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循化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6-07 15:22鲍玉溶李红王梓祎马建斌毛海军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循化特色发展

鲍玉溶 李红 王梓祎 马建斌 毛海军

摘 要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利用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及民族文化优势,在农业、畜牧业及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现代化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承载力低等问题,制约着循化县产业现代化发展。为加快实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出调整传统产业链,提高畜牧产品品质;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区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 乡村振兴;经济发展;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48

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循化县)具有发展民族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与独特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循化县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在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促进循化县的经济发展,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现代化特色经济体系,本文从循化县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和困境出发,深入研究如何加快实施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将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推动循化县特色农业产业、畜牧养殖业、旅游业等县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1 发展现状

循化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界处,总面积2 100 km2,平均海拔2 300 m,下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6.16万人。

1.1 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循化县始终坚持把“三农”作为工作中心,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核心作用,构建了“县级抓统筹、乡级抓落实、村级抓实施”分级负责机制,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并实施、推进“十四五”兰西城市群建设的十大重点专项合作行动[1]。截至2021年,循化县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0.36亿元,增长6.5%,比海东市平均水平提高了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8亿元,同比增长13.75%;固定资产投入16.94亿元。

1.2 农业发展现状

循化县坚持以发展产业、振兴乡村为主题,持续夯实农牧业生产基础。全面承担“黄河彩篮”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了哈密瓜9号的试种,截至2022年,循化县共建成68个核桃基地,10个辣椒基地,3个花椒基地,总面积超280 hm2,每年可生产核桃360 t,辣椒3.2万t,花椒11.25 t,总产值可达1.3亿元,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引领作用持续释放。同时多措并举推进“非粮化”“非农化”整治,完成退耕土地586.75 hm2、夏粮4.36万t,巩固了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2]。

循化县以辣椒、花椒、果品、瓜类、核桃等经济作物为主,持续巩固和拓展“一核两椒”特色产业规划。目前,循化县有青海雪舟三绒集团、青海伊佳布哈拉集团有限公司及仙红、天香2家辣酱厂和浓缩果汁厂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形成拉面、特色种养、小型加工企业产业链。截至2022年,循化县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53万hm2,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

866.67 hm2,草食畜饲养总量达132万头(只)。

1.3 旅游业发展现状

循化县素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循化县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循化县借助中国·青海(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拓展了国内外的旅游市场,并结合农村周边的生态资源实现内生驱动发展。撒拉族服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及文化底蕴,作为1种特色旅游产品,在宣传撒拉族服饰艺术的同时,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参观及购买,拓宽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渠道。循化县2021年接待旅客436万人次,同比增长35.12%,全年实现了22.5亿元的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0%。

2 发展困境

2.1 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低

當前,循化县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到58个,333.33 hm2以上生态牧场1个、家庭农牧场330个[3]。1)在牲畜良种培育、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科学开发不足,实时监护、疾病监测等服务支撑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需求。2)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养殖以放养为主,未落实科学的疾病防控,不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繁育。且畜牧业农户家庭经营无法准确地进行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对经济数据变化的分析不透彻,导致畜牧农场主无法及时准确地掌握畜牧行业市场和价格等信息的变化,风险规避不及时,风险承受能力较弱。3)目前循化县牲畜和禽类的养殖方式主要为分散饲养和小规模养殖,畜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饲养环境复杂,缺乏现代化养殖设备,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导致动物防疫困难,资源未得到合理配置,综合效益不高。

2.2 产业结构单一,低端供给突出

循化县特色农业发展还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产业发展水平不高、集约化程度低、品牌优势不突出的问题。

近年来,循化县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将循化特色农产品花椒、线辣椒、薄皮核桃等作为循化县特有的地理标志农产品,继续在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扶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天香、仙红2家线辣椒加工公司、青海省雪驰清真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但因其加工设备简陋、机器老化等因素,存在加工转化率低、产品质量不过关、增值链短的问题,对周边产业带动不足,自身发展缓慢,带动当地农民增收效果甚微。

循化县农业生产正处在1个从传统发展向现代化发展过渡的关键时期,种植主体以个体经济户为主,存在产业规模小、产业发展水平低、产业实际经济收入效益低的问题。且个体经济户种植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体,缺乏现代化产业管理和完善的产品供销产业链,以向当地收购方销售原产品为经济收入来源,难以满足市场和客户多样化的产品需求。

2.3 民族旅游业影响力小,基础设施不完善

循化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旅游管理机制不健全、特色文化工艺未得到有效继承和保护等问题,制约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未形成产业规模化效益。循化县举办的中国·青海(循化)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赛事活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技术难度,仅获得了国际游泳联合会、国内外相关技术人员及爱好者的关注,其目前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不足以带动循化县旅游经济的发展[3]。循化县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一些景区交通不便,无法满足游客的观光需求;景区服务质量较低,影响了游客的出行体验,对循化县旅游市场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

2.4 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生态承载力较弱

循化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造难度大、周期长,已有基础设施难以及时维修更新,长期带病运行。独特的地理位置导致当地土地支离破碎,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生产,造成当地农户种植经济效益低下。畜牧产业作为循化县支柱产业之一,共有草地面积

14.24万hm2,其中可利用面积13.52万hm2,占草地面积的94.94%,天然草地鲜草产量2 736.75 kg·hm-2,载畜能力22.46万只羊单位,超载21.04万只羊单位,过量的畜牧养殖和传统的放牧方法导致当地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循化县退化草地面积8.3万hm2,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1.39%[2]。草地退化速度加快,草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产草量逐年下降,部分草地失去了生产能力,原生植被遭破坏,草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缺乏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使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严重失调;为保护草场生态系统设置禁养区,但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污染整治工作进度慢,生态恢复效果不佳。

3 发展途径

3.1 调整传统产业链,提高畜牧产品品质

1)优化养殖方式和手段,改良牲畜品种,引进适合本地养殖的优良牲畜品种,丰富地方优良品种,进而提高畜禽产品的产量及质量[4]。2)加强果蔬产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新建种养一体化养殖模式,将牧场与果蔬大棚相结合,在果蔬大棚中种植部分牧草、玉米作为动物饲料,同时还可以种植苹果、梨、沙果等果树及油菜、青稞、枸杞等经济作物,降低动物饲料的购置成本。3)将畜牧业和农林业结合起来发展循环有机农业。加快畜牧业与农林业相结合的科学示范基地的建设,发挥畜牧业现代化建设的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当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4)兽医站要提升对畜禽疾病的预防及相关畜禽进出口的检疫能力,并通过开展畜禽科学化预防疾病的教育培训,提高养殖户科学预防畜禽疾病的意识及能力,进而更好地保障畜禽产量及提升畜禽品质。

3.2 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

1)加强撂荒地的管理利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突出抓好线辣椒、花椒、核桃等特色种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坚持市场化运作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科学承接、高效运营“黄河彩篮”产业园区。为青海省绿色有机农畜业发展建立更多的生态牧场、规模养殖场等,探索建立以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创意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大园区发挥大效益。2)邀请知名主播,现场对农特产品进行网络推广、直播销售,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多渠道销售[5]。并与快递公司进行合作,完善当地的物流体系,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网购体验和服务体验,同时带动当地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3)与研究所进行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合理开展土地规模化种植和生产经济作物。通过科学技术生产多样的优质经济作物。

3.3 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

1)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发布循化县当地的美景和民族风俗相关视频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同时完善景区内部及周边区域的公共基础设施,修建民族饰品商店、民族文化手工工艺品店、民族文化展示馆等,向游客展示地区特色文化的同时售卖特色文化产品,拉动地区经济。2)充分发挥循化县“集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为一体的高原县”的唯一性优势,把“和美循化”丰富的红色资源、旅游资源充分开发好、利用好。全力推进撒拉故里民俗文化园二期、撒拉印象城、撒拉尔水镇、文都大寺修缮、清水禹王谷生态休闲度假区等重点文旅项目的建设,匠心打造红光村、孟达天池、骆驼泉、班禅故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统筹谋划实施黄河文化国家公园、清水湾沙滩、撒拉小镇等项目,培育旅游发展新爆点。加快孟达天池青藏高原珍稀植物园建设,打响青海省最美秋景旅游品牌。3)利用循化治县举办的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在比赛时进行网络同步直播,扩大赛事知名度及影响力,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赛及参观。可以设计研发相关比赛民族特色吉祥物、游客线下强渡体验点等,吸引游客进行购买或体验,进而拉动循化县旅游经济。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宣传邀请志愿者报名前往本地景点进行志愿活动,在志愿活动中,志愿者可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使更多年轻志愿者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进而提高当地文化的知名度。

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区

1)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着力完善乡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开通城乡大巴及乡村大巴,为村民出行提供便利。2)加强数字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网络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性、时空的无限制性,突破循化县地域偏远带来的信息不畅问题。使当地的农户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学习相关的种养技术,与农牧业专家及研究人员进行网上咨询和视频会议交流,并向专家、研究人员反映种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经专家研究得到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法。同时,可运用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当地的种植环境,从中发现并解决种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利用科学知识突破地域发展困境,进而降低实地种养的风险[5]。3)建立自然生态保护区,设立多个护林员工作站,进行全天轮流巡查,保障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禁养区环境不被破坏。组织“捡拾垃圾、美化生态环境”志愿活动,减少垃圾污染。对已受到破坏的环境进行防风植被种植,修建防风防沙网,避免草地荒漠化。

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復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循化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促进当地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已取得积极成效。但当前循化县经济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循化县在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地域环境,以及本地区的发展需要和发展可能,提出调整传统产业链,提高畜牧产品品质;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民族特色旅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生态保护区等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 董高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研究:以循化县撒拉族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21(17):14-15.

[2] 韩德强.循化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8(16):255.

[3] 韩永寿,姬智攀,禹永娜,等.从区域特点谈循化县振兴乡村经济的途径[J].现代营销,2020(1):

115-116.

[4] 马新明.循化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18):257.

[5] 韩勇.循化县特色果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5):125-129.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循化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气候变化对循化薄皮核桃生长的影响
中医的特色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论黄河沿岸高海拔循化红线辣椒疫病防治技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循化地区经济发展
相约在循化 (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