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为本原则下温州市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景观规划

2023-06-07 16:53沈江莹吕露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示范片生境景观

沈江莹 吕露

摘 要 为实现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亲自然、轻互动的湿地生态景观典范,以浙江省温州市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项目为例,从生态空间设计、景观设施设计对三垟湿地重塑的景观设计进行阐述,从基底塑造、植物配置、动物选配3个方面介绍了生境景观恢复策略,通过协调场地内外围公园衔接空间、生态过渡空间、核心保护空间和瓯柑保留空间的相互关系,围绕生态为本原则打造了一个集生态、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标志性生态示范园区。

关键词 湿地景观设计;生境空间规划;生态为本;浙江省温州市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6.071

三垟湿地示范片区的生态建设是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坚持生态效益为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并结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文化传承3大目标,鼓励人们通过沉浸式、低影响的活动来体验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亲自然、轻互动的湿地生态景观典范。

1 项目建设背景

1.1 项目区位

三垟湿地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湿地内水网纵横,岛屿形态各异,大小村庄密布,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景观丰富,是湿地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项目位于三垟湿地中北部,总用地面积约25.3 hm2。

1.2 基地概况

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项目的现场调研,是后期设计的重要依据。对基地范围内的水质、土层进行选点采样测量:水质方面,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分类,水质多为V类,河水污染较为严重;土质方面,种植土层较薄,300 mm以下土层属于黏土,大乔木生长较为困难。基地内有若干古树名木——无柄小叶榕,另有香樟、构树、水杉、榆树、楝树、瓯柑树(乡土树种)等乔木。整体地势平坦,高差在0.5 m内,但地形地势较平坦不利于湿地生物的栖息和隐藏。

2 景观设计理念

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设计应围绕生态为本的设计原则,兼具文化延续性、植被原生性、人类活动适度性,营造多样的生物栖息地。坚决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还湿于民,以原生态、乡土味为本底建设自然湿地生态景观,抓住“水”和“土”2个核心要素,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3 湿地总体规划策略

3.1 生态空间设计

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从宏观角度统筹设计,将场地区块划分为外围公园衔接空间(动区,湖泊型湿地)、生态过渡空间(动静过渡区,河流型湿地)、核心湿地保护空间(静区,沼泽型湿地)和瓯柑保留空间(静区,人工型湿地——沟渠),如图1

所示。

场地周边分布着若干个市民公园,导致此区域的人流量较大,给场地带来大量人为干预,从而影响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因此限制人流是必要的措施,在场地西侧及北侧设计外围公园衔接空间,东南侧设计人为干预隔离林带;并在内部设置生态过渡空间,进一步减少人类活动,使人类活动影响层层递减,给南侧瓯柑林保留空间及湿地生态核心恢复空间以“安静”,加快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并为后续成长打下基石。

3.1.1 外围公园衔接空间(瑶池湖心区、榕园文化区)

该空间处于基地的北侧,与周边公园联系密切,人流量相对较大,环境较为复杂,因此该空间设计为“动区”,以人类活动空间为主,但在景观形态上依然遵循湿地生态原本的自然规律,只在观景活动上接纳较多的人在此游览。

空间上一共分为2个区块。1)西侧区块靠近榕树园,该区块结合地域特色,设计以榕树林景观为主。遵循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小叶榕、黄葛榕等,在其中穿插绿荫小径,让人们与榕树林亲密接触,增强体验性、观赏性和文化性,打造一个绿荫满园的榕园文化景观。2)东侧区块离三垟湿地公园北入口较近,来三垟湿地游玩的市民较多,因此该区块设计更偏向城市公园风貌。挖大湖面,点缀景观绿岛,控制水深,使其接近湿地漫滩形态,并设计景观栈道、平台、块石游步道,为人们提供观景休憩的场所;根据湿地西侧名叫“瑶池浃”的河道,大湖泊命名为瑶池湖,与之相呼应,体现地域文化的结合性。采用风景园林相对传统的设计手法,一步一景,向人们展示湖泊型湿地自然的生态风貌,给人带来不同于城市湿地公园的独特观景体验。

3.1.2 生态过渡空间(生态活水区)

该空间是由动到静的交界地带,衔接瑶池湖心区与核心保护区,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有湿地生态的风貌,又可供市民游览,起到限制过渡作用,水质净化处理系统也设计在此处。该空间也被定义为生态活水区。

区域内新挖水草丰富的水系,形成大量的湿地漫滩景观,并设计砾石过滤装置,种植美人蕉、苦草等净化吸收水中有害物质的湿生植被,利用湿地表流、潜流的形式逐层过滤,组合成一个活水净化的整体,改善了三垟外河引入基地内的水质(达到地表Ⅲ类水标准),给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带来极大的帮助。瑶池湖心区水质的净化能有效地提升大水面景观的观赏性,并将生态绿岛、水生动植物这种自然美展现给市民,潜移默化地传播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

3.1.3 核心保护空间(湿地展示区)

核心保护空间是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的主要区域,位于生态园示范片区的东南侧,距城市公园较远,减少了人与湿地生物的直接接触;其东侧与南仙堤隔水而望,配置高大茂密的植被遮挡视线,减少人与湿地生物的间接接触。该区域地理位置较好,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环境能否吸引各类不同的生物来此繁衍生息尤为重要,在选择鸟、鱼、虫等物种的同时,也要注重水与地形的关系。1)岛屿的边缘形态参照自然界河岸被水流冲刷后参差不齐、凹凸有致的形態,做好水陆交接微地形设计,营造多变的沼泽型湿地生境;2)延伸水陆交接带,为两栖动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提供合适的栖息空间,也为涉禽、游禽类提供觅食筑巢空间,展现水草丰、水鸟飞的湿地风貌;3)该区域是涉禽和游禽觅食、筑巢的核心场所,应设计较少的人行空间,以小园路为主,并且植被覆盖率要高,道路周边种植温州水竹、荻、芦苇等密闭性相对较高的植物品种;4)减少人为活动,在生境恢复的初期可以进行管制,降低人流对湿地自然环境的影响,进一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3.1.4 瓯柑保留空间(瓯柑文化区)

该区块原本就有大量的瓯柑在此种植。作为温州市瓯海区特有的农作物,设计将瓯柑林保留并优选,并结合三垟农耕文化重新梳理湿地瓯柑景观。对该区块地形进行设计,使其符合高垄低沟(高垄种植瓯柑,低沟灌溉排水)的瓯柑传统种植形式,利用“低沟”设计景观生态沟渠,在其中种植生态水稻、菱角,将三垟“三宝”(瓯柑、水稻、菱角)的农耕文化切实展示出来,呈现“三宝”套种的别样景观效果。

3.2 景观设施设计

1)景观音响、灯具设置。湿地展示区和瓯柑文化区属于生境恢复的核心控制区,是湿地动植物的主要栖息地。为减少夜间灯光和音响设备对动植物(尤其是鸟类)的影响,兼顾游客和动物的不同需求,景观音响、灯具只布置在游人较多的瑶池湖心区、生态活水区及榕园文化区中。

2)农耕文化景墙。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容,在瓯柑文化区设置文化景墙。景墙整体采用夯土技术,茅草作顶,体现生态性、乡土性;另外设计景墙表面文字,对三垟“三宝”的历史、种植、储藏等进行介绍,赋予其科普的功能。

3)景观亭廊设计。遵循生态为本的基本原则,整体采用木、茅草等天然材料,符合自然生态的风貌特色,造型强调隐蔽性,最好融入湿地环境中,减少游人对湿地生物的影响。

4)平台铺装设计。湿地内铺装平台设计以自然形式的嵌草块石铺装为主,少使用木质铺装(湿地内湿度较大,耐用性低),并结合块石、夯土墙,凸显生态性、乡土性、耐用性。

4 生境景观恢复策略

对受人为活动影响而被破坏的生境进行景观设计重塑,构建多样性的生态空间,合理营造森林生境(榕树林、瓯柑林、杉林等),漫滩生境(沼泽滩涂),及水体生境(湖泊、溪流),构建一个有机生态整体。

4.1 基底塑造

1)湿地微地形设计。参照湿地自然形成的深潭、浅滩的状态,设计构建水下、陆地及水陆交接带的微地形。根据水力学原理确定深潭与浅滩的大小及其组合,通过疏浚和堆放自然材料重塑湿地漫滩(深潭和浅滩所提供的水深和水流条件可产生急流、缓流等多种水流),保持水生生物的活力和多样性,形成丰富的生物群落。

2)驳岸设计。对原驳岸的处理采用软化硬坎、削缓陡坎、降低高坎的方式。在场地中除现状特殊要求保留的驳岸以外,块石硬质驳岸都采用削坡的形式处理,降低硬质驳岸高度至水下,保证水面之上的生态景观效果,并在水陆交接处增加卵石消能带,减少地面污染物直接流入水体的量,起到消能缓冲的作用,并种植一定规模的湿地水生植物带。丰富临水植物空间层次,为涉禽、游禽和两栖类动物构建可栖息的环境;增强景观的亲水性,提高市民在湿地的游览体验感。让生物与环境构成统一的整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达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1]。

4.2 植物配置

依据由浙江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撰写的《温州三垟湿地本底生境及植物资源现状与分析》,遵循生态演替原则,构建“湿生乔灌木—湿生草本—挺水植被—浮水植被—沉水植被”所组成的三垟湿地植物群落[2]。

植物群落设计方式:种植植物种类多样化,可增强三垟湿地群落的抗逆性和韧性,保持三垟湿地群落稳定,避免有害生物入侵湿地;基于植物种类生态位分化的生态理论,减少三垟湿地生态位重叠,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适当地模拟地带性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和演替规律,构建三垟湿地本土乔灌草复合混交群落、多样性水生植物群落;借鉴三垟湿地相近的自然湿地植物群落生存形态,力求人工干预最小化,使之自然演替;采用水平、垂直混交技術,引导单一或单层植物群落向多种类、多径级、多层次的混交群落转变[3]。

1)瑶池湖心区、榕树文化区由于周边城市公园较多,是城市公园与湿地公园的过渡区块,所以在植物配置上选择无柄小叶榕、黄葛榕、乌桕、朴树、红花檵木、红叶石楠、温州水竹、南天竹等。

2)生态活水区、湿地展示区主要是自然湿地的恢复及展示,植物的配置更注重原生性及对水质的净化,运用的品种有无柄小叶榕、构树、乌桕、苦楝、枫杨、水松、水杉、榔榆、金丝桃、花叶络石、中华常春藤、菱角、香蒲、荻、芦竹、芦苇等。

3)瓯柑文化区内尽量原地保留瓯柑树,减少移植,保证成活率;补植适宜的耐湿品种及原生品种,主要有构树、苦楝、榔榆、野桐、水杉等,在瓯柑林间的生态沟渠选择种植水稻、菱角、水葱、荸荠等。

4.3 动物选配

三垟湿地是瓯海区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和越冬的重要场所,应科学地投放动物,丰富内部动物多样性,构成动物群落,从而和植物群落共同构建起丰富、完善的食物网系统[4]。遵循生态食物链原则,构建“水禽类-鱼类-底栖动物”组成的三垟湿地动物群落,先构建底栖动物群落以净化水质,待后期水生植物生长稳定后再构建鱼类等其他群落[5]。

5 结语

在温州市三垟湿地生态建设示范片区景观规划设计中,运用景观设计手法协调湿地生态、空间、功能三者的相互关系,促进整个湿地生态环境的恢复,生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湿地公园。1)在空间方面,在场地内合理划分人类主要活动区域与动植物生态保育区域;2)在生态方面,科学种植和投放温州市三垟湿地本底动植物和适量适地的湿生动植物,并重塑三垟湿地被破坏的地形和水形,加入深潭、浅滩微地形设计,同时结合水净化体系改善示范片区内的水质,推动水环境的恢复;3)在功能方面,修复及保护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在湿地景观环境中休憩交流、娱乐游览、科普教育等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成玉宁,袁旸洋,成实.人工引导下的湿地公园生态修复[J].中国园林,2014,30(4):5-10.

[2] 陈秋夏,陈雷,周泰来,等.温州三垟湿地本底生境及植物资源现状与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9(1):190-194.

[3] 杨倩,李永红.湿地公园的植物群落构建:以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0,26(11):76-79.

[4] 刘帝海.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保护措施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71-72.

[5] 高学平,杨蕊,张晨.人工湖水生态系统构建方法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6,10(2):948-954.

(责任编辑:张春雨)

猜你喜欢
示范片生境景观
景观别墅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记不住的乡愁,更与何人说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山西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片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丹霞彩虹”成为新农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