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交界地区纯牧业村迈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2023-05-31 14:53王述友
关键词:共同富裕攻坚

王述友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前 言

2021 年2 月25 日, 党中央召开举世瞩目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 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 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1]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 不仅鼓舞了追求美好生活的亿万中华儿女, 也为全世界创造了减贫样本、 树立了减贫信心。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专门致函中方,祝贺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称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2]

我国省级陆路交界线共66 条,总长度5.2 万公里,按边界两侧各15 公里计算,总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经济发展普遍比较落后。 2012 年确定的592 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超过一半位于省交界处,贫困发生率远高于非边界县。 兰小欢教授以公共物品规模效应和边界理论解释这一现象。首先,一省内边界地区远离政治经济中心的省会城市, 地理距离限制其获取更多公共资源;其次,诸多省界位于山区, 坡度平均要比非省界高35%, 不利于经济发展; 最后, 省界地区往往是一省之内文化非主流区,与本省主流文化隔阂,与邻省同文化区交流又被行政边界割裂,不利于经济发展。[3]

甘肃、 青海两省行政区域界线长达3089 公里,占全国省级陆路交界线总长度的近6%。 交界地区涉及两省11 个市(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南州)、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州)、海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北州)、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果洛州)均在两省交界区域,分别占甘肃省自治州总数的100%和青海省自治州总数的2/3。 除临夏回族自治州外, 其余5 个自治州都属于两省的“三区三州”地区。 青海省委省政府对省际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专门制定政策文件,并连续多年实施甘青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支持果洛州、黄南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但这些地区先天性集中了西部地区、 欠发达地区、 民族地区、高原地区等特征,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与全国同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本研究选取甘青两省交界区黄南州同仁市瓜什则乡赛庆村,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现实基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突破重点、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引领,设计了一份包括人口信息、资产资源、“两不愁、三保障”、收入支出结构、发展愿景等模块70 余项指标组成的田野调查表,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对全村逐户进行摸底调查和数据比较, 考量村内资源禀赋和周边营商环境,确立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提出合理政策叠加措施,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为甘青交界地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参考。

一、战略转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赛庆村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3395 米,气候寒冷,是一个以藏族居民为主的纯牧业村。 该村隶属于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市瓜什则乡,距离乡政府所在地14 公里、州(县)府所在地48 公里、省会西宁200 公里,距离毗邻的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55 公里。 全村234 户1053 人,脱贫攻坚期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55 户228 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人口数的23.5%和21.7%,2015 年被确定为青海省需集中攻坚的贫困村。

(一)脱贫攻坚战圆满收官

根据青海省和黄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总体安排, 省监狱管理局和同仁市森林公安局结对帮扶赛庆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进驻后,与村“两委”班子精诚合作,从最基础的思想动员、摸清家底、精准识别、 建档立卡工作做起, 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分类精准施策、调动各方积极性,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1.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锁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脱贫困”目标,赛庆村借助“八个一批”帮扶措施,三年后建档立卡户及人口全部脱贫,全村整体脱贫“摘帽”。贫困户中发展生产54 户227 人,其中:易地搬迁6 户23 人,生态服务25 户25 人,发展教育45 户65 人,转移就业54 户82 人,医疗保障55 户224人;低保兜底1 户1 人。 2018 年11 月和2019 年11 月两次通过省级验收,2020 年6 月通过国家第三方验收,同年8 月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返贫率为零。

2.村集体经济“破零”后不断壮大

2017 年,赛庆村投入扶贫项目资金50 万元,成立高原牦牛养殖合作社,当年购买150 头牦牛,次年出栏109 头,收益5.79 万元,按人均50 元标准在全村进行分红,其余留作村级公积金,集体经济实现了“破零”目标。 2019 年3 月再次购买108头牦牛,9 月出售38 头,收益14.44 万元,人均分红124 元。 截至2020 年底, 合作社繁育42 头牛犊,当年总收益超过15 万元,村集体经济累积到5 万元。

3.基础设施较大改善

“十三五”期间,整合各类资金2250 余万元,硬化村庄道路、铺设牧业点砂石路、亮化定居点主干道,实施人畜饮水巩固提升、定居点蓄水池、牧业点机井、管网改造及供水点建设、沟道综合治理等工程,改造牧业点线路绝缘和变压器增容,拉设光纤网络宽带, 建设和改造升级标准化卫生室及配套设备,安排持证乡村医生上岗,建设村级综合活动室及配备相关设施, 建设文化广场及配套体育设施,修建公共卫生厕所,配备户用生活垃圾桶和村级垃圾转运车,实施村庄主干道绿化美化,村内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得到大幅提升。

4.可持续发展潜力积蓄

2018 年,赛庆村筹措资金57.935 万元,成立互助发展协会, 入会社员165 人, 累计发放借款154.5 万元, 还款率100%, 互助资金运行率达97%。 同年, 赛庆村被州农商银行评定为“信用村”,100 户牧户列入信用户名单, 可申请发展生产所需的小额信贷,贫困户还可申请“530”小额信贷。 同时,牧业合作社结成了新型生产关系,接通动力电、建设电子商务站点,奠定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平台化销售的基础。村内美化亮化工程改变了生活环境, 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条件的改善及整体脱贫目标的实现,激发了村民发家致富的信心,全村接续发展潜能不断积蓄。

(二)有效衔接接续发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4]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脱贫攻坚重点关注的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全体村民。脱贫摘帽只是解决少数人绝对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乡村振兴中接续促进全体村民共同富裕才是新的重大考验。按照国家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后,设立5 年过渡期。[5]这五年,恰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期,也是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时期。瓜什则乡和赛庆村抓住重大机遇,在过渡期内稳住四个体系,做到“四摘四不摘”,推动全体村民在全面小康基础上接续向乡村振兴转移进军。

1.稳住组织领导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摘帽不摘责任

继续保留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组织领导体系,继续实施联村领导、驻村第一书记“双组长”负责制,进一步完善联村领导负总责、第一书记具体抓、 驻村干部全力抓的有效衔接工作机制。 2021年瓜什则乡换届后,选派一名副乡长联点赛庆村、乡武装部长长期驻村, 省监狱管理局派驻一名副处级干部担任新一轮第一书记,在交接“接力棒”时前人带后人, 就工作全面交底, 进一步压实责任。 2021 年村级组织换届时,赛庆村原来的村支部书记继续当选并兼任村主任, 虽然工作责任更加繁重,但村内决策和办事效率大幅提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障和高效的决策系统。

2.稳住多元扶持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摘帽不摘政策

继续保留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叠加政策体系,绘制新的政策组合拳谱,避免一些扶持政策踩急刹车, 突然收紧后对稳定脱贫成果产生不利影响。 产业方面:坚持“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因户施策,扶持自主创业、入股合作社等多种方式发展生产。 村集体创办的合作社实现破冰后蒸蒸日上,入社社员由原来的55 户建档立卡户扩大到199 户,人均入股牦牛15 头;有29 户村民将草场租赁他人经营、5 户将牛羊委托代牧后从事其他产业。就业方面:整合就业、扶贫、农牧等部门资源搭建培训平台,落实“雨露计划”的“直补到户、作用到人”专项扶持,有针对性地开展免费技能培训,2021 年培训99 名劳动力,按学习技能就业率达85%。教育方面:跟踪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状况,巩固控辍保学成果,全村264 名适龄儿童全部入校就读。 健康方面:持续做好重大疾病筛查、预防和慢性病签约服务管理, 降低因病致贫返贫风险。 采取个人自愿、财政资助的方式,为因病导致临时生活困难的农户购买重大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全体村民均参加新农合医疗保险,避免出现因病致贫或返贫家庭。住房安全方面:对全村所有疑似危房进行摸底调查, 做好危旧土坯房整治扫尾工作,全面拆除残垣断壁,加固改造C 级危房,确保群众生命安全。低保救助方面: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群众纳入低保救助范围, 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衔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同时,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托底线、 救急难作用, 有效解决脱贫群众家庭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基础设施方面:对脱贫退出时完成的基础设施项目, 落实后续维护管理经费,明确后续管理责任人员,确保脱贫攻坚成果长期发挥效益。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巩固提升村庄整治成果,实现村容村貌新改变。精神激励方面:强化正向激励,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激发村民发展信心和内生动力,促进自立自强。 对懒散户实施反向约束,对有劳动能力却“坐在门口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行为实行惩戒。 深入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培育孝悌和睦家风,倡树婚丧嫁娶新风,营造文明和谐村风。

3.稳住合力援助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摘帽不摘帮扶

为避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援助力量一撤了之, 使刚刚建立尚处脆弱的生产生活条件滑坡倒退,继续保留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合力帮扶体系,接续开展援助工作。 将结对帮扶纳入联点单位干部年度目标考评体系, 加强对干部帮扶工作的巡察,干部入户帮扶时间每年不少于四次。原建档立卡脱贫户实行“脱贫不脱帮扶”,继续安排党员干部联系扶助,指导巩固脱贫成果,定期复查脱贫成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完善“互联网+”帮扶新模式,依托官方网站建立信息对接平台, 共享建档立卡帮扶对象信息资源。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精准扶贫行动,引导企业对接乡村需求,通过联合开发、项目帮扶、送就业岗位、公益捐赠等形式结对帮扶,稳住“人人参与”的大帮扶格局。

4.稳住督导管理体系,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摘帽不摘监管

强化返贫动态监测,搭建纵向涵盖乡村,横向涉及相关部门的脱贫户数据信息沟通交流平台,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 实行数据信息共享,运用数据手段,动态监测、定期核查、应急救助、重点帮扶,及时发现困难对象、掌握可能返贫对象、防止困难对象致贫返贫、保证新进对象如期脱贫。 强化扶贫资产管理, 开展扶贫资产摸底排查,建立扶贫资产台帐,落实分类管理制度,确保经营性资产保持收益、 基础设施类资产持续发挥效益。推进作风专项治理,把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贯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过程, 持续加强驻村工作队员和联户干部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指标体系建构:聚焦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6]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中, 共同富裕一直是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7]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明确要逐步消灭贫穷, 达到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核心任务。 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要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9]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借鉴发达地区经验, 基于赛庆村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分析基本特征,形成一套适用的共同富裕指标体系,可为其及同类地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具体指导。

(一)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主要内涵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在不同时期有其阶段性内涵和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向共同富裕迈进的重要阶段, 共同富裕目标体系在当前的主要内涵要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来理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要振兴,必须统筹推进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1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物质富足、 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基于此,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富足,农牧业生产现代化程度提高,农牧民生活富裕,农村牧区基础设施更加便利,生活信息化保障可及,对健康生活消费的物质追求能够充分满足; 二是精神富有,农村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生活环境优美文明,农牧民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对健康生活的精神追求能够充分满足, 内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烈浓郁。

(二)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演讲时强调,“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 但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1]这是把握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基本特征的根本遵循。从赛庆村入户调查数据分析, 当前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有三方面基本特征。

1.差异性

农为本成为中国社会根基的同时, 也借地理条件与自然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既是乡村经济的主要部分,也是村民谋生的手段与职业。[12]空间地理及历史的差异性决定了农业农村共同富裕不是地域、城乡、行业实行绝对平均,而是相对富裕。 2020 年,赛庆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的0.8万元, 最高的达到8.3 万元, 家家都有摩托车,106 户购置了小汽车,占总户数的45.3%。 按照当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万元衡量,该村居民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但收入差距比较大,主要体现在收入结构上。 其中,转移性收入主要是草畜平衡补助奖励资金, 财产性收入包括草场租赁、牛羊养殖,经营性收入则主要来自发展乡村旅游、经营牧家乐、加入合作社等。 收入结构决定了牧民群众收入的稳定性, 收入状况也影响着村民对居所的选择, 该村村民到城市购房居住愿望比较强烈, 目前仅有4 户在州府所在地购置了商品房,占村民总户数的1.7%。(见表1)

表1 赛庆村2020 年收入结构分析

同时,赛庆村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全村除1 户五保户外, 均主要依赖畜牧业为生; 草地资源有限,人均承包草地面积只有37 亩,传统支柱产业畜牧业发展壮大受限。生产关系单一,仍然有87%的牧户以自牧经营为主, 产业上高度依赖承包草场;畜牧产品规模小,尚未创出品牌,以牧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和品牌效应;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有钱办事能力不足;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力不强, 村内无龙头企业,唯一的畜牧业合作社尚处起步阶段。

2.艰巨性

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发展“三步走”战略部署,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九大对2020 年至本世纪中叶发展做出了两个阶段的安排, 这些分阶段战略一脉相承地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性。农业农村建设要与社会发展程度及水平互相关联,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也要渐次推进。调研数据反映出,赛庆村从脱贫攻坚胜利到乡村全面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还相当艰巨。 在生产方式上,该村仅有1 户购置了农用车,2 户使用电灶做饭,176 户采用电热毯补充取暖,其余牧户仍然采用“赶着牛羊转场、拾着牛粪取暖”的人背畜驮、烧粪煨炕的传统生产方式和用能结构。 在基本生活物质供应上,该村为纯牧业村,仅有肉品、奶及奶制品能够自给,粮食、油料、蔬菜和禽蛋必须购买。在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上, 家家户户没有基本的洗浴设施, 诸如洗澡这类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这里的村民来说都是奢望;村民享受不到家庭医生服务,没有年度常规体检的习惯,高原病、慢性病患病率高,近三年内31 户牧户有住院治疗史。 在人才支撑上,受自然条件限制,对外部人才吸引力不强,除各级政府派驻的帮扶人员外,无其他人才来本村创业或合作发展, 就连本村培养的大学毕业生也鲜有愿意在家乡创业者。

3.复杂性

宗教信仰、出行条件、教育培训、就业观念、卫生条件等都对群众生产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进程。 赛庆村为纯藏族村落,除中小学生外,几乎全民信仰藏传佛教。 受传统习俗及宗教文化影响, 消费不够理性。 据调查,该村人均年度支出中,人情往来消费占13%,208 户有宗教类支出,额度高于医疗保健支出。 全体村民没有外出旅游记录,“旅游出行” 类支出全部为交通费用,反映出道路交通的便利度、可及度不够。 该村劳动力略有富余, 但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小学文化程度占66.3%, 初中文化程度占25.6%,高中及以上仅占3.3%。(见表2)

表2 赛庆村人口教育结构分析

仅有99 人参加过技能培训,占劳动力总数的14.5%,没有人愿意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已毕业的7 名大专以上学生中,3 人在州县党政机关工作,1人自主创业,3 人在家待业。 反映出该村对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不够, 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僵化,只想端行政事业单位的“铁饭碗”,不愿去创业或到企业就职。 生存环境、生活条件、卫生习惯引发的疾病,成为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

(三)纯牧业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构建

对于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学界已有以浙江省为例的尝试研究, 从发展维度建立了4 个二级指标31 个三级指标,从分配维度建立了3 个二级指标22 个三级指标,从保障维度建立了3 个二级指标36 个三级指标。[13]访谈中,同仁市副市长CRT说:“并不是有钱就是共同富裕, 它涉及到很多的评价指标,甚至不一定是指标的问题,拿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获得感的问题。同仁市是一个多元交融的地方,产业规模很难做上来,最核心的是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挖掘潜在价值、独特价值,提高附加值,走融合发展之路。” 笔者认为,共同富裕是一种价值追求(或价值观),是一种主观感受(或获得感),是一种客观比较(或趋同性),不可能全国一个标准。一个地方是否实现了共同富裕,应该由当地居民自己来测度, 属地党委政府予以适度引导。本文以此为启迪,基于对农业农村共同富裕内涵的剖析,从物质、精神、协同三个层面建构由17 项二级指标、47 个三级指标组成的纯牧业村共同富裕评价体系。(见表3)

表3 纯牧业村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1.物质层面指标

物质富足是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层面重点考虑影响群众发展生产和获得收入的稳定性,以及对生活品质的直接获得感。包括产业稳固度、收入稳定度、衣食无忧度、出行便利度、住房舒适度、环境友好度6 项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

2.精神层面指标

精神富有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层面重点考虑影响群众内心幸福感获得满足的直接因素。 包括教育满意度、医养有效度、婚姻适配度、宗教自由度、管理民主度、技能适用度、社保普及度7 项二级指标、19 个三级指标。

3.协同层面指标

共同富裕的社会也是共建共享的社会。 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是有机统一体, 二者同步实现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 还需要非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其它要素的协同才能更好实现同频共振。 协同层面主要从促进共同富裕主体的关联性来考虑,包括国家支持力、集体引领力、社会参与力、个人自主力4 项二级指标、7 个三级指标。

需要说明的是, 在探讨共同富裕评价指标过程中, 参与调查的192 户重点关注351 个具体问题,涉及本研究提出的25 个三级指标。 借鉴学界形成的共识、 时代发展趋势并结合赛庆村实际情况, 物质层面增列人均承包草场面积、 恩格尔系数、食品安全、电商物流平台、村庄道路硬化、信息化保障能力、洗浴条件、草原承载力、庭院绿化和自然灾害10 个三级指标;精神层面将教育期盼细化为学前毛入园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职业教育参与率,增列人均预期寿命、婚姻家庭稳固状况、宗教信仰自由状况、家庭宗教负担、矛盾纠纷化解与诉求反映渠道、公共管理参与性、劳动力技能、养老保险参保率、劳动及失业保险参保率共11 个三级指标; 协同层面增列村民家庭努力程度1 个三级指标。各指标权重按民意调查关注度,统筹考虑增列指标和细化指标来确定。(见表4)

表4 共同富裕指标赋权平衡表

三、进路选择:从乡村振兴迈向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到2035年,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赛庆村作为甘青交界地区纯牧业村,在融入共同富裕的洪流中,必须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紧紧盯住评价指标,强化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国家特殊支持,抓住用好支援帮扶重大机遇, 充分发扬自力更生和奋斗精神,趟出一条具有牧区特色、涉藏地区特点、交界地区特征的共同富裕道路。

(一)总体思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相对落后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14]就现阶段而言, 赛庆村从乡村振兴到共同富裕应把握以下总体思路。

1.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机制。 村党支部是最贴近群众的基层党组织, 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责任和作用。 要把方向、做协调、抓落实、塑形象,做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助推器”“主心骨”“压舱石”。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赛庆村党支部要引领广大党员和牧户务实谋划全村未来发展蓝图,积极尝试构建新型生产关系和多元利益联结模式,吸引专家学者、 龙头企业主入村开展调查研究和联合创业, 注重挖掘乡土文化营造浓郁的乡愁记忆,着力开展乡村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多途径改进乡村治理。

2.加强系统规划和设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强调,要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 赛庆村要坚持规划先行、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尊重规律。以本文研究的战略转移重要环节、共同富裕指标体系作为参考,摸清资源家底,理清发展思路,明确村庄定位、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尽可能保留乡村原有地貌自然生态, 系统保护好乡村自然风光和田园景观, 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树立乡村新风新貌, 为乡村长远发展和持续推进共同富裕擘画蓝图。

3.融入国家和全省发展战略

自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来,国家和省级层面出台了诸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规划,只有积极融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方可为区域发展赢得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的机会。赛庆村属于三江源地区, 除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外, 还可创造条件融入国家正在推进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将青藏高原打造为我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战略、 国家启动实施的第三轮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青海省正在推进的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及其相应示范省建设战略, 在融入国家和省级发展战略中积极作为,分享更多政策红利。

4.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

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共同体,是一域富裕与全国富裕的共同体, 也是个人富裕与集体富裕的共同体。 村级组织有钱办实事办大事,说话才能有人听、有引领力。 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提高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赛庆村在脱贫攻坚阶段已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有了一定的积累,要强化村级领导班子能力培训、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强化特色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科学管理、依法自治水平,发挥资金最大效益,增强发展动能,激活“造血”功能,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催生许多重大改革, 当前农村综合改革全面铺开。根据党中央部署,将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整县试点,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 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服务体系, 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规范开展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 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推动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融资, 依法依规有序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治理试点,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等。 赛庆村可借农村综合改革东风,搭乘“改革号”快车实现弯道超车。

(二)突破路径

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产业振兴是核心、人才振兴是驱动、文化振兴是灵魂、生态振兴是本底、组织振兴是纽带。 建议赛庆村紧紧围绕“五大振兴”作文章、求突破。

1.选准做强产业

以引入畜牧业发展龙头企业为抓手, 聚集资金、技术、管理要素。 牵引村内转变“一家一户”为单元的生产关系,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小牧户共同发展,延伸传统产业畜牧业产业链,打造高原绿色有机畜牧业特有品牌, 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 依托畜牧业和牧业村衍生新业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访谈中,瓜什则乡乡长XBDZ 说:“赛庆村是离西宁最近的纯牧业村,夏季风光美好,漫山遍野都是格桑花,我们考虑利用热贡文化、藏文化名人等吸引游客,以音乐节的形式打造旅游观赏地。另外,打算以合作社形式发展本地品种藏系羊, 搞牦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条件具备的时候再搞有机肥收集加工,从这些方面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共同富裕。 ”正确的思路引领正确的出路,期盼赛庆村尽快培育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2.务实引进人才

以梯次引入人才战略为抓手,聚集新思想、新方法、新动能要素。 我对人才有情是前提、人才为我所用是根本。要按照盘活本土人才、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吸引回乡创业的引才思路,优先引入根在本村,有人脉、有情怀、有智慧的城市内退休干部或贤达。其次引入根在本村,目前在外务工创业人员或乡贤。 再次引入城市创客、休闲度假、科学研究等外来人才, 与引入人才同步培育盘活本土人才队伍。

3.提升民族文化

以分类整合和提炼文化元素为抓手, 聚集民族风俗、传统村落、红色资源、产业要素。将乡村文化融入到公共文化场所、文化展示中心、人居环境打造中,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民俗展示、牧家体验、民族文体等主题类活动中, 将乡村文化融入到文创产品中, 形成赛庆村独特的文化印记、 商业品牌,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4.复美草原生态

以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为抓手,聚集宣传、保护、修复、治理要素。驻村第一书记、省监狱管理局干部LMJ 谈到:“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根本。 赛庆村的生态保护意识非常浓厚,草场、水源保护的非常好。 全乡范围正在实施禁牧封育、草畜平衡等措施,正在创建无垃圾乡镇。 我们从科学养殖出发, 按照一只羊5 亩草场、1 头牛12 亩草场的标准推进草畜平衡。 ”要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科普环保知识,改变群众观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加强综合管护,提升村民生活环境,改善乡村生产环境,打造草原生态风貌。 完善监督机制、 制定奖惩制度、引入激励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的责任感。

5.壮大壮健组织

以党支部、村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为抓手,聚集定方向、谋战略、抓落实要素。 继续优化组织领导人员结构, 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和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 引导村民入股加入集体经济组织共谋发展,多用法治理论、经济手段、市场规则管村治牧。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形成自治、德治、法治有机融合的乡村有效治理模式。

注释:

①“三区三州”地区:“三区”指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涉藏地区及南疆的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四地区;“三州”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这些地区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

②“八个一批”帮扶措施:青海省“十三五”期间确定的特色产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医疗保障和救助脱贫一批、加强教育脱贫一批、低保兜底脱贫一批、生态保护与服务脱贫一批的脱贫攻坚措施。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攻坚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画好脱贫攻坚图 决战脱贫奔小康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