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2023-05-31 21:49韦泽珺
国际公关 2023年5期
关键词:易地贵州省共同体

韦泽珺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事业成为贵州省头等大事和第一任务,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五个一批”首要脱贫工程,在2020年底,贵州省192万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大山、迁入新居,全面奔向小康,迈向现代化新进程。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打造互嵌式“沁入”移民新区,各民族群众在共建共治共享新居,是各族人民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基本概念

(一)易地扶贫搬迁

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生存环境恶劣、发展条件严重欠缺且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口,按照自愿、应搬尽搬的原则,搬迁到生存发展各方面条件更合适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状况的一种扶贫方式。

贵州省“十三五” 时期在94个县(市、区、特区、新区)共搬迁192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791个,总投资1500多亿元,是贵州省头号民生工程。按照民族互嵌型社会特点,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移民新社区就是典型的以民族结构相连和民族关系交融为基本特征,各个民族通过经济层面、社会活动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多种交往交流活动,彼此间不断融合,逐步形成了一个结构相连、利益相关、情感相通的有机团结的共同体社会形态。[1]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一种主观能动反映客观实践的意识形态的认知与情感,也是一种自觉自知自主的行为活动,不仅是身份认同,也是文化认同,更是国家认同。一是身份认同。身份认同首先是自我认同,认同自我为中华民族的十四亿分之一;二是集体认同。认同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三是文化认同。各族文化各美其美,各放异彩,融汇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多元一体的表现;四是国家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一步认同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组织、行动等的认同。

二、生动实践

(一)易地扶贫搬迁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铸牢

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十三五” 时期,贵州省94个县(市、区、特区、新区)共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帮助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生活困难地区搬迁到城镇中。

一是助推群众“开新局”。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全省192万群众一改往日“路难走、车难进、人难行” 的局面,把家搬进了城市中,建设起了各族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和谐社区,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了新的希望,在生活上开了“新局”。

二是助推群眾“走新路”。易地扶贫搬迁改变了以往群众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运作模式,通过城镇化,通过新型工业化,群众的收入大幅提高,在生活上走上了“新路”。

三是助推群众“创新绩”。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让群众通过个人努力与奋斗去追求美好生活成为了可能,在以往的“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生态环境中,个人努力被艰苦的环境牢牢禁锢着,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有了可能,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成为厨师、绣娘、工人等新职业人,通过个人努力和奋斗,不断“创新绩”。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

通过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族人民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良好和谐氛围,有益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高质量发展是巩固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有力抓手,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现实需要,确保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共同富裕。

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安全与稳定就是高质量后续发展的基础与根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了民族团结,为实现高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因为只有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群众乐业,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实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高质量发展。

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质量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有力推手。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全面脱贫,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只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有力推手,坚持立足贵州省民族地区特色资源,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势,夯实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精神基础。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沁入”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易地扶贫搬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两者以“沁入式” 相互构建,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路径,不断构建易地扶贫搬迁“沁入式” 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使各族人民共建共治共享,从社会上建设互嵌共融的命运共同体。

一是强化“五个体系” 建设,“沁入” 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质量发展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 是各族人民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在推动就业产业全面提质增效、在推动公共服务全面提档升级、在推动社区治理全面精细管理等,高质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加速搬迁群众用心用情“沁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强化文化认同,“沁入” 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沁入”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开展丰富活跃的文化服务,增强社区互动和交流,提升群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

三是强化融入互嵌,“沁入” 心。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坚持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要方式,增强构建“沁入” 互嵌式社区环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人口大流动、各族大融居的新型城镇化格局,空间嵌入、思想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三、存在的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搬新居只是完成了“脱贫” 第一步,接下来的“稳得住、能致富” 问题在易地扶贫搬迁中依然问题凸显。一是身份认同问题。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原有的生活生产环境发生了改变,到底是农民还是市民,没有正确处理农村农业生产与都市城镇生活空间之间的关系,在身份认同上存在矛盾和困惑;二是精神文化跨界问题。各族移民因文化、信仰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缺乏有效引导的情况下,不同民族搬迁人口之间互动频率增加可能产生的矛盾将会给易地扶贫搬迁的社区治理造成挑战;[3]三是“五个认同” 有待加强问题。贵州省是“全国民族关系最好的省份之一”“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在完成搬迁后,移民新区的居民对于“五个认同” 观念有待提升。

四、后搬迁时期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时期,贵州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后搬迁时期,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不断夯实各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物质精神基础,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政治基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保障。[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全国各族人民最可信赖的主心骨。当前,我国正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进取,这已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党的领导是中国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和各民族的人心所向。要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进一步成为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坚强领导,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

(二)稳产增收促就业,不断改善移民新居物质条件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就是保障移民充分就业与稳定收入。保障就业的可持续性是易迁贫困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5]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对于农村资产资源要进一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用活用好,不断增加各族群众实质性收入,进一步为各族群众创造出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平台;二是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补齐民生短板,确保农村居民住得好、过得好;三是把防止规模性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 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帮扶机制,消除新移民社区居民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快农村产业发展与提质增效。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实现增收增产,才能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三)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居民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为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强化凝聚力、不断提升向心力、不断增加包容性指明了方向。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纲”,所有民族工作都应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进行,是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建立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的

精神内核。[6]

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共同体,也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中精神文化的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和自信自强,以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巩固共同性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和鼓励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不断树立中华民族良好的文化形象。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民族社区在同步现代化进程中,一是在易地扶贫搬迁民族互嵌社区举办各类民族特色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移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文化认同、社区认同、社会认同、身份认同不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二是以移民民族互嵌社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观,积极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观;三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通过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展示和传播民族文化,进一步激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活力。[7]

(四)完善法治保障体系

在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中,要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不断强化社区基层法治力量,不断构建社区基层法治体系,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坚持在宪法和法律法规框架内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不仅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稳定,而且有利于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制度规范。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中,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社区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向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引领民族群众知法、尊法、守法、用法;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依法治理,坚决巩固和倍加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局面。

五、结束语

贵州省的易地扶贫搬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沁入式” 的互嵌发展模式。易地扶贫搬迁要以促进民族地区新移民社区居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在后续扶持时期要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郝亚明.民族互嵌型社区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理论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14-20+2.

[2] 郝亚明.从政治定位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8):9-14.

[3] 李文钢.西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构建“民族互嵌型社区”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21,(3):114-121.

[4] 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五大基础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0,(5):1-6.

[5] 武汉大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研究课题组.易地扶贫搬迁的基本特征与后续扶持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20,(12):88-102.

[6] 曾和平.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反贫困实践:以新疆南疆地区为例[J].新疆社会科学,2020,(2):7-16+146.

[7] 李俊杰、王平.民族地区应在小康社会与现代建设中同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1(8):20-28.

猜你喜欢
易地贵州省共同体
贵州省种公牛站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共同体的战斗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