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梅

2023-05-30 10:48蒋晚艳
家庭百事通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梅文化馆广东

蒋晚艳

2022年7月,与高中同学小梅偶遇。在区文联宽敞的办公室里,小梅显得恬淡、厚重而丰盈。此时的小梅,已是区文化馆馆长。看到眼前饱经风霜、意气风发的小梅,回忆如流水一样奔向脑海。

1

1990年,我与小梅一同入读老家湖南武冈的一所高中。小梅是家里的老大,父亲常年在外地做挑担副业,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奶奶与年幼的弟弟,小梅与身体不好的母亲自然成了家里的顶梁柱。锄地、种田、喂猪、挑水,农村人家所有的活,小梅样样会,样样精。因为春夏秋冬都有农活要干,而家里时有突发情况,成绩优秀的小梅断断续续地上学,读到高中一年级时已经十七岁。我与小梅的境况如出一辙,自然就成了無话不谈的好朋友。

高一秋季农忙假最后一天,收工晚的小梅回到学校已是晚上九点半。宿舍刚关灯,小梅摸着黑蹑手蹑脚地走向自己的床位,不小心碰到同学的水桶,“砰”的一声,安静的宿舍里顿时热闹起来。

“干农活就别读书!”这时,有位城里来的同学嫌小梅吵到了她,开始发牢骚。脾气急躁的我听着生气,跟对方吵起来。同学们陆续加入争吵,慢慢演变成“城里”和“乡下”两派之争,一派比一派火药味重。直到小梅“呜呜呜”的哭声响起,大家才安静下来。

第二天早上洗漱时,我看到小梅纤细的小腿上缠着10厘米宽的纱布,雪白的纱布上渗着鲜红的血,膝盖和右肘也磨破了皮,鲜血在少肉的膝盖和肘部呈半透明状,好像随时要从体内滴出来。原来,小梅家劳动力不够,假期最后一天傍晚才收完晚稻。小梅想早点赶到学校,每趟都挑上百斤的担,最后一趟因为跑得太急,重重地摔了一跤。

那天早上,我搀扶着她走向学校操场。小梅眼神坚韧地说:“我们一定要考上大学,跳出农门!”

1993年,小梅考上了一所大专院校,而我提前辍学,成了一名打工妹。我懂得打工的无奈和外面世界的辛苦,于是经常在书信中劝小梅:“县城不是有机械厂、合作社吗?在家乡找个‘销货员‘国营小职工什么的就好。”小梅回答我:“定位要高一点,格局要大一点,要向前看,向未来看,改革开放大时代,县城那些国营小工厂,公家小单位、小部门,都会慢慢重组、慢慢转型的。”

当时我听不懂小梅说的意思,就觉得如果我在县城有个城镇户口、有份稳定工作,就很满足了。可是小梅要飞得更高,她要更广阔的天地。后来,我外嫁他乡,和同学们距离远了。那个年代交通不发达,我工作也忙,慢慢就和小梅断了联系。

2

再见小梅,已是2007年。

网络日渐发达,QQ忽然兴起,热心的同学建了班级群,我和小梅相互加了好友,并约定了见面的日子。那天,小梅带着她六岁的儿子参加广州市少年儿童跆拳道比赛,我们边看比赛边聊天。

“大专毕业后,我一心就想来广州。当时很多人涌向广东务工、创业,我想应该会很缺老师,便又自费上了一年师范学校。”小梅说,“当然,我不是一开始就考上的,考到广州,没那么容易。”

广东虽然缺老师,但也不是缺小梅这种非师范专业的大专院校生和自费成人师范毕业的社会人士。广州、深圳等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从全国各地招聘优秀老师入驻,广东山区众多老师也就跟随社会潮流到更发达的一线城市教学。小梅说:“这种大环境下,广东山区的学校很缺老师。我看到了这点儿,就一步一个阶梯地考,一口吃不成大胖子,那就慢慢嚼,暗暗使劲。我先从广东山区入手,经过几次努力,1995年终于考上广东河源一所中学。”

从湖南武冈老家到广东河源,火车、大巴、乡道、山路,花时间不说,交通费是一笔不少的开销。我问小梅哪来的钱参加几次考试。她笑笑,说:“打工呀!打工不一定都像你在广东一样进工厂,我上学期间,经常到乡镇各茶场采茶叶,帮左邻右舍干农活,在学校、街道卖旧书,还给周边有需要的孩子补习功课。这些工钱虽然不多,但是积少成多,几年下来,我除了攒下了到河源几趟的路费、伙食费、学习资料费、考试的报名费,还剩余不少呢!”

经过不懈努力,小梅如愿成了一名语文老师。因为教学成绩优秀,2000年9月,小梅以人才引进的身份进入广州从化某高中任语文教师。

2000年底,小梅和爱人在从化的学校结婚,第二年有了孩子。可是,婆婆生病,妈妈在老家忙农活,老公又远在部队服役,小梅为了不影响教学,只能一个人带着孩子住在学校。她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挤母乳,备早餐,给孩子换尿布、穿衣服。早读课,轮到小梅值班,她就把睡觉的孩子捆在背上,正式上课时孩子则放在办公室,由不上课的同事轮流守着。每个晚上,学校已经夜深人静时,小梅的窗口还亮着灯,她得在孩子睡觉的时间备课、批阅作业。孩子三岁之前,小梅几乎每天晚上都十二点后才入睡,她说:“事实上,再晚睡也睡不踏实,当妈的人都一样,每晚要醒来几次,要给孩子换尿布、喂奶,担心孩子翻身着凉,担心被子压着孩子不能呼气……”

一边带孩子一边教学的小梅,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几乎每年都排在从化前列,小梅也因此连续多年被评为广州市、从化区优秀语文老师和优秀班主任。

3

在一线城市工作,看似光鲜亮丽,其中的无奈难以言表。我与小梅虽然距离不远,但平常各忙各的,极少联系。

2022年7月,作为写作者,我受邀去采访一位前辈。正值中午,艳阳高照,行人极少,在导航的指引下,我在四通八达的新公路七拐八拐,停好车,又在大楼的一楼图书室里迷路了。眼看就要到中午的下班时间,如果不赶在受访者下班前到,那就完不成采访任务。我正焦灼不安,一位身穿宝蓝色套装裙、戴蓝色口罩的女性工作人员从楼梯转角处走出来。见有人,我像在茫茫沙漠中看到绿洲,急忙跑向前问路。

“晚艳!”

“小梅!”

我做梦都没想到,这名身穿宝蓝色服装的工作人员居然是几年没见面的老同学小梅。这时,小梅已华丽变身为区文化馆馆长。

“文化是千秋万代的事,文化馆的工作容不得半丝马虎。”小梅说,“区领导对文化特别重视,也非常注重文化馆的建设。几年疫情下来,这里人流稀少,区里勒紧腰带过日子,翻新整修文化馆,文化馆翻新期间,我的办公室暂设在文联办公楼。”

二十多年来,小梅自学、省考、国考,从高中老师到区文旅主任,再到如今的文化馆馆长。在不算宽大还堆着各类书籍的办公室里,小梅褐色的短发有些许凌乱,几根雪白的发丝峭立在两鬓和头顶。

最好的时代,不会辜负任何一个不断学习、努力肯干的人。小梅所有的付出,在我们这个时代,都有了回应。

编辑|饶春垚

猜你喜欢
小梅文化馆广东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大爱有光
钱真的少了吗?
丢三落四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合肥求职女连喝四场酒身亡老板被批捕
广东舆情
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