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3-05-27 09:30徐艳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

徐艳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创设语文学习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践、借助信息技术、激发想象活力、设置模拟场景、展开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经验之间建立关联,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学语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设学习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语文学习情境。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就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提法。叶圣陶先生也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名言。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创设情境,特别要在学生的语文学习、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经验之间建立关联,激发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情境中学语文,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践,凸显育人价值

教师需要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在创设情境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将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活动,让他们积极展开生活实践。这样,学生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断感悟作品的育人价值。

《落花生》一文展现了一家人在一起吃花生的经歷,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作者认为做人就要像花生一样,要做有用的人。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人与事与文本中的人与事进行有效勾连,这样就能促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学习文中吃花生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人与事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就可总结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教师在联系生活实际以后,就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浸润其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变得更加鲜明,教师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凸显育人价值。

二、借助信息技术,化抽象为形象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为主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而图画就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同样,音乐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在这方面,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有力支持。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地展现课本的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文本的内涵,起到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大象的耳朵》一文展现了大象、小兔子、小羊等各种动物的耳朵的形状,并体现了它们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展开学习,尝试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能形象化地看到作品中的各种形象。在课件的辅助下,学生看到了不同的耳朵,并了解其功能,认识到这篇文章写的是要保持自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创作的活动,可以展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看看这些动物身上哪些部位最具特色,尝试模仿课文的形式展开创作。如有的学生看了松鼠、老虎、孔雀等的图片后,发现它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且功能也不一样,因此在写作中便展现了这一点,写了小动物们炫耀自己的尾巴,各自展现尾巴功能的故事。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学生更投入地参与创作。

图像和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特点设置一些音、视频,让学生观看,促使其进入特定的场景中,激发情感体验,烘托气氛,使学生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赏析美、感受美的能力。

三、激发想象活力,优化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要充分运用学生语文能力及语文方法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因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的时候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文本的内容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再指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变得更为丰富,并能深入其中,感受作品的深邃意境。

《荷花》是一篇充满意境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不仅展现了荷花美丽的姿态,还将自己想象成荷花,写了自己融入荷塘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此文的时候进入作品的情境中,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在脑海中还原作者看到的场景,并想象作者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教师指导学生展开读写结合的活动,尝试将作者的内心活动和荷塘美景结合在一起展开创作。如有的学生写了作者因为心情不好来到荷塘游玩,看到了美丽的荷花后心情舒畅,最后将自己想象成荷花,彻底忘记了人世间的烦恼。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能更好地和作者形成情感共鸣。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彼此的作品,看看谁的作品能更好地体现作者的情怀。

任何形式的教学都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结合体,若教师只是单纯地创设情境,没有起到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那么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积极展开想象,进一步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设置模拟场景,化被动为主动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找到文本的各种矛盾点,他们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必须直面真实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设置模拟场景及相关议题,展开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然后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和分析相关问题,并通过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 《将相和》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廉颇既然是一个高傲的人,那么在听到了蔺相如的话后又为何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甚至还做出负荆请罪这样的事情呢?我觉得他最多以后不为难蔺相如,断然不会主动认错。”但是,也有的学生不同意这种看法:“廉颇是一个爱国的人,所以他也不想因为两人感情不好而让外国有可乘之机,而且他敢作敢当,所以我认为他做出负荆请罪这样的事情其实一点都不意外。”针对学生的矛盾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可以通过两种渠道搜索信息:一是从课文中找到具体的词句证明自己的观点;二是展开课外拓展阅读,看看史书中如何表现蔺相如和廉颇。这样,教师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互动交流、辩论的情境。学生进入讨论场景,通过内外结合的方式辅助思考。在深入探讨中,学生认为廉颇作为国之栋梁,的确有可能认识到了自己的鲁莽,最后通过负荆请罪的方式进行弥补。

问题是越辩越明的,在特定的真实的问题辩论情境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他们主动地投入探究中,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条问题链,学生就能基于问题导向层层深入地展开探究,最终也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五、展开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理解

语文文本中常常有不少人物形象,教师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就可以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活动中感受人物的具体的言行举止,体会其内心感受,领悟其情感波动,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跟文本中的人物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由于作品叙述的年代离学生久远,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此时,教师尝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角色扮演的活动。教师让学生分组活动,分别扮演闰土、“我”等角色,先揣摩一下该人物的整体状态是怎样的,再分析如何在细节上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有的学生总结出:“闰土的整体特点是活泼、勇敢、热情,因此在说台词的时候,要尽量语速快一点,这样能体现出闰土天真可爱的一面。在动作展现上可以加入跳跃等动作,这样能体现出闰土的灵巧性。”还有的学生分析了“我”的形象:“‘我一点都没有架子,对雇工的孩子也很热情。在展现‘我的时候要突出心理活动,因为‘我十分崇拜闰土,也很羡慕他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在表演的时候要体现这一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表演,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和作品中的人物拉近了距离,走通了内心。这样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提升语文认知能力,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有效提高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