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交互理论的微信朋友圈海报视觉规律研究

2023-06-22 02:56李贺吴祐昕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海报设计微信

李贺 吴祐昕

摘要:文章聚焦微信朋友圈海报设计现状,比较微信朋友圈海报与传统纸媒海报的异同点,以场景交互理论介入微信朋友圈海报设计,研究早中晚场景下用户的状态和行为,深入挖掘用户在三个场景下的情绪及内心需求,获得用户在场景下的行为信息和情感信息,总结出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视觉设计规律,以期为企业或商家设计微信朋友圈海报提供思路,提高用户点击量,创造良好的微信朋友圈海报阅读体验。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海报;海报设计;视觉规律;场景交互

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4

随着现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移动应用设备大众化,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人,国内使用手机的民众达10.07亿人,民众使用最频繁的移动端软件是即时通信软件,如微信,人们每天频繁地在手机上接收和发送各种信息。传统纸媒海报的使用逐渐减少,接收海报信息的场景已发生转变,室外张贴的海报转移到手机端,顺应了当下的发展潮流。在海报设计研究领域,有关微信朋友圈海报视觉规律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微信朋友圈海报火爆并出现大量跟风的设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场景交互理论,研究特定场景下的用户行为,分析微信朋友圈海报设计现状,总结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视觉规律。

1 场景交互理论

劳伦斯·佩尔温将场景定义为“一个特定的地方,且包括特定的人、时间和活动”。梅洛维茨后来对场景论进行了拓展,在概念中加入“电子信息”,形成了新场景,将自然场景和网络系统结合在一起。场景交互设计是对梅洛维茨理论在交互设计中的设计实践,以及对场景设计思维中场景对行为变化影响模式的扩展和补充,即对场景中人的行为的研究,关注的是场景和行为的互动关系[1]。交互设计的设计对象是用户的行为,对象已不再是传统设计领域中的物[2]。场景交互设计以交互设计原理为基础加以拓展,重点研究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行为,即如何根据用户的需求构造一个新的场景,或修复旧场景,同时研究场景是如何养成用户习惯的。

场景是对在特定地点和时间下用户行为和故事的综合描述,在不同场景中,人的情绪起伏和心理狀态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所以在设计时,应将用户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场景下呈现出的一系列行为和表现出的情绪状态考虑在内。按构成,场景可分为硬件场景、交互场景和环境场景,环境场景描述的是人所在的物理环境,应随着用户的需求和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环境场景从时间上可以概括为早、中、晚三个场景。经调研,这三个场景是人们每日刷手机的高峰期。本文探讨的场景是环境场景,用户是场景交互的核心要素之一,场景的本质是建立连接,场景连接人与物、人与人,将人的要素作为基础,明确用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行为是场景交互的本质,场景交互即研究场景中人的一系列行为,关注场景对人行为的影响和塑造。

2 微信朋友圈海报概述

微信、朋友圈、海报是构成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要素。微信是传播媒介,互联网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多为微信,微信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朋友圈是一种信息传递场景,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的社交方式称为“熟人社交”,熟人间信息传播的力度更大。而海报是一种信息传递形式,商家和企业宣传商品的手段主要是在移动端发送海报,这和传统户外张贴的海报在快速浏览、点击和视觉流程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设计更能吸引用户关注。

2.1 微信朋友圈海报的特征

在设计特征上,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色彩更丰富,可以选择RGB色彩模式,相较于用于印刷的CMYK色彩模式,色彩更加细腻和多样。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人们与手机的距离较近,海报的信息和细节尽收眼底。海报字体适合用等线体,这种现代字体不带有感情色彩,略显客观。

2.2 微信朋友圈海报在手机端的设计现状

商业海报在设计上仍存在问题。海报的标题在字体运用上同质化,标题是对海报主题的概括,用户点开海报时最先浏览的就是标题,所以标题字体的设计要避免单一性。海报构图同质化,朋友圈海报多数是上下构图、对称构图和居中构图,排版上过于规矩,缺乏设计感。虽然在手机上可将海报放大,但有些海报字号过小,会给用户带来不良的阅读体验。另外,朋友圈海报的色彩过于鲜艳。RGB色彩模式让很多设计师在色彩运用方面摆脱了限制,但运用过于醒目的颜色,会使用户感到不适。

3 用户调研

3.1 目标用户的界定和筛选

初步筛选目标用户群体,即使用微信朋友圈的群体,年龄集中在20~35岁。设计问卷时,首先设置了三个筛选目标用户群体的问题,分别是“您是否使用微信朋友圈”“在您的朋友圈中,是否有好友发送商业海报”“您是否会浏览朋友圈中商家发送的商业海报及个人转发的宣传海报”。对于设置问题的逻辑,首先是收集目标用户群体的基本信息,然后收集用户在早、中、晚三个场景下倾向看到的海报特征,并了解原因和感受。

3.2 早中晚场景下用户倾向看到的海报特征

将场景定义成基于早、中、晚的日常场景,调研发现,人们每日刷手机的三个高峰期分别是早、中、晚,调研用户在早(见表1)、中(见表2)、晚(见表3)三个时间段倾向看到的海报特征。在问题的设置上,就海报的色调、字体、文字排版、构图、图形等元素提问。在选项的确定上,选择海报中较常出现的风格,如海报的色调选项为清新、灰调、艳丽。

调研可知,在早晨,用户状态饱满,用户行为是上班或上学。用户在早晨更希望看到颜色清爽、字体简洁清晰、构图稳定、图形简洁且信息传达明确的海报,这符合用户在早晨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午休后,多数用户是困倦的,用户行为是倚在椅子上边看手机边休息。用户对色彩艳丽、字体有趣、排版动感、构图不稳定、图形有创意的海报更有点击欲,在困倦的状态下,冲击力强、不呆板的海报更能吸引用户的眼球。

在晚上,多数用户是孤独的,易变得情绪化和脆弱,晚间的用户行为是在昏暗的卧室内,边浏览手机边酝酿睡意。用户对低饱和度的颜色、带有情感化的字体、文字的塑形编排、焦点构图、手绘图形的海报设计更有浏览的欲望。

4 场景交互理论下微信朋友圈海报的视觉规律

4.1 海报的色彩

“人类在观察物体时,在最初20秒内对颜色的感受约占80%”[3],海报色彩对人的影响很关键。

早上,用户倾向点击色彩清新、明亮的海报。早晨上学或上班途中是看手机的第一个高峰期,用户更有精气神,色彩清新、明亮的海报符合用户早上开启崭新一天的心理状态。多数用户认为早上适合看黄色和橙色的海报,明亮清新的颜色有助于其保持积极的情绪,提升幸福指数。

中午,用户更倾向点击色彩鲜艳、饱和度高的海报。午饭后,用户处于困倦状态,习惯靠在椅背上休憩,浏览手机较为随意,在此期间,饱和度高、对比强的色彩搭配能迅速吸引用户注意力。

晚上,色彩饱和度低、灰色调的海报更吸引用户。多数用户在深夜易产生情绪波动,而在情绪复杂时,用户不愿意浏览五彩缤纷的海报,这会让用户更加浮躁,进而难以入眠。

4.2 海报的字体

海报中的字体设计举足轻重,文字具有表述信息的功能,应以不同的风格、设计形式出现。

早上,用户倾向浏览信息清晰且能凸显重要信息的海报。标题字选择可读性较强、识别度较高的无衬线体(见图1)。利用早上用户记忆力最好的特点,可将海报内容文本凝练成海报标题,将标题当作海报强烈的识别符号。字体选择无衬线体,这种字体结构清晰明了,是最佳选择[4]。清晰度高的字体在早上可为用户节省阅读时间。说明性文字选择对称式编排更为稳定(见图2)。排版时要注意行高和间距,不能过密,导致阅读不畅。

中午,在困倦状态下,创意字体、动感式编排更能吸引用户。标题字应具有创意性和夸张性(见图1)。可在字体中加入图形元素,使其有趣丰富;立体字的效果更惊艳,标题字体应夸张且有识别度。标题字颜色倾向低明度、高饱和度的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刺激眼球。说明性文字的排版应具有动态感(见图2),使其更为灵动,以激发观众的想象力。说明性文字应避免过多,昏沉的状态会使用户无法静心阅读。

晚上,应引发用户情感共鸣。用户易在深夜产生共鸣,要对標题字进行卡通化设计(见图1),通过拟人化的设计手法拉近海报与用户之间的距离。标题字要选择柔和的颜色,符合用户深夜不稳定的情绪状态。说明性文字采用塑形排版(见图2),增强趣味性且烘托气氛。

4.3 海报的构图

海报构图的目的,一是突出主题,使思想得以充分体现;二是契合用户不同时机的不同状态,以吸引用户。

早上,采用垂直对称式构图(见图3)。早上用户心态较平和,更倾向看到构图较稳定的海报。对称式构图以海报中轴线为中心线、左右两侧对称设计,能保证视觉的平衡,在早高峰提高用户的阅读效率。

中午,采用倾斜式构图(见图3)。倾斜式构图让画面更有创意,打破了横平竖直的视觉思维,更具有冲击力,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晚上,采用焦点式构图(见图3)。选取海报中的任意一个点或者一片区域作为画面的焦点,强调主体、弱化陪衬,通过高强度的对比突出主体。夜晚思绪万千的用户对构图复杂的海报不感兴趣,大量留白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给用户留足想象空间。

4.4 海报中的图形

早上,使用扁平化图形(见图4)。扁平化图形由简洁的块面组成,图形较为规范[5]。扁平化图形设计原则是用直观简洁的手法传达最有效的信息,符合用户快节奏的生活,简洁的设计能提高早高峰用户的阅读效率。

中午,使用创意图形(见图4)。在困倦的状态下,具有创意的图形视觉冲击力更强,能吸引用户。相较于普通图形,创意图形更具趣味性[6],能够增强海报的视觉表现力,让人们在欣赏海报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并增加浏览时长。

晚上,使用手绘图形(见图4)。夜晚的用户思绪飞扬,商业海报通过手绘的方式,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具有亲切、易理解的特点[7]。将手绘图形结合生活趣事,引发用户想象,并丰富用户的情感,与用户更好地互动,能让用户产生共鸣,延长浏览时间。

5 结语

如今海报的使用场景发生转变,海报从户外广告张贴变为在移动端传播,微信朋友圈海报得到大规模使用,而朋友圈海报如何吸引用户注意力尤为重要。本文在场景交互理论的指导下,概述微信朋友圈海报设计现状,调研用户在早、中、晚三个场景下的行为特征,总结出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更能吸引用户注意力的朋友圈海报视觉规律和设计规范,让海报设计在表现方式上更清晰,在设计流程上更规范,从而准确传达信息,吸引更多用户。同时,根据用户的视觉习惯研究朋友圈海报视觉规律,包括各种视觉元素解析,以期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使信息的传达更高效,让用户注意到海报且愿意点击、浏览海报。

参考文献:

[1] 孙海洋.场景交互在移动消费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7.

[2] 姜海洋,梅云,顾宪松.场景化交互设计理论的分析与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18):269-275.

[3] 周翔宇.色彩语言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大众文艺,2022(13):48-50.

[4] 许嘉琛,杨翘楚.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创意字体在海报设计中的运用[J].科技风,2022(34):60-62.

[5] 武旭聪.扁平化图形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1.

[6] 陈文静,李文婷.浅析图形创意设计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J].西部皮革,2021,43(11):137-138.

[7] 齐晓明.手绘插画在海报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包装,2022,42(1):56-58.

作者简介:李贺(1996—),女,吉林舒兰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吴祐昕(1973—),女,江苏无锡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信息交互与体验设计、品牌数字化创新、网络文化创意产业。

猜你喜欢
海报设计微信
健康防护系列海报设计
节日海报设计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公众号海报设计
海报设计作品
陆方 海报设计
微信
微信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