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州市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油菜)种植技术

2023-06-07 20:17蒋先文尹兴权李治福唐征贵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3期

蒋先文 尹兴权 李治福 唐征贵

摘 要 为牢牢抓住粮油安全生产基本盘,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贵州省盘州市积极选育改良适宜当地的特色红稻品种,探索应用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或油菜水旱轮作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给盘州市粮油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从前茬(冬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前茬(冬作)油菜种植技术、特色红稻种植技术3方面总结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油菜)水旱轮作模式种植技术。

关键词 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冬作油菜;水旱轮作模式;贵州省盘州市

中图分类号:S532;S511;S565.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06

特色红稻是由贵州省盘州市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户用当地红稻品种长期选育改良而来,适宜当地气候特征,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好、食感性好等特性的地方特色水稻品种,因其稻米价格较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经济收益较好。近年来,盘州市农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增大,“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水旱轮作面积超66.67 hm2,“特色红稻+冬作油菜”水旱轮作面积超266.67 hm2。盘州红米是盘州市地方特色优质稻米,已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

1 前茬(冬作)马铃薯种植技术

1.1 选用良种

选择生育期合适、产量高、品质好、抗逆性强的马铃薯品种,如费乌瑞它、中薯3号、合作88、威芋5号、青薯3号等。

1.2 种薯处理

种薯要求薯块完整、无病虫害、无腐烂、薯皮光滑、大小均匀,剔除病薯、烂薯。播种前15 d,将种薯放在通风、阳光直射处晒种1 d,以解除薯块休眠。切种薯块的切刀及切板要用酒精或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防止病害传播;薯块以25~30 g为宜,切块时,用切刀沿顶芽向下纵切,每个种块保留1~2个芽眼,种块以菱形四面体为最佳,若发现肉质变色或黑心等病薯,要立即销毁并更换刀具;切后的种块用可杀得叁千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泡30 min消毒,预防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及病毒病,捞出后将切面向上放置1 d,或用过磷酸钙、草木灰包衣处理,促进种块切口愈合结皮及种薯发芽。

1.3 整地

红稻收获后,于11月底前,选择晴朗天气进行机械或人工深耕,破碎土块,使土壤细碎、平整、疏松,保证马铃薯出苗整齐。

1.4 播种施肥

于12月初起垄双行单株播种,大行距80 cm、小行距40 cm,种植沟深8~10 cm,将薯块按20~40 cm的株距播入种植沟,芽眼向上,施入基肥,每667 m2施混合均匀的腐熟厩肥2 000 kg、复合肥50 kg、尿素10 kg、磷酸钙15 kg、硫酸钾5 kg做基肥,施肥时需做到种肥分离,避免种肥接触薯塊导致烂种,施肥后及时覆土10~15 cm起小垄。

1.5 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播种后应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干旱,可通过垄沟适量灌水,以保证苗齐苗壮。如在苗期遇暴雨天气,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沤水坏种。

2)追肥。出苗后,每667 m2及时追施提苗肥(尿素)

15~20 kg,在现蕾期每667 m2追施结薯肥(钾肥)

10 kg。可结合中耕除草、培土进行追肥,做到重施底肥、早施提苗肥、巧施结薯肥。在施肥时,要避免肥料与薯苗产生直接接触,防止肥料烧伤薯苗。

3)中耕除草。马铃薯生长是否旺盛、根系是否发达、茎块膨大快慢均与土壤通透性有关,通过中耕培土改善土壤通透性是提高马铃薯品质和商品率的措施之一。培土可防止水分蒸发、抗旱保墒,增加马铃薯匍匐茎数量,形成更多较大的块茎,防止阳光照射导致块茎发绿品质降低。培土时需尽量培宽培厚垄面,以促进结薯。第1次中耕培土在出苗后清沟进行,结合追施提苗肥,第2次中耕培土在株高15 cm时进行,结合追施结薯肥,第3次中耕培土在封垄前进行。

4)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重点做好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病毒病、蚜虫、地老虎、窄缘施夜蛾等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发病初期发现中心病株要立即拔除销毁,同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防治早疫病,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晚疫病,30%毒氟磷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喷雾防治病毒病,5~7 d喷施1次,3~4次即可。用50%乐果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用辛硫磷颗粒剂3 kg/667 m2顺垄撒施防治地老虎;用90%晶体敌百虫1 000倍液喷雾防治窄缘施夜蛾,或用糖醋液、黑光灯诱杀。禁止使用有机磷类高毒高残留农药[1]。

1.6 适时收获

次年5月上中旬,马铃薯茎叶开始枯黄时进行收获。此时是调节盘州市蔬菜市场需求的最佳时机,市场价格相对较高,经济效益好。选择在晴天收获,放在阴暗通风处薄摊晾干,防止曝晒、防止薯皮破损。

2 前茬(冬作)油菜种植技术

2.1 育苗

1)品种选择。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油菜品种,如黔油31、黔油32、黔油1588、黔油早1号、宝油150、油研2020、油研57及油研817等。

2)苗床地选择。苗床应选择肥力强、通透性好、地势平坦、排灌方便、1年内未种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地块,与大田的比例为1∶5。

3)整理苗床、施足底肥。每100 m2施农家肥400 kg、钙镁磷肥4 kg、复合肥4 kg混合拌匀堆沤10 d,作为苗床底肥均匀撒施。整地分厢做畦制作苗床,畦面宽1.5 m,

长度根据田块确定,沟宽30 cm、沟深20 cm[2]。

4)适时播种。10月上中旬播种,每100 m2使用

0.15 kg硼砂+草木灰+75 g油菜种拌匀后撒播。播种前畦面保持湿润,播种后用草木灰加细土均匀撒盖。

5)间苗定苗。去除小苗、弱苗、病苗、杂苗,去密补稀。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 g兑水50 kg喷雾处理,预防油菜苗弱小及病虫害。

2.2 大田移栽

1)施足基肥。移栽前3~4 d,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2 000 kg、复合肥40 kg、硼肥0.5 kg、磷肥20 kg,混合拌匀后撒入大田或移栽沟,整地待移栽。

2)适时移栽。11月上中旬油菜苗5~6片叶龄时进行移栽,尽量带土移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促进油菜苗早返青早发棵。移栽密度为0.8万~1.2万株/667 m2。

2.3 田间管理

1)查苗补蔸。油菜移栽后,要及时查苗补缺,将病苗、弱苗清理出田块,并及时补栽新苗。

2)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好苗期猝倒病、菌核病等常见油菜病害的防治工作。猝倒病发病初期可用95%噁霉灵4 0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在油菜盛花期(3月),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与40%三乙膦酸铝可湿性粉剂200倍液混配喷雾防治菌核病,每隔7 d喷施1次。

3)早花早薹预防。冬前易出现早花早薹现象,可用95%多效唑原药6 g兑水50 kg喷雾(100 mg·kg-1)

防治。

2.4 适时收获

油菜终花后30 d左右,油菜整株角果呈黄绿色,或其主花序基部角果转为浅黄色,或种皮黑褐色时,油菜进入成熟期,是其收获的最佳时期。油菜人工收割后进行堆垛和晾晒,以便籽粒后熟,后熟后要及时晒干、脱粒、扬净,便于后期储存。

3 特色红稻种植技术

3.1 无纺布旱育壮秧

3.1.1 选地做床

选择通透性好、土壤肥沃、避风向阳、排灌方便、便于管理、无鼠害的菜园地或旱地作为苗床。做畦床长度根据实际地块大小和无纺布的规格确定,一般长10~15 m,为方便后续畦两边的农事操作,畦宽1.5 m,

沟宽0.3~0.4 m、沟深0.1 m,畦面平整。

3.1.2 施足底肥

每100 m2施农家肥300 kg、钙镁磷肥3 kg、复合肥3 kg,混合拌匀后堆沤10 d作苗床底肥,与菜园土或旱田土按1∶2或1∶3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后施入苗床,同时每100 m2苗床施入壮秧剂1.5 kg,与肥土混合均匀。

3.1.3 种子处理

1)晒种。为提高水稻发芽势及发芽率,播前晒种1~2 d。晒种过程中,要定时翻动,做到均匀一致。

2)选种消毒。充实饱满的种子是培育壮秧的物质基础,可用机械法或比重法进行选种。机械法是通过机械去除饱满度低的秕粒或半秕粒,比重法是用50.0 kg

水兑12.5 kg食盐或20.0 kg黄泥,充分搅拌后捞出浮在上面的秕粒和半秕粒。选出的种子用清水冲洗2遍后用浸种剂进行浸种消毒,预防稻瘟病、纹枯病等。

3)浸种催芽。在10~15 ℃的水中浸种6~8 d;播种前,捞出晾晒1 d后装入透水性好的编织袋内进行催芽,做到高温破胸、适温催芽、低温晾芽。确保在30~32 ℃温度条件下催芽1~2 d,并随时检查,保证催芽温度不超过40 ℃,防止高温烧芽。催芽长至1/3粒谷、根长至半粒谷时进行晾芽播种。

3.1.4 播种

1)气温稳定在12 ℃以上时即可播种,一般在清明前后[3]。苗床需浇足浇透底水,使苗床水分达到充分饱和状态,需注意浇水的动作要轻缓,避免冲毁苗床。每平方米使用0.2~0.3 kg芽谷均匀撒播于苗床,先播70%,再用30%补匀,撒播后用同一类型的肥沃疏松细土均匀撒在畦面上进行盖种,厚度0.5 cm左右,再用喷雾器加清水喷湿盖土,同时用40%丁草胺乳油50 mL兑水15 kg喷雾厢面防除杂草,并盖上无纺布。无纺布须用水稻育苗专用无纺布,禁用一般工業用无纺布。2)采取拱棚覆盖。在采用骨架平铺式覆盖时,需在四周筑起高10~15 cm的土埂,后将无纺布四边直接搭在土埂上绷紧,并用土压实。由于无纺布保温保湿效果不及农膜,可在无纺布上铺盖一层与厢面等宽,比苗床略长的超薄地膜,以有效提高出苗率。

3.1.5 秧田管理

播种后随时检查床面是否落干,水分不足时及时补浇透水。苗出土后及时撤去无纺布上铺盖的地膜,以防高温烧苗。临近移栽期时需注意外界气温变化,避免高温导致无纺布棚内秧苗徒长。在正常情况下,当夜间最低温度超过12 ℃时即可撤除无纺布;外界气温偏高、秧苗长势过旺时需适当早揭布;外界气温偏低、秧苗长势不强时可适当晚揭布,一般3.5~4.0叶时揭布。在浇水困难的情况下可延迟揭布至插秧前3~5 d,以利保湿,减少浇水次数,达到既不烧苗又保苗的效果。移栽前2~3 d,每100 m2施用尿素1.0~1.5 kg作送嫁肥[4]。

3.2 大田整地与移栽

1)整地。前茬马铃薯田块,马铃薯收获后于4月中下旬浅水翻耕大田,翻耕后马铃薯秸秆还田并施加农家肥2 000 kg/667 m2。前茬油菜田块,油菜收获后于5月中下旬浅水翻耕大田,翻耕后油菜秸秆还田并施加农家肥2 000 kg/667 m2,进行大田发酵。插秧前5~7 d放水泡田,以保障大田不板不烂。

2)移栽。平整田块宽窄行拉绳插秧,宽行距40 cm,窄行距20 cm,穴距15~20 cm,每穴3~4苗,每667 m2穴数8.5万~10.0万穴,基本苗2.5万~4.0万株。插秧做到行直穴匀、不浮苗、不倒苗,插秧深度控制在1 cm以内,不宜过深,不漏插,插满插严。

3.3 大田管理

3.3.1 水分管理

浅水插秧,移栽后及时灌水至秧苗茎叶分蘖处,返青后水层保持3 cm,分蘖期保持土壤湿润,分蘖数达目标穗数的80%开始晒田控苗,搁田标准以土壤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准,搁田结束后及时复水[3]。拔节至孕穗期保持薄水层,灌浆结实期进行干湿交替灌溉,抽穗后30~35 d蜡熟期断水排水。

3.3.2 中耕施肥

返青后每667 m2施尿素5 kg、复合肥3 kg;分蘖期结束薅秧除草1次,每667 m2施尿素6 kg、复合肥4 kg;拔节期结束薅秧除草1次,每667 m2施尿素5 kg、复合肥3 kg。

3.3.3 病虫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药剂喷施时间须选择在9:00—10:00或17:00—18:00。水稻分蘖期重点防治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选用5%吡虫啉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水稻破口抽穗前主要防治稻瘟病,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选用20%三环唑乳油800倍液喷雾防治;抽穗后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倍液喷雾防治纹枯病[3]。

3.3.4 收割

一般在收割前7 d排水晒田,当85%的谷粒黄熟时人工收割或用联合收割机收割,人工收割使用小型脱粒机进行脱粒收获。

4 生产效益

“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盘州市旧营乡推广应用,试验面积667 m2(旧营乡罗家田村杨龙江家田块),推广面积超66.67 hm2(旧营乡罗家田村)。经组织专家测产,冬作马铃薯平均每667 m2产量1 526 kg,特色红稻平均每667 m2产量为454 kg。马铃薯按3元·kg-1计算为4 578元/667 m2,

特色红稻按12元·kg-1计算为5 448元/667 m2,稻田年经济收益10 026元/667 m2。辐射农户1 500余户,户均经济收益6 684余元。

“特色红稻+冬作油菜”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在盘州市新民镇推广应用,试验面积0.4 hm2(新民镇旧屯村陶昌愚家田块),推广面积超266.67 hm2(新民镇旧屯村田村)。经组织专家测产,冬作油菜平均每667 m2产量182 kg,特色红稻平均每667 m2产量

478 kg。油菜按6.4元·kg-1计算为1 164.8元/667 m2,特色红稻按12元·kg-1计算为5 736元/667 m2,稻田年经济收益6 900.8元/667 m2。輻射农户3 265户,户均经济收益8 454.3元[5]。

“特色红稻+冬作马铃薯或油菜”水旱轮作模式,推广应用减施化肥,控施农药,实现节本、绿色、优质增效,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适合在贵州省盘州市山区特色水稻种植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文丽.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乡村科技,2022,13(20):86-88.

[2] 何光忠,江诗俊,程兰祥,等.冬季垄作油菜的高产栽培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1988(10):14-15.

[3] 占才水,郑根深,周昌南,等.籼粳杂交稻甬优9号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0,16(4):

53-54.

[4] 曾涛,吴军,陈永莲,等.水稻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J].耕作与栽培,2022,42(5):155-156.

[5] 谢小燕.稻田水旱轮作栽培模式效益浅析[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2):98-100.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