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大美育”引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3-06-04 17:55群艺馆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夜校教学点场馆

群艺馆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创新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于2022年启动实施了“社会大美育计划”。其中,“打造50个市民艺术夜校服务点”和“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先后被列为2022年和2023年的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是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文化馆系统的指挥部,也是这两个实事项目的主要实施单位,我们以办好实事项目为抓手,全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全时”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大美育”引领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以持续创新的“市民艺术夜校”探索美育新途径

“市民艺术夜校”创办于2016年,以延时开放、公益收费为特色,突破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直面城市中青年群体获得高品质、公益性艺术普及教育的“痛点”,解决了以往公共文化服务在均衡性、覆盖面上的“难点”,解决了传统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的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与中青年需求不相吻合的矛盾,极大满足了青年白领欣赏体验艺术、享受文化服务的迫切需求。这一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获得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每年春秋两季的报名火到需要“秒杀”,其热度获得了《人民日报》头版关注点赞,并一度登上热搜。2022年列为实事项目后,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突破:

一是创新办校模式,延伸服务半径。2022年,上海市民艺术夜校首次将教学点位拓展覆盖到全市16个区,構建“总校+分校+教学点”的体系,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总校外,设立了20个分校和55个教学点,参与学员14838人。除了文化馆分馆、街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点位外,还创新打造了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公服中心、党群服务站、专业院团、民办专业机构、商圈楼宇、企业园区等教学点,利用“15分钟生活圈”的覆盖,实现了培训范围的广泛延伸,为市民提供就近就便的多元化文化艺术服务场所。2023年,市民艺术夜校将继续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为总校,通过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建立分校和教学点,推进构建“1+16+X”的全民艺术普及网络体系,实现教学点位、教学课程和学员人数倍增目标。

二是引入优质内容,提升服务品质。2022年,夜校共开设264门课程,涵盖了音乐、舞蹈、曲艺、美术、书法等各类艺术领域,其中非遗类、传统文化类的项目备受学员“追捧”。更多分校开始利用“市民艺术夜校”展示本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2023年,夜校课程设置也将继续提档升级,在原有入门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提高班以及针对外籍人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并引入上海评弹团、上海淮剧团等剧团,世博会博物馆、沪东工人文化宫等文博场馆机构提供专业课程,进一步发挥全市专业机构的力量,将更多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

三是线上同步授课,发挥服务效能。为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夜校在上海数字文化馆上开通了40门免费的“云体验”课程,同步推出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书法、国学、非遗等8个门类的线上课程,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扩大受惠面、提升满意度。同时,市民艺术夜校还实现了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各分校均开设了线上直播课程,并借由线上优势,将直播课程在长三角市民范围内进行招生,美育普及的覆盖范围大幅度提升。2023年,夜校将会继续拓展“双线并行”的教学模式以及云体验系列课程。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严格规范管理。为打造适合青年群体的课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在举办现场推进会交流经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持续整合专业艺术院团、院校、行业协会、培训机构等优质师资资源,联合市文联等共同研发课程,目前已形成百门优质课程资源库。最新的学员满意度调查显示,学员对课程的整体满意度达到97.4%。同时,建立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和16个区组成的联动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多方协调、共同推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还联合上海教育评估协会,规范合作机构的准入标准,2023年还将不断强化需求调研和课程评估,引入更多专业机构,打造更为专业的上海市民艺术夜校师资库,最大程度地提升市民大众的满意度。

以集聚专业力量的“社会大美育”开拓美育新格局

1.专业力量引领,优质资源转化

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旨在将上海丰富的专业艺术资源转化为社会美育资源,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满足市民大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目前,共有6大类,70家博物馆、美术馆、剧场、专业院团、公共图书馆、非遗场馆等专业文化场馆机构加入“社会大美育”课堂。各机构场馆都立足自身专业特色资源,进行了全年整体策划,形成了主打美育品牌,每个“大课堂”全年推出至少24场面向市民、免费或公益开放的高品质公共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这一以专业力量为引领的美育大行动,使原先以文化馆为主的群众文化工作在社会美育和群众艺术普及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动能,通过全面提升美育活动品质,推动市民审美素养的整体提升。

2.搭建美育平台,做实社会美育

伴随大美育为民办实事项目的推进,一个汇聚全市优质美育资源的社会大美育的平台搭建起来,来自各领域的专业艺术场馆和机构在这一平台上正努力将自身丰富的专业资源转化为面向社会大众的美育资源,场馆开放日、大师公益课、导览导赏、艺术沙龙、艺术体验课等将成为市民参与高品质审美实践、学习审美知识的重要载体。同时,上海市群众艺术馆还关注到,实施“双减”政策后,学生和家长对美育的需求剧增。因此,从今年起,力邀学生走进文化场馆、参与美育课程的一系列项目已经启动,包括覆盖放学后时段的“330美育课堂”,周末进行的“周末美育课堂”,以及寒暑假的“走进艺术之门”品牌活动,形成了面向中小学生全时段、全年龄、连贯性的社会美育服务。

3.凝聚社会共识,促进融合发展

在全社会凝聚广泛的美育共识、融合各方力量创新开展美育工作是“社会大美育计划”非常重要的出发点。近年来,全民艺术普及作为文化馆的主线工作,通过公共文化配送、市民文化节、市民艺术夜校等项目已经打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但社会美育的总体水平还有待提高,这需要凝聚社会各方的共识,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到社会美育的建设中。为此,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将在推进大美育工作的过程中,进一步遴选和征集更多符合条件的专业场馆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同打造“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更多品牌项目,并积极推动美育项目下沉进社区、进校园、进楼宇、进商圈、进企业等,进一步覆盖各类人群,让更多市民走得进场馆、看得见艺术、与大师对话、提升艺术欣赏能力。

猜你喜欢
夜校教学点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规范农村教学点办园行为的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盐源县:星光下的农民夜校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建设“指尖微课堂” 促进农牧民夜校教育上台阶
场馆风采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
夜校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