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赞歌

2023-06-09 22:32张燕
作文周刊·中考读写版 2023年22期
关键词:英雄鲁迅

张燕

主题导语

所谓“英雄”,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也可能于平凡中见伟大,于无声处有惊雷。英雄是历史长河中的不灭灯塔,也是复兴征程上的永恒坐标。每一位英雄的名字都值得被铭记,每一位英雄的精神都值得被传承。且让我们用文字为英雄谱一曲赞歌。

经典赏读

英雄从未远去(节选)

陈公炎

清明时节雨纷纷。伫立城南桥头,面对英雄塑像,不尽的思念涌上心头,如丝丝春雨般绵延,如滔滔江水般激昂。

13年前的冬天,军官孟祥斌见一名女青年跳江轻生,顾不得身旁的妻子和年仅3岁的女儿,纵身从10多米高的桥上跳入江中救人。最终,轻生女得救了,28岁的他却陨落了。

当晚,千余金华市民冒着寒风为英雄“烛光守夜”。出殡那天,3万多人自发前往殡仪馆悼念。一个人感动一座城,温暖了中国,温暖了那个冬天。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英雄走了,但英雄从未被忘却。每逢清明、冬至和英雄的祭日,都会有人来到城南桥边纪念他;在英雄牺牲六周年纪念日,城南桥挺起了孟祥斌塑像;十周年之际,一条以英雄名字命名的道路——“祥斌路”诞生了……

今天樱花正浓,柳叶吐绿,淅淅沥沥的春雨送来湿湿的风情,低首哀悼,我思绪万千、泪如泉涌。

谁不懂生命宝贵?谁不知危险无情?每位英烈或为人子女、或为人夫妻、或为人父母,然而面对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他们赴汤蹈火、舍生忘死,甘将热血洒中华。

此时,我的耳畔回荡起峥嵘岁月里革命志士“男儿立志出乡关,报答国家那肯还。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到处有青山”的豪言壮语,眼前浮现出“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凛然图景。穿越历史的长河,透过年代久远的硝烟,仍可见血火交融的光华!中华民族五千年风雨历程,不乏内忧外患。是无数仁人志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他们的功绩载进史册,他们的名字万古流芳。从岳飞、郑成功、张骞、戚继光、文天祥、林则徐、邓世昌、吉鸿昌,到杨靖宇、张自忠、刘胡兰、江姐、董存瑞、黄继光……还有千千万万个人都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这些英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脊梁!

近代以来,有2000万名烈士英勇牺牲,一个曾经苦难的民族,正因为有了这些不屈的脊梁,才可以傲然挺立。如果说忘记,就意味着背叛祖国。那么,一个淡忘自己英雄的民族,也不可能会有希望;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永远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仰望星空,我们敬意满满、心生向往。在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而忘我奋斗的路上,革命先烈就是一座座屹立不倒的丰碑,伫立在历史的来路上,照亮着我们前进的方向。他们的名字应当被永久铭记,他们的精神应当被永世铭刻。对英烈最好的告慰和怀念,就是继续扛起他们的旗帜,弘扬他们的精神。

不忘初心,方能笃定前行!

眼前,江水滚滚向前,它冲淡了我们许多记忆中的事,却冲刷不了我们对英烈的怀念。他们为之奋斗的每一寸土地,今天已鲜花朵朵、绿草如茵,处处歌声飞扬、欣欣向荣,这是英雄的业绩在延续,英雄的生命在闪光。

(选自《民生周刊》2020年4月4日,有改动)

赏析

选文触景生情,由眼前雨水、江水牵出无尽的思念;追忆往事,勾勒出孟祥斌救人的英雄壮举和后人对他的纪念;一句“思绪万千”,引出对古往今来的英雄饱蘸深情的议论;结尾回扣开头,在如诗如画的春景中生动而含蓄地揭示了英雄的价值和意义。这种融描写、记叙、议论、抒情于一炉的“三明治”式的写法,以记叙为骨,以描写为肉,借抒情畅通文脉,以议论增添精神,不仅让英雄的形象丰富起来,更让我们明白英雄之所从来,英雄从未远去。

致敬鲁迅先生

段奕晗

那是一个黑暗的时代。乱,在当时俨然一种主流。一群“黑猫”大摇大摆地走街串巷,时而“喵喵”媚笑,时而翘着胡子扮老虎状,甚至肆无忌惮地撕咬争抢腐肉。

当旧中国即将窒息在暗夜中,他——鲁迅先生——如一道光,刺破了黑暗。

“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工作上了。”

在那暗无天日的夜晚,总能看到鲁迅先生久久地伏在桌案前,手中的笔在空中、纸上舞动,一页页白纸码上了一排排精致的小楷,昏黄的灯光映着雪白的纸,他攥紧了笔杆,手心的汗珠子浸湿了一小片纸。他顾不上浸湿的纸张,口中念念有词,有时一坐就是一整夜。

先生写人,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刻画了身穿长衫的孔乙己、眼珠间或一轮的祥林嫂、圆规似的杨二嫂;先生写事,写夏瑜英勇赴死,百姓却在焦急地等待着人血馒头;先生写物,写人血馒头上,烈士的鲜血是那么刺眼……

《狂人日记》《野草》《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先生大笔如椽,扶大厦之将倾。

“没有思索和悲哀,就不会有文学。”

鲁迅先生的文字,闪烁着思想的光芒。在那个“吃人”的社会,他关心如何从更深层的文化领域寻求路径,打破“铁屋子”。他呼吁人们“救救孩子”,实现“立人”的理想。他趟开了一条路,带着年轻人往前走。

鲁迅先生鼓励年轻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与鲁迅先生书店见一面,阿累感受到“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经鲁迅先生提携、指點,名不见经传的萧红踏上了革命创作之路。

鲁迅先生的住处从来不乏访客,往往一陪就到了半夜。渐渐地,年轻人的信更多了,堆满了先生的书桌。去各地的演讲频繁起来,因为他知道,有无数的眼睛热切地看着自己。

鲁迅先生是暗夜里的一盏灯。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民国十五年,三一八惨案发生,鲁迅先生写下抨击段祺瑞政府屠杀学生的罪行,遭到追捕。

民国十六年4月1日,鲁迅先生赴黄埔军校发表演讲《革命时代的文学》。

同月21日,鲁迅先生因营救进步学生无果,愤然离职……

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在被追捕时心里怎么想,但他一定没有放弃或逃避,因为在他的心底,永远藏着东方冉冉升起的太阳;我不知道鲁迅先生在演讲时是否兴致昂扬,用自己的热血呼唤新青年的斗志,但我知道他一定会这样做;我也不知道先生在营救进步学生时是愤怒,是悲痛,还是惋惜,只能写“无果”两个看似冷漠的文字。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先生想了,说了,做了。这,才是被叫作“中国脊梁”的鲁迅!

天慢慢放晴,阳光洒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巷口,街道边,一部分灵魂被唤醒了,几个青年率先站起来了,忙去叫醒身边的邻里家人。“黑猫”从深巷口钻进更深的阴暗角落去了……

鲁迅先生将目光探向窗外,看到阳光,会心一笑。他以笔为枪,刺破了黑暗,唤醒了沉睡的民众,喊出了朗朗乾坤。

【浙江杭州市紫金港中学】

点评

本文着眼于鲁迅先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三重身份,从三个不同的方面,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鲁迅先生的话语、文章、事迹和自己的看法、情感融在一起,不仅塑造出鲁迅先生的英雄形象,更让崇敬与赞颂之情溢于笔端。

猜你喜欢
英雄鲁迅
英雄犬
英雄保重
寻找英雄
鲁迅,好可爱一爹
鲁迅《自嘲》句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鲁迅的真诚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