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苏灯》的设计

2023-07-25 06:45钱江王晓玉
包装工程 2023年14期
关键词:灯彩苏州书籍

钱江,王晓玉

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苏灯》的设计

钱江,王晓玉

(苏州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信息时代,单一的阅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书籍呈现多元性和互动性,互动体验类书籍在书籍市场广受欢迎。通过《苏灯》互动体验书籍的设计,探索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历史文献法、人物访谈法对苏州灯彩进行信息提取与分类,采用案例分析法总结文化遗产类互动书籍的成功案例。随着AR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互动设计的应用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加。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传统媒介与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注重信息采集、多媒体展示、互动参与、可视化编排和技术融合等方面,以此提升大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欣赏。与此同时,创造出全新的阅读和参与体验,使得文化遗产类书籍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

文化遗产;互动体验;书籍设计;苏州灯彩

当今中国书籍设计发展日新月异。设计师在科技的赋能下深入探索,除了把控形态和内容外,也更加注重书籍多元文化的发展以及读者和书籍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是图书多元文化服务的基础工作和首要任务[1]。因为没有人类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书籍的多元化和创新就无从谈起。在国家鼓励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书籍设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途径,设计师需要尽力展现本土文化的特征与内涵、重视中国文化遗产的探索与创新。

1 互动体验类书籍概述

互动意为连续不断的相互感应。汉代李陵在《答苏武书》中的“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写出了乐曲对人情感的调动,是互动的最高境界。互动设计又称为交互设计,我国学者李世国等[2]将其视作定义、设计人造系统的行为的设计领域。互动设计最先在计算机领域盛行,可以追溯到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之际的界面设计。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和对用户体验的关注,互动设计的应用出现了转向,SAFFER[3]认为交互不仅涉及两个主体的信息交换,还包括实体或者服务的交换。互动设计就是为各种可能发生的互动进行交互方式上的设计。书籍设计师也打破传统书籍设计的壁垒,将“互动”概念应用到书籍设计中。吕敬人在《书艺问道》一书中指出书籍的设计不仅要创造书的形态,也要通过设计让读者在参与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沟通和互动。

互动体验则是指人参与人造系统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交互内容的总和。互动体验在书籍设计中的渗透,意在通过对书籍阅读流程、信息架构的设计,为读者带来更高的可读性和愉悦感。KRUG[4]认为互动体验不仅可以使产品更加方便使用,而且可以带来愉悦的体验。NORMAN[5]在《设计心理学》中也提出互动带来的双向信息交流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对于如何引起读者的情感体验,辛向阳[6]指出交互设计要根据人的行为逻辑来设计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流程,以用户的目标为导向。因此,设计师不仅要研究读者的身体感知与参与程度,还要考虑读者阅读书籍的主观反馈。这是一个多维繁复的过程,是丰富多元的双向交流。

书籍互动体验的设计方式可以根据书籍种类大致分为3类:纸质书、电子书以及复合型书籍。纸质书的互动体验设计突出体现在道具、装帧、立体结构上。2006年中国最美的书《不裁》,根据书籍的主题“裁”的概念,书口进行可裁开的设计处理,边裁边读的互动方式,从“五感”上进行书籍互动体验的构建创造[7]。国产立体书的佼佼者《大闹天宫》通过纸质机械结构的精美机关营造良好的互动性,见图1。随着“虚实交互”体验[8]的“视网么”和Mental Canvas[9]等软件的开发,技术发展在不断丰富着电子书立体空间和叙事方式的趣味性。而Procreate、Art Set等绘画软件则弥补了电子书质感的缺失。电子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常用于美术馆、博物馆等场合。《古乐初体验》电子书模拟立体画卷的展示,增加空间感和趣味性。电子书的互动体验多数通过手触和聆听的方式促进读者主动参与,例如《唐卡文化交互电子书》分历史有话说、画面有故事、我来试试3个模块对唐卡概况进行介绍,并且通过准备材料、研制画料、简单绘制的互动设计让读者自己参与绘画实验从而加深对唐卡的印象,见图2。虽然电子书是十分便捷的阅读模式,但是由于电子书并不适合长期阅读,也不利于大体量信息的展示,人们早已不满足于纸质书或者电子书信息单一的摄取方式,转向具有多重功能的综合性书籍设计,要求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和交互体验。将实体书籍的媒介感知优势与电子书籍虚拟画面的优势结合,是近年来的书籍设计趋势,也是本文需要探索的新的互动体验书籍类型的设计方式。

图1 纸质互动体验类书籍交互方式

图2 电子互动体验书籍交互方式

2 文化遗产的保护

2.1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

现阶段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实现由实物到信息的转变。有着超越时间、空间的特点,但是数字化不是向大众展现文化遗产的最优方式,会有距离感、枯燥等弊端。文化遗产本质上属于一种文化记忆[10],书籍对于储存文化记忆中文字、图像等典型元素有着亘古不变的优势。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传统书籍的交叉运用则能呈现可视化、艺术化等特点,将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塑造成立体、真实的故事,使其能够获得有序的信息管理,并拥有持续重现的虚拟能力。

苏州灯彩也可以借助这种新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首先进行数字化信息采集,然后通过书籍作为载体呈现。这样可以突破媒介和地域传播的壁垒,使其文化得以“活”起来,并且可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这种新的呈现方式中,设计师需要通过分析现有的案例,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的精彩内容,并进行详尽的收集,将其上传至数字云端。此外,设计师还需要对各类信息进行可视化编排,勇于创新书籍形式,并注入新的技术来展现文化遗产的深层魅力,使书籍具备可见、可读、可赏、可藏的特点。

2.2 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2017年,崔晋[11]对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泥塑“太平泥叫叫”所做的交互展览设计,便是通过一本展示手册和一部手机,展示“泥叫叫”的造型特征、制作流程和吹奏原理。深度分析“太平泥叫叫”可以发现:展示手册的设计形式上,提炼了泥塑的压纹、色彩等艺术特征;在内容上以典型作品“福满礼猴”为例进行设计流程、寓意的介绍;在交互设计上,体验者按住虚拟按钮即可触发交互事件,展示“太平泥叫叫”的三维模型、手绘图案、吹响哨音的音频、制作过程及历史背景的视频,见图3。《京剧其实挺好玩》[12]互动书先介绍了京剧是什么、京剧大家和京剧中的主要角色,再以《白蛇传》《大闹天宫》和《华荣道》为例进行剧情、台词、场景、角色的可视化,最后读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组建经典剧目的立体剧场环境,见图4。

图3 “太平泥叫叫”的交互展览设计

图4 《京剧其实挺好玩》的交互展览设计

总结来看,以上2个案例,在书籍结构的设计上都是先将文化遗产的信息进行宏观介绍,再以某一个形象具体的制作过程进行可视化展示,最后通过互动的方式让读者亲自动手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在本次《苏灯》的书籍设计中,不仅需要结合上述案例的设计构思,做好相关信息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还需要丰富媒体形式,提高读者的互动参与,最终实现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结合,形成完整的社交共享传播链。

2.3 苏州灯彩

苏州灯彩,亦称苏灯,是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苏灯流传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项集“扎、糊、剪、绘、饰”等多种技艺于一体的民间手工艺,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史传宋代苏州灯景之盛已不逊于汴京,明清更是在古典园林建筑技艺和“吴门画派”艺术影响下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该技艺以工艺细致、制作精良、结构巧妙而著称,具有“精、细、美、雅”的艺术特色。要求艺人全面掌握造型设计、裱糊灯体、套色剪纸和绘画装饰等工序技巧。其中扎架、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等技艺,因制品的色彩、规格不一,须上下衔接,道道把关。可以说苏灯是灯彩中的精品。

但是,在灯彩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创造了精美绝伦的苏州灯彩的艺人鲜少出现在史册当中,目前仅知明代顾后山、盛某、赵蕚;清代纽元卿、徐廷锟、沈宇宸、徐致祥、黄文广;近代章仲甫、吕泉福、吴仁昌、浦海泉;当代汪筱文等为较有代表性的苏州灯彩艺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苏州灯彩的实用性照明功能已逐渐丧失,更多地作为一种观赏性灯彩艺术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现在苏州灯彩的主要用途是在一些传统佳节和大型活动中渲染喜庆祥和气氛,如用于春节元宵灯会、中秋节、园林灯会、苏州国际旅游节等。这些大型活动是苏州灯彩行业的主要经济来源,而这些活动有着鲜明的季节性。传统灯彩市场需求、生产销售的单一性、季节性,限制了灯彩企业的发展。苏州灯彩行业因经济效益差,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人才减少萎缩,苏州灯彩制作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因此,苏州灯彩急需寻求新的方式进行传承和保护。

3 《苏灯》互动体验书籍的构思与设计

文化遗产的互动类书籍,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也是探究书籍未来形态的可能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方式。尽管互动体验类书籍可以带来趣味的体验和炫目的视觉效果,但这只是设计领域的一种技术应用,如互动动画、模型组装都是旨在降低认知难度。应该以内容为导向,否则互动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为了实现苏州灯彩文化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首先要对苏州灯彩全面考察,再结合合理的设计风格和虚拟技术呈现出来。

3.1 信息采集与处理

陈晓皎[13]指出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3个层次:数据层、资源层和应用层。数据层的保护也就是数字采集与处理。设计工作者历时2年,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和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对苏州灯彩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归纳,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与保存苏州灯彩的基本信息与核心价值。包括的研究方法如下。

1)历史研究法。按照朝代收集记录苏州灯彩品类、灯市、灯谜等的古籍资料。

2)田野考察法。对苏州灯彩的品类进行考察、人物志以及传承环节的考察、对苏州灯彩工作坊进行制作程序的考察。

3)人物访谈法。对非遗传承人汪筱飞、汪丽秋进行访谈。

4)案例分析法。对苏州灯彩中典型作品万眼罗灯和走马灯的制作材料、工具、程序进行录制,并通过扫描为其建立三维模型。

在此基础上,将基本信息、习俗、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技艺特色、风格流派、传承、典型作品或成品、生产与销售、文献资料、保护情况等资料进行整理,并将音频文件、视频文件以及文本资料分门别类地完成数字归类。

3.2 构架互动体验设计

苏灯作为四大灯彩(苏、福、粤、京)之首,因其独特的工艺特点与民族审美情趣,成为苏州乃至中国的民族文化符号。针对苏灯的互动体验书籍设计,首先要明确整体的设计定位要符合苏灯“精、细、美、雅[14]”的特点,确定整本书雅致的风格基调。其次,本次研究中《苏灯》书籍的内容构建,主要围绕苏州灯彩的信息可视化展开。目的是从冗杂的信息中抽丝剥茧,选取合适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对于信息的分类、梳理与解释是关键。

本书整体架构运用了界面设计的流程图和线框图来表现,能够帮助设计师有条不紊地开展设计。其中主要包括苏灯内容框架和视觉表现2个部分,见图5。整本书的内容分为“苏灯前世”和“苏灯今生”2个部分。

“苏灯前世”分为“问渠”“路漫”“乱花”3个小节,基于南北朝起至明清时期的历史资料,展现苏灯的起源、发展、形态以及特点。

1)“问渠”按照时间顺序,将苏灯起源及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进行长幅排版。

2)“路漫”呈现苏州的地志、诗集中苏灯相关的古籍,将其实物扫描,并附上透明的硫酸纸进行注解,既保证阅读性,又可以展现苏灯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

3)“乱花”中选取南宋《上元纪吴中节物》作为这1小节的开端,并且设计成灯笼的形状,立体展示。将古籍中记载的灯品分为宫灯、动物灯、植物灯3类,参照历史记载,把灯彩造型和古诗文结合进行排版设计。

图5 《苏灯》的整体架构

“苏灯今生”基于对苏州灯彩非遗工作坊“汪氏灯彩”的调研、实操,呈现人物访谈、材料工具、工艺流程、代表作品4个部分。以两代苏灯传人的访谈为今生的开端,“材料工具”展现制作苏灯工具和材料等的信息,该部分扫描每一个工具,并且附上录制的视频介绍。

“工艺流程”以汪氏灯彩的代表作品“万眼罗灯”进行流程可视化设计,结合3D模型、视频的解说,分为准备材料、扎架成型、裱糊灯身、灯面制作、装饰和组装6个板块。读者在线上虚拟状态下就可以亲自体验“万眼罗灯”的组装。另外附上折页,展示苏州灯彩从1970年至2021年的照片和关键时间点的事件,具有流动的展示效果。

通过以上内容的完整展现,将具象形象转变为抽象图形,并通过图形、文字、色彩和装帧等方面的互动体验设计,使读者更好地沉浸于苏灯灯彩的盛景之中。在线上线下的结合、立体与平面的结合、图形与文字的结合中加强对苏州灯彩的认识。

3.3 图形互动体验设计

图形是书籍设计风格的集中体现,以几何形、插画、图案、摄影作品4种最具有代表性。几何形是现代设计中十分推崇的表现形式,是3大构成理念的集中表现,主张将具象事物抽象成看似无意义的符号呈现纯粹而自由的美学形态。插画是手绘或电脑软件制作,设计师笔下随性美观的绘画质感是最具视觉吸引力的视觉语言,可以不受制于时间与空间并且根据文献记录自由创作,具备灵活性和艺术表现特有的张力。文化遗产类书籍中多是广泛吸纳传统图案的精华,或者是古代传统艺术及民间艺术的图形、古文物形象等中国元素作为图形语言,借助象征、暗示、寓意、隐喻等美学原理。摄影作品不仅可以客观记录工具、操作过程,还可以定格非遗传人的瞬间情绪,充分展现非遗传人的匠心精神,更具真实性、说服性和感染力。在《苏灯》的图形设计中(如图6所示),将灯笼的流苏转化成线,文字穿插成点,灯面形成面,点线面的构成统一又有变化,将苏灯的元素融进书籍的每个角落。书中插画设计将绘画软件Art Set和Procreate结合使用。Art Set具有模拟画面肌理的特殊效果,而Procreate则有细致刻画的长处。在“落花”章节中,纸张的晕染和水彩低饱和度的颜色强调画面的质感,将灯彩绘制得更有水墨苏州的效果。在图案的运用上,细节中加入从宋代古籍中提取的鱼尾、象鼻等图案,营造古籍的氛围。《苏灯》互动体验书籍中呈现大量的采集照片,通过调整对比度来强调苏灯的色彩,增加摄影的艺术感。在图形的展示上添加折页和弹出元素,通过与这些元素的互动,读者可以探索某个特定时期和场景的苏灯。此外,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将虚拟元素与实体书籍结合起来。读者可以使用设备扫描书中的特定图像,然后在屏幕上观看与之相关的动画、视频或互动内容。

图6 《苏灯》的部分图形设计

3.4 文字互动体验设计

尽管图像可以脱离语言文字承载表达信息和思想传播的功能,大脑遵循懒惰性原则,图像会先吸引注意力进行启发性认知,但是文字能打开系统性认知机制,是形成稳定性认知的核心,也是读者对于设计师精心设计过的各种形式要素的直观感受[15]。评价最高的2本文化遗产类互动书《谜宫·如意琳琅图籍》和《谜宫·金榜题名》[16]中,采用汉字“竖式乾坤[17]”的排列方式和手写书法体,赋予书籍中式美学和艺术性。中国文字这一特殊的形式,其功能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或传播媒介,更能够鲜明体现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繁衍的母体[18]。《苏灯》的文字设计,对辅助性文字采用手写书法体和竖排版的方式,通过文字蒙太奇的方式凸显文字的“形”(如图7所示)。蒙太奇对于文字的设计在于通过置换、打乱、增减、再次整合的方法[19],既有可读性又可以增添艺术性。以“形”融入书籍,不仅使文字超越了本身的阅读功能,还给读者以传统美学的视觉享受,并呈现出文字所代表的哲学意味。在文字内容上,添加《清嘉录》等多个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灯谜,读者需要通过阅读和解析文字提示来解开谜题或找到隐藏的信息。这种设计可以激发读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加阅读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图7 《苏灯》的部分文字设计

3.5 色彩互动体验设计

色彩是书籍设计中最鲜明的视觉语言。文化遗产类的书籍设计,常用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我国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20]。除了赤、黄、黑、白、青的“正色”,还规定了绿、红、碧、紫、缁为“间色”。在文化遗产类书籍中将传统色彩伦理观、等级关系贯彻其中。典型的有“青为尊黑为贵”的概念,自古将东方之神称为青帝,后来还有“万古长青”“平步青云”等等。《御瓷》一书中,以青色为主色调,不仅贴合瓷器的固有色,更符合青瓷御用的地位。“秦人尚黑”,后百代沿袭秦制度,色彩亦是如此。黑色代表崇高、神圣、尊贵的地位。在最新出的故宫系列《谜宫·永乐疑阵》中依然沿用黑金配色。用这样的配色可以体现故宫的神秘和尊贵的帝王地位。然而苏州的代表色应如阳春白雪般的淡雅,如苏州代表建筑苏州园林,以淡雅的白色灰色为主和亭台楼阁、花鸟树木的高低错落和谐搭配,组成江南独有的美学理念。“以色主情,以情观色[21]”是自古以来色彩运用的总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苏灯》中提取江南淡雅的素色以及灯彩节日中喜庆的红色,用大片偏灰黄调的素色纸张和高纯度红色的点线面做点缀,并且在整本书中同时展现苏州静谧精致的景色和繁盛的历史,在灯光的衬托下缓缓展现繁华的苏州灯彩集市。此外,设计色彩交互的反馈机制(如图8所示),当读者点击某个图像或触摸特定区域时,可以触发色彩的变化或动态效果,以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互动体验。

图8 色彩反馈机制设计

3.6 装帧互动体验设计

对于文化遗产类的互动体验类书籍来说,吕敬人指出的“不摹古却饱浸东方品味,不拟洋又焕发时代精神[22]”,正是对此类书籍装帧品质的概括。其不仅要延续古人的思维方式和古籍惯例,还需将现代书籍的易读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做结合。总结来看,装帧的互动体验设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

1)创造独特的包装和封面设计,利用创新的材料、纹理和图案,尤其是特殊的质感或立体效果,可以引发读者的反复触摸和体验。

2)在书籍装帧中加入可展开或可拆卸的元素,如折页、插页或小册子。使得读者可以主动参与其中,探索隐藏的内容或与装帧元素进行互动。

3)添加互动式书签和标签,设计一个有附加互动功能的书签或标签,读者不仅可以用它来标记自己感兴趣的页面或内容,还可写、可贴纸、可拍照等。

综合以上几种方式,《苏灯》采用背对背的装帧形式(如图9所示),“前世”采用宣纸、蒙肯纸、伊文斯等复古质感的纸张,SCHON[23]的比喻恰到好处:设计就是与材料的对话。采用多种纸张材质的结合,旨在打造“时间的痕迹”,通过纸张材质诉说时间对苏灯的打磨。另外附加折页展现灯彩的作品。折页是中国传统的装帧方式,且具有流动性这一阅读特点。以立体或者平铺的方式向读者美轮美奂的展现苏灯。本书设计中不仅考虑到翻阅的触感还加入立体设计,将灯笼的立体结构加入书籍,同时加入感应亮灯的小机关,采用既透光又有支撑力的材质,和书籍内容相得益彰,美轮美奂,妙不可言。

图9 《苏灯》的装帧设计

3.7 交互体验设计

交互设计是此类互动体验书籍的重要优势之一,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更丰富、更互动和参与度更高的体验。它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同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增强与文化遗产的情感连接。《苏灯》互动体验设计注重拉近苏灯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着重加强苏灯制作工艺6个步骤的讲解、展示和互动,通过每个制作步骤的可视化展示、视频讲解和3D模型的交互,逐层加深读者对苏州灯彩的印象。

首先,本次《苏灯》的交互设计为了实现视觉叙事的连续性,打破二维码植入的方式,直接将书籍中的图片制作成识别码,从而保证阅读的流畅性、连续性。“识别图”即AR中需要扫描的图片。本次设计识别图的采集有2种方式。

1)使用设计稿。书中“乱花”章节的数字插画、灯的框架图等,均使用绘画软件和矢量制图软件制作导出。这种情况下,识别图跟实物不会有角度和色调的偏差,识别时的稳定性较好。

2)扫描文件。在没有设计稿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拍照或者3D扫描功能上传,如各种制作材料等照片。在拍照过程中采用黑色背景,突出它喜庆的颜色和亭台楼阁整体造型,给识别图增加更多记忆点。

其次,在完成识别图的采集和处理之后,通过“视网么”PC端的CMS内容管理系统编辑AR素材并且发布至元空间。AR素材包括图片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3D素材和副文本链接等5种素材文件。同时创建以“苏灯前世今生”为名的元空间。

1)图片素材分为4个类型。包括上述的AR识别图、音频视频的素材封面图、UI功能图片和蒙版图片。

2)音频包括访谈音频、讲解音频和背景音频等,其中标题和封面在AR场景中起到比较大的作用,需要根据特定场景形成不同形状的封面在AR环境下显示出来。

3)视频文件分为普通录制视频(工艺流程视频)、透明视频(灯彩组件爆炸图)、MG动画(古籍中诗句的动画讲解),通用格式是MP4格式。

4)“走马灯”“万眼罗灯”等3D造型用C4D建模软件导出FBX格式,经过Unity打包成Assect Bundle格式上传。

5)副文本链接主要起到更新资讯、传播和社交的作用,将苏州灯彩的最新资讯通过云端定期更新在书中。

然后,通过移动端的“视网么”AR编辑器中丰富的AR组件与素材进行视觉设计。在这个步骤,需要先新增、删除、移动、旋转、缩放调整AR素材和控件,再设置控件姿态、层级、动效,最后设置点拖组件、触控播放等交互方式。

最后,在完成以上的原型制作和测试后,读者只要扫描书籍中带有“扫描观看”字样的图片,即可进入交互体验(如图10所示)。扫描左上方的图片,可以看到“万眼罗灯”分段组装的视频讲解,配合下方的“万眼罗灯”分段展示,文图与影音结合深度向读者剖析灯彩的组成部分。

此外,书中巧妙地设计留白,扫描右下方的图片(如图11所示)会在留白位置弹出“万眼罗灯”的组件,触控每个独立的组件,会出现色彩凸显框和箭头指示,引导读者完成整个灯的组装。

图10 《苏灯》扫描观看视频过程

图11 《苏灯》三维交互过程

4 结语

数字技术的迅速普及,书籍产业的再发展,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本论文旨在探讨基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苏灯》的设计,以促进苏州灯彩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可视化编排、大胆创新的书籍形式和注入新技术等手段,将苏州灯彩文化遗产的深层魅力展现出来,提供读者与文化遗产的互动、参与和体验,促进文化保护的传播和传承。此设计的实施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提供一种创新的方式,丰富人们对苏州灯彩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1] 王丽媛, 姚凯波, 张兴旺. 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联盟战略发展研究[J]. 图书馆建设, 2022(5): 107-116. WANG Li-yuan, YAO Kai-bo, ZHANG Xing-wang.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and Action Plans of Australian Public Library Alliance[J]. Library Development, 2022(5): 107-116.

[2] 李世国, 顾振宇. 交互设计[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2. LI Shi-guo, GU Zhen-yu. Interaction Design[M]. Beijing: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ess, 2012.

[3] 塞弗 D. 微交互细节设计成就卓越产品[M]. 李松峰, 译.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SAFFER D. Microinteraction Designing with Detail[M]. LI Song-feng, translated. Beijing: People's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2013

[4] 克鲁格 S. 设计优化: 可用性提升秘笈[M]. 王楠楠, 袁国忠, 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M]. 2022. KRUG S. Design Optimization: the Secret of Usability Improvement[M]. WANG Nan-nan, YUAN Guo-zhong, translated.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22.

[5] 诺曼 A D. 设计心理学4: 未来设计[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NORMAN A D. The Design of Future Things[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5.

[6] 辛向阳. 交互设计: 从物理逻辑到行为逻辑[J]. 装饰, 2015, 261(1): 58-62. XIN Xiang-yang. Interaction Design: from Physical Logic to Behavioral Logic[J]. Decoration, 2015, 261 (1): 58-62.

[7] 杨新忠. “中国最美的书”获奖作品外形创新设计与工艺特色探析[J]. 出版科学, 2020, 28(3): 47-51. YANG Xin-zhong. Analysis on the Innovative Design and Tech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Beauty of Books in China [J]. Publishing Science, 2020, 28(3): 47-51.

[8] 薛璇, 朴美善. 虚拟阅读创新形态分析——基于AR技术的书籍阅读方式研究[J]. 出版广角, 2019(2): 47-49. XUE Xuan, PARK M. An Analysis of the Innovative Form of Virtual Reading-A Study of Book Reading Methods Based on AR Technology[J]. Wide Angle of Publication, 2019(2): 47-49.

[9] 李尚林, 谢文军, 李琳, 等. 计算机快速建筑建模方法综述[J]. 计算机学报, 2019, 42(9): 1966-1990. LI Shang-lin, XIE Wen-jun, LI Lin, et al. Summary of Computer Rapid Building Modeling Methods[J].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2019, 42(9): 1966-1990.

[10] 王焯, 张继焦. 潜在与现实: 文化记忆视角下文化遗产传承与建构的三个特性[J].思想战线, 2022, 48(3): 87-95. WANG Zhuo, ZHANG Ji-jiao. Potential and Realities: Three Dimens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heritance and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Memorv[J].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22, 48(3): 87-95.

[11] 崔晋. 增强现实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播应用——以“太平泥叫叫”交互展示为例[J]. 传媒, 2017(22): 80-82. CUI Jin. The Application of Augmented Reality Tech­nology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aking the Interactive Display of "Taiping Mud Calling" as an Example[J]. Media, 2017(22): 80-82.

[12] 张彰, 张婷婷. 文化创新视角下的互动体验类书籍设计研究[J]. 包装工程, 2021, 42(20): 267-275. ZHANG Zhang, ZHANG Ting-ting. Design of Interactive Experience 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novatio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1, 42(20): 267-275.

[13] 陈晓皎, 苗甜, 唐晓腾, 等.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可视化[J]. 包装工程, 2022, 43(20): 26-37. CHEN Xiao-jiao, MIAO Tian, TANG Xiao-teng, et al. Digital Conservation and Visualis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2, 43(20): 26-37.

[14] 汪丽秋. 苏州灯彩历史发展研究[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2): 78-83. WANG Li-qiu.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uzhou Lanterns[J]. Journal of Suzhou Polytechnic of Arts and Crafts, 2022, 43(20): 26-37.

[15] 鲁普及. 场景化思维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J]. 科技与出版, 2021(8): 108-112. LU Pu-ji. Research on Book Binding Design under Scenario-based Thinking[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blish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ublishing, 2021(8): 108-112.

[16] 邓香莲, 刘佳卓. 一把打开深阅读的钥匙:基于场景的沉浸式阅读——以互动解谜游戏书的沉浸式阅读体验建构为例[J]. 出版广角, 2021(5): 18-21.DNG Xiang-lian, LIU Jia-zhuo. A Key to Deep Reading: Scenario-based Immersive Reading-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mmersive Reading Experience of Interac­tive Puzzle Book as an Example[J]. Publishing Wide Angle, 2021(5): 18-21.

[17] 顾欣. 竖式乾坤: 传统版式中汉字排列的认知与启示[J]. 装饰, 2020(4): 36-41. GU Xin. Cogni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rranged in the Traditional Layout[J]. Zhuangshi, 2020(4): 36-41.

[18] 史庆丰, 侯佳.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中的重构[J]. 编辑之友, 2017(9): 91-96. SHI Qing-feng, HOU Jia.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Book Binding Art[J]. Editorial Friend, 2017(9): 91-96.

[19] 张旭, 洪缨. 蒙太奇在书籍情感化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 编辑之友, 2018(12): 79-82. ZHANG Xu, HONG Ying.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ntage in Emotional Design of Books[J]. Editorial Friend, 2018(12): 79-82.

[20] 王誉棋, 魏勇. 赤与白: 古代极光描述的主要用色——关于中国古代极光年表的对比研究[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2, 43(3): 446-459. WANG Yu-qi, WEI Yong. Red and White: the Main Colors Used to Describe the Ancient Aurora: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Aurora Chronologies in Ancient China[J].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2, 43(3): 446-459.

[21] 才让南杰. 唐宋诗词的色彩美与中国古代的色彩审美理论[J]. 青海社会科学, 2006(5): 85-86. CAIRANG Nan-jie. The Beauty of Color in Tang and Song Poetry and the Aesthetic Theory of Color in An­cient China[J]. Qinghai Social Sciences, 2006 (5): 85-86.

[22] 于广华. 柔性物感: 书籍设计的中国式现代性品质探究[J]. 编辑之友, 2020, 287(7): 90-95. YU Guang-hua. The Flexible Sense of Substance:Probe into Chinese Book Design with Modernity Quality[J]. Editorial Friend, 2020, 287(7): 90-95.

[23] 库伯 A,赖曼 R. About Face 4.0: 交互设计精髓[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 COOPER A, REIMANN R. About Face4.0: the Essen-publishing 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2.

Design of Interactive Experience Book "Su Deng" Based on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QIAN Jiang, WANG Xiao-yu

(College of Art,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su Suzhou 215000, China)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 single reading mode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readers. Books show diversity and interactivity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 books are popular in the book market. The work aims to explore new ways to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and realiz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design of th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book "Su Deng". The information of Suzhou lanterns was extracted and classified by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interactive books on cultural heritage were summarized by case analysis.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of AR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proportion of interactive design in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heritage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focusing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 multimedia display, interactive participation, visual arrange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public's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simultaneously create a brand new reading and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making cultural heritage books more attractive and interactiv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active experience; book design; Suzhou lanterns

J524.5

A

1001-3563(2023)14-0297-09

10.19554/j.cnki.1001-3563.2023.14.032

2023–02–14

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活动项目(SJCX21_1379)

钱江(1969—),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

王晓玉(1997—),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叙事设计、交互设计。

责任编辑:蓝英桥

猜你喜欢
灯彩苏州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衰落与突围:佛山灯彩传承发展的路径探析
何氏灯彩,百年传承
——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灯彩”代表性传承人何伟福访谈
Surgical method choice and coincidence rate of pathological diagnoses in transduodenal ampullectomy:A retrospective case series study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苏州一光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苏州十二忆