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逻辑思路与路径探析

2023-06-28 05:14王丽向奕源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4期
关键词:抗疫精神融入路径教学

王丽 向奕源

摘 要:抗疫精神是对抗疫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和当代呈现。将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日常教学,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亲和力、针对性的必然要求。教师要在学理分析中把握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要在课程目标对照下深化抗疫精神的教学设计,要在遵循教材逻辑布局中精准切入抗疫精神,这是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逻辑思路与基本路径。

关键词:抗疫精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4.063

思想道德与法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具有极强的综合性。要实现抗疫精神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应在教学研究视角和课程实践融合的逻辑思维下探讨科学向路。为此,要集中讨论和解答三个基本问题以获取正确思路、搭建融入路径。

1 要在学理分析中把握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

伟大抗疫精神孕育和生成于新时代的抗疫实践。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20字精准概括了伟大抗疫精神的精髓要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抗疫精神涵义的经典概括和鲜活生动的抗疫实践,深刻解读抗疫精神蕴含的实践性、人民性、继承性、时代性、世界性等深厚学理,可加深对抗疫精神的认知。“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时代彰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人民生命健康、社会安全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威胁和阻碍。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秉持“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都是在实践中发生的,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通过‘变革的实践”的科学观念,迅速率领人民群众进行了艰苦的抗疫斗争。在“举国同心”的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抗疫精神就是在一次次抗疫实践中淬炼而成的,因此,实践性是其首要的学理体现;“生命至上”贯穿整个抗疫实践过程。无论是医务界的救治,还是警务界的守护等,都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为民情怀。这在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同时,显现了抗疫精神人民性的学理特性;抗疫精神已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组成部分。因此,抗疫精神不仅拓展和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也继承和弘扬了中国精神,这表露出抗疫精神继承性的学理特质;抗疫精神是在新时代孕育生成的,因此携带着时代烙印,同时它也具备时代精神之改革创新的特质。而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教育,归旨点在科学。从这个角度讲,抗疫精神中“尊重科学”的凝练语,不仅表现在科学家、医务专家等对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和投入使用上,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教育界开辟了“停课不停学”等坚守教育阵地、保持教育持续发展的诸多措施上。在抗击疫情的艰难阶段,我国的教育、科学等事业也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迈上新高,这显露出抗疫精神时代性的学理属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给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造成伤害,中国采取的行动是迅速的,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这无疑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并且,中国在还未完全脱离疫情困境的时局下,坚定秉持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外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这一方面体现了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另一方面明示了抗疫精神世界性的学理内核。

学理性是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充分条件,育人功能则是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必要条件,二者相互补充,互为奥援,才能达成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充要条件。抗疫精神的育人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不会“自明”,需要在研究中加以挖掘,使其阐幽发微。同时,抗疫精神的功能是多面的,但不会“自补”,需要在实践中施以推力,使其相互补益。择其要者而论之,抗疫精神具有凝聚共识、榜样激励、价值引领、塑造人格的四大育人功能。在抗疫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群策群力克服一切困难。缘于此,赋予了抗疫精神凝聚共识的育人功能。教师在开展具体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抗疫经典案例,可进一步拔高这一育人功能,启发学生不仅看到此功能产生的阶段性作用,还要领悟其在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衍生出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抗疫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既有知名的医学家和科学家、也有普通岗位的公务人员和人民群众。他们的所思所践,都会激励当代大学生形塑正确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式。这就关涉抗疫精神的另一育人功能——榜样激励。“榜样激励就是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激励、感染、影响受教育者,使之形成优良品德的一种方法。”因此,教师可将抗疫先进人物的英勇行为和感人故事整合成教学素材库,以榜样激励法教育和鞭策学生对照坐标,寻找差距,从而不断提高思想觉悟,促发积极行为产生;抗疫斗争是艰难的、曲折的。在此过程中,一些政策和措施在落实和推进中也出现过被少数群众误解甚至抵触的情况。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及中国共产党党员针对此,迅速开展了思想疏导工作,及时廓清了思维误区,起了正向引导作用。这就引出了抗疫精神的又一育人功能——价值引领。在抗疫过程中,不仅有感人至深的正面故事展现,也有恶迹昭彰的反面案例浮现。因此教师要采用正反对比的方式,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学生懂得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既要明辨是非,还要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塑造人格也是抗疫精神蕴藏的一大育人功能。教师应挖掘和阐发抗疫精神所蕴含的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珍惜生命、共情他人等崇高精神境界和美好品質,启发和帮助学生不断塑造积极向上、自信自强、温良俭让、乐善利他的良好人格。

2 要在课程目标对照下深化抗疫精神的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是一门课程的指向标,是课堂教学的育人总要求,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牵引力。因此,明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目标,是将抗疫精神融入该门课程的首要前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材用“五性”概括了这门课的综合属性,用“四观”更加具体明确的归纳了该课程的目标。“思想道德与法治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与法治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成长为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只有基于课程目标、立足学生发展、契合思政育人需求的教学设计,才能从根本上更好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最大限度释放教学效能。而明晰课程目标是决定教学是否有效能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在课程目标对照下有序配比抗疫精神的理论讲授和案例要素,这是正式授课前必要的教学动作。唯此,才能避免单纯为了“融入”而融入的线性思维和刻板教法,防止偏离课程目标的倾向出現,从而才能本着更好实现课程目标的原则开展教学融入实践。

一般来讲,一项完整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课时分配等。“教学设计的意义:使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对课程有一个宏观的了解,有了讲好课的思想基础,明确了教学目标、重点所在、教与学的关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要融入日常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故将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并非要就抗疫精神进行单独教学设计,而是要根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厘清抗疫精神的教学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安排可取的教学步骤、分派合理的教学课时。以抗疫精神的教学目标为例,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课程目标的挈领下,具体关照各章节的教学目标,以定位抗疫精神在各章节的教学目标。具言之,就是在对照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总目标”,厘清各章节具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抗疫精神的理论讲授和相关案例进行整体统筹和分析,尔后确定抗疫精神的教学“分目标”。同时,要以抗疫精神的教学“分目标”契合、对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总目标”。如此,才会在达成抗疫精神教学“分目标”的同时,更好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总目标”的实现和升华。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课时分配等也应做预先教学规划,确立大致教学纲要和操作程序。唯此,教师才能更好驾驭“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才能让学生认知和行为发生预期变化,才能做到融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不断优化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设计。

3 要在遵循教材的逻辑布局中精准切入抗疫精神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根本凭藉,要明晰教材不是个人学术见解的集合本,而是一众专家学者在教育规律指导下,根据对应学段学生特点、发展需要而编写的教学使用书籍。较之传授技能和知识的专业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更具特殊性,因为它除授予理论知识外,还有承担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功用。因此,教师要尊重《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逻辑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教材观。而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由于教材观的偏差,导致不了解教材,没有深入研究教材和学习教材,对于教材所包含的规范、理论并不充分了解”,由此致使日常教学实效减弱,教学创新不足的问题层出不穷。故深入研究《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把控教学方向,掌握教材逻辑布局,是把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行之举。正如《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教学建议所强调的,要“创造性地探索基于教材体系而非脱离教材体系的教学体系设计”。但这个过程并非是让教师就教材而解读教材,就教材而“教”教材,而是要就教材来明晰知识要点的分布、理清待解决的教学问题、整合需完成的教学任务。如此才能将教材体系灵活转化为教学体系,才能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超越”,才能将抗疫精神“精心融入”并“精彩讲出”。

抗疫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思政课教学需要落实的一项任务,也是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应在基于教材逻辑的前提下,探寻抗疫精神如何深入、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具体教学理路。《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由绪论和六大章组成,应在梳理各章节知识点位列、研判抗疫精神切入坐标的基础上,确立抗疫精神理论、案例等的融入方案。择其具体章节,论其详细教学建议如下:绪论章,在讲述“二、新时代呼唤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部分时,教师可立足新时代,重点分析和赞扬抗疫期间90后、00后等所表现出的担当精神,以此来激励和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一章的最佳融入点位于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之“人生价值的评价与实现”处。教师在讲述“正确评价人生价值”时,可援引抗疫期间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劳动人民为抗疫所做的努力与贡献,依此引导大学生领悟人生真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章的理想融入点是第二节“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之“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处。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时,教师可列举疫情前线高高飘扬的中国共产党旗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案例,以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并从思想深处巩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三章是融入抗疫精神的良好契合章,第一节和第二节都能切入,但为避免抗疫案例的简单堆砌和抗疫精神融入的浅显化,教师需在融入过程中不断深化知识内涵,适当拓展教材固有外延。本章可在讲述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的第二个问题——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时,深度切入抗疫精神的理论内涵,让学生深刻掌握抗疫精神学理性的基础上,体悟抗疫精神的实践性要旨;第四章的最好融入点是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公民层面价值追求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次抗击疫情提供了精神上的支撑和思想上的动力,战‘疫本身就是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生动践行,增强了国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厚植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情怀”。故教师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抗疫实践,深化大学生对公民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第五章最切合的融入点是第三节“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之“遵守社会公德”与“锤炼个人品德”处。教师可通过抗疫期间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发生的正反事例,引导大学生加强道德修养与诚实、守信;第六章的适合融入点为第四节“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之“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处。教师可罗列抗疫阶段海内外个人、群体和企业因违反疫情管控等而受到严厉处罚的案例,以此引导大学生尊重法律权威,并启悟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4 结语

对大学生开展伟大抗疫精神的教育,是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介质之一。而如何实现抗疫精神有机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根据大学生受众的思想困惑和理论需求不断探索“靶向”而有效的教学路径,以达到既能释惑抗疫精神的知识结构,回应当前抗疫热点问题,又能增强学生对伟大抗疫精神时代价值的认同,提升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喜爱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芝宇,张志泉.抗疫精神及其对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启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08):1518.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年版)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62.

[3]李大建.多维审视与理性涵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7.

[4]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编写组.思想道德与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0.

[5]李有增,谢新水.名师谈教学(方法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6]韦洪发.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质量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3):164169.

[7]沈壮海.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9):2326.

[8]宋妍,王萌.从抗疫精神读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02):2428.

猜你喜欢
抗疫精神融入路径教学
新时代抗疫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硬核力量
用好“抗疫精神”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
停课不停学之“疫情中的我”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高职电气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路径的探索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