来达到抗炎的作用[16]。银杏叶提取物可以通过抑制转录因子NF-κB 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α,1L-6)来达到抗氧化和抗炎的作用[17]。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fermented chamaecyparis obtusa,LFCO)和茶树油(Tea tree oil,TTO)都具有较强的抗炎功效,在一项临床药物试验中对比了发酵乳杆菌和茶树油的功效,LFCO 治疗侧的炎症性皮损减少多于TTO 治疗侧,且NF-κB 表达在LFCO侧较早出现降低,包括IL-1a、IL-8、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受体和甾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 的蛋白表达均出现降低,结果表明LFCO 的抗炎作用优于TTO[11]。

此外,LFCO 还具有减少皮肤红斑、修复皮肤屏障和调节皮肤菌群失调的作用[18]。表皮生长因子同样能达到有效抗炎的疗效,同时能减少皮脂分泌,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在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后炎症性皮损数量和非炎症性皮损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9]。

2.2 化妆品致痤疮的机制 多项研究发现化妆品可致毛囊炎症反应,临床表现为非炎症性的微小闭合粉刺,偶发丘疹和脓疱[20],可作为化妆品致痤疮发生的最早依据,但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学者发现,此类患者皮疹处有皮脂腺导管狭窄堵塞和角质堆积的特点[4],与痤疮发病机制类似;也有学者认为在使用化妆品或对皮肤进行摩擦、压力刺激时会使皮脂腺导管内压力增加,引起导管破裂、脂质渗出而导致痤疮的发生[24]。

其次,化妆品使用不当可能通过改变皮肤屏障和微生物群引起皮肤炎症反应从而导致痤疮的发生。例如不正确的护肤方式、碱性肥皂的使用等[7]。研究表明,痤疮患者在使用碱性肥皂后,皮肤pH 值增加及诱导皮肤角质层膨胀,从而增强表面活性剂对更深层皮肤的渗透并破坏皮肤屏障[22,23],使皮肤屏障受损并出现红斑、鳞屑、干裂等副作用[21]。故建议选择使用接近正常皮肤pH 值的清洁剂,从而减少清洁剂对皮肤的刺激性[8]。另外,部分患者每天多次使用清洁剂来清洁皮肤,但皮肤过度清洁的方式会导致皮肤表面的细胞间脂质和亲脂性物质丢失,以致皮肤屏障的破坏[22]。故合适的洗脸频次可显著改善开放性粉刺和非炎症性病变总数的作用[23],研究建议每天洗脸的频率为2 次。

3 化妆品成分与痤疮相关性的检测方法

自1972 年Kligman 等建立了化妆品性痤疮的基本概念,将青春期后发生的痤疮患者与其使用的化妆品包含的某些成分配方联系起来[4]。旨在对痤疮辅助治疗药物研发、日常化妆品开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其后,不断有研究开发能够用于检验致痤疮成分的动物模型,进而不断更新可疑致痤疮发生的化妆品相关原材料。兔耳模型最早被建立用以检测可疑致痤疮成分,通过专业人员肉眼观察及组织学技术来评估痤疮的发生。其后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在兔耳模型与人体模型上观察到的结果有异,但基于人体模型的各种限制性,兔耳模型为目前用于检测可疑致痤疮成分最好的动物模型。其优势在于,兔耳皮肤比人皮肤更加敏感,测试试剂会更加容易地堵塞兔耳皮肤的毛孔,故实验周期短(一般在2—3 周内就能得到结果),而人体模型测试的实验周期长达6 个月[24]。另外,实验费用和伦理问题也是考虑选用何种模型的决定因素。我们根据已报道含有致痤疮成分的实验结果整理成避免使用清单,详见表2[4,30,25,26],以期为皮肤科医生对痤疮成因的分析,以及针对痤疮治疗和化妆品的产品研发提供参考。

表2 避免使用清单

4 结语

通过对国内外与痤疮相关化妆品的研究、整理、分析,本文根据化妆品对痤疮的致病性和辅助治疗作用,将化妆品分为致痤疮倾向和辅助治疗痤疮的化妆品,对其概念及发病或治疗机制、两者相关性的检测方法进行阐述。并且本文制成基于化学成分的化妆品推荐使用及避免使用表格,旨在为皮肤科医生对痤疮成因的分析,以及针对痤疮治疗和化妆品的产品研发提供参考。我们在搜集文献的过程中发现某些化妆品成分确实能导致痤疮的发生,但在这些研究中存在着欠缺和不足的地方,其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皮脂皮脂腺护肤品
实话实说,护肤品有平替吗?
简婷婷:用爱打造“百年民族护肤品牌”
长倒刺是因为缺维生素吗
扫除草莓鼻三大攻略
秋季皮肤呵护 就从保护皮脂膜开始
腰骶部巨大皮脂腺囊肿1例
打造植物护肤品,你得先懂中医
23例皮脂腺癌的临床病理观察及文献复习
皮脂腺瘤31例临床病理分析
潮流护肤品购物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