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2023-07-04 05:16李亚芳李志勇
考试与评价 2023年6期
关键词:文章内容共同体文章

李亚芳 李志勇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以关注实践活动作为其根本宗旨,强调基于教育学以及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将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方式来凸显学习共同体的多层次,对原有的语文学科整体课堂氛围实现了优化。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当要对如何构建学习共同体给予高度重视,并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以期实现完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目标。

一、构建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自主探究意识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贯彻与落实,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将其作为开展语文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有助于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仍有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主探究能力对于提高自身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通过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引进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便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关注点,激发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是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因此若发挥语文学科的生活性特点,便可以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实现这一目标,促进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应开展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在其支撑下,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使其对语文学习产生热爱。

(三)拉近师生之间距离

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需基于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实现其自身人文关爱精神的有效培育。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便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融入到人文关爱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有助于引导学生向教师敞开心扉,与教师共同解决学习困难,实现语文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

二、构建小学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学生依旧会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以及畏难的心理,实际的学习效率并不高,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未能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为实现对该教学现象的优化,教师应当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使得学生能够根据问题内容展开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从而给出独特的见解,并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从课文题目进行切入,提出与文章内容有着直接关联的探究性问题:为什么这座老屋总也倒不了?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其能够对其中的根本原因产生探索欲望,进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阅读,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找寻相关的问题答案,从而使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并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供良好的锻炼机会。而在文章内容中,屡次出现了“再见,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每当学生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教师也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为何老屋会说这句话?说完这句话之后老屋是否会倒下?从而加深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为何要以这种方式来进行内容的安排,进而使得学生能够体会文章的主旨寓意,分析出老屋是为了帮助更多遇到困难的人,所以才一直屹立不倒,这不仅是老屋总也倒不了的原因,也是作者通过对该故事的叙述来传达给我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如此,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感知文章的主旨内容,实现了对文章的深化理解,强化了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加强师生交流,打开语文语言思路

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其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课堂交流氛围将会更加融洽,有助于发挥出学习共同体的独特价值和教育作用。基于目前大多数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不敢提问以及畏惧发言的问题,教师应当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打开学生的语文问题思路。这不但有助于改善学生与教师之前的教学关系,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

以部編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绿》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作者从囚绿到释绿的心理历程是文章内容的主线,而这也是教师在进行该篇课文内容讲解过程中需要与学生一同探究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围绕着文章当中关于这一主线的描写,与学生展开深入的交流和讨论,进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和领悟,并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在教师的讲解和帮助下不断积累文章文本内容分析的经验和技巧,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文章中有关于“囚绿”的句子标记出来,并与学生就“作者为何要囚绿”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教师需从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当中分析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并给予学生相应的点拨和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正确分析作者是因为喜爱绿色、向往绿色的生机而决定“囚绿”的。随后,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将与“释绿”有关的句子勾画出来,同样要与学生就“为何喜欢绿色的作者最后要选择释绿”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学生从文章中能够得到相应的答案,即作者发现绿色已经不再具有往日那种别样色彩,进而意识到自己的“囚绿”行为是不正确的,应当要还绿色自由。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应当在师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得以体现,进而使得学生打开文章分析的思路,促使其语文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三)开展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当中,小组探究模式也成为了众多教师热衷于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且通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认可。因此,在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创新语文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也可以借助开展小组学习活动的方式来加强其作用和效果的发挥,并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同组异质的原则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引导其对具体的语文问题展开研究,提高语文教学的学习实效性,并运用学生的协作热情提高语文教学工作的水平。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搭配,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并结合文章内容提出相应的探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深度阅读,实现对其内容和写作方法以及表达观点的良好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为何作者喜爱桂花?课文通过借助对桂花的描写描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以这种方式,学生便可以在共同协作的环境和氛围下,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并围绕着文章主题——桂花,将文章内容中具体描写桂花的语句进行标记,并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探究其在文章当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而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也需要适当地为学生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的分析思路。例如,在文章当中有关于“摇桂花”这一段的描写过程中,教师便需要通过“作者当时的心情是什么?”以及“主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刻画?”这些问题,让学生从细节方面进行文章内容的剖析,从而强化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实现对文章主旨内容的良好掌握,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体验。

(四)巩固学习成果,优化课堂评价体系

对于学习共同体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流程以及评价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其对于总结课堂教学成果以及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基于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完善课堂评价机制,以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来实现语文学习评价成效性的有效提升。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使得学生能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故事情节和走向,并体会到作者对于竹节人这一童年游戏的喜爱之情,进而感悟到文章中表达的传统游戏和玩具带给人们乐趣的情感价值。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通过借助不同的评价方式来分析学生的文章掌握程度。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脱离书本叙述文章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过程,并在其回答完毕后邀请其他学生对回答问题学生叙述的完整度进行评价,若有缺失,请负责评价的学生进行补充,以生生互评的方式培养学生互相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也可以请学生讲述自己童年所喜爱的一种游戏或者玩具,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对于该玩具的看法和情感,由教师对其回答内容进行评价,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设性意见。

综上所述,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下枯燥与僵化的语文教学状态进行优化,进而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综合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不仅实现了对语文课程教学流程的优化,还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摆脱了形式化主义的落后教学理念。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对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给予高度重视,并根据当前语文教学实际状态来探寻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而发挥出学习共同体在课堂实践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文章内容共同体文章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Harry Potter
70 Days in a Lifeboat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THE THREE MOST INTELLIGENT MACHINES FOR YOUR HOME
共同体的战斗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