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规模种粮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3-06-07 15:22邓利毛鹏飞叶裕平支新中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3期

邓利 毛鹏飞 叶裕平 支新中

摘 要 近年来,浙江省永康市规模种粮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化种植水平已处于浙江省前列。但当前当地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契约信用意识不强、种粮成本上涨、劳动力年龄结构不合理等制约永康市规模种粮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进一步深化永康市规模种粮发展程度,提出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以科技为抓手,降本增效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规模种粮;成效分析;浙江省永康市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49

随着永康市种粮补贴政策的优化、配套技术服务的完善,当地规模种粮发展迅速,渐入良性循环模式,耕地快速向种粮大户集中,规模经营正逐步取代散户种植,稻麦规模种植占比稳定在80%以上,规模化种植水平已位于浙江省前列。

1 规模种粮发展基本情况

2015年,永康市实行规模种粮补贴政策,将原有的粮食种植大户直补、集中育秧、统防统治和机械化插秧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归并,并提高补贴标准,此后永康市规模种粮步入快速发展期。由表1可知,种粮大户从2015年的195户发展到2022年的230户,年平均增长量为5户,年平均增长率约2%[1];2015年规模种粮面积4 174.83 hm2,2022年增加到

8 106.33 hm2,年平均增长量约561.64 hm2,年平均增长率约10%;2015年户平均种植面积21.41 hm2,2022年户平均种植面积35.24 hm2,年平均增长量为1.98 hm2,年平均增长率约7%。

2 主要做法及经验

2.1 政策统筹

2.1.1 加大规模种粮补贴力度

2015年,浙江省省级粮食生产直补政策进行了大幅改革,结合当地实际,永康市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也进行了较大幅度调整,将原有的粮食种植大户直补、集中育秧、统防统治和机械化插秧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行整合归并。2021年,永康市进一步完善了粮食扶持政策,提高了规模种粮补贴标准,对全年稻麦复种3.33 hm2以上的规模主体每667 m2补贴由200元提高到220元;单户种植3.33 hm2以上的早稻每667 m2补贴由200元提高到300元;对一季旱粮种植和“三园”地间作或套作同一旱粮作物(不含大小麦)种植3.33 hm2以上的规模主体,每667 m2补贴120元[2]。

2.1.2 强化金融保险支持

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开设粮食生产专属贷款产品,积极为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优惠费率。农商银行创新开设了粮食生产贴息贷款(信用贷)产品,贷款年利率控制在4.35%,最高可贷30万,

并在浙江省3.00%的贷款贴息补贴的基础上增加了

1个百分点,粮食生产贷款贴息率4.00%[3]。

2.1.3 保险兜底全面覆盖,助农惠农成效显著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中央出台的一项重要惠农政策,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减轻农民灾害损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永康市积极探索、敢于实践,在巩固开展传统农险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了地方特色保险“金粮安”,并逐步推广水稻(早稻)完全成本保险,其中早稻保额达到1 400元、晚稻保额达到1 600元,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4-5]。

2.2 完善配套技术服务

2.2.1 做强农机服务

1)创新搭建“共享农机”社会化服务平台。建立以保险公司、生产厂家、经销商企业、种粮大户、农机大户为主的共享服务平台,提供机具上门核验、维修保养、保险理赔等“一条龙”服务,让农户在家“不用跑”。2)发挥永康市动力耕作、小型轻型农机领域技术研发的优势,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研发适用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率先破解丘陵地区“无机可用、无好机用”的难题。例如,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水稻多功能插秧机,实现了一机多用,通过更换操作部件实现开沟等10种功能,“多功能插秧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获2021年度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2.2 做强种子“芯片”

永康市建成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2个(芝英桥里和石柱姚塘)作为浙江省水稻新品种展示分中心,每年引进新品种30个以上,每年吸引观摩人数600余人,成为浙江省科技种粮、新品种展示及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通过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优良绿色品种嘉丰优2号、甬优7860、中早39、甬优15等多个在永康市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新品种,使永康市优质、高产、绿色水稻主导品种覆盖率不断提升,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

2.2.3 科技支持实现智慧农业

1)创新“浙样施”减量增效。农户通过手机移动端搜索“浙样施”,可在田间查询到农田的土壤类型、养分状况等信息,并推荐了科学的施肥方案,有效破解了施肥不精准等问题,打通了科学施肥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2)践行“肥药两制”全程数据化“一件事”改革新理念,開发全程追溯企业应用APP等平台,建立农资和农产品监管数据中心,实现“农资购买-农资使用-农产品追溯-农废回收”全数据链互通。3)创新服务模式,率先开发了“水稻电子诊所”应用,此应用是为水稻一线从业人员量身定做的新型服务智灌系统,集水稻病虫害监测、预警、评估、诊断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水稻全生育期防控技术多跨协同全集成、县乡村全贯通,打通了农民防病治虫难和农技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米”。该应用在全国率先创造性编制了二叉式智能诊断和超前病虫发生评估,指导性强,易学易用。

3 规模种粮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1)部分田块无灌溉条件,特别是近年来“非粮化”“非农化”整治的新田块,基础设施薄弱,周边无灌溉水源。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渠道、泵站等基础设施经多年运行后,老化失修,倒塌、淤积现象严重,部分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灌溉方式粗放、灌溉水利用系数低、高效节水面积少,灌溉设施需提升改造。

3.2 农民契约信用意识不强

稳固长久的土地合同有利于种粮大户合理确定投资计划和规划种植布局,进而提高在耕地承包建设中获得的经济投入。目前,永康市合同签订时间较长且比较牢固的是与村委会或经济合作社等单位的合同,占比30%,流转年限一般在3年以上;70%的流转合同是与个人签订,与个人签订的基本上是一年一签,部分个人签订年限虽在3~5年,但出租者会因第三方更高的承包租金而出现违约行为,契约信用意识不强,影响规模种粮的长远发展。

3.3 种粮成本上涨

规模种粮每667 m2收益较低。永康市目前种植效益较好的大多是复种33.33 hm2左右的种粮大户。但近年来,种子、化肥、农药、劳动力等种植成本不断上涨,耕地租金更是呈逐年上升变化趋势,加之天气影响,种粮效益逐年降低,影响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表2)。

3.4 劳动力老龄化严重

如表3所示,近3年,永康市规模种粮大户年龄构成中,5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59.88%、57.80%、60.44%,占比均超过55%,50岁以上人口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而40岁以下人口占比极其小,均不到20%,表明永康市劳动力老龄化现象突出。

4 发展措施

4.1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是农业命脉,永康市要积极争取各级各部门的扶持资金,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设施维修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水利设施维护管理,保证水利设施能及时投入使用。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依托,以服务现代农业建设为重点,积极推广使用喷灌、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效率。

4.2 加大宣传力度,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积极开展契约信用意识宣传,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确保规模种粮长远健康发展。1)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介加强农民合同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信用观念。2)通过建立完善的工作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措施积极发挥镇(街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的作用,引导土地集中流转,以适当延长流转合同期限,合同期限建议在3年以上。同時,做好土地流转管理工作,及时办理流转登记备案、合同鉴定等,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妥善解决和处理因土地流转而引起的纠纷,使种粮大户会投入、敢投入,促进永康市规模种粮长远健康发展。

4.3 以科技为抓手,降本增效

推广优质良种、集中育秧、标准化栽培、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耕作等综合提质增效技术,真正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降低耕作成本,提高种粮比较效益。同时,推广水稻-油菜、水稻-小麦等两熟耕作制度和稻虾、稻鱼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4.4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探索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破解农业“谁来经营”的难题;通过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破解农村“谁来种地”的难题;通过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农业“谁来服务”的难题。

5 结语

永康市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进行较大幅度调整,实现风险兜底全面覆盖,同时优化新型服务智灌系统,使其集病虫害监测、预警、评估、诊断等功能于一体,对农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如今已取得良好成效。但同时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当前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民契约信用意识不强、种粮成本上升等问题,整合项目资源,建立土地流转档案,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以此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永康市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永康市规模种粮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红叶.种粮大户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对响水县规模经营主体的调查与思考[J].农业科技通讯,2019(12):42-44.

[2] 龚抒,刘常珍,束汉良.镇江市种粮大户规模经营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12):54-57.

[3] 张莉,毕洁颖.种粮规模化发展现状与生产行为比较分析:基于吉林、河南、湖南3省调研[J].中国农业信息,2012(11):20-23.

[4] 胡钰,姚全甫.嘉兴市秀洲区发展规模化种粮的作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4):319.

[5] 童宗祥.积极扶持种粮大户 走规模化发展之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2(24):7-8.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