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田园情结

2023-05-30 10:48赵妍琳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

赵妍琳

内容摘要:20世纪的美国经历过了社会变革,工业正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家发展的根本,田园理想受到冲击,而面对这样的剧变,人们不自觉地怀念过往的田园生活的简单、宁静与美好。田园理想作为与机器为代表的工业相抗衡的方式,成为社会的一个主要意象,文学作品也常以其为主题。怀尔德试图在其作品《我们的小镇》中通过对田园理想的描述,呼吁人们回归田园生活,重拾自我身份的建构,以应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带给人们心灵的冲击。

关键词:美国文学 《我们的小镇》 田园情结 现代性 工业社会

桑顿·怀尔德作为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充满人性哲思的笔触让人们沉淀下来,在作品中以乐观积极的态度肯定平凡生活的美好和普通人的存在价值。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主义时期作家,他在作品中编排较少的戏剧冲突,用简单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细致入微的平凡故事,在日常琐碎中展现当代人的信仰。区别于荒诞、破碎、虚无等主题的作品,怀尔德的作品想传递出平凡生活的力量,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因此怀尔德被评价为“美国老派的乐观主义者和提供娱乐而毫不说教的作家”。[1]

《我们的小镇》(又名《小城风光》)在美国家喻户晓,是美国各大剧院的常备剧目之一,该剧描写了20世纪初,在美国新罕普什尔州的歌洛威尔小镇上的普通居民们的生活。剧中重点刻画了沃布斯和吉布斯两家人,讲述着两家人日常生活中周而复始的小事,蕴含着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剧本讲述了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读者和观众通过目睹普通人的一生从而品味生活的意义。高度发达的工业时代,当人们迷失在过度丰富的物质世界中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忽略平凡生活的美好时,《我们的小镇》以平常的视角切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以两家人短暂的生命揭示人类追寻的永恒目标,即在平凡生活中寻找幸福,从而肯定人类存在的积极价值。

一.田园情结的表现

自18世纪60年代起,工业革命的浪潮从英格兰席卷欧洲至美国,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钢筋泥土逐渐取代田园瓦舍,传统的农业文明不得不让位于工业文明。传统乡村田园的生活方式被快节奏的都市生活打破,在现代化进程中主逐渐丧失“话语权”。然而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却在现代化的裹挟中感到迷茫和孤独,未曾找到归属感,于是出现了从城市回归乡村的自由选择,20世纪的美国文学作品也体现出回归田园生活这一主题,这既体现了美国人以田园乡村为代表的对乡土文化的热爱,也体现了人们对传统经济模式的留恋和对高度现代化进程的反思。

1.美国二十世纪的文化活动

20世纪的美国经历了社会变革,工业文明正逐渐取代农业文明成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方式,人们的传统家园受到威胁,文学家们试图在作品中提出设想中的田园理想,呼吁回归传统的田园生活,以寻求心理的慰藉。回顾美国文学中的田园传统,浪漫主义的作家就已将目光放在对自然的描写和热爱上。梭罗主张回归自然,保持人性的纯真,在《瓦尔登湖》中描述在自然中自给自足的生活,和内在的自我达到和解。华兹华斯被称为“worshipper of nature”,以清丽隽永的笔风创作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作品,从大自然中获得人生的哲思。到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变革,现代工业快速发展,其中典型的批判工业文明的作家如舍伍德·安德森,在《小城畸人》中描写一群在工业社会中无所适从的“边缘人”,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下感到工业文明的幻灭,产生不可治愈的疏离感和陌生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存在着不可跨越的鸿沟[2]。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心怀理想的年轻人大受创伤,面对战争的重创和国家的虚伪,许多作家转而将笔锋转向回归原始。海明威在《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描写的作家哈里,在看尽资本主义的真相后,人生弥留之际顿悟,希望能像雪山上僵死的豹子一样,在自然的平静中到达永恒。回归原始的思想表现方式属于现代主义思潮,人们意识到都市生活的荒诞,无法现代化进程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和方向由此意识到不如返璞归真,回归传统宁静的田园生活。

2.作品中的田园环境及人物活动

《我们的小镇》一共分为三幕,第一幕主题为“日常生活”,介绍小镇里的居民平凡生活的一天。第一幕故事的开头,舞台经历向观众介绍小镇的环境,小镇坐落在山峦的背面,清晨东边的天际霞光隐隐,未被工业化气息侵染的田园看起来格外美丽。小镇里人们的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大自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处生活场景都具有浓厚的田园气息。在描写到季布斯太太喂鸡时,她边向小鸡喂食,边与它们对话:“咄,咄,咄,咄,咄。走开,你走开!咄,咄,咄……你怎么回事?......你不是我的鸡,你从哪儿来的?(她抖了抖她的围裙)别害怕。没人会伤着你。”这样的谈话自然亲切,生动细致地还原了农家生活的日常,具有濃厚的田园气息。在小镇中,传统的农业经济方式就是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已经和养育他们的自然融为一体。

剧本中场景描述中也涉及大量田园环境的描写,在居民看来,小镇中有很多让他们感到愉快的东西,小镇的居民关心动物和植物,与自然共同生息,人们享受着自然赠予的资源时,也感恩爱戴着自然。剧中对话中小镇的居民常爱把人比喻为动物,充满田园气息。如在乔治和艾米莉婚礼之前,季布斯医生对他的妻子说:“这天终于来了,你的一只小鸡就要飞走了。”以及在问道生产手术是否顺利时,吉布斯医生回答道“像生小猫一样容易”来形容接生顺利,小镇中的居民亲近大自然,和动物相处亲近,不经意间在对话中频繁提到这些小动物的意象,语言生动活泼,这些生动的意象也将小镇的居民与城市居民区别开来,展现了小镇中居民生活中独特的乡村魅力。

二.田园情结的成因探究

1.社会环境因素

根据不同时期工业发展进程和人口流动速度,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威尔伯·泽林斯基将人口流动规律一共分为五个阶段,从前工业化时代到最后的超级发达社会阶段。在第一阶段人口流动频率较低,第二阶段受经济因素影响,人口流动频率较高,人口流动方向为从农村到城市;第三阶段的人口流动频率为中度,此时是晚期工业化时代,人口流动方向主要为城市之间以及乡村到城市。到了第四阶段,也就是发达社会即后工业化时期,部分人口开始有选择的从城市回到乡村。人口流动的最后阶段,人口流动方向是城市之内和城市之间流动,流动频率较低。人口流动的五个阶段是根据美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划分而来。回顾美国的现代化进程,1790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例不断上升,到了1920年,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越乡村人数,达到了51.2%[3]。

20世纪初期,随着工业化快速推进,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该时期美国人口流动主要是横向流动,从乡村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大量乡村家园被遗弃,乡村和城市成为两种对立的存在:自然和社会,静态与动态,淳朴与复杂。这样的象征符号不仅从地理上将城市和乡村的物理空间割裂开来,更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将二者根本对立开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人们在城市中紧跟工业化大潮赚取资本,感受工业文明带来资本积累的同时,在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中体验心理的失落和迷茫感。城市现代化进程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却并没有给人们带来精神的满足。相反,人们在现代性进程中不断妥协,开始向往传统的田园生活。

除经济因素外,还有国家政策等政治因素促使更多人选择回归田园生活。战争等意识形态的产物剥夺了人们的选择权,甚至最基本的生存权。结合当时的作品创作背景,经过一战后人们的理想幻灭,战后年轻人没有收获为国争光的喜悦,反而是留下战后创伤和意识到国家的虚伪,人们的精神状态萎靡,反战思想浓厚。怀尔德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同样经历了这一残酷的社会变革,在作品中表现出其反战思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接近我们人类,你会发现很多无聊透顶的东西……那边,是一些内战时期的退伍老兵,墓上插着铁铸的旗帜……美国,他们为了她而出生入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倾向于选择安稳的乡村生活,在田园中寻找心灵的慰藉。

2.主人公的能动选择

根据美国文化地理学家威尔伯·泽林斯基的人口流动理论,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第二和第三阶段人们倾向于离开乡村去往城市,结果就是大量乡村房屋被荒置,乡镇逐渐没落荒凉。然而在作品中,歌洛威尔小镇的居民更倾向于留在小镇生活,小镇增长和死亡的人数比例是成正比的,如威博先生所言:“我们的年轻人看起来对这儿还是满意的,从中学毕业的90%的年轻人都在这生活,即使是到外地上大学的年轻人毕业后也都回来了。”正如乔治在和艾米莉说到未来的打算时说道:“就象你说的,离开那么长的时间……在别的地方、遇见别的人……如果真要象说的那样,我就不想走了。”作品中乔治放弃了机会更多的大城市,选择回到自己家经营的农场,既是为了艾米莉,也是为了回归安宁和谐的传统田园生活。年轻人毕业后没有选择留在城市而是回到乡村,这样的自由选择折射出工业化进程中人的能动选择性,选择被工业文明裹挟前进还是坚守传统田园生活,显然小镇的年轻人选择了后者,体现怀尔德呼吁在工业化社会中出现更多的选择性,呼吁人们把目光放回到田园传统之中,重拾慢节奏生活中内心的宁静。

3.祖辈传统的沿袭

小镇中绝大部分居民从祖辈起就生活在镇里,每一辈既是上一辈的延续,也是传承,而下一辈也会遵循传统的田园生活方式,大同小异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周而复始[4]。小镇里的居民坚守着小富即安的生活,在工业化大都市的诱惑下坚持本心,坚持内心对幸福生活的信仰。青少年时期的乔治早已打算好未来接管叔叔的农场,传承祖辈坚持的田园生活。以及多年之后,季布斯太太在异乡死于肺炎,她的尸体被运回小镇,安葬在山上的墓地里,和邻居街坊们在一起。小镇中的个体,从孩提到青年,从婚恋、育子到逝世,经历生老病死,生命旅程呈现一个循环的闭圈,祖祖辈辈将这一历程不断重复上演,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在一次次生命流转中实现永恒的接替。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和祖辈传统的影响下,也不乏心怀理想、对外面世界憧憬的年轻人,只是现实差强人意。剧中小久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去了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读大学,而且成绩优异,拿到了奖学金。但是战争爆发了,小久参战后在法国的战场上牺牲了,他之前所有受过的教育都化为烟云,年轻的理想和对未来的憧憬都因战争而幻灭了,一个年轻热烈的生命就此陨去。在社会环境和祖辈传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小镇中多数年轻人选择留在小镇,坚守纯粹简单的幸福;老人则选择魂归故土,寻找一方宁静和归属。

三.《我们的小镇》的现实意义

1.作品的传承与创新

一些评论家认为,《我们的小镇》受益于刘易斯的《大街》以及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但也有评论家表示后者也许能带来更多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却不具有韦伯和吉布斯两家所代表的普同性,所以它们不会成为怀尔德笔下的焦点。这种区別不仅仅说明了怀尔德对待情节剧的态度,更说明了他对于日常生活的批判立场。在列菲伏尔看来,虽然现代文学率先接近并发现了日常生活世界,但是这种“接近”却不是一种理解,而是贬低,是将日常生活神秘化甚至妖魔化,进而试图逃离这种存在状态。因此如果刘易斯和安德森的作品代表了这样一种阴郁的趋势,对比而言,怀尔德显然更体现了列菲伏尔的哲学态度,即将日常生活作为一个可以深入理解的艺术品。怀尔德的作品不同当时时代下大多数作家的写作风格,他的作品呈现积极的基调,读者和观众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本人的乐观主义者的情怀。怀尔德在作品中提供娱乐而不说教,深入浅出地强调表现日常生活的细节,从平凡的人物入手,以清浅的笔触展现生死这样宏大的话题,展现所有生命的共同体验。比起同时代下作家的阴郁和消极态度,他更希望去表现“那些在芸芸众生中不断重复着的东西”,从生活的小处体会生命的意义,通过琐碎和平凡传递温情和爱。他的作品所展示的不仅是生与死的关系,也包括对哲学和人类认知的反思,让喧嚣躁动的大众以另一种方式深刻地思考生活。

除此之外,怀尔德在戏剧表现手法上的创新也意义深远。怀尔德在形式上改革了戏剧舞台的表现手法,打破现实主义戏剧舞台的写实性,突出舞台的象征性,比如用梯子代表房子,主人公爬上梯子则表示处在房子的二楼。加上舞台经理这一巧妙的设置,对观众介绍戏剧背景时,可能随时走上舞台参与表演之中。舞台监督既在剧中,又在剧外,打破了舞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在沉浸戏剧的同时抽离出来,保持理性和距离感。他的作品还体现东方戏剧的表现手法,戏剧舞台的表现手法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有相似之处,借助古代主义的形式表达深刻的寓意。

2.《我们的小镇》的影响力

《我们的小镇》在1938年获得普利策戏剧奖,自此以后,它成为仅次于莎士比亚戏剧的、被演出最多的剧目,也是美国多家剧院的保留剧目。《我们的小镇》在美国戏剧界耳熟能详,被评为“美国戏剧中最感人、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埃德加·斯诺夫人访华时曾在北京亲自执导过该剧,盛况空前。《我们的小镇》作为经典作品有其深刻的影响力,许多当代的导演和剧作家都曾以此为灵感进行作品创作。鬼才导演奥逊·威尔斯曾表示,电影《公民凯恩》中的部分场景的技巧灵感来源于《我们的小镇》。同时著名戏剧家、导演赖声川,以《我们的小镇》为灵感创作了《宝岛一村》,讲述了台湾“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通过剧场展现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再现了因社会因素影响,一批移民来到台湾落地生根的故事。赖声川导演在致敬《我們的小镇》的基础上,融合台湾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作品中展现出了“眷村”居民深厚的田园情结。

20世纪的美国经历社会变革、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出现巨大变化,人们一方面面对现实无所适从,一方面寻求心灵栖息的归宿。人们意识到战争只是国家上层阶级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政治借口时,现代化社会亦如披着数层虚伪面纱的伪君子,背后暗涌着剥夺民众权益的政治话语。为了不被利益裹挟,怀尔德用温情的话语将人们的目光带回传统的田园生活方式,呼吁人们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回归田园,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找到家园的归属感,完成自我的现代身份构建。《我们的小镇》这部作品对大众有启发意义的同时,在美国文学史上也享受极高的声誉,对后续时期作品的创作有很大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邵雪萍.美国先锋戏剧家桑顿·尼文·怀尔德[J].戏剧文学,2017(10):2.

[2]李莉.被遗弃的乡村家园——20世纪美国诗歌的田园传统与现代化进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3):56-63.

[3]Wilbur Zelinsky,“The Hypothesis of the Mobility Transition,”Geographical Review,Vol.61,No.2,pp.219-249.

[4]周烨.美国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田园语言中的“戏仿”手法研究[J].北方文学,2020(17):58-59.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