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校本建构

2023-06-24 11:33朱明燕惠锋明
关键词:教师发展青年教师

朱明燕 惠锋明

摘 要:坚持以教师专业成长带动教育内涵发展,建构“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围绕情境和任务、实践和应用、评价和反思,搭建“三维三级”目标体系。探寻社群构建的具体维度:品格修为层面,注重内化外铄,立德树人;知识涵养层面,强调双线并行,聚力启智;教研能力层面,关注创新路径,夯实根基。评价方面,形成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三色”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教师发展;教师团队建设;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

*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师发展专项课题“真实学习理念下‘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构与实践研究”(编号:JFZX/2021/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学校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教师的质量。”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的培养被提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如何优化青年教师培养路径,创新青年教师培养策略,畅通青年教师发展通道,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是每所学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坚持以教师专业成长带动教育内涵发展的思路,建构“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优质土壤,为其主动学习、自主实践、合作分享搭建平台,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一、目标体系

学校以青年教师已有的专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围绕情境和任务、实践和应用、评价和反思,在学校相关政策的颁布、社群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社群平台的创建等的支持下,推进“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构。

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定义,熔铸“梅·美”教师崇“梅”尚“美”的精神内核,学校搭建了“梅·美”教师专业发展“三维三级”目标体系,将小学教师专业核心素养划分为品格修为、知识涵养和教研能力三个维度。其中,“品格修为”是根本,“知识涵养”是基础,“教研能力”是关键。三个维度又分别下设二级目标和三级目标:“品格修为”下设“人格特质”“职业情怀”两个二级目标。其中,“人格特质”下设“创新精神”“自我调控”“协同能力”三个三级目标;“职业情怀”下设“教育情感”“专业认同”“关爱学生”三个三级目标。“知识涵养”下设“专业学识”“通识基础”两个二级目标。其中,“专业学识”下设“教育理论”“心理知识”“学科底蕴”三个三级目标;“通识基础”下设“科学知识”“人文积淀”“信息素养”三个三级目标。“教研能力”下设“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两个二级目标。其中,“教学能力”下设“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三个三级目标;“科研能力”下设“文献综述”“理论架构”“课题设计”三个三级目标。

“三维三级”目标体系的搭建,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具体细化为教学实践中的素养,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具体维度

(一)品格修为:内化外铄,立德树人

教师是立教之本,师德是教师之魂。为促使教师更好地以德立身、以德施教,学校注重内化外铄,向内沉潜,向外借力,致力于铸造“梅·美”青年教师崇“梅”尚“美”的品格修为。

首先,向内沉潜,打造“贤德至善”的师德习养场域——“尚贤书院”和“仰贤学堂”。

“尚贤书院”凝聚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吴越文化,谦让务实、至德归道的泰伯文化和百年老校历经变迁的校史文化。学校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了解历史名人的“知贤”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向贤”活动,厚植学校的文化底蕴,牢筑教师的理想信念,润泽教师的职业情怀。在名人像前,青年教师聆听与钱穆、钱令希、钱仁康等教育家相关的动人故事;在怀天亭中,青年教师缅怀才华横溢、春晖四方却英年早逝的良师典范朱怀天先生;在校址变迁印迹前,青年教师追寻学校办学历史的源头,感受百年实小的沧桑巨变和矢志坚守的文化根基;在校史馆内,青年教师回顾每个发展阶段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创办初期的“敏、毅、诚、朴”到新时代的“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发现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学校精神基因。

“仰賢学堂”承载了学校的红色记忆。香樟大道两侧的“谭震林雕塑”“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成立地纪念碑”等,促使青年教师重温烽火岁月,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学校会在“仰贤学堂”开展各种活动,如“红烛杯”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七一”主题征文大赛,敦促青年教师于慷慨激昂的情怀抒发中,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站位,以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奋发进取,投身教育事业。

其次,向外借力,探索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学校通过集体教研、听课评课、专家指导、专题培训等方式,组织青年教师挖掘教材,发现学科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同时,围绕学科育人目标,将学科教学的明线与德育的暗线自然融合,深度开发指向全体学生生命成长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课堂。学科育人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教师对道德要素的内化,更离不开教师自身德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年教师必须努力锤炼自身的师德素养,才能游刃有余地践行学科育人。

(二)知识涵养:双线并行,聚力启智

学校积极寻找信息时代下青年教师知识涵养的策略,采取“双线并行”的方式,聚力启智。

1.线下:成立“敏毅笃学”学习工坊

学校成立“敏毅笃学”学习工坊,借力“梅·美”读书会、“立社”项目化学习工坊和“圆桌派”学术沙龙三种形式,打造“共读+共研+共享”的学习空间。

“梅·美”读书会以整体的主动阅读拓展青年教师学识,提升其理论储备。“梅·美”读书会践行“两个一”原则——每学期共读一本书,每月完成一篇教育笔记。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围绕当下的科研课题、教育热点、教学实践难点等顶层设计阅读方案,逐步推进。每月组织青年教师阅读相关书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新样态。教师每月的教育笔记应遵循内容多样性、形式自主性、反馈即时性三大原则:内容多样性,涵盖以项目化学习为主题的“撷英记”、以真实学习为主题的“清渠记”、以新课标为主题的“新叶集”等;形式自主性,主要指教师可选择思维导图、表格、文字等方式完成笔记;反馈即时性,指学校及时查阅、分层反馈、集锦共赏,以提升青年教师的学习效能,促进其相互学习、博采众长。

“立社”项目化学习工坊以学科划分、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期为周期开展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在专家先进的理念指引下,工坊成員梳理教材、头脑风暴,确定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和核心概念;钻研课标、理清思路,完成KUD(Know,知道什么;Understand,理解什么;Do,能够做什么)目标叙写、核心任务的选定和基于GRASPS(一种评估模式)工具的驱动性问题描述;集思广益、研讨打磨,设计教学活动、整理资源和设置评价任务。最终,小组成员自主撰写分课时教案,整合成翔实可行的《项目化学习课程研发手册》并付诸实践。

“圆桌派”学术沙龙,以读书会和工坊学习成果为基础,以学术性和互动性为特征,指向问题解决,面向全体教师现场交流研讨、分享展示,同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和答疑。“圆桌派”学术沙龙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学习内驱力,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释疑解惑的机会,并以此带动全体教师专业成长。

“共读+共研+共享”的培养模式关注青年教师知识输入、转化和输出的整个过程,已成为“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涵养教师学识的一种长效机制。

2.线上:打造“云端书吧”培育平台

学校打造“云端书吧”培育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打破时空限制的虚拟环境,满足其碎片化的学习需求。

“云端书吧”集信息共享、资源积累、实时互动等功能于一体。青年教师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登录“云端书吧”,利用学习社群中的权限进入。“云端书吧”分为三个模块:管理模块、“云”课堂模块和评价模块。管理模块,学校管理员可进行权限设置、用户设置和课程设置。“云”课堂模块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形式上传社群学习资料、教育信息资源、学员学习成果等内容到平台,供社群教师随时随地下载学习、评论交流。评价模块则包含课堂教学反馈、专业技能“云”竞技和教育理论知识考核三个区域,专注于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实时考察。

在“云端书吧”培育平台上,青年教师可以即时收听同伴针对不同话题的分析,体会不同个体针对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理解;可以欣赏到同伴学习的优秀案例,感受不同学科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可以学习到一线名师的教学经验、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

“云端书吧”培育平台的创建,解决了青年教师难以平衡忙碌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难题,以资源丰富、查找便捷、互动新鲜的优势,助力青年教师主动学习、精准充电、高效输入。

(三)教研能力:创新路径,夯实根基

这里的教研能力是泛化的,包括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科研能力。区别于传统的教研模式,学校紧跟时代要求,创新路径,旨在将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助力青年教师夯实根基,实现从教书匠向科研型、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的转变。

1.实施“五位一体”的教研能力研修模式

“五位一体”的研修模式强调研究性、集体性和迁移性,聚焦青年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薄弱点和困难点,通过专家专业性指导、集体深度思考和常态展示课研究,推进青年教师教研能力的发展。该模式由“专家引领、集体教研→研学定教、设计教学→范本依托、自主授课→优课共赏、释义寻因→策略凝练,迁移实践”五个环节构成,循环往复,帮助青年教师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同课异构促进反思,以说课评课发现问题,以资源统整积累经验,以论文撰写迁移策略。

此外,学习社群的教研主题整体设计、科学分组实施,充分贯彻课标和课改要求。在社群活动中,青年教师学习掌握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并在学科导师的指导下运用于实践,创新教学设计,真正实现以教研为基础带动科研,以科研为活水革新教研,让青年教师在双翼驱动下迅速发展。

2.搭建“TPACK框架”下的教学能力发展模型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国策,而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与有效应用关键在教师,核心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此,“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借助“TPACK框架”搭建教学能力发展模型,以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据“TPACK框架”,可将教师发展的信息化教学需要的知识分为六大类别:信息化教学整合知识、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信息化教学实施知识、信息化教学评价知识、信息化教学反思知识和信息化教学研究知识。其中,信息化教学整合知识包含信息化教学理论基础、教学方法与应用及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知识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学习活动的分析与设计;信息化教学实施知识涵盖教学软件应用、指导学生利用技术进行实践以及对教与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信息化教学评价知识致力于让教师掌握设计信息化评价具体方法和内容,从而自主设计信息化评价方案;信息化教学反思知识旨在敦促教师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反思;信息化教学研究知识则指向信息化教学的理论分析和经验总结。[1]

“TPACK框架”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让青年教师获得全面性的、循序渐进的指导,掌握将教学方法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知识和技能,并学以致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评价机制

“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是国务院对新时代教师评价提出的新要求。在赋能增值教师评价的背景下,“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立德、立业、立贤、立功”的校训文化为引领,以“三维三级目标体系”为导向,构建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三色”评价体系,要求青年教师底色亮丽、角色丰富、特色明显。

“底色”“角色”和“特色”这“三色”,分别指向青年教师的品格修为、知识涵养和教研能力。为了发挥评价的强化功能和导向功能,该评价体系遵循平衡原则和激励原则。平衡原则旨在处理好精准和模糊的关系,即追求客观证据和价值导向之间的平衡,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之间的平衡。学校将“三色”评价指标进一步细化:“底色(品格修为)”下设“守师德”“敢创新”“善协作”三个二级指标,具体指向教师的个人基本道德、公共道德和教育情感,教师乐于探索、勇于挑战、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角色(知识涵养)”下设“学识广”“积淀深”“专业强”三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教师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生活常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教育理论、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特色(教研能力)下设“设计优”“教学好”“科研精”三个二级指标,聚焦于教师目标设定、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的能力、语言表达、教学组织和实施评价的能力以及文献研究、理论架构和课题设计的能力。平衡原则体现了评价设计的张弛有度,既给予了教师充分的自主空间,又保证了评价体系的丰富具体、便于实施。激励原则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指引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2]

在评价过程中,青年教师需根据细化的指标进行阐释和赋分,完成自评和同伴互评。最终,基于青年教师的综合评价成绩,学校再根据“等级赋分制”进行赋分,评选出优秀学员。这种评价机制由“单向度”转向了“复合型”,教师由“沉默的客体”转变为“互动的主体”,并且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日常活动中,社群会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借助“档案袋”整理,记录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以及时评价促进教师反思和进步。

“三色”评价体系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青年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激励社群教师奋勇争先。在评价最后,学校还设置开放性问题,倾听青年教师的诉求和心声,真正落实以教师为本,不断完善和改进“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建设。

青年教师队伍的发展,任重道远。梅村实小的“梅·美”青年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探索了教师培养的新范式,从顶层架构到具体实施,通过文化引领、目标导航、理论支持等方式,激活了青年教师的自我发展内驱力。未来,学校将坚守“以师为本”的理念,以时代的需求为指引,深入探索、不断创新,助推青年教师长效持久地多维发展、抱团生长。

参考文献:

[1] 董瑞杰.基于TPACK框架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构建[J].教师教育学报,2020(5):62-68.

[2] 黄友初.教师专业素养:内涵、构成要素与提升路径[J].教育科学,2019(3):27-34.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教师专业成长需求和培训实效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