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红军长征的一份密电

2023-05-30 10:48王树元
文史春秋 2023年1期
关键词:电报蒋介石情报

王树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尽后,无线电通讯技术方兴未艾,电报破译战也随之浮出水面,敌战双方都希望尽可能通过破译电报内容,迅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对方的重要情报。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就开始研究破譯国民党军的重要军事通讯密码,为部队作战、转移提供可靠的信息。

情报工作受挫

1928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独具慧眼,决定在中共中央特别行动科里特别增设第四科——无线电通讯科,李强任科长。1930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设立特别机密电务技术股,股长黄季弼。从此,红军与国民党军之间的电波较量逐步展开。

1930年12月,蒋介石调兵10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一次“围剿”,最终惨败,红军首战告捷,不仅活捉国民党前线总指挥张辉瓒,还俘虏10名无线报务员,并且缴获“半部”电台(即只有收报机)。当时,红军中没有人懂得无线电技术,被俘虏的国民党无线报务员王铮、刘寅等人通过红军的宣传教育,都自愿参加红军。几天后,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了他们,勉励他们用无线电的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

1931年1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讯队正式成立。1月28日,毛泽东、朱德指示,成立无线电培训班。红军无线电培训班先后举办过多期,从红军部队中选调政治素质比较好、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轻战士到总部来,参加无线电培训,这其中就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曹祥仁、邹毕兆。当时,曹祥仁17岁,邹毕兆16岁。

5月,红军粉碎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五战五胜,取得建宁大捷,攻占建宁县城。5月31日,建宁县城攻克以后,红军总部进驻建宁,当晚就召开红一方面军总前委的第五次会议,决定利用新缴获和以前缴获的电台,成立红一方面军无线电总队。

1932年2月,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强攻江西赣州,由于情报失误,惨遭失败,不仅牺牲了一位师长、几位团长等高级指战员,还损失3000多名红军战士,损失非常惨重,彭德怀十分痛心。这件事让时任红一方面军总部侦察科科长的曾希圣深感内疚,原因在于谍报人员无法进入敌人内部,情报跟不上战场的瞬息万变。红军的损失像针一样扎着曾希圣的心,军事装备相差悬殊,若得不到敌人的情报,红军想打胜仗的希望就很小。曾希圣冥思苦想,把自己锁在房子里几天几夜。

焦急之中,曾希圣突然想起他在武汉做地下工作时,电报局的一名报务员曾对他说过,密码电报是可以破译的。想到这,他心头一亮,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破译敌人电报获得情报呢?他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汇报自己的想法,希望通过采取破解敌人情报的办法来为战斗增加取胜的机会。毛泽东、周恩来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把这个任务交给了曾希圣。此后,每次战役,曾希圣都要派人去搜集一些有关国民党军收发电报的资料及密码本等,但是一直没有搜到。

找到突破口

1932年8月,红一方面军凌厉出击,发起乐宜战役,经过激战,打垮扼守宜黄县城的国民党军第二十七师约4个团的兵力。21日凌晨3时,红三十一师从西北门攻入县城,占据各个据点,不仅缴获敌人大量武器装备,还获得一部电台。战斗结束后,曾希圣带着几个人匆匆走进刚刚被红军占领的国民党第二十七师指挥部,在机要室里经过一番查找,找到一份已经翻译了30多个字的电报,曾希圣如获至宝。

曾希圣这次来宜黄,就是想搜集敌人仓皇逃跑时遗弃的机要资料,特别是电报的通讯密码。此时,曾希圣不停地翻看着这封还没翻译完的电报,虽然只有短短的30多个字,表面看来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可是在他眼里,这其中极有可能隐藏着十分重要的机密。因为它上面有密码,下面有译好的文字,曾希圣觉得很有希望,善于思考的他尽力想办法破译敌人电报密码。

这年秋天,在青云阁旁边的一座老屋里,曾希圣带着年仅18岁、只读过几年私塾的湖北娃曹祥仁,不分昼夜,开始了艰苦的电报密码破译工作。他们反复研究翻译了一半的国民党电文底稿,对照文字和组码,推译密码;敌人有时将密码与明码混用,如报文中的地名用了明码,两人根据敌人的行动情况,可推译出地名前后密码内容,从而掌握密码。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曾希圣、曹祥仁二人终于在10月,首破“展密”(国民党军使用的通讯密码)。到这年底,他们已经破译17个密本,而且,曹祥仁的脑子里至少已有5个密本,对这些密码信息他烂熟于心,随时都能翻译出来,熟练运用。他们不仅已将这封尚未译完的电报破译,并且将当时国民党军使用的通讯密码“展密”全本贯通。“展密”的破译使红军打通了一条飞跃性的、一条源源不断获取国民党核心情报的重要途径。

此后,国民党军每发一份电报,红军就得到敌人的一个副本。接着,年轻的邹毕兆也被调来加入红军电报破译队伍,参与密电码破译工作,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3人从此联手工作,成为著名的“破译三杰”。

曹祥仁建奇功

1933年1月初,红军在江西黄狮渡迅猛出击,歼敌一个旅,乘胜再次攻占金溪县城,这一仗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剿”计划,红军兵锋直指抚州。黄狮渡和金溪县丢失之后,蒋介石大为震惊,迅速调集3个师,由吴奇伟指挥。这3个师的兵力在金县的浒湾集结,兵分两路,攻击中央主力红军。然而,让蒋介石做梦都没想到的是,已经全本破译了“展密”密码的红军,犹如长出一双千里眼。

6日晚上,曹祥仁上演了自己密电破译生涯中最传奇的一幕。午夜,恰逢曹祥仁独自值班守机,突然发现国民党军的5部电台几乎同时变得异常活跃,都在发出“十万火急”的呼叫,机敏的他意识到,敌人必有重大军事行动。曹祥仁快速转动旋钮,选台侦听,凭借扎实的报务功底和对多种密本的超强记忆,几乎是听、译并行,同时对5部电台的信号进行选择、处理。

在很短的时间内,曹祥仁便破译出国民党电台发出的紧急密码电报。破译出的电报显示,国民党军依然兵分两路,但主攻方向改变为:吴奇伟率国民党第二十七师、第九十师为左路军,准备攻打金溪县城;周至柔率国民党第十四师为右路军,从琅琚分兵进攻左坊营、黄狮渡,企图切断红军的后路。此计如果得逞,红军主力乃至总部都有可能陷入重围,遭受重创。敌变我变,红军立即重新调整部署。

8日早上8时许,曹祥仁又侦听到吴奇伟所率的左路军已经到达枫山埠一线。这一天,红一军团、红三军团从金溪县城开进,在枫山埠一带与早到的敌军遭遇。敌人已占领山头取得先机,随即红军对敌发起正面进攻,经过一番激烈战斗,重创号称“铁军”的吴奇伟第九十师,枫山埠一战堪称无线电破译战的经典战例。

多次军事部署和军事行动遭到失败后的蒋介石意识到无线电保密的重要性,于是聘请外国密码专家对国民党内部电报通讯密码进行加密。由此国民党军的通讯密码全部换成特别本,密名“猛密”,电报破译难度陡然增加。

三人联手破密

蒋介石3次“围剿”红军失败后,又坐镇南昌,调集40万大军,分左、中、右三路,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为了保证密码安全,蒋介石从荷蘭请来的密码专家帮助国民党军提升编码的水平,新的密码本“猛密”几乎不以明码为底本,而是另行编一个密本,也叫自编本。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又一次开始紧张艰难的破译工作,经过7天7夜的连续奋战,很快又让国民党的“猛密”现了原形。国民党军“猛密”破译任务完成之后,由于过度劳累,曹祥仁病倒,好长时间才恢复健康。

在情报工作的有力支持下,红军首创大兵团山地伏击战,历时一个多月,黄陂、东陂连战连捷,重创国民党陈诚的精锐部队。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成立,随之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以下简称军委二局),下设破译科,曹祥仁成为首任破译科科长;8月,建军节到来时,周恩来把象征着最高荣誉的“红星奖章”授予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表彰他们的显赫战功。

9月,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开始打响,蒋介石吸取以往惨败教训,“广筑堡垒,步步为营”,准备进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持续一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里,曾希圣、曹祥仁、邹毕兆等人破译的密码就有300多个,基本上每天破译一个,国民党军密码换得特别频繁,基本上一天一换,所以破译工作量特别大。

一份重要密电

1934年4月27日,红军广昌保卫战失败,国民党随即分进合击,中央苏区危在旦夕,形势严峻。同年9月,踌躇满志的蒋介石在庐山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制定部署了大规模的军事计划,准备对中央红军进行最后一击,这就是所谓的“铁桶计划”。很快,军委二局破译了该情报,这一绝密信息非同小可。

与此同时,正在德安县国民政府江西第四区保安司令部里任情报参谋的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也得知了这一情报,他用石头砸掉了自己的门牙,化装成乞丐,敌人哨兵搜查的时候,见他随身携带的包裹里装的尽是发出酸臭的食物,误以为他就是一个浑身脏臭扑鼻的乞丐而放行。项与年穿越敌人重重封锁线,来到江西瑞金,亲手把在南昌搜集到的“铁桶计划”(情报)交给周恩来。

原来,国民党军计划从7个方向进攻中央苏区,每个方向都配备3个师的强大兵力,陈诚率领10多个师扼守苏区东北部,准备随时增援,蒋介石集中精锐嫡系部队组成北路军主攻军团,分3个方向向中央苏区步步推进,企图像楔子一样插进苏区的心脏。得知这个“铁桶计划”情报,中共中央大部分领导同志都同意立即突围,否则,待国民党军队从各个方面进攻而来,中共中央和红军部队将会遭到灭顶之灾。因此,这个“铁桶计划”是决定中共中央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重要情报,也是决定中央红军长征的一个决定性动因。

两份绝密情报互相印证,突围已是迫在眉睫。之后,军委二局从破译出的一份敌人的重要密电中得知,蒋介石把总攻的时间提前大约一个月。中共中央按照情报改变计划,中央红军突围转移比原来的计划提前近一个月。

1934年10月10日,秋雨绵绵,中央红军兵分数路从江西于都、福建长汀等地出发,踏上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文

猜你喜欢
电报蒋介石情报
情报
电报方程的正双周期解:存在性、唯一性、多重性和渐近性
情报
情报
毛泽东的绝密电报与湖南和平解放
传“电报”
交接情报
蒋介石为八路军改名的真实目的何在?
叶剑英与蒋介石分道扬镳
二十年代初蒋介石访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