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3-05-31 21:49贺懋靓
国际公关 2023年5期

贺懋靓

摘要:青年是整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机的力量。作为“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青年已在志愿服务中取得诸多成果,但是仍存在一些弱点,如多语言运用能力弱、提供的服务内生性不足等。国家应该切实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青年应该增强爱国情怀、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和综合能力,从而使得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着力点之一。

关键词:“一带一路”;青年志愿者;文化志愿服务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概述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内涵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青年志愿服务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策和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也是在和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协作时组织起来的。青年是参与志愿服务的生力军,是发扬中华文化的年轻力量。青年团体通过参与国家或社会组织机构的文化项目、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事业合作会议以及文化展演,基于自身家国情怀和道德责任意识,无偿提供时间、知识和技能。志愿服务常见的方式有国际支教、组织或参与文化交流活动、文化论坛会议志愿者项目或在会展中进行文化成果展示与讲解等以及在文化展上积极无偿公演等,为活动顺利进行提供帮助与支持。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特征

第一,“一带一路” 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服务中的服务主体为青年,主题为文化宣传与交流。最大的特征是公益性和无偿性;第二,专业性和专一性。即志愿者仅提供文化志愿服务,这就要求志愿者具有一定的汉语专业素养、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基础和卓越的外语能力;第三,具有集体性。要求参与者以集体为单位开展志愿服务;第四,具有精神文明建设性。此文化志愿活动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志愿服务达到发扬本民族优良文化的作用,从而促进本民族优良文化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交融,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第五,具有持续性。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是一个长期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人为此共同努力;第六,服务過程具有艰辛性。“一带一路” 倡议合作国多为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自然环境恶劣,社会治安较差,因此青年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时,往往要承担着巨大的人身与财产风险。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文化志愿服务的价值

1.树立中国良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推动了华夏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增强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国家通过开展“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有助于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增进与其他友好国家之间的良好友谊。具备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的青年志愿者参与各类国际活动,提供各类志愿服务体现出中国青年深沉的爱国情怀,以及国家进行爱国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成功,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从而加深其他国家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理解,促进中国良好国际形象的树立。

中国通过在沿岸国家与地区开展志愿服务,可以增进各国对中国的信任,赢得各国对中国的好感与支持。体现了中国“天下大同” 的政治理念,和全球各国共同发展的美好祈愿,这使得“中国威胁论” 不攻自破,并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全球治理体系转型,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建设。

2.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通过“一带一路” 政策下的青年文化志愿服务在我国所激发的巨大关注度和讨论度,可以营造全民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知识涵盖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即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有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增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意识和爱国情怀,激发青年志愿热情

在“一带一路” 志愿服务中,青年主动参与进国家战略和国际事务,能为国家建立全球治理新秩序时奉献自己的努力与汗水,有利于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自豪感。[1]

志愿者群体在社会形成良好的带头作用,吸纳更多的成员与积极分子,进而促进志愿者团队的不断壮大。青年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获得奉献的成就感,会鼓励青年投身于下一步的建设与志愿服务中去。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一)青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所得成就

青年志愿者国际参与方式不断增多。在“一带一路” 倡议下发展青年文化志愿服务,为华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随着“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深化,“民心相通” 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深度的不断加深,青年志愿者国际参与方式不断增多。其中最重要的服务载体之一就是孔子学院。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孔子学院其中一个目标是增强人们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艺汇演也是青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重要方式。如2022年8月“汉语桥” 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新西兰赛区总决赛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举办。虽然受疫情影响汉语志愿者未能到达新西兰,但他们在线上进行决赛技术支持和语言指导,促进决赛的顺利举办。

青年志愿者国际参与能力有所增强。“一带一路” 倡议为中国青年提供了众多志愿服务机会,因此青年在当志愿者时可以不断提高文化素质、学习能力和意志力。青年志愿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通过提供语言翻译服务、传统文化会展宣传服务和科技文化成果展示服务等,为国家文化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志愿者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形象。近几年,伴随我国国际话语权的不断提升,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深入人心。中国青年作为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积极投身于全球化建设中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如由一百多个优秀的中国青年组成的“共同未来” 志愿团体,借助艺术活动、课程讲授等方式来满足中亚、西亚贫困国家的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中国青年的青春洋溢、敢于担当的精神风貌,赢得世界其他国家的一致好评。

(二)青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现存问题

缺乏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随着改革开放促进社会转型,国家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青年信仰缺失问题明显,缺乏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奉献精神。由于自我意识太过强烈,太过于注重个人的发展,认为文化志愿服务是艰巨而辛苦的,部分青年可能会权衡于自身利益而放弃海外志愿活动。

对中华文化和“一带一路” 倡议理解片面。“一带一路” 倡议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思想渊源,这项倡议本身就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当代青年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未能完善,学习往往流于表面,未能完全领略深层次的人文精神与内涵。青年志愿者在执行海外志愿项目时也往往不能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浑厚底蕴充分弘扬与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多语言能力亟待提高。“一带一路” 倡议途经66个国家,官方语言为53种,语言环境复杂。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想要顺利进行,必须要通过语言这一难关。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侧重于官方通用语种,对于非通用语言涉猎较少,因此我国相应的小语种人才严重缺乏。由于我国语言结构失衡,小语种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缺失,因此能承担“一带一路” 文化相关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才数量较少。

志愿服务内生动力不足。部分青年志愿者虽有服务意识,但目标不明确,自觉性和兴趣不高,当现实与自己的设想不符时,往往会使得自己情绪出现波动,出现畏难情绪。如果没有专业人士进行疏导,甚至会使志愿者出现压抑和抑郁情绪。同时,服务中出现突发性危险状况、联络不便,也会引发志愿者的恐慌情绪。这些生理和心理因素,都会使得志愿者意志发生动摇,缺乏持之以恒的恒心和一蹴而就的决心,会影响“一带一路” 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和进行。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中国特色青年志愿文化环境

加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2]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价值观要求青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磨砺自身能力,锤炼自身过硬本领,顺应时代发展,积极维护各国传统友谊,做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担当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国家要加强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将爱国精神融入“一带一路” 文化志愿服务中,才能在开展活动时展现强大的底气和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共青团、宣传部和教育部应积极协作,整合力量,协同创新,建立联动机制,积极引導深化青年对“一带一路” 的认识,鼓励青年参与实践,[3]如开展“一带一路” 宣讲进校园、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等。

给予青年文化志愿服务以充分资金支持。国家要为志愿项目投入充足资金,政府需要在年度预算中扩大对“一带一路” 青年文化志愿项目的比例,并设立专项风险基金,减少青年志愿者和组织机构的后顾之忧。同时,还要建立专家咨询团体,给予国内专家学者经费资助,在相关方面开展研究。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推进“一带一路” 青年文化志愿服务,最根本的是要给广大青年和组织机构提供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现存服务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海外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建立组织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细化。专门的法律工作者要对志愿者和组织机构进行培训,确保他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在与他人发生纠纷或遇到危险时可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出台规范化政策措施。中央和地方缺乏规范化、体系化的政策引导,因此开展志愿活动往往缺少“抓手”。只有在中央的领导下,设立总体框架,为“一带一路” 青年文化志愿服务制定具体的政策、奖惩方法和管理手段等,才可以高效促进志愿服务的实行。

(二)明确新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厚植爱国主义思想,增强责任意识。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中国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青年志愿者一定要根植爱国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青年志愿者应该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思想,从而确立正确的责任观、民族观和历史观。

青年志愿者应该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在历练中成长,在学习中奋进。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勤勉敬业,不做事业的逃兵,不做合作的短板。

深化学习中华文化知识,充分领会“一带一路” 内涵。通过学习相关课程,积极参与相关论坛和活动,青年志愿者的知识体系会更加完善。青年志愿者也要领悟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了解并热爱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实质,在“一带一路” 文化志愿活动中才能更好传播中华文化。

“一带一路” 倡议不仅体现着我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也体现着我国度人度己的人文关怀。[4]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青年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认识水准,不能被国际上的不良信息迷惑了双眼,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

提高多语言能力,开阔自己国际观视野。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高校的演讲中提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青年作为人民友谊的生力军,要积极与其他国家的青年进行交往交流,积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经验,求同存异,共同进步,不断地“走出去”,扩展自己的格局。同时,青年志愿者应该积极学习外国的文化习俗知识,增进对沿岸国家风土人情的了解;掌握第二门或第三门外语,更好地宣传本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志愿服务的开展。

磨砺自身意志,展现良好风貌。鉴于志愿者内生性动力不足,甚至对志愿服务产生畏难心理,因此志愿者应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力与专注力;同时,志愿者应该在志愿服务开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对志愿服务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有个客观而清醒的认识。最重要的一点,志愿者应该树立正确目标,明确志愿服务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在进行对外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因此志愿者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切实维护国家形象。[5]

四、结束语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青年志愿服务是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而推进的,它显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展现了我国青年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感。青年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磨砺了意志、扩大了眼界,还将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与内涵传播到世界各处,在实践中不断扩大我国的文化国际影响力,在交流中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9,(5):4-9.

[2] 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N].人民日报,2013-03-24(002).

[3] 秦宜智.在2016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上的主旨演讲[N].中国青年报,2016-12-02(001).

[4] 叶淑兰,张峻铭,杨启飞.“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共青团工作及其面临的挑战[J].青年学报,2019,(2):66-70.

[5] 曹玲玲.“一带一路”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发展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