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闽派儿童文学”的存在与未来的可能

2023-06-16 03:12杨火虫
福建文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福建人郑振铎冰心

◎杨火虫

近几年,“闽派”在福建渐成一个相当有热度的名词。

在主编《福建儿童文学史》之前,笔者并没有将福建儿童文学与“闽派”这个词生搬硬套在一起的想法。

能叫“派”,必定要有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成员,无论显性还是潜在,相互之间要有一定的交流与互动、影响与呼应;能成“派”,还需要一个共通的或者彼此有交集的文化渊源,必定有一片共同的土壤长出鲜花;能称“派”,就该有大致相同或相似的艺术特征,以区别于其他人群的作品;能为“派”,似乎还应具备有感染性的艺术影响力、有成长性的艺术生命力,有再生与向前发展的可能性。

在此之前,说起福建儿童文学,一般认为,虽然有冰心与郭风两位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家存在,却仍有乏善可陈的感觉。让人惊喜的是,经过参与编写的各位专家的钩沉,随着《福建儿童文学史》的资料搜集与汇总,一个大家众多、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闽派儿童文学”已经呼之欲出。

澄清“闽派儿童文学”的存在,激活潜在的“闽派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打造有特色的“闽派儿童文学”阵容,扩大“闽派儿童文学”的影响力,就具有巨大的意义与价值。

安土重迁从来就不是福建人的性格,他们似乎习惯了“漂泊”,先台湾,后南洋,再到美洲、全世界,国内各省就更不用说了,到处都活跃着他们“爱拼才会赢”的身影。这也导致了许多福建儿童文学作家成名后,众人不知其出处,也忽略了他们之间的相似与相通之处。

郭风先生一生的生活、文学活动基本都在福建,也是公认的最为典型的福建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先生虽然长期生活在省外甚至海外,但她自始至终自认是福建人,民国时便与林徽因、庐隐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如今她在福州的故居已经成了著名的景点,冰心文学馆也设在福州长乐。顺便说一句,另一位福州才女庐隐,也有不少的儿童文学创作。

与冰心先生略为相似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全才大师”郑振铎先生。因为家族整体从长乐搬迁至温州,他出生在温州,众人皆不知其为福建人,但其所受启蒙与教育仍然具有明显的福建烙印。郑振铎纪念馆与冰心文学馆并列矗立在福州长乐。

著名的科普宗师高士其,其求学、创作与社会活动均在省外甚至是海外,但他是正宗的福建人,考入清华大学预科班之后才离开福州。高士其故居陈列馆就靠近福州市中心的于山风景区。

另一位科普宗师贾祖璋,虽然不是福建人,却长期生活在福建,与福建有着解不开的因缘。早在1945 年,他就应开明书店的邀请,前去福建崇安(今武夷山市)赤石开明书店东南办事处负责书刊编辑工作;“文革”期间南下福建,“文革”后,任福建省科协顾问、福建省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福建省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他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南州六月荔枝丹》《兰和兰花》《蝉》《荧》《萤火虫》等众多名篇,均诞生在福建。

林纾不以儿童文学闻名,却的的确确是儿童文学翻译界开天辟地级别的宗师。20世纪初叶,翻译与儿童文学有关的作品数量最多者首推林纾,当时的中国青少年儿童正是通过“林译小说”和其他译作而逐渐开始接触域外文学,从而迈入一个陌生而新奇的儿童文学世界。林译小说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化产生了震撼性影响,众多现代作家如鲁迅、周作人、郭沫若、茅盾、郑振铎、冰心、钱锺书等,在相关文章中都曾谈及自己幼年、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读林译小说的印象与深切感触。林纾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福州苦读、开村塾授徒、组织诗社、从事译著。

另一位看似与福建毫无瓜葛的宗师级人物则是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先生。与冰心、郑振铎、高士其等先生相比,林良则更像一个正宗的福建人。他1948 年考入“国语推广委员会”赴台时,已经24 岁,除了幼年在日本生活过几年外,其余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福建成长、求学、初入职场。《爱海的孩子》一书完整记录了他在厦门、漳州成长的过程,以及林译小说对他的阅读与写作的影响,父母、兄弟、校长、同事甚至是村民对他成长的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教育观均在福建定型。

著名报人林白水、现代著名作家司马文森、中国左翼联盟作家杨骚等,及当代在福建生活的苗风浦、陈章汉、张力、阿东、杨少衡、林那北等著名作家,也创作过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北京生活的著名作家庄之明、安然(黎云秀)等人,也都有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行世。他们也是福建人。

……

尤其是其中的林纾、冰心、郑振铎、高士其、贾祖璋、郭风、林良这七位大师级的人物,从翻译、创作、理论、办报刊等各个角度,为草创时期的中国儿童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极为深远。

他们之间的互动、互助也相当密切,小文难以详述,仅举二例:比如林译小说对郑振铎、冰心、林良等大家及大部分福建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再如闽籍出版人像商务“福建帮”那样对家乡学人、作家投注了格外的热情,严复、林纾、冰心、庐隐、郑振铎等的成名著作及其他作品都是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在他们的影响与感召下,一批批新进的福建儿童文学作家正在成长。

李秋沅已经获得过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杨鹏、两色风景、小山、王君心等作家已有全国知名度,何捷、晓月、慕榕、曾志宏、聪善、颜妍等一大批年轻新秀也正在茁壮成长……

有传承,有互助,有梯队,蔚然成“派”!

福建区域文化脱胎于其特有的自然、人文、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环境因素,从一个古老的蛮荒之地,发展成为一个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文明礼仪之邦”,形成了丰富多元且个性鲜明的闽派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山海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相互磨合,相互交融,在不断的融合与进步中,积累了厚重的历史,也造就了综合开放性、多元性、包容性的八闽文化性格特点。就像一个矛盾的整合体,矛盾却和谐统一,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氛围,孕育了极具魅力且有张力的文化性格:习惯漂泊却乡情极重,爱拼却又能享受工夫茶,从容、淡泊、温柔、细腻却又柔中有刚、坚忍执着,不起眼的小生意偏能做得风生水起做到极致……

这在宗教、建筑、饮食、经商等生活的诸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在闽派儿童文学作家当中,也能找到切实的印证:林纾是一位保皇派,对新文化运动极端抵制,却视野开阔、积极拥抱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秉承“爱与美”的理念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冰心,竟然也写得一手让人拍案叫绝的如投枪匕首般的“问题小说”。身残志坚的高士其,淡泊、平和的郭风与林良,却极其坚韧,创作生命竟然能长达六七十年。温柔婉约的李秋沅,却能写出大国情怀,诗意语句也能尽显凛然正气……

闽派儿童文学作家盛产多面手。

“全才大师”郑振铎,是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训诂家、出版人……你简直找不到他不擅长的领域。冰心最为擅长的是散文和诗歌,小说的成就也很高。林良散文名声最著,儿歌、童诗、绘本更是拿手,信手写来的《浅语的艺术》比绝大多数文学理论家的著作更得儿童文学真髓。“音乐神童”李秋沅外语系毕业,小说写得极其漂亮,童话、报告文学也不错。两色风景的创作以童话为主,还写小说、随笔、评论、动漫脚本,还是微博上著名的幽默段子手……

这是闽派儿童文学作家的“海”性,形容其视野开阔、包容多元的文学才能。

而把小生意做成大买卖,专精一道,长成让人仰望的高峰,这是闽派儿童文学作家的“山”性。

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是郭风,不仅写诗、散文诗和散文,还能写文论,写童话也写成散文诗的样子,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童话分支门类。高士其也是如此,本身是科学家,论文信手拈来,诗也写得好,却只认准了科普,写童话也科普,写诗还是科普。贾祖璋更纯粹,他就只写科普,最后成了中国科学小品的开拓者之一。新晋的中国作协会员聪善似乎也认准了这条道路,他只写童诗,心无旁骛……

闽派儿童文学作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诗”性,似乎能把任何体裁都能写成诗。或者说,闽派儿童文学作家似乎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离开诗性语言就不会写作了。

高士其用诗写科普,郭风把童话写成了散文诗,还有作家把寓言也写成了诗。贾祖璋用诗性语言写科学小品文,李秋沅用诗性语言写成长小说。小山就是那个离开了诗性语言就不会写作的典型代表……

再就是“根”性,这个特点与“山”性有重合,但只是有交集。所谓“根”,是作家创作的文化原点,一切从这里生发,一切也向这里汇集。

高士其与贾祖璋的“根”就是科普,咬定青山不放松。“爱与美”是冰心儿童文学创作的“根”。“童年”是林良的“根”,写完女儿写自己,写完自己写外孙女,他是一个最为幸福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一个人过了三次童年。郭风的“根”在质朴清新、饶有天趣的“村里”,他的一生都在其中旅行。李秋沅的“根”在木棉岛上……

厚重而又不失文采,人才济济而又各有特色,能够自成一方天地却又纷飞在天涯,这是闽派儿童文学的最强特色,也是能够成派的根本。

闽派儿童文学,源于自身厚重的积淀,与自然、人文契合,是未曾发现的早已存在,便也是能够繁衍的可能的未来。在李秋沅、小山、两色风景、聪善等正在成长的新生代背后,还有一大群新人,传承早就在进行。

“海”性作家不狭隘,“山”性作家够执着,山海辉映,成就了闽派儿童文学的多姿多彩。有“根”的作家不飘浮,会“诗”的作家有光彩,“文质彬彬”,然后成为闽派儿童文学。

有土壤的滋养与栽培,有前辈的感召与指引,有新人的追随与努力,闽派儿童文学未来真可期!

猜你喜欢
福建人郑振铎冰心
十二点钟
福建老板爱在非洲开超市
为啥非洲超市长满了福建老板
郑振铎炒股
吹泡泡
迎“春”冰心
母亲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寄小读者》
PRIDE IN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